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電,晚上都在幹什麼?

無心插柳53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可能大部分人都是衝著某一點來的。
不過其實可能現實情況就是如此,從現在白晝交替來看,夏季白天的時間比冬季要長一些,夏天往往8點以後才天黑,而冬天差不多6點就開始天黑了。
在古代還沒有電的時候,一般正常的勞作也就停止了,一些窮苦的人家自然睡覺的時間更早,所以做出一些什麼事情來也不稀奇。
古代沒有電燈的時候,晚上電燈一般有兩種,一種就是蠟燭,一種就是油燈。
但值得一提的就是,蠟燭在古代一般要算奢侈品,雖然在兩漢時期就已經有了蠟燭,但僅僅只是侷限於達官貴族才能使用,一般普通的老百姓人家是用不起的,在唐以前,蠟燭還是一種上貢用的燈具。
蠟燭的普遍使用就要到明清時期了。
只是古代時候的蠟燭質量並不是很好,李商隱就有一句詩“何當共剪西窗燭”,為啥要剪蠟燭呢,是因為蠟燭的燈芯都是棉線做的,碳化以後不容易掉落,所以必須剪掉一部分才能保持蠟燭常亮。
而沒蠟燭的時候,就只能用油燈了,請記住,這裡是油燈,不是煤油燈,煤油燈是清末的時候才被引入中國的,而油燈使用歷史更早,早在北京元謀人時期,距今約20萬至70萬年前,就已經使用了,當然燒的油的種類也各有不同,一般也只是動物油脂。
在普通人家,晚上的時候就要靠油燈過活,這時候的男人多半已經睡下,女性的勞作才剛剛開始,他們縫衣服、納鞋底等等工作,都是在這個時候才有空。
孟郊的《遊子吟》就敘述了母親在油燈下為遠方遊子納鞋底時候的勞作場景。
讀書人也會趁著晚上這段時間,溫習書本上的知識,也要依靠油燈,當然也有極個別窮的連油燈也買不起,比如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等各種方式,將捕捉的螢火蟲放在布袋裡面,或者下雪以後利用積雪反射的光來讀書。
而城市街頭,夜晚一般也不會太熱鬧,因為在唐代夜晚都是實行宵禁制度的,如果沒有官府憑證,隨便在大街上溜達,是會被官差抓捕的。
但也有例外的時候,比如過節的時候,上元佳節,家家戶戶都會出門賞燈,也只有這一天是不進行宵禁的,大家一起出門過節。
也許有人會奇怪,古代那些青樓勾欄,不都是晚上營業嗎?其實這裡有個誤區。
古人的工作時間和我們不一樣,尤其是官府,古代官員上班的時間一般只到下午3點,除非一些個別重要的大臣,如軍機大臣是24小時待命的,明代的內閣也是24小時有人值班,但通常一般的小吏下班時間都很早,這時候他們就有時間各處逛一逛,老百姓也會上街添置一些家用品。
勾欄瓦舍也是下午3點以後才會熱鬧起來,另外青樓勾欄也提供住宿服務,你可以留宿在那裡,但是絕對不可晚上急匆匆往回趕,別忘了宵禁呦!

漫步史書


我認為古代時期雖然沒有電,但他們會用火啊。他們會用古代時期的燈,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便利。再說每個月裡面15天天上有月光,月光也會對人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沒有月光時候也天上滿星星✨。我家在農村,我小時候偶爾會斷電。我還記得我和爸爸在月光下還是能做一些事情。(雖然不想現在一樣方便,但基本能完成想做的事情)我家裡雖然沒電,但晚上我不會覺得太黑,因為滿天都是星星✨特別美。

可能古代時期,人們的睡覺時間可能比現在早,睡眠質量比現在好。所以古代可能比我們來說覺得落後,沒電不方便,但各有各的。我小時候我們家人很早就睡覺的,所以早上很早就起床,一般爸爸喝媽媽都是五點起床,我們小孩子們六點起床。但現在社會六點起床就很早了。(我當時爸爸們每次批評我沒有早起,現在我已經忘記了六點起床是怎樣一個感覺[捂臉][捂臉][捂臉])

總體來說,人類用電歷史比不用電得歷史比起來,用電時間才超過100多年,所以我認為現在電雖然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和好處,我對電的作用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我有些時候還是想念小時候沒有電的日子,當時我們小孩子門,一到晚上就開始玩捉迷藏。還有些時候看著天上的星星聯想很多很多事情。以前人門對天上的星星喝月亮都帶著很美好的想法。但說實話我已經好久沒有看過星星了。看星星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呲牙][呲牙](現在人們得星星都在手裡那就是手機)。所以我有些時候狠羨慕古代忍得生活,雖然沒有現在一樣各色各樣的燈,但也有著豐富多彩得生活。文章結構比較亂,希望你們理解[呲牙]

你們夜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歡迎你們[呲牙]


勇敢者的世界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也過過無電燈無自來水的生活。六十年代的無電生活在農村很普遍很普遍,只要夜幕降臨,雞歸狗屬人收工歸家滿屋黑洞洞的抻手不見五指抬頭不見月牙的年代。農民用的是桐油燈,洋油燈,馬燈,風一大一下就吹熄了,全家人哇之一聲齊叫,哇!不要把飯放進鼻孔裡去了,不好弄出來的喲。

老人還講了一個好笑的故事,洋油燈被風吹熄後兩親家你怕我偷吃桌上的肉,她也怕對方偷吃桌上的肉,因為那年代要肉票肉,肉也緊張又沒錢又窮,所以兩親家抽手按住對方的手說,”親家今年的肉賣這個價”。這就是證明六十年代的無電燈無富裕生活的寫照。我們都是從那個艱苦歲月中度過來的人。都六十了,祖國和共產黨帶領全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奮鬥拼搏了幾十年才有今天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好了要感謝黨感謝人民,感謝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勝利成果!


牛才玉


別古人了,我上初中的時候,國家電路改革,就是那種木頭線杆換水泥杆,不知道是資金問題還是什麼問題,一直停電一年半,從當年夏天到隔年快過年時在有電的。剛開始不習慣,點煤油燈,一到晚上瞎燈摸火的,做啥都不方便,但是一個月後就習慣了。和你們講講沒電的幸福生活吧!夏天,放學後趁著天沒黑就把作業寫完,晚飯後就開始串門找小夥伴玩了,只要是有月亮的晚上,基本都是晚上9點過後回家睡覺,禮拜五,六晚上基本都是半夜回家,抓魚,戴黃鱔,燒火,打泥仗,打花牌,打彈子等等。還有就是農村的“稻場”,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就是一個村都在一起打稻穀的地方,乾淨,平整,面積大,晚上基本一個村的人都帶著草蓆去乘涼,大人們幾家幾家聚在一起都在拉家常,講鬼故事,小孩就玩丟手絹遊戲。最好玩的就是躲貓貓,稻場四周都是各家堆的草堆,高約3米-4米,長10-20米左右,就在這裡面藏貓貓。男孩大點的就會偷偷爬到草堆上,在上面摔跤,講故事,整個夏天和初秋都是美好回憶,到深秋,天氣寒冷了,大人們無聊就自己組建戲團,唱黃梅戲。天天晚上一個村都聚在一起看戲,孩子們就打鬧,玩炮竹。也特別熱鬧,冬天晚上活動就比較少了,吃完就早早就睡覺了,來年一樣瘋玩[捂臉]。


輿論愚論


回答這個問題我也記憶如新,60年代未,70年代初,我當地也無電的,煤油以票供應,每人一個月二兩,我很少的時侯坐煤油邊,一邊調大光,一邊寫字,父母跟常說調大火,用多油,到七十年代初,鄉里就有電燈泡,15w的,從晚上六點到十一點就電,其它吋間關電,也無風扇,熱天的時候只靠手搖的葵葉扇扇風,每戶一粒電燈,每月電費五角元,到八十年代才全面有電,無限制使用,各家才有電風扇,黑白電視,童年的生活是艱苦的,艱苦以經過去,美好在未來吧。


阿忠蟹店


我是七零年疏散人口時回的老家,那時冀中一帶有電用的不多,多數都是點油燈。女人們織布紡錢做針線活多數都是在夜裡(白天要下地幹農活),就靠那一盞昏暗的煤油燈。“日落而息"對於母親們那實在是太奢侈了,為了一家老小能有衣穿,有鞋穿,紡線,納鞋底子到半夜那是太平常不過的事了。一盞油燈放在磨棚裡磨面碾米到半夜也是母親們必須要做的。凡是從那時過來的人都知道做為母親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艱難。世上最偉大的人就是母親。

雖然沒有電,學子們照樣會在闇弱的油燈下苦讀。要叫父母過上好日子,父親累彎了的背,母親熬紅了的眼,都是有良心,有孝心的學子們努力學習的最大動力。

“夜讀經史七八部,

油燈常燎髮,每每額上黃”。

(這是我當時寫的一首非常不成熟的小詩中的兩句)


手機用戶6614498158一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還是比較適合額。原因是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在農村晚上也是沒有電的。我感覺和古代普通老百姓相差不會太多

晚上標配是煤油燈,蠟燭還是後期有電後,又經常停電,才用的。

記得那個時候晚上其實也很好玩的,可能感覺比現在有電後,晚上就是看電視,手機,電腦的生活更加有趣。首先當時晚上就是小夥伴兒一起玩的時間,大自然給我們玩的東西太多了。我們可以晚上做遊戲,捉魚,串門等等,每天總有無窮無盡的樂趣。大人們的事感覺也挺多,鄰居之間每天有說不完的話。

古代人,普通老百姓我估計也差不多就這個狀態了。

至於古代那些貴族,文人雅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所以說古代晚上更多的是人和人的交流,不會比我們現代人差的!


土蜂蜜要嗎


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一個屯有幾個會講的,都聚一起聽,天天聽到半夜,回家都不敢進院子,聽鬼故事,怕黑,站大街喊家裡人出來接,那時老房子,哪家都死過人,真有點怕。很多故事五六十年還記得那,我想古人也是這麼熬過來的。


chaoqian2019


聽老人講過這樣一個笑話。過去年代,農村沒電。漢子們下了一天地,晚上吃個滾瓜肚圓。那時候又沒有娛樂活動,天一擦黑,就上床睡覺了。這人家窮,兩口子一氣生了五、六個孩子,擠在一張床上,唯一的一床被子。本來就窮的揭不開鍋,再加上這幾個孩子,日子過得十分緊巴。兩口子發誓,不能再這樣生下去了。那年月落後,沒什麼避孕措施,怎麼辦呢?兩口子最後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漢子睡在窗臺上。行,就這樣!當晚立竿見影。沒成想,夜裡漢子翻身,一下子滾到了女的身上,結果……

各位看官,你笑了嗎?由此看來,落後沒電是一件多麼不幸的事情啊!


東音八度


我記得小時候家在農村,回家後寫作業,寫完作業洗澡吃飯,那時候點的是煤油燈,家家戶戶都有好幾個小夥伴,很多時候都是在門口乘涼,大人們就在一起聊天,或者去捉螢火蟲,或者這家玩一會那家玩一會,沒有電的日子,也過的很開心,現在有電腦有手機,卻失去了當初那種感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