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之戰是不是可以認為是平局?


鄢陵之戰的勝負問題,有幾個層面:

在雙方發生接觸戰鬥的當日,一方面楚共王中箭負傷,楚王子公子筏被俘,導致楚國方面軍心惶恐,一方面,在晉國軍隊的攻擊下,楚國的右中左三軍先後撤退,盟軍鄭國軍隊也撤旗逃遁,楚軍最後一直敗退到穎水(今潁河,淮河最大的支流)南岸,楚國方面階段性失利或曰受挫後退,但某種意義上確實可以說就兩支軍隊整體而言勝負沒有完全決定。

之後,楚共王決定次日再戰,楚軍元帥司馬子反派軍吏察士卒夷傷,補充步兵車兵,修繕盔甲武器,清整戰車馬匹,準備次日雞鳴時吃早餐,再次投入戰鬥,而與此同時,晉國也準備明日再戰,楚共王聞此,連夜召子反謀劃明日戰局,但子反已經喝醉,不能覲見楚王,於是楚王因為元帥如此,感嘆道:"天敗楚也夫。餘不可以待",只得下令連夜南撤。

晉軍遂於次日進入楚國軍營,利用楚軍遺留的糧食,休兵三日,然後旋師。

(鄢陵即今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當時為鄭國地)

楚軍前一日戰況史稱“楚子敗績”,《春秋左傳正義》認為“言楚子身敗,非師敗也”,這或許可以對應之前提到的“就兩支軍隊整體而言勝負沒有完全決定“;但是當天夜裡楚軍的連夜南撤史稱“宵遁”,子反事後對事情自我定性為“臣之卒實奔”;楚國令尹子重的描述是:"初隕師徒”;

所以無論從戰場實況還是參與者的自我認知,鄢陵之戰晉軍勝利而楚軍失敗,是毫無疑問的。

之所以在此情況下仍然有人提出平局的說法,那是因為雖然晉軍擊敗楚鄭聯軍,軍事方面的勢力已經達到最高峰(《史記·晉世家》:晉由此威諸侯,欲以令天下求霸),但是晉國內政的弱點已經暴露無遺,此次軍事勝利的成果,並不能充分發揮效用。

這一情況,可以從魯國的觀望態度看出一些端倪(大戰後第三天,齊國軍隊才姍姍來遲,衛獻公、魯成公根本就還沒走出國門),晉國最密切的盟國魯國如此,本身比較騎牆的諸侯更是不會衷心依附晉國,已經成為楚國馬仔的鄭國更是始終不服晉國,在鄢陵之戰的當年和次年,晉國先後4次伐討伐鄭國,但並沒有突破和進展,中原形勢依舊和鄢陵之戰前一樣處於膠著狀態。更有說法認為鄢陵之戰後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場開始沉寂下來。

(醉酒誤事的子反戰後引咎自殺)

從這個角度來看,鄢陵之戰的勝利對晉國並沒有產生政治上的良好效用,說這場戰役對晉楚之間的戰略平衡沒發生什麼作用也不為過。

不但如此,士燮(範文子)甚至認為對楚國的勝利必將刺激晉國內部矛盾的總爆發,果然,戰役後晉國國君晉厲公更加驕縱恣肆,與卿大夫之間的矛盾激化,最後演變到晉厲公殺死郤錡、郤犨、郤至,之後厲公本人被欒書(欒武子)、中行偃(荀偃)廢黜並殺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