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治療脾胃病對藥的經驗

(一)枳殼 大腹皮或子

枳殼,味辛、苦,性微寒,功能破氣消積,利膈寬中,通利大小便,善治上中焦之氣滯。大腹子辛、苦、溫,質體沉重,辛苦降下,善行有形之積滯,以消積、行水。大腹皮辛、微溫,質體輕浮,辛溫行散,專行無形之滯氣而理氣寬中,利水消腫。如此配伍,枳殼性寒,善治上中焦之滯,大腹子或皮性溫,善治中下焦之氣滯,一寒一溫,一上一下,相互促進,達到行氣消脹,利水消腫之目的。適於腹脹大如鼓、腹水或溼熱夾滯的病人,可使行氣消脹,利水消腫,去滯除滿的力量增強。

(二)香櫞皮 佛手

按《本經逢原》記載:“柑櫞乃佛手、香櫞兩種,性味相類,故《綱目》混雜不分。蓋柑者,佛手也,櫞者香櫞也……”。香櫞皮、佛手一物兩種,性味、歸經、功效相同。性辛溫,味苦,歸肝、脾、肺經,兩者配伍,相須為用,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效。董氏用藥輕清靈巧,祛邪而不傷正,香櫞皮配佛手,既能疏肝理氣,和胃通降,又不至於傷及陰液,常用於氣滯胃病之輕證,與香蘇散、枳殼、大腹皮合用,可增強理氣通降之功。

(三)紫蘇梗 藿香梗

紫蘇梗又名蘇梗,味辛、甘,性溫,入脾胃肺經。本品辛香溫通,善於疏肝解鬱,行氣消脹,理氣安胎,和血止痛,適用於肝鬱氣滯,脾胃不和之證。藿香梗為藿香的莖,味辛,性微溫,入脾胃肺經,其氣味芳香,長於醒脾和胃,化溼止嘔,行氣止痛。兩藥相配,相得益彰,能增強行氣止痛,消脹除滿的力量。董氏認為脾胃病與肝關係密切,以女性為多見。木易克土,土壅木鬱,臨床肝胃氣滯證最為常見,故制定上述二藥相配,疏肝理氣,和胃消脹。因藿梗兼可芳香化濁,故對苔膩者尤為適宜。

(四)枳實 全瓜蔞

枳實苦辛微寒,破氣消積,化痰除痞;全瓜蔞味甘性寒,既能潤肺化痰,潤腸通便,又能寬中行氣,開胸散結,兩者參合,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奏破氣消積,寬胸散結,潤燥通便之功。枳實能行能走,以走為要,但易於耗氣傷正;全瓜蔞能行能守,以守為主,但易於助溼礙胃戀邪,故使兩藥相合,一守一散,破氣而不傷正,潤腸而不滋膩,互制其短,而展其長,特別適於便秘患者,若尚嫌藥力不足,可酌加酒軍盪滌通下。

(五)旋復花 廣鬱金

旋復花苦辛鹹微溫,歸肺脾胃大腸經,既能消痰利水而降肺氣,以治痰溼壅肺之胸膈痞悶,咳喘痰多,又能降氣止嘔,下氣散結以治痰溼上逆之心下痞滿,嘔吐噫氣。廣鬱金辛苦寒,歸心肺肝膽經,其體輕而走竄,入於氣分以行氣解鬱,達於血分涼血破瘀,故為疏肝解鬱,行氣消脹,祛瘀止痛的要藥,可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脅痛、胃痛、腹痛、痛經等證。兩者配伍,可使行氣降逆,化痰行水,下氣散結功能增強。

(六)刺蝟皮 九香蟲

刺蝟皮味苦性平,無大毒,入胃大腸經,功能降氣定痛,涼血止血。九香蟲味鹹性溫,無毒,入肝腎經,功能理氣止痛,溫中壯陽,二者作用,一寒一溫,一理一降,共奏祛瘀血,通滯氣,止痛止血之功。一般為使藥味緩和,減少刺激性,常將刺蝟皮炙用,而九香蟲為炒用。

(七)馬尾連 吳萸

黃連性味苦寒,可瀉肝經橫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但嫌黃連過於苦寒敗胃,而取馬尾連(學名為“多葉唐松草”)代替黃連,雖用其性,但作用較緩和,更配辛熱之吳萸反佐之,引熱下行,又起到了防邪火格拒之反應,兩藥相合共奏清肝和胃制酸降逆之效,用以治療寒熱錯雜之證。

(八)木香 扁豆 砂仁

此三藥並用,已拓寬了對藥的含義,更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木香辛溫芳香能升降諸氣,善於洩肺氣,疏肝氣,和脾氣,故為宣通上下,暢利三焦氣滯的要藥。砂仁辛散溫通,芳香醒脾和胃,行氣止痛,溫脾止瀉,理氣安胎。扁豆甘溫和緩,補脾和胃而不滯膩,清暑化溼而不燥烈。三藥配伍,健脾理氣,醒脾開胃,和中止瀉功能倍增,用於脾虛洩瀉效佳。

(九)山梔 黃芩

山梔性味苦寒,歸心肺胃三焦經,功能清熱瀉火,涼血除煩,利溼退黃,消散瘀腫。黃芩性味亦苦寒,歸脾膽胃大腸經,功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安胎。兩藥性味相同,苦以洩,寒能清,熱入血分用之則能瀉火,熱淫於血分用之則能涼血。董氏認為山梔善瀉心肺之火,黃芩善瀉肺胃之熱,兩藥配合,清熱解毒,瀉火涼血功能益彰。

(十) 萆薢 晚蠶砂

萆薢 苦微寒,歸肝胃經,既能利溼而分清別濁,又有祛風溼而舒筋通絡作用。晚蠶砂辛甘微溫,歸肝脾胃經,既可治風溼痺痛、麻木之證,又可用於溼濁內阻所致的霍亂吐瀉,轉筋腹痛等證。兩者伍用,一溫一寒,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祛風溼,利關節,和胃降逆,利溼化濁甚效。董氏創此對藥,除用於風溼及類風溼性關節炎,腰背疼痛外,常常用於脾胃不和,溼濁內阻引起腹滿疼痛的病證,如見舌苔垢膩者,用之更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