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之战是不是可以认为是平局?


鄢陵之战的胜负问题,有几个层面:

在双方发生接触战斗的当日,一方面楚共王中箭负伤,楚王子公子筏被俘,导致楚国方面军心惶恐,一方面,在晋国军队的攻击下,楚国的右中左三军先后撤退,盟军郑国军队也撤旗逃遁,楚军最后一直败退到颖水(今颍河,淮河最大的支流)南岸,楚国方面阶段性失利或曰受挫后退,但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说就两支军队整体而言胜负没有完全决定。

之后,楚共王决定次日再战,楚军元帅司马子反派军吏察士卒夷伤,补充步兵车兵,修缮盔甲武器,清整战车马匹,准备次日鸡鸣时吃早餐,再次投入战斗,而与此同时,晋国也准备明日再战,楚共王闻此,连夜召子反谋划明日战局,但子反已经喝醉,不能觐见楚王,于是楚王因为元帅如此,感叹道:"天败楚也夫。余不可以待",只得下令连夜南撤。

晋军遂于次日进入楚国军营,利用楚军遗留的粮食,休兵三日,然后旋师。

(鄢陵即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当时为郑国地)

楚军前一日战况史称“楚子败绩”,《春秋左传正义》认为“言楚子身败,非师败也”,这或许可以对应之前提到的“就两支军队整体而言胜负没有完全决定“;但是当天夜里楚军的连夜南撤史称“宵遁”,子反事后对事情自我定性为“臣之卒实奔”;楚国令尹子重的描述是:"初陨师徒”;

所以无论从战场实况还是参与者的自我认知,鄢陵之战晋军胜利而楚军失败,是毫无疑问的。

之所以在此情况下仍然有人提出平局的说法,那是因为虽然晋军击败楚郑联军,军事方面的势力已经达到最高峰(《史记·晋世家》:晋由此威诸侯,欲以令天下求霸),但是晋国内政的弱点已经暴露无遗,此次军事胜利的成果,并不能充分发挥效用。

这一情况,可以从鲁国的观望态度看出一些端倪(大战后第三天,齐国军队才姗姗来迟,卫献公、鲁成公根本就还没走出国门),晋国最密切的盟国鲁国如此,本身比较骑墙的诸侯更是不会衷心依附晋国,已经成为楚国马仔的郑国更是始终不服晋国,在鄢陵之战的当年和次年,晋国先后4次伐讨伐郑国,但并没有突破和进展,中原形势依旧和鄢陵之战前一样处于胶着状态。更有说法认为鄢陵之战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醉酒误事的子反战后引咎自杀)

从这个角度来看,鄢陵之战的胜利对晋国并没有产生政治上的良好效用,说这场战役对晋楚之间的战略平衡没发生什么作用也不为过。

不但如此,士燮(范文子)甚至认为对楚国的胜利必将刺激晋国内部矛盾的总爆发,果然,战役后晋国国君晋厉公更加骄纵恣肆,与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激化,最后演变到晋厉公杀死郤锜、郤犨、郤至,之后厉公本人被栾书(栾武子)、中行偃(荀偃)废黜并杀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