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看到並接納自己沒那麼好,而且也不必那麼好,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成長。


武志紅老師說過:“看到並接納自己沒那麼好,而且也不必那麼好,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成長。”


這似乎與我們一直以來的“自省教育”相悖。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著,要過正確的生活,不能犯錯。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這樣的觀念:自省是一種美德。


但我們想說:“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在所有那些古怪的虛榮、自負、要求和敵意後面都有一個正在受苦的自己。”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戒不掉的討好,最後都成了“天賦”

最後的話


大家好,我是陳毛毛,本篇漫畫的策劃。


擁有一個“討好型人格”的我,很在乎別人的評價,關注別人的心情,體諒別人的苦衷。也因此,我常常會聽到別人對我說:“你人好好哦。”


可是,我曾經發自內心地討厭,這個“人好好”的自己。


我羨慕那些有話直說、敢於釋放攻擊性的人;

我覺得討好的人就是慫,就是虛偽,就是沒有自我


我甚至嘗試去追根溯源,分析我的原生家庭,“甩鍋”給爸媽。


直到有一次,我跟一個諮詢師朋友聊天,聽我長篇大論地抱怨指責自己,她沉默了一會,回了我這段話:


“其實,你大可不必這麼苛責自己。你會一直沿用某種行為模式,其實也是因為你需要它,並一直從中獲益。


是這句話,讓我終於有了機會,去重新面對這個“討好”的自己。


仔細想想,我也並不是永遠都在討好,在親密無間的親友面前,我無需去討好;在我非常不喜歡的人面前,我無意去討好。與其說我擁有“討好型人格”,不如說,我擁有了一種“按需討好”的能力


因為這種能力,我能把身邊大部分關係經營好,我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愛,我能獲得更多的支持,這些,又何嘗不是我非常需要的呢?


2017年,有一項關於“親密關係中的自己”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在關係中表現出自己“想象中的自己”,而非完全是“真實的自我”的人,反而對關係的滿意程度更高,而且也不會影響他們在關係中真誠付出的程度。


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承認的是,除了表達真實自我的慾望,我們也有維護好關係的需求。這兩者,本質上沒有高低之分。


我終於接納了這個“討好”的自己,比起一味地指責自己慫,我更願意去問一問自己,為什麼需要討好?以及討好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


擁抱這個擅長討好的自己,對於討好這件事,我第一次擁有了實實在在的掌控感。


「今天我又討好了」,那又怎麼樣呢?


腳本文案 / 陳毛毛

分鏡設計 / 吱唔豬 / 陳毛毛

插畫製圖 / 吱唔豬

監製 / 五花鹿 / 陳沉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