圖說印度史:南亞次大陸除最南端外的第一個統一國家——孔雀王朝


公元前518年,波斯國王大流士攻佔印度河流域五河地區,是次大陸西北區域成為波斯帝國下轄的一個行省,維持統治大約在200年左右。其實,波斯帝國應該遠遠不止在次大陸只有這麼一個行省,只可惜沒有更多的波斯帝國碑文留下。 圖為波斯波里斯大流士宮殿。

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帝國以後,跨越興都庫什山進入次大陸西北地區,然而在傑拉姆河流域遭到當地君主波羅斯的頑強抵抗,造成傷亡很大,加上將士常年在外政戰思鄉心切,亞歷山大不得不放棄繼續在次大陸東進的打算,班師回國。 圖為亞歷山大與波羅斯的戰爭。

波斯帝國與亞歷山大大帝入侵次大陸,客觀上給次大陸帶來了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帶來了文化河文明的交流。由於亞歷山大大軍撤走後,留下的政治真空,給日後的孔雀王朝立國創造了條件,客觀上說為印度的統一創造了條件。 圖為亞歷山大大帝。


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南亞次大陸除最南端的以外,都置於孔雀王朝的統治之下,使孔雀王朝達到頂峰。阿育王是印度歷史上偉大的帝王之一,在與兄弟爭王中,殺掉了所有競爭王位的兄弟得以繼承王位。他在位期間,著手建立中央集權制,實行家長式管理。但這段時間,經濟、文化、宗教等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逐漸分崩離析,直至滅亡後又讓印度重新陷入分裂狀態。 圖為孔雀王朝地圖

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時期,對思想控制較為注意,時常通過石刻銘文直接向百姓發佈最高旨意,以便百姓能夠理解並執行中央的政策。 圖為雕刻有阿育王發佈銘文旨意的石柱。

阿育王原來信奉婆羅門教,但對其他宗教也不反對。這一時期,佛教得以迅速發展,阿育王修建大量佛塔,以便利用佛教安撫民心,鞏固統治。阿育王經常使用石刻銘文向天下百姓宣揚佛法,以達到鞏固統治得目的。 圖為阿育王發佈石刻銘文使用得婆羅米字體文字。

阿育王時期為了控制中央各部門、各地方及重要行業,由中央派出監察官員和下屬,形成監察網絡。這其實就是阿育王得密探,用來監視官員和民眾,便於阿育王統治。當時涉及的重點行業就有黃金、商業、森林產品、軍械庫、度量衡、牛、馬、象等等。 圖為阿育王時期雕飾鹿野苑。

阿育王時期城市繁榮、交通網絡發達,經濟實力強悍、貿易繁忙,通過陸路或海路與世界的聯繫也逐漸增強,人們水平也在這一時期明顯得到改善。 圖為阿育王時期雕飾阿育王柱頭。

孔雀王朝時期,種姓制度發生變化。由於城鎮大量湧現,手工業、商業迅速發展,分工越來越細,四大種姓明顯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故而出現了亞種姓,即四大種姓將若干亞種姓包含。如陀舍種姓就包含很多世襲職業集團,如木匠、瓦匠等世襲職業。另外就是疆域擴展碰到的各種土著越來越多,於是出現了“旃陀羅”,即賤民之意。 圖為種姓制度發生變化後與之結合形成的村社生活圖,各種性在其中各司其職是主要特徵。

孔雀王朝時期,尤其是阿育王時期,因為對各宗教不採取反對的態度,甚至還利用佛教鞏固統治。因此這一時期是印度婦女的地位有所提高,有些婦女收到鼓勵開始採取各種途徑爭取更多的自由權利。這是在佛教、耆那教流行地區是一種新氣象,但是在婆羅門教社會婦女地位繼續低下,依然如故。 圖為薩提場景。在婆羅門教社會,寡婦必須投身火葬殉夫自盡。

孔雀王朝時期,優美的雕刻藝術開始嶄露頭角。遍佈全國的阿育王石柱、各種雕刻作品就是最好的證明。 圖為桑奇佛塔門坊雕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