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 所有企業都是“社會企業”

疫情危機下,商業受到的衝擊不言而喻,部分企業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針對不可預計的“黑天鵝”事件,有的企業能夠快速反應,靈活應變,並得到用戶的愛與真心支持;但是,有的企業卻毫無招架之力,只能坐以待斃,悄無聲息被大浪淹沒。

正如麥肯錫《超越績效》一書中指出:組織健康比業績更重要,因為健康的組織可以比對手更快地調整和自我進化。


對於企業而言,此次疫情也是一次反思、調整與升級的機會:每個企業都不得不成為“社會企業”。社會企業,不止是鼓勵企業主動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更是從社會思維層面,對企業全價值鏈進行一次創新迭代,包括價值理念、戰略佈局、商業模式、組織管理、營銷體系等,從而讓企業具備更強的用戶基礎、心智支持、抗風險力以及比敏捷更敏捷的經營能力。

去年,美國商業組織“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發佈了一份由包括貝佐斯、庫克等在內的181位美國頂級公司首席執行官共同簽署的聲明文件《公司宗旨宣言書》,重新定義了一個公司運營的宗旨。他們宣稱:股東利益不再是一個公司最重要的目標,公司的首要任務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未來 所有企業都是“社會企業”


未來,所有企業都是“社會企業”,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推進?


>>價值理念:把“社會創新”融入企業價值觀

現如今,企業競爭已從單純的價格、質量和服務競爭,轉向更具深厚內涵和情感連接的品牌價值競爭。企業社會責任和創新,正是品牌贏得用戶認同、把品牌植入用戶心智的高效手段,在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這也是一種更為深層次、高水平和智慧型的企業經營模式。

價值向善,是企業實踐,而非姿態立場。一切以人的價值為依,把社會創新真正融入企業的產品與服務之中。尤其是面對重大的災害與事故,企業在第一時間的反應與表現,能夠直接體現企業的價值觀導向與社會創新能力。

作為抗“疫”的重要力量,部分企業在此次援助行動中,體現出了非常強的社會創新力:社會創新的力量與專業善行的實踐,化為救援防疫的強大社會支持力量,馳援更具理性、專業性和建設性,行動更加高效、靈活而有序。

未來 所有企業都是“社會企業”


比如,大型醫療用品生產商穩健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大規模爆發前就決定春節不休假,生產N95口罩和醫護用品,很多企業的員工冒著生命危險“逆行”而上、疾馳救援;春節期間,武漢市武商、中百、中商、盒馬等大型商超1132家門店堅持開門營業,為市民提供生活和食品;順豐、京東快遞,春節不打烊,保證各省份支援物資以最快速度到武漢,菜鳥聯合“三通”一達、百世等國內主要物流企業,開通綠色通道,免費從海內外各地為武漢運輸救援物資。

未來 所有企業都是“社會企業”

歡迎掃碼加入媒介360新營銷人社群,學習趨勢增長之道!


>>商業模式:推進商業目標與社會創新的共生共長

一般情況下,消費者似乎對品牌理念和願景這個事兒,並沒有這麼敏感。因為絕大部分的品牌,都被規劃出了一個宏遠、偉大的品牌理念,內容極為相似,字眼無外乎“愛、關懷、快樂、幸福、人性、夢想、改變”等詞彙。

但是,如果品牌真的能夠把願景執行出來,把社會創新與人文關懷融入到企業的商業模式中,直擊人心,讓用戶切實感受到企業的價值向善,就一定更容易贏得用戶的真心。

舉一個案例,TOMS是美國著名的休閒服鞋品牌,深受歐美明星的喜愛。除了產品本身的舒適性,TOMS吸引消費者的獨到之處就是,“買一捐一”(Buy One Give One)。在一次往阿根廷的旅程中,設計師Blake Mycoskie,發現當地小朋友需要步行數英里尋找清潔水源或上學,卻沒有鞋子保護雙腳,遂決定為當地人做點事。他以阿根廷當地傳統布鞋取得靈感,成立TOMS這個品牌,承諾每當您購買一雙Toms鞋子,將會送一雙給全球需要的孩子!

未來 所有企業都是“社會企業”


TOMS“賣一捐一”的售鞋理念,並不只是簡單的動動嘴皮子,而是腳踏實地讓消費者感受到了TOMS言行一致的形象。品牌不僅僅只代表著貨架上的單純產品,還代表著企業的特定行為。

>>組織管理:分佈式社會協作 資源共通、價值共創

管理學界知名學者陳春花教授指出,平臺型組織將成為過去,未來組織形式是共生。共生型組織實質上一種高效合作組織形態,共生組織裡面的成員實現了互為主體、資源共通、價值共創、利潤共享。

共生型組織,強調的不僅僅是分享,更重要的是強調沒有競爭對手,打破了傳統競爭線性思維方式,所有的人都是合作伙伴,真正圍繞顧客價值而開展活動、提供體驗。共生型組織將顧客價值作為組織的核心目標,進而創造單個組織無法實現的高水平發展。

海爾“人單合一模式”,即共生型組織的典型案例之一。企業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並組成直面市場的自組織,每個員工通過為用戶創造價值來實現自身價值,讓員工從原來被動的命令執行者轉變為平臺上的自驅動創新者。

未來 所有企業都是“社會企業”


此外,除了企業內部的組織整合,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分佈式社會協作,也會變得更為重要。此次疫情中,催生了“共享員工”一詞。在餐飲行業首當其衝受疫情影響的狀況下,盒馬就從西貝、雲海餚、青年餐廳、57度湘、茶顏悅色、蜀大俠、望湘園等“招募”員工。這種“共享員工”模式正在向多個行業延展,企業抱團取暖,靈活“自救”,共抗疫情渡難關。

>>營銷推廣:社會化營銷裂變 人人都是品牌推廣者

隨著社交平臺承擔起連接品牌與消費者的重要溝通渠道,社會化經營也成為眾多企業的戰略實踐,始於營銷,延伸到了更大的商業和戰略層面,推動企業社會化進階。

以社交為先,Social覆蓋了企業從研發、生產、市場、銷售、服務等方面的經營價值全鏈路,助力品牌與消費者直接對話,建立情感連接,賦能產品更新迭代,實現新品即爆品,迅速贏得市場。

隨著社會化接觸點的無限爆發,幾乎所有品牌都已經意識到了“微時代”的“威力”,企業內部所有員工都是情報探針,品牌的所有消費者都是品牌使者,人人傳播,人人參與,能夠為企業帶來無窮的效益,以小博大。

未來 所有企業都是“社會企業”


小米的起家,便把社會化營銷運用到了極致。小米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零預算啟動品牌,每人都是企業與用戶溝通的觸點。小米論壇是這種服務戰略的大本營,微博、微信等都有客服的職能。小米在微博客服上有個規定:15分鐘快速響應。為此,還專門開發了一個客服平臺做專門的處理。特別是微博上,不管是用戶的建議還是吐槽,很快就有小米的人員進行回覆和解答,很多用戶倍感驚訝。

>>銷售系統:設置社會化機制 顧客才是最好的銷售

在數字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的背景下,“營”與“銷”正在全面融合,每一個傳播觸點都可以成為銷售轉化點,品牌的每一位顧客也可以成為真誠、熱心的銷售員。

分銷一直是零售行業避不開的話題。在如今規模如此之巨大的社交環境中,全民皆有分銷之力,能運用好這種力量,就能夠創造裂變式流量,創造銷量“神話”。

在這個層面,拼多多把顧客裂變這件事兒,玩得爐火純青。自上線以來,在“拼團”這件事上,拼多多搞出了數不清的花樣:一分錢抽獎團、一元拉新團、助力砍價、團長免單、瓜分紅包……

未來 所有企業都是“社會企業”


不僅如此,在簽到、抽獎等常規玩法中,依舊能看到拼多多見縫插針的分享引誘——到處都是拼團的影子,裂變的邏輯已根植於骨髓。用相似的邏輯,拼多多包裝了幾十種玩法,3年狂攬3億用戶,顛覆電商格局。

寫在最後:未來,所有企業都是“社會企業”,一方面,社會創新價值理念,會融入到企業整個價值鏈中,並讓消費者能從品牌、產品、服務等多個方面,感受企業向善價值觀的真實性和持久度;另一方面,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充分利用每一位員工、每一位合作伙伴、每一位消費者的社會化力量,開放協作,更高效、更敏捷地應對突發挑戰,推動企業經營價值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