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與塔,佛塔的中國本土化

佛塔,亦稱寶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譯,還有稱為浮屠,即來源“Buddastupa”,佛塔最早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卷和各種法物。許多佛塔會刻


浮屠與塔,佛塔的中國本土化

佛教塔


古今中外·塔

  根據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盤後火化形成舍利,被當地八個國王收取,分別建塔加以供奉。另外,還在釋迦牟尼一生中有紀念意義的八個地點(如誕生處的蘭毗尼花園、成道處的尼連禪河、首次說法處的鹿野苑、安居處的祗陀園,從忉利天下處的桑迦屍國曲女城,化度分別僧處的王舍城、將入涅盤處的毗耶離城,涅盤處的拘屍那城,建造了八大靈塔,依次稱作聚蓮塔、菩提塔、吉祥塔、神變塔、天降塔、和平塔、勝利塔、涅盤塔,這些塔都是有紀念意義的。

  在中國,一般立在寺院中的塔是由復缽式發展、演變而來的。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原,佛塔的建造也開始了。我們早期的佛塔,基本上都是中國建築形式的樓閣式塔,其次有復缽式、密簷式、金剛寶座塔等等。

浮屠與塔,佛塔的中國本土化

雲南·古塔


中國塔

  樓閣式塔的形式來源於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樓閣,這種塔在中國古塔中歷史悠久,形體最高大,保存數量也最多。早期樓閣式塔應為木結構,因為易於毀於火災,所以實物沒有能夠保存到現在。最早的樓閣式塔見於南北朝的雲岡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隋唐以後,多用磚石為建塔材料,出現了以磚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塔。

  復缽式塔,又稱喇嘛塔或藏式塔,這是因為喇嘛教建塔常用這種形式。這種塔的塔身是一個半圓形的復缽,這當然是源於印度佛塔的形式。復缽上是巨大的塔剎,復缽上建一個高大的須彌座。這種塔在元代開始流行,明清時期繼續發展,這是和喇嘛教在當時盛行相聯繫的。

浮屠與塔,佛塔的中國本土化

藏傳佛塔


  藏族地區是當今世界上擁有佛塔最多的一大佛教聖地。長期以來,由於藏族佛教徒以造塔作為一種修德積福的途徑,無論僧俗都熱衷於建造佛塔。因為“一座窣堵波、一尊雕像、一部經書、高聲誦經,所有這一切都會自動地產生大量功德”。這樣,在藏區這塊廣裹的土地上立起了無數座佛塔。這類佛塔無論形式、內在含義、功能利益等方面都帶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浮屠與塔,佛塔的中國本土化

北京昌平銀山塔林


塔·中國化

  托塔天王是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傳入中國之後受到中國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影響而表現出了顯著的中國文化特徵:身穿鎧甲,頭戴金翅烏寶冠,左手託塔,右手持三叉戟。

  《西遊記》將毗沙門託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將李靖身上,成了有名的"託塔李天王"。在民間,浮屠還被視為施福護財。因此,此尊觀音法相在民間深受崇拜。

  塔是佛教的象徵,一般的寺院都有塔,是佛門安置經文、佛物和舍利子(得道高僧圓寂後火化的遺留物)的地方。唐僧經常訓誡悟空說的“救人一命,生造七級浮屠”的“浮屠”就是指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