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顏色的控制源自於古人的顏色信仰。《禮記》雲,“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尚赤。”後來,這種顏色信仰與五行學說相結合,發展為五色說,也就是青、赤、黑、白、黃五種顏色,分別對應於木、火、水、金、土五種元素。這種五色五行說最終成為成為五德終始說的基礎。
因為五行說的影響,有了五色說,可是世上的顏色並不只有五種,所以便有了正色和間色之分。古人認為,青、赤、黃、黑、白五種顏色是天然存在的,也就是基本色,所以稱之為五正色。而綠、紅、碧、紫、騮黃五色是由五正色合成的,所以稱之為五間色。而且,更進一步地,這兩類顏色被劃分為貴、賤兩層,正色為尊為正統,間色為卑為非正統。
古代的衣服分衣和裳,上面所穿的叫衣,下面所穿的叫裳。一般而言,上衣穿正色,下衣穿間色。
綠色作為間色的一種,從先秦以來就是低賤之色,不被世人所認可。不過,正色、間色的貴賤之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元朝建立後明文規定,倡優、娼妓家男子必戴青巾,以作這類卑賤人家的標誌。元代規定的是青巾,明朝卻變成了綠巾,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呢?青色、綠色本來有正色、間色之分,但隨著統治者對青色的厭惡,以及青色、綠色的相近,所以綠色、青色逐漸被混淆,青巾、綠巾也跟著混為一談。
因此,元初的趙孟頫在點評戲曲曲譜時就曾說道,“院本中有倡夫之詞,名曰‘綠巾詞’”。法律規定,綠頭巾成為倡優和娼妓的行業標配,男子裹綠頭巾,要麼家裡有人是娼妓,要麼自己是從事音樂或戲曲的,無論哪一種都很低賤。
這是因為身份低賤,倡優的妻子大多是同行,即便不是,也常常會淪為歌伎,而女藝人的身份就註定了她們會經常被人玩弄。這對男倡優而言,當然是巨大的羞辱。所以,明代以後,便有人把妻子有姦情稱之為給丈夫戴“綠頭巾”,成了一種挖苦、嘲諷的俗語。
清朝入關以後,一般人不再裹頭巾,改成了戴瓜皮帽子,這大概是由於男子的髮型改成了辮子的緣故。雖然頭巾沒有了,但類似的行為沒有斷絕,所以人們又從“綠頭巾”引申出“綠帽子”一詞,藉以表達同樣的含義。
閱讀更多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