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人類航空史上關於截擊機的定位早在二戰期間就已初步建立,不過由於航電、動力發展水平的侷限其實和普通戰鬥機並沒有多大區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截擊機必須標配高空、高速、高載彈量等特徵。二戰後由於噴氣時代的快速開啟,軍用飛機速度越來越快一路跨過亞音速、高亞音速、超音速乃至變態的三馬赫(XB-70),由於轟炸機飛行速度越來越快,自然也就意味著對手越來越難攔截。

冷戰於上世紀50年代初啟階段,美蘇兩國紛紛發展先進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加核彈為主要威懾手段,特別是戰略轟炸機追求大航程、高速度、大載彈量。很明顯飛的又高、又快的戰略轟炸機對於當時的防空手段提出相當大的挑戰,高射炮顯得無能為力、遠程防空導彈技術又不成熟,顯然以地制空的想法並不可行。為此高空高速可以攜帶大威力制空武器的遠程截擊機成了攔截首選,於是在那個可選性並不多的年代美蘇兩國都陷入一個怪圈,拼命發展自己的攔截機型或者將戰機功能偏向攔截。畢竟能將對手龐大核轟炸機群消滅在來襲半路,也就意味著本土的安全得到極大保證最終可以成為獲勝一方。

因此出現了蘇聯非專業選手包括米格系中的米格-15/17/29,專業選手如雅克系的雅克-25/28以及蘇霍伊系中的蘇-7/9/15。美國人在這方面也表現出同樣的偏好,早期百字頭如F-101/102/104/106等戰機同樣突顯對高空高速截擊功能的追求。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美國百系列戰鬥機

下圖是典型的冷戰攔截風格,當然實戰不用靠這麼近老早就已開火。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F-106“三角標槍”截擊圖示

研製背景

蘇聯曾經飽受北約高空高速偵察機、遠程戰略轟炸機的侵擾、威懾,隨著上世紀50年代後期防空體系建設逐步成熟,大批超音速戰鬥機以及防空導彈的入役,使北約侵入領空偵察騷擾行為有所收斂。不過紅色帝國最大的驕傲之一——廣袤國土反而成為最大負擔,由於國土面積太大特別是西伯利亞、遠東、極北等地區人煙稀少,再加上交通不方便很難部署大量防空力量(遍地開花成本太高),因此在這些區域美國戰略轟炸機可以撿漏子長驅直入。

不利因素客觀存在,雖然蘇聯各飛機設計局為軍方提供了大量先進戰鬥機,但是有限的作戰半徑以及獨立作戰能力註定不足以保衛偏遠地區。為此蘇聯軍方提出研製一款能在邊遠區域部署的遠程防空戰鬥機,準確定位是儘可能堵住蘇聯龐大防空網中不可避免的漏洞,應對預想中鋪天蓋地而來的美國B-52等戰略轟炸機,圖波列夫設計局受領該機型研製任務。

B-52“同溫層堡壘”八發遠程戰略轟炸機,220噸的最大起飛重量,最大飛行速度100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5000米,最大航程可達16000千米。巨大的航程再加上高達30多噸的載彈量,從極地飛馳而來對於蘇聯到處是漏洞的防空網壓力不是一般大。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B-52轟炸機

研製歷程

在正式介紹圖-128之前必須提到另一款圖-98中型轟炸機,早在1952年底蘇聯獲悉美國正在秘密研製B-58轟炸機,由於該機集成當時美國最先進的航電、武器等技術設備,再加上超音速飛行能力代表了世界航空工業的最新科技成果。而此時尚在研製中的圖-16高亞音速轟炸機明顯已經落後,為了追上美國的步伐蘇聯提出需要一款新式轟炸機用於替換圖-16(研製一款替代尚在研製中的機型可見壓力多大),新型轟炸機要求載彈量達4000KG、作戰半徑不少於1500千米,同時還應具備超音突防能力。

由於米亞西舍夫設計局打造的M-50超音速轟炸機性能不達標,因此急切想要實現趕超美國的蘇聯軍方選擇了圖波列夫設計局,雖然此時的圖氏還在埋頭苦造圖-16轟炸機。但在此之前該設計局也一直在嘗試超音速轟炸機的可行性研究,這其中就有圖-98工程方案(紅色背鰭)。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98超音速轟炸機

1955年圖-98原型機開始試飛,根據試飛員反饋圖-98空中操縱品質良好,只不過油耗偏大造成實用作戰半徑很難達到設計要求。該機給人的印象就是長的太醜,最大外部特徵是兩臺發動機(AL-7F發動機)配套碩大進氣道不同尋常的佈局(兩個橢圓形發動機進氣口位於座艙後方機身背部兩側),飛行中從進氣口吸入空氣穿過機翼根部內部結構流向機身後方的發動機艙室。這個造型和圖-22“眼罩”長的到是有幾分相似,只不過一架安裝位置在前部而另一架則安裝在機體後方尾翼處。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98轟炸機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98轟炸機 三視圖

圖-98進氣口前方是飛行員和系統操作員,領航員則位於飛機頭部尖錐狀玻璃座艙內,採用KT-1火箭彈射座椅呈串列布局安裝在機身中軸。火控雷達設備安裝在飛行員座椅下方,機首右側以及機尾安裝了AM-23機炮,位於飛行員後方的還有照相艙和油箱等。 而機身內部則安裝了多個油箱以及一個3.68米長的彈艙,彈艙可以容納4枚1000公斤的FAB-1000航空炸彈。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98轟炸機機身佈置示意圖

圖-98雖然在試飛期間沒有出現過嚴重的故障及事故,但是僅過一年於1956年所有飛行測試結束,它所爭取的位置由圖-22“眼罩”以及後來圖-22M“逆火”所獲取。不過它的旅程並未完結,1957年蘇聯國土防空軍對圖-98轟炸機產生了興趣,在充分了解這款機型性能後建議在其基礎上研製一款大型遠程截擊機。要求裝備先進空空導彈、以及功能強大的雷達,圖波列夫在認真研究過軍方需求後開始遠程截擊機的研製工作,內部編號定為:項目128。

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圖波列夫設計局各位大咖行動起來,1958年向蘇聯部長會議提交了一份關於該項目的具體提案,到此時蘇聯官方才明確表態並確定了它的最終用戶——國土防空軍。在蘇聯部長會議最終指示下達之前,項目128在圖波列夫手中已經明確了進一步發展規劃,並給予了一個臨時編號圖-28。此時機翼後緣是完整的,主起落架被安裝在機翼上向機體內收起(機翼光滑沒有起落架艙),造型和後來結合了圖-98設計的105工程(圖-22“眼罩”原型)相似。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105工程(圖-22“眼罩”原型)

後期設計改型中翼形和起落架位置進行了調整,機翼前緣內側後掠角加大形成一個較小的轉折,主起落 架改為向後端起落架艙中收起。主起落架收起時旋轉180度倒置在起落架艙中,這種設計風格在圖波列夫5-60年代機型中較常見,如圖-16、圖-22轟炸機。最終確定方案的項目128機翼主起落架艙和切尖垂尾是他最明顯的外部識別特徵,可以參考下圖中的項目128模型。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項目128模型

項目128起落架設計方案,前起落架、主起落架都向後收起,從圖中可見旋轉180度倒置在起落架艙中。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起落架設計

1959年8月,蘇聯防空軍正式批准圖波列夫的“先進截擊機發展計劃”並開始了原型機的試製,包括武器、雷達以及電子設備研製測試工作全面展開。圖-28最重要的幾項關鍵設備安排如下:動力選用留裡卡AL-7F-2帶加力燃燒室渦噴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72.8千牛、加力推力99.1千牛),備用選項是第36設計局(OKB-36)的VD-19帶加力燃燒室發動機。第339航空電子設計局(OKB-36)負責RP-2“龍捲風”雷達研製,第四設計局(OKB-4)負責研製K-80空空導彈(包括紅外製導、半主動雷達制導兩種型號),生產型號是R-4空空導彈。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留裡卡AL-7F發動機

K-80中距空空導彈採用常規氣動佈局,兩對彈翼和舵面分別位於相互垂直的兩個平面內(模塊化設計分為4個艙段通過更換導引頭實現不同任務切換),導彈彈長5.3 米 (紅外製導型)、或5.18米(半主動雷達制導型),彈徑0.3米,彈翼翼展1.3米。單發導彈近半噸重為450千克,戰鬥部更是高達70千克,最大射程2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M2.6,如此大威力對方轟炸機/偵察機真的被命中後果堪憂。設計常規掛載模式4枚,其中兩枚紅外製導型在機翼內側、另兩枚雷達制導型在機翼外側。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K-80中距空空導彈(R-4)

K-80可以攻擊飛行速度2000千米/小時、飛行高度8000-21000米之間的目標,囊括了亞音速到超音速間的幾乎所有敵對機型。導彈飛行高度甚至超過圖-28的正常升限,這也就引出發了抬頭攻擊(上視上射)的概念,後面再進行補充。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R-4(K-80)的各種改型

圖-28大型截擊機就是一款空中導彈發射平臺,通過防空系統鎖定目標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快速出擊,在導彈有效射程內完成發射並脫離,因此測試導彈攔截性能顯得特別重要。蘇聯航空工業動員大批力量將一切可能都考慮在前面,處於設計階段的圖-28已經有了配套的空中標靶,為了讓原型機測試時有現成的空中模擬標靶將大量現役飛機改為無人駕駛靶機。這其中就包括了伊爾-28改裝而來的M-28靶機、雅克-25RV高空偵察機改裝而來的無人架駛型雅克-25RV-Ⅰ/Ⅱ,特別是雅克-25改型主要用於模似西方高空偵察機戰術動作,以及供飛行員進行模似對抗攔截。為了更加真實的反應實際攔截效果,蘇聯航空工業下了血本甚至將圖-16和KSR-2反艦巡航導彈也用於改裝靶機,兩者分別命名為M-16和KRM。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雅克-25無人靶機

1960年夏季,經過各部門廠家努力圖-28原型機終於組裝完成,7月12日原型機開始裝上最後的設備進行地面測試。由於首次試飛成敗相當關鍵,整個試飛團隊進行了很多預演包括試飛員在蘇-9和雅克-27上做了適應性訓練,另有一架配套的圖-104LL電子設備試驗機也加入保障行列。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104LL電子設備試驗機

1961年5月15日,圖-28原型機成功實現了首飛,試飛期間測試了操控及起降性能,同時在首次超音速試飛中達到1.06馬赫。整體試飛情況還算理想,這也得益於前期圖-98轟炸機的研製基礎及經驗積累。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28原型機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28/128五視圖

測試定型

1961年圖-28首飛才完成不久,就於當年參加了莫斯科圖西諾(Tushino)航展,並做為壓軸首次對外公開展示。這裡補充一點由於冷戰時期偵察信息並不透明,美蘇經常通過航空展方式向外宣傳本國強大航空研製實力及成果,因此只要有新裝備都要到上面去秀一下以震懾對手。本次航展並不僅有圖-28出現,另一款圖-22“眼罩”超間速轟炸機也是首次亮相,於是在1架圖-28壓軸出場的情況下,一次航展出現兩款新式機型讓眾多駐蘇武官和媒體記者完全亮瞎了眼。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西諾航展圖-28

圖西諾航展中的圖-28原型機,機翼下方掛載了兩枚K-80導彈模型,這次飛行也是測試的一部分(第31次試飛)。而且蘇聯方面將此機型很模糊的稱之為新型雙座超音速飛機,由於它繼承了圖-98的外形特徵還真的忽悠了西方情報機構,初期將之認定為是一種超音速轟炸機(剛好跟圖-22同臺很容易讓人誤會)。

甚至圖-28原型機腹的黑色整流罩也西方也猜測不已,認為這是一部可以執行多功能任務的雷達,實際上這只是測試期間臨時使用的設備艙整流罩。經過後期分析西方將這架機型認定為截擊機,並給它取了一個綽號:大提琴手。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西諾航展圖-28原型機

前面提到圖-28就是一款大型空中導彈發射平臺,在整個國土防空中扮演重要的查缺補漏角色,配套4枚K-80空空導彈。其中兩枚是紅外製導用於尾隨攻擊或者複雜電磁環境下使用,而另兩枚半主動雷達制導型則用於迎頭攻擊,按設想兩枚同時攻擊可以獲得76%-77%的命中率(對於大型轟炸機來說兩枚搞定一架效費比相當高)。1962年9月開始,圖-28原型機安排了一系列的實彈打靶測試,首次出擊就擊落一架伊爾-28改裝的M-28靶機,隨後又對M-16靶機(圖-16)進行了攔截測試,並在打靶中擊落大量雅克-25RV-Ⅰ/Ⅱ。

上面提到的上視上射功能在實彈打靶圖像中就顯得很清晰,K-80的射程和射高決定了載機可以在相對目標機較低的位置開火。其實這不是K-80性能多先進,如果採用高打低射程其實可以更遠,但是在雷達技術相對落後的時代無法有效應對下視需要過濾的地面背景雜波,這樣導彈就無法做到高效的鎖定和命中。因此只能以抬頭射擊的方式攻擊目標,畢竟天空充當背景不用考慮干擾雜波,實際使用中圖-28以20度攻角爬升同時使“龍捲風”雷達達到70度仰角,減小機頭直徑並降低阻力。配合搜索距離200千米,跟蹤距離80千米的“龍捲風”雷達(不具備下視能力),在實戰中對付空中大型目標效果奇佳。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28上視上射

注意下圖中所出現的兩道導彈軌跡,每次都是按標準齊射兩枚導彈以增大擊落概率。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實彈打靶

這是一架有著15次擊落記錄的圖-28原型機,注意看座艙邊上的紅星,代表在實戰或演示中擊落了15個目標。另外注意機翼下方掛載的導彈,導彈中間有兩道黑槓是訓練彈的標誌。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28原型機

1963年經過長時間測試的圖-28截擊機,終於在蘇聯國防部長簽署命令之下有了正式軍方編號圖-128,對應配套的K-80空空導彈也有了正式名稱R-4(半主動雷達制導R-4R、紅外製導R-4T)。由於西方在此時才獲得圖-28的原始內部編號,因此北約直接給取了一個圖-28P的編號。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128截擊機

1966年圖-128開始批量生產,並於1967年7月9日為慶祝圖-128正式入役參加了多莫多沃飛行表演,截止當年8月1日已經有64架圖-128投入一線部隊服役。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128截擊機飛行表演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128截擊機機群

結構性能及改型

圖-128採用串列雙座設計,機組為兩名:飛行員和雷達/武器操作員,實際後座操作員可以兼顧一部分操作以減輕飛機員負擔。兩人工作安排是這樣的:目標被鎖定後飛行員根據地面指示或雷達信息引導飛向目標併發射導彈,而後座則充當領航員角色,利用雷達搜索並追蹤目標同時和地面保持聯繫。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串列雙座設計

機械儀表氣息很重,一切都簡化到以發射出導彈為目的。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座艙儀表

基本性能:

最大起飛重量43000千克,兩臺留裡卡AL-7F-2加力渦噴發動機(單臺推力72.8千牛、加力推力99.1千牛),最大飛行速度1.57馬赫(192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5600米,航程2565千米。雷達不具備下視功能再加上動力一般機動能力相當有限,在武器攜帶上標配4枚R-4空對空導彈,僅適合攔截B-52等大型低機動性空中目標。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128截擊機

隨著大量圖-128批量裝備部隊,從普通國產防空軍轉崗而來的飛行員訓練成了頭號問題,畢竟圖-128是一款脫胎於轟炸機的雙座截擊機,對於飛慣了米格-17/19、蘇-9單座機型的飛行員來說相當陌生。雖然在試飛期間圖-128表現良好,但實際大批量入役後卻發生了幾次重大事故,尤其在起降過程特別容易出事。

當然對於教練型號蘇聯航空工業早在研製之初就已經考慮在內,不過到了1966年才開始正式進行圖-128教練型的研製,編號為圖-128UT的教練型在原雷達位置改出一個教練員座艙。為了保證良好視野機鼻下彎角度變大形成一個怪異的造型,雖然對蘇聯時代只重使用效果不注意外觀的習慣有點心理準備,但是大家看到圖-128UT時絕對被它奇醜無比的外形所折服。同時由於取消了雷達,因此機翼下方掛載的就是R-4空空導彈模型或者訓練彈。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128UT教練機

上面正視圖確實怪異到極至,為了改善一下視覺效果還是看看下面側視及座艙線圖,至少清新多了。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飛行教官、飛行員、導航員武器官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128UT教官座艙視角

1970年開始在首批4架圖-128基礎上進行UT教練型的改裝,1971年圖-128UT教練型正式入役使用隨後開始批量生產,由於圖-128UT教練型的投入使很多新飛行員得以獲得實機學習機會,在快速掌握飛行應用性能後故事率大大下降。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128UT教練型

結語

圖-128大型截擊機誕生在上世紀60年代,是款非常專一的截擊機甚至連雷達告警接受器都沒有,笨重的戰機不具備格鬥能力。由於飛行性能一般而且機組成員視野很差,因此蘇聯國土防空國給予它的任務只有一個:發現遠道而來的美國轟炸/偵察機型,進入射程之後立刻迎頭齊射四枚R-4空空導彈,然後掉頭全速逃跑。

圖-128大型截擊機大量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在西伯利亞廣袤的荒原上空四處巡弋,彌補荒原大地上嚴重匱乏的防空系統所帶來的漏洞。龐大的體積給了兩位飛行員在截擊旅程能夠輪流休息,足夠快的速度和威力巨大的4枚空空導彈,完全可以應對從極地鋪天蓋地般飛來的戰略轟炸機群等。當然冷戰終非實戰,長期以來它始終扮演了一名”遊而不擊“的巡邏隊員直到退役。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128大型截擊機


孤獨的荒野守護者,始終遊而不擊的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

圖-128大型截擊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