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後,曾經六下西洋的鄭和,最後一次出征死在何地

作為一個傳統的大陸國家,中國曆朝歷代向來以開疆拓土的豐功偉績作為鑑定帝王或是臣屬是否合格的標準,青史留名如漢武帝、唐太宗、衛青、霍去病等人物,無疑不是在擴張陸地領土上擁有傑出成就的存在。

但是相應的,對於海洋的態度,在我們的文化裡就顯得不太明確,尤其是幾乎沒有出現過如西方文明中達伽馬、麥哲倫亦或者是哥倫布這種比較亮眼的航海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的遺憾。幸好,我們還有鄭和。

朱棣死後,曾經六下西洋的鄭和,最後一次出征死在何地

波瀾不興的青少年時代

實際上,鄭和並不姓鄭,他本名叫做馬三寶,是雲南人。根據後來的最可靠的考證,當年元帝國南下進攻佔據云南的大理國之時,軍中的士兵有不少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後來元帝國降服了大理,這些士兵就在大理當地繁衍生息。並且漸漸的形成了規模,而馬三寶就出自這樣一個家庭。

在鄭和11或12歲的時候,朱元璋擊敗元帝國,開始了統一全國的征程。當進攻到雲南的時候,因為戰火波及,馬三寶的父親馬哈只不幸死於亂軍之中,更加悲慘的是,因為明軍有掠奪戰敗方兒童進行閹割成為太監的習慣,年幼的鄭和也因此被擄劫,後來被送入南京的明皇宮服侍皇帝,再後來又被調給燕王朱棣,成為朱棣的近臣。

朱棣死後,曾經六下西洋的鄭和,最後一次出征死在何地

如果沒有後來的遭遇,鄭和的人生可能也就這麼停滯下去,慢慢地走向衰老,當然以鄭和的聰明才智也應該會在朱棣手下有不錯的作為。一切的轉機發生在朱元璋死後,繼位的朱允炆把精力投入到削藩中,首當其衝的便是燕王朱棣,不想坐以待斃的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在整個靖難的過程中,馬三寶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

根據《明史》記載,其“數有戰功”,而後來改名為鄭和,據說也是因為在靖難之役中的鄭村壩之戰中立下戰功被朱棣賜姓所致。

航海家的誕生

公元1403年,朱棣靖難成功,正式佔領了南京奪取皇位,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十全十美,朱棣面臨著另一個大問題,這就是建文帝的下落。

一個流落在外的前任皇帝,對於朱棣這種得位不正的篡位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危險,這成了他的一個心病,另外一方面,坐穩了大明皇位的朱棣,也急需要當時國際上藩屬國的認可,有了這些國家的承認,他的帝位正統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宣傳,龍椅也就坐得更加穩。於是出於兩種目的的結合,前往“西洋”,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東南亞一代就成了朱棣一個既定的政治舉措。

朱棣死後,曾經六下西洋的鄭和,最後一次出征死在何地

當然了,目標制定的好,也要有人去做才行,否則就成了空話。朱棣開始在身邊物色能夠實行自己計劃的人選。依靠科舉考試選拔的官員首先被排除在外,對於傳統儒家經典的學習,讓他們雖然具備豐富的學識,然而在處理具體事物的能力上有所欠缺;而平民百姓因為朱元璋頒佈禁海令的關係,對於海洋事務的瞭解又極盡貧瘠匱乏。

這個時候,鄭和進入了朱棣的視線,一方面擁有在靖難之役中得以驗證的軍事和政治能力,另外一方面曾經出使過暹羅(泰國)和日本,在外交上也有一定的經驗,加上身為朱棣的親信,最終鄭和成為了大船隊的最高指揮官,而他的傳奇經歷也從此開始。

朱棣死後,曾經六下西洋的鄭和,最後一次出征死在何地

六下西洋,成就傳奇

自公元1405年開始,鄭和船隊第一次開始了出航。

船隊規模龐大,大致有船舶200餘艘,總人數近3萬人,在這其中的大型寶船有60多艘,結構緊實規模龐大,能夠容納千人左右。結果在行駛到麻喏八歇國(今印尼爪哇),因為島上兩支勢力的爭端,誤殺了鄭和派遣上島的使者。

鄭和本可以一舉殲滅島上的兩支勢力,卻意外的保持了隱忍剋制,在兩國分別派遣使者表示道歉後,予以諒解,然而如果就這件事以為鄭和是一個和氣生財的慈祥大叔,那就真的大錯特錯。因為不久之後,有一個人的挑釁,讓所有人見識到了鄭和的殺伐之氣。

陳祖義,元末明初的廣東潮州人,因為家境貧寒導致自身孤苦無依,於是選擇逃到海上成為海盜謀生。然而有的人就是在某些方面特別具有天賦,陳祖義在成為海盜之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船越搶越多,財越搶越厚,後來乾脆直接投奔了東南亞的小國渤淋邦國的國王當了大將,在國王死後直接自封為王,當起了土皇帝。所有從他領土內走動的船隊和商人都免不了扒一層皮,而這次他把目光盯上了鄭和。

朱棣死後,曾經六下西洋的鄭和,最後一次出征死在何地

陳祖義在鄭和返程的時候鼓動手下人不要怕,要面對強大的敵人,“加油奧利給”,想直接把鄭和給滅了。誰知道鄭和早就有所準備,同時有個叫施進卿提前通知了鄭和,結果陳祖義的偷襲被打成了反包圍作戰,陳祖義被團滅,連人都被鄭和生擒,後來送到北京被斬首示眾,這一放一抓,恩威並施讓所有人都服從了鄭和的領導,也反映出了鄭和的能力。

而在之後的五次遠航中,鄭和的船隊遍佈東南亞和印度洋的各個邦國,甚至最遠抵達了東非,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漢文化的普及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尤其是在過程中以仁德和教化而非征服殺戮為主的理念,更好的促進了漢文化在當地的融合和傳播,至今在東南亞地區的民俗中,還能看到那個時代的許多風貌孑遺,這不能不說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大貢獻。

朱棣死後,曾經六下西洋的鄭和,最後一次出征死在何地

最後的遠行,再無鄭和

明成祖死後,鄭和的航海事業被擱置了,他自己帶著下西洋的軍隊成為了南京守備,負責鎮守南京。

在只有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熾死後,繼位的明宣宗朱瞻基重新制定了航海計劃,明宣宗對自己的祖父明成祖極其崇拜,而在他登上帝位後,也想效法明成祖來依靠西洋船隊向東南亞的諸小國傳播威勢,宣揚榮光。

這個時候朱瞻基想起了鄭和,這個擁有資深經驗和傑出能力的航海家被重新啟用,鄭和開啟了自己人生中最後一次遠航,在這次遠航中,鄭和一直到達了非洲南端的莫桑比克,創造了航海的一大成就。

在回程的過程中,鄭和病逝在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走完了自己的光輝的一生。剩下的船隊由副手王景弘帶領回到明帝國,王景弘之後還有過繼承鄭和遺志的第八次下西洋,然而卻鮮為人知,明帝國不可遏制的進入了全面的封閉期。

朱棣死後,曾經六下西洋的鄭和,最後一次出征死在何地

今天的我們瞭解鄭和,也許是出於廣泛的宣傳和讚美,但是對於幾百年前的鄭和自身來說,這場大航海毫無疑問是充滿了冒險精神的壯舉。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陸地的農耕民族,向來以保守內斂著稱,唯有下西洋的鄭和,為文明的延伸撕裂了一個小小的口子,儘管最後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卻還是讓歷史上留下了這樣一個值得稱讚和牢記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