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知識點:《封神》中的明朝戰疫,現實的慘痛記憶變成浪漫想象



封神榜上排名前四的是雷、火、瘟、鬥四部,其中瘟部之主名叫呂嶽,曾在《封神演義》故事中兩次出場,都是用瘟疫害人。本書中,神魔鬥法當然是誇張,但瘟疫的殺傷力卻是明朝幾百年慘痛劫難的實打實的紀實。

一、大明劫

明朝歷國垂276年,瘟疫發生次數之多不可勝數,據《明代瘟疫災害史論》綜合各方數據:

鄧拓先生記載明代“疫災六十四次”(《中國救荒史》第一章)。陳高傭先生在《中國曆代天災人禍表》中記載的瘟疫有69次。桂慕文在《中國古代自然災害史概說》一文中統計明代瘟疫37次。梅莉、晏昌貴在《關於明代傳染病的初步考察》一文中統計出的明代瘟疫為178次。王玉興統計明代瘟疫為39次(《中國古代疫情年表》)。張志斌在《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一書中共收錄明代疫病176次。


封神知識點:《封神》中的明朝戰疫,現實的慘痛記憶變成浪漫想象

這些數字來源於《古今圖書集成》、明朝帝王實錄及《明史》。何謂瘟?疫也。何謂疫?《說文》解釋是“民皆疾也”。所以“瘟疫”,連起來的意思是人群大規模生病,就是現代醫學意義上的致死率極高的傳染病。單以《明史·五行志》所記,就收錄有如下幾次:

1、永樂時

六年(1408年),一場發生在贛閩兩地的大疫,死者78400餘人,主要是江西的建昌和撫州,以及福建的建寧和邵武等四地招災。

這次疫情有多可怕?查《八閩通志》,明朝弘治年間邵武的人口為56903人,建寧為21121人,共7.8萬餘人。江西查不到數據,姑且算和這個數據持平,也就是說,這場瘟疫造成了四地人口50%以上的減少,真正算是滅門無算。

八年(1410年),山東登州寧海諸州縣又發生一場疫情,自正月綿延至六月,疫死者6000餘人。而禍不單行的邵武又攤上了(可能是兩年之前疫情的復發),12000多戶人家盡遭滅門,按每戶人口平均5人計算,又是五六萬人沒了。

九年至十一年(1411-1413年),河南、陝西、湖州、寧波等地,疫情防不勝防,疫魔亂押,雖不知傷亡幾何,但肯定也是以十萬為單位計算。

2、正統時

九年冬至十年(1444-1445年),紹興、寧波、台州瘟疫大作,死者30000餘人。

3、景泰時

四年至七年(1453-1456年),建昌(屬江西)、武昌、漢陽、西安、平涼(屬甘肅)、桂林等地瘟疫,除桂林詳細記載死者二萬餘人外,餘不詳,保守估計在五萬量級。值得注意的是武昌和漢陽兩地,那時沒有武漢之名(武漢之名出現於民國),交通也不算方便,但一旦疾疫流行,離得近的兩地依然相繼淪陷,可見隔離的重要性。

4、天順時

五年(1461年),陝西疫,死者不詳。

5、成化時

十一年(1475年),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無算。跟永樂六年的疫情一樣,兩地捱得實在太近,要是不阻斷傳播,那麼一家有事另一家鐵定跑不了,以史為鑑真的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6、正德時

元年(1506年)三起,第一起在湖廣,傳染了平溪、清涼、鎮遠、偏橋四衛,大疫,死者甚眾。第二起在靖州(屬貴州),又是大規模傳染,諸處盡染,大疫,自七月至十二月達半年之久。

第三起,這年8月,福建的建寧、邵武又悲催的爆發了疫情。此時離永樂年間那場大疫已過去100餘年,兩地休養生息,歷經幾代人,好不容易把人口恢復到巔峰水平,又來了這檔子事,命運之酷烈無過於此。

十二年(1517年),泉州大疫,還是福建。

封神知識點:《封神》中的明朝戰疫,現實的慘痛記憶變成浪漫想象

7、嘉靖時

元年(1522年),陝西大疫。

二年(1523年),南京大疫,南京是太祖皇帝確定的首都,也是永樂遷北京後明帝國的留都,有一套完整的班子,三省六部俱全,也有駐軍衛所等,此次“軍民死者甚眾”,說明疫情已經從民間蔓延到軍隊。

四年(1524年),山東瘟疫,死者4128人,此次被定性為“疫”而非“大疫”,由此可大略窺知真正的大疫大概死者都在萬人以上。

三十三年(1555年),京師瘟疫,北京城內外皆大疫。

四十四年(1566年),十一年之後,京師再次發生疫情,飢餓加上瘟疫,哀民生之多艱,令人長嘆。

8、萬曆時

十年(1582年),京師疫情。

十五年(1587年),又是京師,再次發生疫情。

十六年(1588年),山東、陝西、山西、浙江四省大旱疫。所謂旱疫,《醫門補要》說是久旱不雨之後的“亢厲之氣”,猜想應該是瘧疾、發痧、暑溫等一類疾病。

9、崇禎時

十六年(1643年),先是京師大疫,自年初到九月,持續半年之久,京軍失去戰鬥力。

十七年春(1644年),帝國整個北方几乎都發生疫情。

這次疫情據考證是鼠疫,曹樹基教授認為造成了1000萬以上的人口損失。研究者推測,這是因為明朝中後期漢地和蒙古草原的交流頻繁之後,蒙古草原上的鼠疫被帶到了中原。

萬曆後期,隨著地球小冰河期的到來,氣溫大幅小降,病毒迎來了大爆發,在很短的時間內病毒便傳染至帝國北畿,並終於演變成一場打落了明朝國運的可怕瘟疫。隨著經濟的崩潰,農民吃不上飯而鋌而走險,起義規模越來越大,而各地守軍又因瘟疫而失去戰鬥力,因而李自成才能輕易地打進席捲北方並最終進軍北京。

當然,如上所說,這僅是正史中的收錄,加之修《明史》之時已到清朝,難免有很多遺漏。而根據明代瘟疫發生總次數最高178次計算,276年之中平均每1.55年就要發生一次,這個頻次無論如何是使人恐懼的,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即使處於封城的中心,恐懼感也不可同日而語。

封神知識點:《封神》中的明朝戰疫,現實的慘痛記憶變成浪漫想象

二、慘痛記憶

作為一部披著神魔外衣而內核卻不泛現實主義的小說,寫作於隆慶、萬曆年間的《封神演義》大膽地將這些對於瘟疫的痛苦記憶寫進了書裡。

呂嶽在姜子牙封神之時,被封為主掌瘟癀(這個字實際是病字頭加一個皇字,後同)昊天大帝,職責是率領瘟部六位正神,凡有時症任他施行,說白了就是躬行上天之罰,若黎民百姓褻瀆上天,便要取其性命。

封神知識點:《封神》中的明朝戰疫,現實的慘痛記憶變成浪漫想象

呂嶽的手段確實令人膽寒,堪稱封神世界第一凶神。他有兩次出手:

  • 第一次,第五十八回《子牙西岐逢呂嶽》

呂嶽有四個徒弟,周信、李奇、朱天麟和楊文輝,後來封為四方行瘟使者,用的兵器號稱頭疼磬、發躁幡、昏迷劍、散瘟鞭,中術之人會呈現瘟疫發病時的四種典型症狀:金吒對陣周信,被磬連敲三四下,金吒便面如金紙,大聲叫喚頭疼;木吒中了發躁幡,身上像火燒,心中似油煎,發熱打擺子;雷震子大戰朱天麟,被劍一指,即刻昏迷;龍鬚虎也被楊文輝取出一條鞭一頓轉,便像發瘋一般跌跌撞撞,最後口吐白沫,形如痴呆。

呂嶽本人,則有形天印、瘟疫鍾、形瘟幡和止瘟劍四大法寶,不料被西岐眾將圍攻受傷,決定使出通天手段。原來他煉有無數瘟丹,與四位門人遁入西岐,將丹灑入城中井泉河道之內,要在六七日之內,使“西岐一郡生靈盡皆死絕”。

西岐與商紂翻臉時,便稱雄兵四十萬,按5丁養1兵則至少200萬,加上收編的殘兵敗將和四方來投的百姓,可能接近300萬人。一場瘟疫便要收割400萬人頭,可見其超級殺傷力。

封神知識點:《封神》中的明朝戰疫,現實的慘痛記憶變成浪漫想象

  • 第二次,第八十回《楊任下山破瘟司》

穿雲關下,呂嶽捲土重來佈下瘟癀陣,用三千軍士擺成,有二十一把瘟癀傘,按九宮八卦排列,中間立一土臺安置用度符印。

此陣的主要目的是阻逆周朝六十萬大軍東進朝歌,自然威力巨大,篇首有詩可見其恐怖:

瘟癀傘蓋屬邪巫,疫癘閻浮盡若屠。

列陣兇頑非易破,著人狂躁豈能蘇?

須臾遍染家家盡,頃刻傳屍戶戶殂。

只為子牙災未滿,穿雲關下受崎嶇。

《封神》中的神魔交戰,無不是長生不老、飛天遁地之士,然而就算西岐陣營裡那些神仙,除楊戩哪吒之外,面對瘟疫也都與凡人無異,金吒、木吒、黃天化、雷震子等中招之後,幾乎只有等死而已。

一旦染病,連大羅神仙也有性命之虞,又何況是凡人呢?這種恐懼和無力感,正是明朝百姓面對瘟疫時的絕望感的真正展現。

封神知識點:《封神》中的明朝戰疫,現實的慘痛記憶變成浪漫想象

《封神》作者雖不能確定為誰,但是東南沿海之人無疑,而按之前我在“封神知識點”系列中的分析,他似乎與福建建陽書坊大有關係。福建正是明代瘟疫的多發區,據《明代福建瘟疫述論》統計,通過對“正史和歷朝實錄、福建各級地方誌、各種筆記文集和近人的資料彙編”等的整理,得出明代福建共發生163縣次(以縣為基本單位)的瘟疫,276年間平均每年接近1.69次。

其中發生瘟疫次數最多的是邵武府,共有40次,佔總數1/4;次為福寧州,共29次,佔總數的18.1%;第三為福州府,共有23次,佔總數的14.3%。據推測,這些瘟疫極大多數是痘疹或鼠疫,疫癘最盛行之時,人死十之七,街坊寺廟之上死者相枕藉,多少人為之家破人亡!

這些瘟疫之所以發生,除當時的落後生產條件制約外,還起碼有如下原因:

1、水災旱災

福建靠海,因而洪澇災害較內陸更為嚴重,成化、嘉靖、萬曆年間是福建水患最為嚴重的三個時期,見於記載者便有數十次特大水災和雨災,水災過後往往就跟著疫災,很快就是瘟疫爆發。

與此同時,旱災也不少,文獻中記載的明代旱災達256次之多。福建多山,燠熱的條件這下,蠻煙瘴霧難以消散,為病菌的寄生和滋長提供了溫床,很容易爆發前文提到的旱疫。

2、地理環境

邵武、建寧等地與江西交界,多為輸入性疫病。自永樂年間開始,江西撫州、建昌先發生瘟疫,隨即傳入福建。福寧州也是如此,因毗鄰江浙地區,據研究,江浙是我國古代疫病流行的多發地,很容易就會傳入福建。

而福州府則因為一省之會,人口稠密、人員流動性大,加之靠近大海、航運業發達,且氣候多水多溼,為疫病滋生或輸入創造了條件。

3、戰爭

這個不用說了,大兵之後必有大疫。福建等地山民的叛亂,和沿海倭寇的擄掠,戰爭之後大量的屍體無人掩埋,細菌一滋生,必然產生疫病。

4、飲食習慣

沿海之人喜吃海鮮,殊不知海鮮中細菌簡直不要太多。民國《長樂縣誌》記載,“(一池塘)忽生大蜆,民取食之……不數日,患痢死者千餘人”,多麼可怕!

5、風俗習慣

閩俗不喜吃藥控制疫疾,而經常奉以邪神,朝夕禮拜。不問醫生問鬼神,這還能有好嗎?

封神知識點:《封神》中的明朝戰疫,現實的慘痛記憶變成浪漫想象

但從另一方面講,崇拜鬼神還是有好處的,當尋求到了心理安慰之後,人的心情好起來,對於戰勝疾病也能增強一些信心。成化十二年,福建官員上奏境內“疫氣蔓延,死者相繼”,禮部便特意派出官員賚香帛祭奠境內山川鬼神。

天子有牧民之責,不可能完全對大災大疫充耳不聞,減免賦稅、開倉賑濟都是常見的手段。《明史》記載永樂時期,河南、陝西發生疫情,朝廷便遣使賑濟之。永樂帝朱棣頗能關心民間疾苦,永樂十四年禮部尚書上書請泰山封禪,朱棣說“今天下雖無事,四方多水旱疾疫,安敢自謂太平”,不肯勞民傷財而求不虞之譽,沒有同意。而即使是以不稱職著稱的萬曆帝,在京師旱疫之時,也要“禁廷臣奢僣”,然後賑恤貧民。萬曆十五年八月,因為災沴頻仍,神宗下詔,要求懲辦貪官汙吏,清理冤獄,蠲租振恤。

朝廷還會親自下場救治災民。怕傳染怎麼辦?辦法很好想,崇禎十六年那場大疫中,崇禎帝“詔釋輕犯,發帑療治,瘞五城暴骸”,什麼意思呢,就是把獄中的輕犯放出去救災,撥付錢糧,將染疫而死的死者下葬。

第三,醫治手段。明承宋元之制,在京城有太醫院,在外府州縣置有惠民藥局,遇有疫疾流行之時,朝廷便會命“太醫院及順天府恵民藥局依按方術預備藥餌,于都門居民輻輳之處,招諭散給庶阽危貧困之人”。在救災過程中,也有各階層醫生的自動參與,上至朱家王孫,下至平民百姓。如靈丘王朱遜烇(朱元璋之孫),極擅醫術,曾經施藥治瘟疫,救活了無數百姓,以帝室之胄奔走抗疫前線,稱得上是偉大的逆行者。此外據方誌所載,弘治年間晉江發生瘟疫時,當地民間醫生吳懷荊施藥給民眾;明朝後期有屏南縣人林壬子,精通醫學,福清縣麻疹流行時他日夜兼程趕赴疫區,用方施治,活人無算。

此外如進行隔離措施、掩埋死者屍骨以及防治天花進行的種痘技術等,也都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防疫方法。

封神知識點:《封神》中的明朝戰疫,現實的慘痛記憶變成浪漫想象

三、玉宇澄清

但充斥著浪漫主義想像的《封神演義》中,只用了兩種方法消滅瘟疫。

  • 第一種,用藥

西岐城中染瘟後,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外部敵對勢力怎麼會放過這種趁火打劫的好時機?

成湯陣營的鄭倫調兵遣將來攻西岐,危急關頭是楊戩先用撒豆成兵的變化之術嚇退了商軍,接著奉師命進入火雲洞找神農氏求來三粒丹藥:一粒救武王宮眷,一粒救子牙諸多門人,一粒用水化開,用楊枝細灑西城。回來如法施為,瞬間驅盡瘟毒,一城生靈賴以得活。

不但如此,心細如髮的楊戩還求來了製作解毒丹的藥草——柴胡,可說不但得其魚,更得其漁。

  • 第二種,用高溫

瘟癀陣是呂嶽用法寶和法陣結合產生的威力絕倫的瘟陣,殺氣漫空,悲風四起,瘟疫之氣透心寒,瘴癘之毒解骨酥。姜子牙在陣中被困了百日,呂嶽天天用瘟癀傘來毒他,意欲取他性命。幸好雲中子早以三道符印和一粒丹藥護住姜子牙,才不至於喪命,雖然如此,畢竟也無良策破陣。

百日之後,清虛道德真君命徒弟楊任下山,賜其神通、道術及法寶,其中有一件法寶叫五火神焰扇。這個法寶多半就是清虛道德真君破紅沙陣使用的五火七禽扇,所謂五火,是空中火、石中火、木中火、叄昧火和人間火等五火真性攢簇而成,不是五行之火。一經用出,號稱“逢山怪石成灰燼,遇海煎乾少露零;克木克金為第一,焚梁焚楝暫無停”。

楊任持扇破陣,全程可以用摧枯拉朽形容。

呂嶽上了八卦臺,撐起瘟癀傘往下罩,楊任一扇,那傘便成灰。又連續扇了幾扇,呂嶽苦用無數工夫煉成的二十一把瘟癀傘盡數成灰。時有李平好意進陣勸解呂嶽,成灰。另一人陳庚飛刃來取楊任,成灰。呂嶽欲逃,楊任追上,復揮數扇,八卦臺與呂嶽俱成灰。

就這麼簡單,如同真正的火神出世,以輝煌到極致的氣勢秒殺了瘟毒和行瘟之人。

封神知識點:《封神》中的明朝戰疫,現實的慘痛記憶變成浪漫想象

這讓人想到一句詩: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寫的是,一片黑暗和恐怖中,孫悟空一棒橫掃,瞬間把天地間萬里妖霧掃滅。

這固然是神話小說才會出現的想像,可是人在坐困愁城、無能為力時,即便已不再天真,也總會幻想一個超級英雄從天而降,以無可匹敵的力量戰勝一切敵人。

而在這個春天裡,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有這麼一群超級英雄,他們是城市中最美麗的逆行者,是真正的定海神針、千鈞巨棒,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無敵的力量,僅靠著“不計報酬,無論生死”八個字,便衝上去與疫魔戰鬥,直至犧牲;或竟能見證勝利。

雷神一出震懾宵小,火神一出焚燬病毒。

至於我們,務請老老實實呆在家中,不要做添亂之人,不要成為病毒的幫兇。



參考資料:《封神演義》、《明史》、《明代福建瘟疫述論》、《明代瘟疫災害史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