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看到并接纳自己没那么好,而且也不必那么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成长。


武志红老师说过:“看到并接纳自己没那么好,而且也不必那么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成长。”


这似乎与我们一直以来的“自省教育”相悖。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着,要过正确的生活,不能犯错。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这样的观念:自省是一种美德。


但我们想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在所有那些古怪的虚荣、自负、要求和敌意后面都有一个正在受苦的自己。”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戒不掉的讨好,最后都成了“天赋”

最后的话


大家好,我是陈毛毛,本篇漫画的策划。


拥有一个“讨好型人格”的我,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关注别人的心情,体谅别人的苦衷。也因此,我常常会听到别人对我说:“你人好好哦。”


可是,我曾经发自内心地讨厌,这个“人好好”的自己。


我羡慕那些有话直说、敢于释放攻击性的人;

我觉得讨好的人就是怂,就是虚伪,就是没有自我


我甚至尝试去追根溯源,分析我的原生家庭,“甩锅”给爸妈。


直到有一次,我跟一个咨询师朋友聊天,听我长篇大论地抱怨指责自己,她沉默了一会,回了我这段话:


“其实,你大可不必这么苛责自己。你会一直沿用某种行为模式,其实也是因为你需要它,并一直从中获益。


是这句话,让我终于有了机会,去重新面对这个“讨好”的自己。


仔细想想,我也并不是永远都在讨好,在亲密无间的亲友面前,我无需去讨好;在我非常不喜欢的人面前,我无意去讨好。与其说我拥有“讨好型人格”,不如说,我拥有了一种“按需讨好”的能力


因为这种能力,我能把身边大部分关系经营好,我能得到很多人的喜爱,我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这些,又何尝不是我非常需要的呢?


2017年,有一项关于“亲密关系中的自己”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关系中表现出自己“想象中的自己”,而非完全是“真实的自我”的人,反而对关系的满意程度更高,而且也不会影响他们在关系中真诚付出的程度。


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承认的是,除了表达真实自我的欲望,我们也有维护好关系的需求。这两者,本质上没有高低之分。


我终于接纳了这个“讨好”的自己,比起一味地指责自己怂,我更愿意去问一问自己,为什么需要讨好?以及讨好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这个擅长讨好的自己,对于讨好这件事,我第一次拥有了实实在在的掌控感。


「今天我又讨好了」,那又怎么样呢?


脚本文案 / 陈毛毛

分镜设计 / 吱唔猪 / 陈毛毛

插画制图 / 吱唔猪

监制 / 五花鹿 / 陈沉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