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口碑、借勢、洗腦」:2018電影營銷啟示錄

雙旦快樂。

即將過去的這一年,無論對中國電影,還是電影營銷,都註定是拐點的一年。

在宏觀地回顧中國電影的2018之前,不妨先來總結提煉,這一年來的營銷精華。

一個共識是——

今年是電影營銷的“小年”,亮點,著實不多。

這當然不值得集體悲觀。應該看到的是:“小年”背後,或許才隱藏著未來電影營銷的常態。


「情緒、口碑、借勢、洗腦」:2018電影營銷啟示錄


▲ “地球”這樣的現象級案例,可遇不可求


在日漸成熟的市場面前,營銷的常態,會是什麼樣子?

爆款總會出現,但第一目的永遠不是做出爆款;第一目的,是成為橋樑,幫助電影和觀眾,互相尋找到合適的彼此;在搭橋鋪路的過程中,在目的明確的大前提下,當然,你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不奢求、不低估,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話,是送給所有出品方的。

不刻意求新,更不懈怠日常,舉一反三是最起碼的自我要求——這話,是送給所有營銷人的。

以下,是

【深水娛樂觀察】的2018電影營銷觀察。

“情緒營銷”的勝利背後


如果要找出內地的年度電影營銷爆款,想來,就是《後來的我們》與《地球最後的夜晚》。


「情緒、口碑、借勢、洗腦」:2018電影營銷啟示錄



簡言之,體量不大,卻都做到了預售破億。

這就是營銷的勝利。

“情緒營銷”的取勝法則,在於情緒的直白、普適與樂於分享。

直白是第一要素。注意力經濟的時代,一旦需要受眾的二次思考,效率上打的折扣就不只是對摺了。

普適決定了傳播的廣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與“每個人都向往經歷的”,波及的面越廣,直白的殺傷力就越大。

樂於分享,是勝利最後的那個砝碼。在這個“你分享了什麼,你就是什麼”的互聯網時代,多數時候靠“隔空識人”受眾,那些被調動起來的主觀熱情,背後則源自一種“不可言說的優越感”。

具體到兩部影片。

《後來的我們》的“情緒”,是情感+情懷。前者是內在的“前任”,後者是外在的“奶茶”。

《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情緒”,是儀式感。


「情緒、口碑、借勢、洗腦」:2018電影營銷啟示錄



而在這“情緒營銷”的兩場大勝背後,我們必須看到關鍵的一點,用最通俗的表述,就是——

這兩部電影,從一開始,便是“可營銷”的。

從片名到檔期,從故事到主題,可供營銷發揮的空間,何其之大。

而當營銷更多地處在產業鏈的末端,自然就會出現太多太多,接到後“無從下手”的項目。

從最重要的片名、檔期,到拍攝過程中可以為後來營銷服務的“彈藥”準備。一方面是考驗主創的市場意識,一方面也是對營銷團隊“事前諸葛亮”的能力期許。

讓營銷真正走入前端,不是為了多製造幾個爆款,而是給行業帶來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環。

選對檔期很難,核心原則卻也很簡單


到現在,一部電影的檔期選擇,很多時候依然是需要運氣的“看天吃飯”。

2018年,檔期的兩個最大受益者,是《一出好戲》與《無名之輩》。


「情緒、口碑、借勢、洗腦」:2018電影營銷啟示錄



共通點都在明面上:先是同檔期競爭對手的意外垮塌,繼而是更深層面的,沒有同類。

對手的垮塌或許是運氣,“沒有同類”便成了檔期選擇的核心原則。

這裡的同類,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兩相對比後的實力預判,二是同類競爭的時間範疇,應該界定在前後各兩到三週。

意即,實力相當或不如,那麼即便檔期相距兩週,同類相剋的影響力便依然存在。

比如,當觀眾已經看過一部口碑優質的動作片,兩到三週的時間間隔,亦不足以吸引他們去為另一部類型相近的電影買票。

所以,如果實力夠強,那麼不妨早早定檔,佔下先機;實力偏弱,躲開同類,哪怕是大類型上的同類(如都是直男向受眾),都最好躲得越遠越好。

口碑引導是最具技術含量的那一環


2018年,所有的大數據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口碑對票房的作用力,越來越大。

於是,口碑引導的能力,成了判斷營銷團隊高下的重要標準。

在這其中要明確的是,相比品質不好的爛片,為那些優質電影做好口碑引導,或許更能體現營銷的價值。

這一年的兩個案例,是《超時空同居》與《無雙》。


「情緒、口碑、借勢、洗腦」:2018電影營銷啟示錄



兩部影片一前一後,恰好代表了口碑引導的兩個階段。

《超時空同居》發力在映前。

發力的兩個方向,在主海報上體現地非常明顯:一是土味兒的調性,二是CP感的營造。

在這之外,從各個物料、抖音短視頻,到兩位主演線上線下的互動,所有的動作,都在指向以上的兩個核心方向。

《無雙》發力在映後。

對比整個國慶檔,映前的《無雙》都在營造一種神秘感。

映後口碑引導的思路,則聚焦在“周潤發”與“反轉”兩大核心方向。從“國慶檔最大驚喜”,到圍繞發哥過往與當下的個人口碑發酵,再到迴歸電影本身,周潤發與郭富城“發家致富”CP的衍生標籤。

一個映前,一個映後。兩者的相同點就是口碑引導的關鍵,即——

口碑方向的提前預設,務必要與觀眾真正的嗨點基本重合。

這看似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但對於電影營銷而言,在口碑決定票房的當下,無疑已成為必須具備的那項技術能力。

精準營銷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沿著口碑引導,內容方向有了,接著便是渠道。

新媒體稱霸天下的時代,受眾更加垂直,注意力也越來越被碎片化打散,於是,精準營銷就成了越來越多被提及的字眼。

在“精準營銷”這個大的概念框架內,以口碑引導為彈藥,以渠道投放為著力點,

最終的目的,在於將電影的最核心受眾,轉化為第一批走進影院的人,繼而成為第一批為電影發聲的輿論發起者。

2018年,《頭號玩家》與《無問西東》是“精準營銷”的兩個案例。


「情緒、口碑、借勢、洗腦」:2018電影營銷啟示錄



同樣在映前熱度一般,不被看好。而《無問西東》在不同觀眾眼中,甚至有著天壤之別的評價。

評價不一,是精準營銷的信號。

於是,第一批發聲者的選擇,和發聲的時間,便顯得異常重要了。

《頭號玩家》的選擇,是遊戲愛好者。

電影上映前一週,華納兄弟在北京與上海做了兩場特別觀影,大範圍地邀請遊戲領域的KOL和資深遊戲玩家提前觀影。

特別觀影場後,豆瓣迅速開出了8.8的高分。在映前出現這樣“逆天”的真實好口碑,一切就都變得簡單了。

《無問西東》的優勢,在高知與白領。

不同於《頭號玩家》映前走高,《無問西東》的精準營銷更像是意外的“禮物”。

從觀影人群的結構來看,二線城市與白領階層的佔比都接近50%,這一大群體在觀影后適時、自發的好評,是影片從褒貶不一到逆轉直上的主要原因。

無論是主動出擊,還是撞大運,“精準營銷”都必然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這不僅是針對單個電影的“省時省力”,站在市場的角度,如果每一部電影都有著各自的“精準受眾”,那麼實現同檔期的和諧共處,才是每個人都希望看到的皆大歡喜。

借勢營銷: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若論映前製造熱度,2018年,躲不掉的是那部《我不是藥神》。


「情緒、口碑、借勢、洗腦」:2018電影營銷啟示錄



從映前十幾天的上海千人點映,到映前一週的大規模連續點映,這是高口碑電影應該有的自信操作。

對營銷而言,如何將高口碑推向高熱度,便成為了一個“錦上添花”的議題。

一個可行且高效的辦法是:從大眾的高口碑中,借勢發掘可供發散發酵的把手。

很快,一個豆瓣八組討論徐崢熱度的帖子,成為了那個被選中的把手。隨著營銷團隊的介入,“山爭哥哥”與“叔圈101”的話題走紅,成為了助推《我不是藥神》映前熱度衝向頂點的加速器。

由此推而廣之,社會化營銷作為每一部力圖有所作為的電影,都試圖嘗試的手段,

從每一個帖子、每一條評論中獲取靈感,從民間智慧、有才網友中尋找突破口,是2018再次被證實的“金科玉律”。

洗腦其實很簡單


拋開高口碑的那一小部分,2018年,內地電影市場上佔主流的高票房影片,依然以中上甚至中下口碑為主。這當中,多為喜劇和大體量製作。

而環顧這些目標受眾廣泛的主流電影,一個延續去年的特點是:整合營銷越來越被髮揮到了極致。

今年,《西虹市首富》與《毒液》是整合營銷的佼佼者。


「情緒、口碑、借勢、洗腦」:2018電影營銷啟示錄



應該說,相比此前簡單粗暴的強行植入,如今,無論是品牌還是娛樂社交平臺,與電影的合作都在嘗試升級的玩法。

片內植入、片外合作,漸漸成為了雙贏的選擇。

從短視頻平臺結合電影內容的趣味視頻,到強調參與和互動的各式挑戰,從虛擬周邊、社群運營,到線上線下的聯合推廣,

一方面實現了對主流的年輕觀眾的“一網打盡”,另一方面,在傳播的觸達率上,亦能達到不輸於傳統硬廣的效果。

即,對最廣泛人群的“精確打擊”。

而在喜劇和大片的整合營銷中,也大體能看到,前者更強調接地氣,後者則更追求高質感。

說到底,在輸出娛樂性的商業電影中,誰能給觀眾成功“洗腦”,讓單純的看電影行為,成為一次娛樂狂歡似的社交活動,誰就握住了票房的命門。

“欺詐式營銷”錯了嗎?


2018年的電影營銷,繞不開的還有一部,《愛情公寓》。

無論從哪個角度,《愛情公寓》都是2018年話題度最多也最熱的電影。


「情緒、口碑、借勢、洗腦」:2018電影營銷啟示錄



以盜墓筆記+愛情公寓的雙IP開發,在映前將盜墓筆記元素儘量弱化,並且放大了《愛情公寓》劇集的情懷屬性。

這是營銷的主動行為。

以“抄襲”的原罪為核心,電影相繼又層疊出“王傳君金世佳”、“偷票房”、“年度最爛”等諸多新話題。

這是話題二度孵化的市場行為。

單以結果論,《愛情公寓》的營銷或許遠稱不上失敗。畢竟,最可怕的從來不是高票房下的低口碑,而是低票房下的零口碑。

一部無人討論的電影,才是營銷失敗的電影。

而如果給《愛情公寓》的營銷挑挑毛病,那麼,在預期管理上的失控,顯然還可以做得更好。

想來,今後意圖圈錢的爛片依然會滾滾而來,那麼爛片“藏拙”式的營銷,就會一直存在。

好吧好吧,是藏拙,還是欺詐?

說到底,營銷和觀眾之間從來不存在什麼原罪。甚至,說是一同成長進步的互為綁定,亦不為過。

結語


2018,這個影視圈的拐點之年,終於就要翻篇兒了。

除去以上,電影營銷值得展開的話題,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極其特殊的春節檔,比如日新月異的渠道玩法,比如重中之重的口碑策略,比如票房之外的增值手段…

可拋開這些細節,【深水娛樂觀察】對未來電影營銷的期許,只落在兩個字——

專業

基礎的執行,要專業;分工的管理,要專業;對電影的預期,要專業;對市場的判斷,要專業;對預算的分配,要專業;對策略的制定,要專業;對熱點的取捨,要專業;

乃至於,對道德感的拿捏,更要專業…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電影離不開營銷,無論市場成熟與否。

而在坐等600億、遙望700億的當下,中國電影的未來,儼然不可估量。

就像一位業內人士說過的——

電影那麼迷人,不該只賺點票房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