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隋唐是鮮卑王朝?

lierenhuichang


隋唐本是鮮卑族,而是人為的將他們的鮮卑母系突出,而認為他們父系是漢族。實際上,中國的歷史是由儒家士大夫所寫,為了表示一脈相承的“炎黃子孫"沒有被打斷,所以一直否定隋唐是“鮮卑王朝"。

西晉惠帝時期,發生了八王之亂,接下來是“五胡亂華",就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大部落進入中原,開始大量屠殺漢族,本來在三國以後漢族就不多,在中原幾乎被殺淨,留下來少數漢族渡過長江避難到江南,歷史上稱為第一次“衣冠南渡"。羯和慕容鮮卑,不但殺戮漢族,而且將漢族的少女先奸後吃,變成了食人獸。

南北朝時,前秦(拓跋鮮卑)苻堅統一了北方,帶領80萬大軍向東晉進發,準備統一南方的漢人政權東晉。東晉謝安用8萬軍隊通過“淝水之戰"一舉擊潰了苻堅的80萬大軍,苻堅回去就被殺,由於當時謝安只有8萬漢軍,無力統一中原(北方)。苻堅被殺第二年,385年,鮮卑拓跋珪建立了北魏。

(鮮卑北魏拓跋珪)

東漢時,索頭部鮮卑融入了部分北匈奴,構成了“鮮卑父、匈奴母"之說,這就是拓跋鮮卑的祖先。魏晉時期,由於三國時的殺戮,漢人在中原已不多了,所以將許多胡人引進,其中就有拓跋鮮卑。司馬炎時對胡人進行了優扶政策,拓跋鮮卑開始穿漢服、接受了部分的漢人文化,溫柔的似乎是草原上的綿羊。

439年,拓跋鮮卑的北魏統一了北方。43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將鮮卑110個鮮卑姓改為漢姓,其中就有:穆、陸、賀、劉、樓、婁、於、稽、尉、溫、李、陳、胡、周、伊、丘、查等等,就是後來的宋朝的百家姓。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變北齊;西魏變北周。眾所周知,北齊被稱為“禽獸王朝",在高歡時又一次胡化;北周文帝宇文泰也開始胡化。

胡化的北周宇文泰因楊忠有功,賜姓普六茹氏,官之柱國、大司空。李虎是西魏的八大柱國之一,官之太尉,宇文泰賜姓“大野氏"。楊忠的兒子楊堅承襲父爵,改名為普六茹堅,鮮卑小字:那羅延。581年,普六茹堅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上臺廢除了鮮卑化和胡化的政策,自稱是“望族弘農楊氏",自己改名為“楊堅",使用漢字、漢文化、漢姓。否則,漢文化將被打斷!


(隋文帝楊堅)

儘管李虎在北周文帝宇文泰賜姓為“大野氏",但是,他的兄弟還保留著鮮卑小名,其兄叫“起頭",其弟叫“乞豆"。大野虎的兒子大野昞,承襲父爵,成為了“唐國公";大野昞的兒子大野淵,也承襲父爵,也成為了“唐國公"。隋文帝登基稱帝后,關隴貴族紛紛改胡姓為漢姓,大野淵在這種背景下成為了“李淵"。

618年唐朝建立,李淵、李世民堅稱自己是漢族,是“五姓七望隴西李氏後裔",就是十六國中李暠的子孫,李暠自稱是西漢李廣的子孫。眾所周知,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因為投降匈奴,漢武帝分兩次將李陵在隴西的家族全部殺光,還有什麼李廣的子孫呢?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以後,將自己的弟媳納入自己的後宮,併為了向他父親李淵請罪殺死了二個兄弟,竟然吸吮他父親李淵的乳頭,據說李淵有三個乳頭。但是,這些行為與漢族的風俗格格不入。唐朝的“性"開放是歷史上比較罕見的,與漢族的儒家思想束縛有的天淵之別。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嫁給了房遺愛,與辯機和尚長期通姦,將自己兩個伺女送給房遺愛作為交換;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與兩個丈夫都是苟且在前,成婚在後。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先後嫁了兩個男人,又大肆包養男寵,與朝臣通姦,張昌宗是與她先苟合,再送給她母親武則天。明眼人就知道李家父子是什麼族了,在當時就有人指出:李家父子與北魏皇室是同姓,“隴西琳聞拓跋達闍"。只不過從304年五胡亂華到618年唐朝建立,300多年來他們在中原地區漢化了的結果。


再則,隋唐是府兵制,漢族是募兵制。府兵制是兵民不分家,平時種田或放牧,戰時騎馬打仗。漢族的募兵制是兵民分開,軍隊集中訓練,有敵情軍隊出動。總的說來,隋唐就是“鮮卑王朝",只不過是漢化的鮮卑族,他們的祖先就是遊牧民族!


張律明


“有人說”?一般是指現代活躍網絡上的一群嶺南百越人後裔說的。

嶺南百越人常常扛著鍵盤自詡是“純純的漢人”,哪怕一副個矮膚黑魚泡眼高顴骨塌鼻樑的樣貌,也絲毫不動搖百越人的鍵盤執著。

百越人認為五胡之後北方的隋、唐、宋、明都是“胡”,他們百越人是純漢。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土民稀白首,洞主盡黃巾。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魏書》形容越佬族“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慾皆異”。 唐代崔沆:“時循人稀可與言者” 唐代劉禹錫 :“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宋代周去非“餘又嘗令譯者以禮部韻按交趾語,字字有異”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可惜被隋、唐、宋、明的史料打臉了,該怎麼辦呢?百越佬又攜洋自重,扛著鍵盤自封聯合國語,國際語。自封的時候也不打個草稿,聯合國六大官方語言,非要把百越音塞進去,也不懂的把“六”改“七”。


鳥言夷面


隋唐根本不是鮮卑政權

說隋唐的楊氏李氏是鮮卑人,有兩觀點,一個觀點說他們漢化的鮮卑人,實際上他們是鮮卑化的漢人,以便在鮮卑人當政的政權下生存生活。在楊堅代北周後,一些鮮卑化的漢人又改回漢化漢人。一種觀點認為他們的母系是鮮卑人,所以李唐有鮮卑血統,所以是鮮卑人。照這邏輯,北魏王室要求,鮮卑人必須漢化、鮮卑人不得與人鮮卑人結婚,必須與漢族人結婚。那麼鮮卑人後代一半就漢化了,而北魏的漢人也胡化了。而實際上北方遊牧民族生活方式是經常到農耕民族漢族地區搶女人和孩子,所以鮮卑人後代大量含有漢人血統,鮮卑族部落早就漢化了。其他少數民族匈奴、突厥也是通過和親和在邊境強奪漢族女人和孩子,後代都有漢族血統,北方少數民族也都早已漢化了。

而實際上自從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以來,無論論是姓、氏,還是民族,都是由父系決定的,這是各民族的約定俗成。隋唐前輩父系楊李兩家本是漢族,在北周胡化政權下,應該說為了做官和生存並進入胡人上層社會,改為胡化,鮮卑姓名,屬於迫不得已。包括五胡十六回冉閔父子也是如此。一旦推翻胡化政權,他們立馬去掉胡化改回漢人。儘管他們幾代娶了胡人為妻,後代有一定胡人血統,甚至有幾根胡人鬍鬚,並不影響他們是真正的漢人。反證也是如此,匈奴人劉淵因是漢朝和親後代,改姓劉邦的劉,但胡人本性沒有攺變,他還是匈奴。

所以說隋楊唐李雖有鮮卑血統,但不是鮮卑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漢人。隋唐也根本不是鮮卑政權。


東方史證


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說呢,之所以有人會說隋唐兩朝是鮮卑王朝,是因為隋唐兩朝的統治者,都具有鮮卑血統。

那麼至於這種說法對不對,暫且先不討論,我們先來看看隋唐兩朝統治者具有鮮卑血統是怎樣一回事兒。


在隋唐之前的北周,有一個人叫獨孤信,他是北周八柱國之一,被稱為是“三朝岳父”,因為他的三個女兒,分別是北周,隋,和唐的皇后。

獨孤信的長女是北周明敬皇后;第四女是唐朝元貞皇后(李淵生母);第七女是隋朝文獻皇后獨孤伽羅(隋煬帝楊廣生母)。

獨孤信的女兒在周、隋、唐三朝都進入皇室,獨孤家三代都為外戚,自古以來,從未有過。

獨孤信是鮮卑人,所以他的外甥們身上具有鮮卑血統是肯定的,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啊。這後來就是表兄弟搶了表兄弟的天下嘛。

再來看,楊堅家族,厲害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族,弘農楊氏,歷朝歷代人才輩出。而李淵的六世祖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自稱西漢將領李廣十六世孫,是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建立者。

可見,楊堅家族和李淵家族都是實實在在的漢人,至少楊堅家族是這樣的,而李淵的六世祖自稱是李廣後代,這其中多多少少或許還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來看,世人更看重的是父系一脈的血統,因此,這樣來看的話,隋唐兩朝的父系一脈應該都是漢族血統。



因此,按照中國傳統的觀點來看,隋唐兩朝還應該是漢人王朝才對,這才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畢竟父系社會後,以父系為貴。

大家覺得呢?


Mr農村大姚


說隋唐是鮮卑王朝,確實有出處

隋唐都源於南北朝時的北周,而北周皇族宇文家是鮮卑族。隋朝開國帝王楊堅其父楊忠,又名普六茹忠,是北周的十二將軍府主事十二大將之一,授封隨國公,是宇文泰的親信將領。後來楊堅和宇文家結姻親,成為北周外戚

581年,楊堅以隋代周,朝中消除的也僅僅是宇文家的勢力,對於其他鮮卑家族,並未打壓,朝堂中有一大批鮮卑官員

至於唐朝,和隋朝類似

唐朝開國皇帝叫李淵,同樣出自北周王朝,在北周,李家又叫大野家。李淵的爺爺李虎,又名大野虎,是北周立國八柱國之一,授封唐國公,他們家和其他鮮卑家族一直多有聯姻。李淵媽媽是獨孤信閨女,兒子李世民的老婆叫觀音婢,姓長孫,也是鮮卑族人。在大唐中,異族官員尤其是軍中將領,不在少數

總得來說,隋唐兩朝和鮮卑王朝脫不了關係,說是鮮卑算不得什麼錯

但是史書中有這麼兩條記載

一個是楊堅掌權北周時,曾經下令,說宇文泰讓天下人都改成鮮卑姓,屬於歷史倒退,不僅白瞎了北魏多年功夫還容易造成混亂,大家改成鮮卑姓的還是改回來吧,從今天起就叫我楊堅

另一個是李世民的,貞觀年間,有個和尚說大唐是胡人王朝,李世民一家子都是胡人。這天李世民把這個大和尚找到身邊,笑嘻嘻的問他:聽說大和尚說我李家是胡人,大唐是胡人王朝,這是真的麼?那個和尚當即搖頭,不是,真不是,聖上天命所歸,是漢人。李世民呵呵一笑,放那和尚走了,從此街頭巷尾再也沒人說老李家是鮮卑人

隋唐是鮮卑王朝麼?誰敢去問問那倆帝王


靈石蘊珠寶


這個主要是因為隋唐兩朝皇室的血統有問題!

因為無論是隋朝楊家,還是大唐李家,他們都是漢化的鮮卑人,按照當時的民族觀念,他們的骨子裡都有一定的胡人異族的血統!

說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一提五胡亂華了。話說當年司馬炎開國之後,放著二十幾個正常兒子不傳位,居然傳位給了傻兒子司馬衷。司馬衷是個智障啊,只會說“何不食肉糜”,於是登基之後,大權旁落,皇后賈南風成了實際掌權者。然後賈南風弄權,導致西晉各諸侯王自相殘殺,史稱八王之亂。



西晉國力因此衰弱,當時的胡人乘機入侵了中原,並建立起了大量的非漢人政權!

這些胡人以匈奴、鮮卑、羌、羯、氐五個大的遊牧民族為主,所以史稱五胡亂華。

那個時候的漢人,可以說是遇到了滅頂之災!西晉王朝也因此而滅亡,倖存的王室與士族,跨越了長江,建立起了東晉王朝,史稱“永嘉南渡”,中國開始陷入到數百年的大分裂時期。當時的中國北方政權,大都是由胡人建立,特別是北朝時期,北方位鮮卑人所統治!



隋文帝楊堅的父親,在北朝的西魏、北周時期是軍事貴族。北周時期,被封為隨國公。後來楊堅逼迫北周靜帝禪位,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起了隋朝!

而楊家是有一定的鮮卑族血統的,因為楊家原本使用的姓氏是鮮卑族姓普六茹,是在楊堅掌權了之後,才恢復使用漢姓楊姓的!而他的皇后獨孤伽羅,更是一位漢化後的鮮卑人,所以說,隋朝是一個漢胡混血的王朝!


唐朝的李家,本就與楊家有一定的血親關係。楊廣的母親和李淵的母親,是同父異母的姐妹。

後來的李淵,也找了一個漢化了的鮮卑人做老婆,也就是竇氏!這個竇氏,也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的親生母親。所以說,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有著胡人血統的。 這還不算完!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也是鮮卑人。在後來的這幾位漢人皇帝中,都或多或少的混有鮮卑族的血脈!

當然了,民族融合這件事兒不可避免,以血統論是非實在不客觀,隋唐時期開創了中國歷史的一個巔峰時期,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隋文帝,唐太宗這些人也理所應當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功臣,值得我們敬仰。

拿破崙還不是科嘉西島上一個“外族人”,法國人有把他當外人嗎?


白話歷史君


能說隋唐是鮮卑王朝的人,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無知另當別論,別有用心無非是想虛無化漢族,從而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日本侵華時就有這樣的論調,為的是讓日本侵略合法化,把其侵略美化成另一次“異族入主中原”,其心當然可誅。不過,有必要說明一下,隋唐當然不是鮮卑王朝,而是實打實的漢族正統王朝,當然,這個論證很複雜,這裡只是簡單說明。

有人說隋唐皇室都是鮮卑族,這根本是一個謬論,他們的依據無非是母系都是鮮卑人,以此來認定,這樣的人不知道是不是生活在原始的母系氏族社會,因為漢族一直都是以父系為主要傳承的,按這個觀念,父系是漢族,後代無疑就都是漢族,這在古代是無可置疑的,你不能用今天觀點看古代,而且隋唐母系不全是鮮卑。

隋文帝楊堅的母親呂氏就是漢人,父母都是漢人,隋文帝當然是純正的漢人,隋文帝娶的是鮮卑貴族女獨孤氏,後代楊勇楊廣等當然會有鮮卑血統,但獨孤皇后本身就不是純正的鮮卑族,她的母親崔氏就是北魏漢族世家大族,同理唐高祖李淵的母親是獨孤皇后的妹妹,這樣的鮮卑血統並不純正。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祖母梁氏,都是漢人,李淵母親是血統不純正的鮮卑貴族,李淵的妻子竇氏常常被認為是鮮卑人,但記載明確是東漢名臣竇章之後,雖然有人質疑是攀附,但竇氏家族出土的墓誌銘也是這樣記載,還有一點要說的是,竇氏一族是和楊家李家等漢族世家大族一起被宇文泰賜鮮卑姓的,這說明竇家也是關隴漢族集團的一員,本身就是漢族。此外就是,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是血統不純正的鮮卑貴族,而這並沒有什麼實質影響。

所以,真正有血統影響的無非就是獨孤氏姐妹,但她們的母親本身也是漢人,而按照某些母系氏族人的觀點,獨孤氏姐妹就是漢人了,北魏孝文帝的母親和祖母都是漢人,所以北魏是漢族王朝,北周宣帝和靜帝母親都是漢族,所以北周是漢族王朝,歷史可以這樣惡搞嗎?

隋唐不但建立者是漢族,推行的政策也是漢族的,隋文帝全面肅清宇文泰的鮮卑化遺毒,而且對北周鮮卑皇室斬草除根絕不手軟,唐朝也是建立在以漢族為中心的立場,甚至喊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口號。

鮮卑族,尤其是鮮卑貴族,本身就不“純正”,他們多娶漢族世家大族女為妻,生了女兒又嫁給漢族的世家大族,如此,人少的鮮卑早就已經被漢族血統覆蓋了,那裡還有“純正”的,而且頗具諷刺的是,推行鮮卑化的宇文泰,他的母親就是漢族人。


安鍋說道


這種論調是清末日本京都學派為方便配合軍方侵華而炮製的一系列矮化中國、為日軍攻清塗抹正義色彩行動的一部分,並得到部分急於事功、希望凸顯“華夷之辨”以激發民間對滿清憤怒感的旅日革命黨人的響應和推波助瀾,又被清末民初一些通俗演義小說家如蔡東藩之流為“流量”大肆翻炒,結果居然成了一說。

隋朝的創始人是楊堅,楊堅父親楊忠是弘農楊氏,典型的漢族大姓世家,因為仕西魏,在東西魏分家時西魏權臣宇文泰為恢復凝聚力,於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下令將軍隊各級將帥按官爵高低分賜鮮卑傳統的三十六國、九十九姓姓氏,皇帝本人也從元氏恢復為鮮卑的拓跋氏,身為八柱國之一的楊忠因此得到普六茹氏的賜姓。但這種出於政治需要的“復古”即便鮮卑族自己也吃不消,北周宣帝宣政元年(578年)北周皇族宇文氏(也即“鮮卑化”倡導家族)恢復漢魏衣冠,三年後隋文帝楊堅就篡周自立了。

楊堅的父母都是漢族人,他本人稱帝后為迅速消除鮮卑影響不僅屠殺宇文皇族,而且衣冠制度刻意仿效北周滅掉的敵國北齊,因為北齊皇族高氏是漢人(雖然其實是鮮卑化的漢人,但北齊前身東魏繼續了孝文帝以來的漢化趨勢,以漢化為正統),而此後隋陳之爭,隋朝已儼然以漢魏正統自居了。很顯然,不僅族裔,隋朝皇室也認同自己是漢人。

楊堅的妻子獨孤氏的確是鮮卑人,因此隋煬帝有鮮卑血統,但這種母系有外族血統的現象古今中外王室極多——我們能因此認定英國女王其實是一個德國人麼?

唐朝皇室的情況大同小異: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賜姓中因為官居八柱國之一得到大野的鮮卑賜姓,但他本身屬於隴西李氏(法琳說李氏是拓跋後裔意在和傅奕抬槓,不足為訓,陳寅恪說李淵可能是趙郡李氏的論據不足,且趙郡李氏仍然是漢族,朱希祖認為李虎屬於隴西李氏的論據較為充分),且認同也一直是繫於隴西李氏-十六國西涼王族這一脈,同樣以漢人自居。李淵生母獨孤氏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獨孤氏的親姐姐,因此他也確實擁有一些鮮卑血統(獨孤氏母親很可能是漢人),但如前所述,皇室血統以父系為準,母系有外國血統古今中外司空見慣,歐洲王室因王族間通婚,差不多個個都是本國血統最不純正的家族,而中國和古代東方王室因為多妻,幾代之後,嗣君和王族子弟的血統更是熱鬧非凡,如果因此就認定他們“非我族類”,大約中國真的是“山頂洞後無華夏”了——這不是豈有此理麼?


陶短房


從遺傳/生物學角度,基因雜交有助於優/進化,婚姻的歷史同理。部族、民族間通婚正常。誰敢說自己的基因百分百純正?

文明的進程也一樣,各地域互有長短,集思廣益,採長補短,是正道。

鮮卑北魏統一北國,結束了百年的五胡相亂、原著漢民的劫難。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八年(494年),從草原之邊的北都平城(大同)遷都內地洛陽,大刀闊斧地漢化,適應農耕,但過於操切,五十年後的西魏、北齊又恢復了胡俗。原大野氏者李虎,普六茹氏楊忠都在其中。李淵獨孤皇后、李世民長孫皇后都是鮮卑貴族。

但隨著適應農耕,和內地絕對數量的漢民,鮮卑和漢逐漸融合,優勢就是鮮卑的勇武和漢的文治,在中華歷史上豎起兩座豐碑:隋唐。

與之相反的,是滿清入關後的策略,使中華一蹶不振。

一國之內,民族之間應包容尊重,而不是區分過細,也沒必要削足適履修改/避諱歷史事實。


魏東雙


其實在讀高中歷史的時候,就覺得,從五胡亂華開始,到唐朝這一段的歷史,是非常模糊的。

首先在五胡亂華時期,非常強大的鮮卑族在我們的歷史上寫著,逐漸消失了,這讓人感覺匪夷所思。

因此當時我就帶著疑問去閱讀了相關的資料,結果發現在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各國中是漢族的只有一個王朝,而剩下的王朝基本上都是五胡的民族。

並且發展到後期,當北方被統一下來的時候,最後一個王朝就是由鮮卑人統治的王朝。比較有趣的就是,從北方的這一支鮮卑王朝,特地去拜訪了孔府,將自己列為儒家正統,讓自己改為漢姓學習漢字,學習儒道,走上了漢化的道路,並且利用漢族在統治上面的優勢,統一了北方各部。

可以說在文化上面它繼承並且昇華了唐之前的漢族文化。但是在血統上還是屬於鮮卑族的。

當時鮮卑族只是統一了北方,而南方還是由漢族統治,看到這裡,我當時不由得心裡一驚。是很想知道是到底是南方的漢族獲得了最後統一戰爭的勝利,還是有北方的鮮卑族獲得了勝利。

很遺憾的是,最後戰爭的結果是由北方的鮮卑族取得了勝利,建立了隋朝,並且,後來發展成為了唐朝。

漢族在那個時期損失了將近90%的人口,幾乎滅族。可以說,之後的中原漢族基本上都是由鮮卑族和當時的漢人混血而成的。當然了,那個時候的中原,漢族和元朝之後的,中原漢族又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元朝又屠殺了將近90%以上的北方漢人。

在唐朝以後,就沒有鮮卑人自稱自己為鮮卑人了,都稱自己為正統的漢族,甚至將稱作鮮卑人為丟臉的事情。曾經就有官員罵,李世民是鮮卑小兒而被斬首。

雖然唐朝以後仍然沿用著漢族以前的漢字。但是在文字語意,語言的語法以及文學的形式上面,都和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用現代的漢語去讀唐朝的文字,和讀唐朝以前的文字,在理解上面會有很大的不同。是需要經過翻譯的。這也從側面上反映了,鮮卑在滅族漢族以後,雖然使用了漢字,但是,是對漢族的文化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造。

不過鮮卑並沒有殺盡漢族,在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的沿海地區的,漢族還是能夠被保留下來。

歷朝歷代的外族侵略中華的時候,都是在北方進行大肆屠殺,但是在山區和沿海由於屠殺的難度增大,為了能夠合理的統治,通常來說都採用綏靖的政策,因此在山區和沿海的民族能夠得以保留。

所以在古代,最艱苦的就是中原地帶的中國人民,既要經歷歷朝歷代的屠殺,還要經歷黃河和長江的水患,還有隔三差五要來的乾旱饑荒。雖然歷朝歷代人口增長最快的是這些區域的人民,但是一旦發生災難,人口損失最大的也是這個區域的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