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國古代詩歌音樂美?

無逸6


古代詩詞講究平仄對仗,韻律美滿,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其想象空間大膽豐富,修辭手法不拘一格,讀來讓人心曠神怡,如痴如醉,或意氣風發,或傷感心碎。

詩人筆下文章通常都是由情入景,由景生情,又寓情寓理,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很多詩詞都是可以譜曲彈唱的,古人踏歌而行,詠吟誦唱,都是作詩誦詩的表現。所以說,古代詩歌是具備音樂之美的。

我們現代音樂的歌詞,其實就是從古代詩歌傳承演變而來的。他雖然不講究平仄對仗,但在修飾手法和音律韻腳等方面,與古代詩歌卻是想通的。可以說,沒有古代詩歌,就沒有現代歌詞和現代音樂。


山人勇哥


自詩經伊始,並不是詩歌有音樂美,而是中國音樂有很大一部分,起源於詩詞歌曲的語言節律之中。

詩經大部體裁,來源於勞動人民,流傳於田地勞作,日常生活中的吟唱之中。基本屬於詩樂同源,古漢語元音聲調自帶韻律。

詩詞的韻律問題,應該也就是其音樂之美。何謂韻律?於進水 《漢語言韻律詩歌理論綱要》(2010年6月26日 《韻律詩歌》報),編者按中說:“由於所謂的 <自由體新詩 >這種偽詩的存在,為正本清源,恢復傳統,重建詩格,我們不得不把真正的詩歌冠以 <韻律詩歌 >的稱謂。雖不得已之舉,亦當今詩歌革命之需要。”文章提出“韻律是詩歌的核心要求和標誌性象徵”。

《詩經》是四言的民歌體, 《楚辭》是帶有對偶句的騷賦體,兩者都是最早結集的有韻的詩歌。有韻律的詩歌 (這裡主要指傳統詩詞)便於朗誦,而朗誦便於幫助記憶,易於傳播。

詩詞的韻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後的格律詩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講究平聲和仄聲的協調。

二是對偶,在韻文特別是格律詩中,對偶的工巧要求比較嚴格,詩詞中一般是句對,在賦和八股文中還有多句對和段對。

三是押韻,指同韻的字在適當的地方 (停頓之處),有規律地重複。

這三個方面都來自於漢語語音的特點,就是單音節語素佔優勢,有聲調。在詩詞寫作特別是格律詩寫作時平仄、對偶和押韻運用的好,運用的自然,可以使詩作增強音樂感,呈現韻律美;運用得不好,用得過多過濫,就會給人以生拼硬湊之感,甚至以文害義,六朝到初唐的駢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一)韻

《詞源》 “異音相從謂之和,同音相應謂之韻。”

一、和詩

指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二、依韻

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三、用韻

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四、次韻

亦稱步韻,就是依次用原韻、原字按原次序步韻。

古代詩人間就有唱和或叫倡和,言彼唱而此和,《易》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如沒有韻,或者聲調不協,怎麼去和?

一、一韻到底

傳統詩的律詩和絕句要求一韻到底。一韻到底是指全詩從頭到尾用韻書中同一個韻部的字,中途不轉韻。

李頎 《送魏萬之京》詩:“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本詩用歌、河、過、多、跎等字押韻,同在歌韻,一韻到底。

不是一韻到底的則多是民歌 (如 《詩經》和古風,也有部分詞。

二、平水韻

隋朝陸法言的 《切韻》分為 206韻,過細,唐代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劉淵,將同用的韻合併,成 107韻,後人漸為 106韻,被稱為平水韻,一般叫“詩韻”。

唐五代湖北近體詩以侵入韻共 29次,其中侵韻獨押 28次,佔96.55%,獨用無疑。另侵真混葉1次。侵韻獨用,但孟浩然《和張判官登萬山亭因贈洪府都督韓公》葉 “岑深吟陰禽林音尋今心”,卻侵真混押:孟浩然,世稱 “孟襄陽”,是湖北人無疑,可證明是用的湖北方言。做傳統詩,大多數人還是樂於用寬韻。

三、詞林正韻

清人戈載編纂的一部詞韻書,書分三卷,分平、上、去三聲為十四部,入聲為五部,一共是十九個韻部。他的分部,實際上是依據前人作詞用韻的情況歸納而來,這就是他所說的 “取古人之名詞參酌而審定”。戈氏的分韻雖是歸納、審定工作,但其結論卻多為後人所接受,論詞韻之士多據以為準。戈氏所分的詞韻十九部,事實上也是進一步歸納詩韻即 “平水韻”而來。詞韻較之詩韻要寬,從宋詞這種按譜填詞,要求合樂演唱,就要即興創作,用詩韻顯然不現實。

儘管如此,毛澤東 《蝶戀花·答李淑一》上聲二十五有與上聲六語七虞並用,為此胡適專門請教趙元任問湖南人土語有否通押,回答是否定的。

(二)律

《詞源》律,呂也。

陽者為律,陰者為呂,亦稱十二律。

律呂:古時正聲音之器。相當於現代的調音器。《千字文》:“律呂調陽”,中國古代在音樂上有五音,宮商角徵羽,這是五個全音,再加上兩個半音,一個是 4,一個是7,一共七個音。這七音是一個八度的自然音階,沒有音高,也就是沒有定調。怎麼辦?就要用律呂來給它定調,律呂就是定調用的律管和呂管。現在交響樂團演奏前通常用黑管定音,以求音準。十二律呂,科學地介紹,它實際上是把鋼琴上 (其它樂器也一樣,鋼琴的音程比較準確)的兩個八度的音程平均分為十二等分,這個在今天可以很方便地用頻率分析的方法來得到,而在古代卻要困難得多。

一、格律

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這裡主要講的是平仄律。

中國古代的詩歌都講究用韻,初唐以前還沒有出現規範的格律詩,項羽的《垓下歌》和劉邦的 《大風歌》悲壯慷慨;曹植的七步詩婉約動情,四聲俱備: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近體詩的格律到盛唐時候才趨於嚴格規範。被譽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的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雖然是詩,還是非常入樂的。

二、對仗

舊體詩文的詞句相對偶。清 沈德潛 《說詩蒣語》卷下:“對仗固須工整,而亦有一聯中本句自為對偶者。”一般多出現在七律中,李商隱:“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兩者俱備。王力 《龍蟲並雕齋文集·語言與文字》:“對仗,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對虛詞。”

但對仗不是死的,我們還是以前人的作品為例。韋應物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其中 “歡笑”是動詞, “蕭疏”是形容詞;杜甫:“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伯仲”,名詞;“指揮”動名詞。我們還是叫結構相應吧。

三、色彩

我國的古代詩歌,表達美的手法有多種多樣,除了運用韻律、節拍、意境等來體現詩歌美之外,色彩的運用也是體現詩歌美的重要手段;色彩的組合,給詩歌帶來了濃厚的畫意和鮮明的節奏。

唐杜審言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王維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孟浩然 《宴梅道士山房》: “林臥愁春盡,搴幃覽物華。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四、動態

繪畫講究靜中有動,電視有動態畫面,詩歌何嘗不是如此。張九齡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孟浩然 《春曉》、李白 《靜夜思》、王之渙 《登鸛雀樓》、賀知章 《回鄉偶書》、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韋應物 《滁州西澗》、張繼 《楓橋夜泊》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動態詩。

五、音樂

歷代古詩 (詞)句中提到的音樂 (主要是樂器)給人印象極為深刻。從創作實踐來看,就是要努力找到音樂這個切入點。聲韻給你和諧美;平仄給你抑揚美;結構給你頓挫美;對仗給你均齊美;色彩給你視覺美;音樂給你聽覺美;語言給你抒情美,綜合起來我們就把它叫做韻律。美好的韻律詩,讀起來都朗朗上口,宛如音樂般給人以享受。寫詩重要的、共同的東西有了,比如韻律;然而失去個性,詩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

故此,中國古代詩歌的音樂美是固有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表達感情,託物言情,寫景言事,韻律和諧,吟誦感人的本來特徵。









蜃海樓


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一首詩由許多字詞的聲音組成,字詞聲音之間的整體關係就構成了詩的音調。聲音的組合,受審美規律的支配。符合規律的就和諧,違背規律的就拗。音樂中有協和音程和不諧和音程。

而古代詩歌中有律句與拗句。音程協與否,取決於兩音之間的距離。詩句中諧拗的區別在於平仄的正確搭配。中國古代詩歌中的音調,主要藉助於平仄組織起來的。平仄是字音聲調的區別,平仄有規律的交替重複,便可以形成節奏,但並不鮮明,它的主要作用在於造成音調的和諧。(雙聲詞是指聲母相同的兩個字組成的詞;疊韻詞是指韻母相同的詞;疊音詞是聲韻調完全相同的詞。)在一連串的不同的字中(即詩句中)出現聲韻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的字,可以強調某一聲音以及由這個聲音所表達的情緒。致於象聲詞則是模仿客觀世界的聲音構成的詞,它的效果主要在於縮短人與客觀世界的距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疊音、疊韻、雙聲以及象聲詞運用廣泛。如《詩經》中,“坎坎伐檀兮”一句中的“坎坎”即為“伐木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的“關關”即為“鳥鳴聲”。王績的詩歌中,也有這些詞語。漢樂府中,疊音詞多,“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又如,“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胡地多飆風,樹木修修。”杜甫的“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鄰人滿牆頭,感嘆亦唏噓。”“車轔轔、馬蕭蕭。”疊音詞在李清照的筆下用得最好,“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它給全詩籠罩上一層濃烈的悲劇氣氛,反映了詞人在國破家亡之時,這種迷惑、惆悵、恍然若失的精神狀態。


蒼巖吹雪


古代詩歌的音樂美,乃韻律之美的體現。韻律,是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精、氣、神。詩歌的韻律,有外部規範韻律和內在韻律的分別。

這裡分兩點作以簡要的敘述。

一,規範的,詩歌外部結構韻律的形成。

詩歌最初是從歌樂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即能頌讀,又可歌可唱。押韻,是詩歌外部形態的表現,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詩歌最初叫韻文。

漢樂府,把詩歌可以入歌這一寫作傳統,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使詩歌和歌又一次密不可分地融為了一體。

詩歌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始終延續著押韻這一規則。到了唐宋,終於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韻律結構:平仄、對偶、押韻。使詩歌更加具有較強的音樂性,讀起來朗朗上口,回味無窮;歌起來聲韻十足,餘音不絕。

1,平仄:是把漢字的四聲分為兩大類,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平仄相輔,高低相應而形成的律仄規則,以求增強詩歌的可讀性和音樂感。

2,對偶:是用字數相對,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相同意義的修辭手法,以求增強詩歌的感染力和音樂效果。

3:押韻:是把韻母互相諧音的文字,放到詩歌固定的地方,以求增強詩歌的音樂感。

這種規範的韻律所產生的詩歌叫律詩,也稱近體詩。律詩雖然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感,但它同時也制約著詩歌的創作,以至出現了,自律詩形成它獨特的形式結構後,振聾發聵的詩歌卻乏善可陳。

二,體現詩歌藝術魅力的內在韻律。

詩歌的音樂美,來自於其內在的韻律,而非外在的形式規範。

詩歌內在的韻律這一理論是郭沫若首提的,他認為詩歌內在的韻律是:“詩人情緒的自然消漲”。

詩歌內在的韻律,是詩人“情緒的自然消漲”,也是詩人思想感情和音韻結合所營造出的藝術氛圍,它能瞬間感染讀者,引發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並非是律詩這一形式所能達到出的,而是所有的詩歌體裁和文學藝術作品都所具有的。是詩人文學修養的體現,是迴旋在詩人心中的主旋律。

中國古代詩歌的音樂美,就是這種內在的,迴旋往復的主旋律所產生的音樂感。

漢樂府是古代詩歌韻律最好的體現,它對唐詩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李白的詩歌,在吸收了樂府的優點之後,不論什麼樣的體裁,或長篇短章,都回旋著音樂般的美感,瞬間就能和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也是李白能被尊為詩仙的原因所在。

總之,構成詩歌音樂美的先決條件,是詩歌內在的韻律所產生出的音樂感,而非蹩腳的韻腳和律仄。

我是黃土情愫,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點評,共同探討。


黃土情愫


中國古代詩歌的音樂美,主要是指旋律美,因為漢語屬於旋律型語言。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認識古詩音樂美。

第一,漢字是象形文字,也是獨體單音節文字。每一個字只有一個音節。兩個字正好構成一個節拍,這是節奏;另外,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聲調。這就構成了古代詩詞的音樂美的基礎。

第二,現代漢語總共有四個聲調。再往上推,從中古時期一直到明清時期,主要講四聲八調。古詩注重平仄變化,平仄本身具有一定情感性。

第三, 從詩經到楚辭,從漢樂府到古體詩再到格律詩,古詩的音樂美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司文學舍


文學藝術的各種形式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是文藝史上帶有規律性的現象。而在各種文藝形式中,詩歌是最活潑、最有親和力的一種。它和散文結合,成為散文詩;和戲劇結合,成為歌劇。它和繪畫所使用的工具雖然不同,但是互相滲透和影響的關係卻顯而易見。古希臘抒情詩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說:“詩為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我國的張浮休也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蘇東坡則說:“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筱筵說:“朗誦詩歌會浮現出作者所描述的畫面裡,譜寫詩歌會浮現出作者所想象的畫面裡。”都指出了詩與畫的密切關係。至於詩歌和音樂的關係就更密切了。西方的文藝理論認為詩歌和音樂部屬於時間藝術。音樂是藉助聲音構成的,詩歌也要藉助聲音來吟誦或歌唱,而聲音的延續即是時間的流動。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樂歌唱。《墨子?公益篇》裡“弦詩三百,歌詩三百”的話可以為證。《詩經》風。雅、頌的區分也是由幹音樂的不同。詩和樂象一對孿生的妹妹,從誕生之日起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詩,不僅作為書面文字呈諸人的視覺,還作為吟誦或歌唱的材料訴諸人的聽覺。既然詩歌和音樂的關係如此密切,那麼詩人在寫詩的時候自然會注意聲音的組織,既要用語言所包涵的意義去影響讀者的感輸又要調動語言的聲音去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詩歌產生音樂的效果。然而中國古典詩歌的音樂美是怎樣構成的呢,本文擬從漢語的特點入手,結合詩例,對這個問題作一番探討。一、節奏合乎規律的重複形成節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晝夜的交替,月的圓缺,花的開謝,水的波盪,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動,擔物時扁擔的顫悠,打務時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節奏。節奏能給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滿足人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當一次新的迴環重複的時候,便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見到老朋友一樣,使人感到親切、愉快。頤和園的長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駐足其中細細觀賞周圍的湖光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這種交替重複中,也會感到節奏所帶來的快感與美感。一種新的節奏被人熟悉之後。又會產生預期的心理,預期得中也會感到滿足。節奏還可以使個體得到統一、差別達到協調、散漫趨向集中。眾人一起勞動時喊的號子,隊伍行進時喊豹口令,都有這種作用。


杭州墨沏


平仄的運用是中國古代吟詩的表現。自明末清初以來西方音樂走進中國並流行起來,逐步取代了中國詩詞的吟誦。這個現象在晚清至民國時期乃至今日更為突出。長期以來中國流傳的是戲曲,詩詞吟誦是講究平仄的。尤其是宋詞,詞牌對平仄要求很嚴格,吟誦時要用琵琶古箏等樂器伴奏的,所以中國歷史上稱詩詞為“詩歌”。而西方音樂進入中國後,歌唱及歌曲發展起來,取代了中國詩詞的吟誦。詩人都知道,平仄格律有五個音階,而西方音樂是七個音階,比中國詩歌多兩個半音:,因此唱起來好聽。在這種情況下再保留平仄使用顯得毫無意義。王力在《詩詞格律》中突出講平仄使用,對此毛主席批評道“詩當然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在此,我還是堅持要少寫舊詩,寫新詩要放棄平仄格律。



遼海醉仙


古代詩詞講究平仄對仗,韻律美滿,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其想象空間大膽豐富,修辭手法不拘一格,讀來讓人心曠神怡,如痴如醉,或意氣風發,或傷感心碎。

詩人筆下文章通常都是由情入景,由景生情,又寓情寓理,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很多詩詞都是可以譜曲彈唱的,古人踏歌而行,詠吟誦唱,都是作詩誦詩的表現。所以說,古代詩歌是具備音樂之美的。

我們現代音樂的歌詞,其實就是從古代詩歌傳承演變而來的。他雖然不講究平仄對仗,但在修飾手法和音律韻腳等方面,與古代詩歌卻是想通的。可以說,沒有古代詩歌,就沒有現代歌詞和現代音樂。


厚積齋


說到詩歌的音樂美,那你就不得不知道,中國古代最早的《詩經》,其實是來源於民間的傳唱,不識字的農民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以唱的方式展現出來。這些除卻文字之外,最先的,是旋律。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你高興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把心裡的從前聽過旋律哼出來,詞記不住是常有的事。

後來有了文字,或者有人開始整理,那些好聽的,經由人們傳唱留存下來的歌謠,變成《詩經》,所以我們都大概能理解,為什麼古代的詩歌有音樂美了。

當時代變遷,文化越來越繁榮之後,就出現了專門研究這些的,中國古代的詩歌,都是可以配上曲唱出來的,就由詞來說,它其實是先有曲,再根據曲調去琢磨文字。

文字這個東西是視覺上的傳播,但是最好的傳播方式,還是經由聽覺的,只要你能說話,那你覺得聽到什麼詩歌很好聽,感覺到它很美,就會不自覺的去記住它。

蔣勳有一本專門研究中國文化之美的書,可以去找來看看,也許你會更深層次的理解古代詩歌的音樂美。

我是拾九。


x拾九


我國古代詩歌的音樂美主要體現在韻律之美,古詩都講求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且易於用歌聲表達。特別是近代詩,講究格律,詩句講求聲調平仄,有抑揚頓挫之感,其聲韻具有音樂之美,雅俗共賞,深受古今讀者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