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綜N代”收視、口碑出現雙滑坡?

近幾年,娛樂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明星藝人不再侷限於自身的領域內,他們頻繁出現在各大綜藝平臺。這些大製作、大投入的綜藝節目也確實捧紅了一大票人,可以說近幾年就是“綜藝”的時代。但凡是喜歡看綜藝的人都知道,只要有一個節目火了,緊接著製作方就立馬推出續集,其他製作團隊發現這種節目火了,馬上紛紛效仿。但是,最近很多老牌綜藝出了“綜N代”後出現了收視率和口碑下滑的現象,並且這種現象日漸加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為何“綜N代”收視、口碑出現雙滑坡?

第一 缺乏創新

我認為這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其實很多綜藝節目都是照搬國外的模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跑男》了,大家都知道它的原版是韓國的《Running man》,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綜藝,你都會找到國外原版的,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不止是照搬國外,國內各種綜藝之間也存在互相抄襲的現象,一個節目火了,馬上另一個製作團隊就會推出類似的節目,除了名字和參與的嘉賓不同外,你會發現他們幾乎一毛一樣。我會有一種心理:當我知道我喜歡看的節目是借鑑或者買了別人版權的,我會從心裡牴觸這個節目,在我看來這就是抄襲,抄襲和盜竊是一樣的可恥。我會忍不住拿它與原版比較,然後發現原版會更好看,就放棄國內的版本了。

為何“綜N代”收視、口碑出現雙滑坡?

為何“綜N代”收視、口碑出現雙滑坡?

第二 節目定位不準確

有些節目在第一季的時候是有明確的核心定位,有在傳播正能量的。但是越往後面,越讓人失望。比如主打慢生活的《嚮往的生活》第一季收視率和口碑都還可以,那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幾個老友相聚在一起,喝點小酒,聊聊人生,回憶過去的青春歲月,那種感覺就像在家裡聽爺爺奶奶說他們年輕時候的故事一樣。但是到第三季的時候,節目邀請了很多年輕藝人,當然這些年輕藝人很優秀,但是我認為年輕人和節目的慢生活一點也不搭,這個完全背離了節目的的主題與初衷。而且很多嘉賓和主持人壓根都不熟悉,看起來很尬,看了前幾期果斷棄劇了。另外有一些是不知道它要傳播什麼,為了提高收視率,只能靠“神剪輯”製造矛盾來吸引觀眾的眼球。比如著名的“袁立”事件,以及其他綜藝驚現現實版“甄嬛傳”等。收視率有了,但是口碑沒了。

為何“綜N代”收視、口碑出現雙滑坡?

嚮往的生活

為何“綜N代”收視、口碑出現雙滑坡?

嚮往的生活

為何“綜N代”收視、口碑出現雙滑坡?

嚮往的生活

為何“綜N代”收視、口碑出現雙滑坡?

演員的誕生

第三 常駐嘉賓頻繁變動

很多綜藝節目的常駐嘉賓在第一季中產生了默契,由於先入為主,觀眾已經習慣他們這樣的組合了,就是我們說的“cp粉”,但是這些嘉賓因為檔期或者其他原因是很難一直做同一個節目的,所以“綜N代”中常出現嘉賓大換血的情況。不知道大家覺不覺得中國人都有一種念舊的習慣,比如《快樂大本營》,謝娜懷孕缺席時,新人李浩菲成了代班主持人,那段時間,不管節目還是李浩菲都遭到網絡的攻擊。也是那個時候我們才發現,“快樂家族”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心裡了,我們容不下別的人,也不能接受有人離開。

為何“綜N代”收視、口碑出現雙滑坡?

快樂大本營

第四 創造能力有限

我突然想起宋丹丹在《王牌對王牌》說自己不會在演小品了,因為自己的創作能力已經到谷底了,不想讓觀眾把自己噓下臺。《火星情報局》中薛之謙也曾表示第一季中自己會很賣力去製造笑點,但是後期就沒有那麼多精力了,也沒有更多的梗給大家。每個節目一開始時大家都精力旺盛,那時候的創作能力是最強的,可是到後期總會遇到創作的瓶頸期,這一點我想那些搞創作的人都深有體會吧。

為何“綜N代”收視、口碑出現雙滑坡?

王牌duiwang

對這些問題我也想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 勇於創新。堅決抵制抄襲,要打造出屬於中國風格的綜藝節目,變“輸入”為“輸出”。

第二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弄清楚節目的定位是什麼,節目能給觀眾和社會帶來什麼價值。

第三 點到為止。綜藝應該借鑑寫作,故事總要有結尾,要給觀眾回味、想象的空間,建議每個綜藝最好不要超過兩季。

當然,“綜N代”收視口碑滑坡現象並非壞事,起碼這能說明我們的觀眾辨別能力在增強,觀眾要求高了,也有助於促進娛樂行業的優勝劣汰。畢竟,我們也製作出《國家寶藏》《身臨其境》《中國詩詞大會》等優秀綜藝,不是嗎?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