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權威機構調查95%的招聘要求35歲以下,那麼35歲以上的體制外人群該咋辦?

紫瀧闖天下


先問是不是,再問怎麼辦

權威機構調查來自於什麼樣的“權威機構”?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假設:“最近”是指年初至今對於當年的應屆畢業生招聘,有“95%”的招聘要求限制年齡在35歲以上——這樣沒毛病,應屆畢業生99%的都在35歲以下,招聘的時候這麼限制完全不影響!

如果不是針對應屆畢業生呢?看到這個題目以後,我順手註冊了智聯招聘這個網站,對於各個職位需求關注了一下,幾乎都沒有見到對年齡有歧視性要求。也許是這個網站不夠權威,我們可以去其他招聘網站關注一下。隨便找幾個招聘網站就可以看清楚,除非是基層職位,95%的招聘要求35歲以下這個數據並非真實。


為什麼35歲

注意到提問者加了一個限定詞“體制外”,那麼,體制內是不是也有35歲限制呢?果然有!《公務員錄用規定》上要求:

報考公務員,應當具備下列資格條件: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年齡為十八週歲以上,三十五週歲以下;


看來,體制內對年齡也有限制。這是不是意味著體制內沒有35歲以上的公務員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不管體制內還是體制為,這個年齡限制都是對於基礎性職位進行要求。

錄用公務員,限制在35歲以下的,往往是二級主任科員以下職位。體制外限制在35歲以下的,往往要麼是快進快出的青春飯職位,或者是主管以下的文員或一線職位。這樣的職位,很難想象你招聘一個比老闆和上司年齡還大的“老人”,到時候是他服務你還是你服務他?

不說公務員這樣的職位,就說說學校吧,有體制內也有民營的,如果是招聘講師、教師這樣的職位,往往是35歲以下,學歷高的,對年齡要求適當放寬,一般也會小於40歲。但,招聘校長呢?信手從百度上輸入“招聘”、“校長”之類的關鍵詞,某重點大學公開招聘副校長,年齡要求是:

年齡要求:男士62週歲以下,女士57週歲以下。

注:對於條件特別優秀者,以上要求可適當放寬。


該怎麼辦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告別低端職位招聘範疇。

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價值,過去有句老話叫做“鐵飯碗不是一輩子吃一碗飯,而是到哪兒去都有飯吃”,當自己身在體制外,依然手持“鐵飯碗”,到什麼地方都不擔心失業,嘗試著不關注招聘低端職位,而是讓獵頭和下家主動約你,這需要自己:

  • 一開始建立品牌意識,關注自己價值提升。

  • 工作中注重能力培養,儘快成為行家裡手。

  • 強化人脈和價值鏈接,嵌入行業社交網絡。


甚至,能力足夠強的時候,自己當老闆招聘別人去!


藥山在進化


以本人為例,因為我剛好35!不過我並沒有失業的焦慮,反而覺得正進入職業生涯的輝煌期!

我目前供職於一家外企,每個月都會接到各種獵頭打來的電話,當然我也在看機會。但是我對目前的工作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僅收入在不斷增長,而且越來越輕鬆自如。而且就我目前供職的這家外企,基本上都是30歲以上的。而且我們這個行業的外企據我所知年輕大學生很少,基本都是職場老手。這說明什麼?說明老外才是精明,讓國內企業鍛鍊新人,等你有了一定能力經驗,立馬把你挖來,即插即用,而且福利待遇上臺階。那些只要35以下的企業要麼沒遠見,要麼就是等著小年輕去加班奉獻自己!


冥穿未來


這種問題很好處理!堅持不帶新人,技術私有化。不教、不帶、不傳!說一個真事:本人互聯網技術崗多年,某年北京一做萬年曆的公司想進入遊戲行業,苦於招不到資深人才,我一看這公司就是想找個資深的人帶起來一波剛畢業的,再把那收入高的踹掉!這招數太噁心。後來想招我過去,要人的時候嘴甜的要命。一副跪舔姿勢。但是我明說了,我用的技術和引擎是屬於自己的版權,勞動合同之外需要另外購買版權費。


阿拉丁的承諾


這個問題我在別的帖子簡要回答過,這裡重新整理一下,給樓主提供個思路!

樓主提到的這個問題很有現實意義。今年本人即將年滿四十歲,幾年前我也想過這個問題,也曾經摺騰過,寫出個人經歷供樓主參考。

12年時我32歲,在一傢俬人的房地產企業從事技術管理工作,薪水還算可以。有一天突然想到一直在私人企業工作,歲數大了是不是工作就不保?想到這一身冷汗。因為那個時候公司除了高層領導過了40歲,其餘的同事歲數都相差不大。想到這裡打算考個監理工程師,這樣歲數大了可以去監理單位做總監(一般監理單位的總監歲數都較大)。

13年通過監理工程師的考試,想想還是心有不甘,習慣了有一定的薪水,到時即使做總監薪水不滿足想來也不爽。

此時以前的同事聊天,得知幾個同事去了國有企業,而且把企業福利描述的很美好,這時動了心思:趁著還沒超齡去國企混混?後應聘國企成功,13年進入國企。誰知道國企的福利迅速下降,工資特麼也低,不過想想算了繼續在國企老實的幹工作吧。

就這樣幹到17年,可總是稍稍有稍稍不甘,薪水沒上去,職位也不升。偏偏這個時候想體會一下做小老闆的滋味,從國企離職去搞電動牙刷的開發與銷售。市場競爭是殘酷的,被磨具廠耽誤,即使趕上風口出了成品卻沒有推廣起來。

18年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只能老老實實上班,後又加入打工行列至今。

看似上面一堆流水賬,但總結下來也挺有意思:

(1)13年從私人企業去國企後,原單位很多同事至今仍在原單位工作,也早就過了三十五。

(2)不在原單位的同事大多升到了更高的職位,囊括了:管理類、技術類。

(3)沒那金剛鑽不要胡亂折騰,尤其是創業,不要前半生掙錢,後半生還賬。

(4)一般技術類工作還是需要積累,一個大的公司很多都會職級並行,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選擇。


地產雜貨鋪


一旦成為那5%,收入可能是別人的10倍


MichaelWhatever


一個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事都需要專家去調查。這是不相信誰啊?


撐傘落地


靠自己唄


追逐夢想25941371


人口,人口,人口。


Burberry28


這個問題的確提到了核心問題。

早前就提出延遲退休,並不斷強化就業,但招聘卻要35歲以前的,矛盾。

第一,經濟社會的火車頭。有句話: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一方面頂層設計準確到位。另一方面,也得有帶頭的。這個起模範作用的就是體制內單位。只有如此,整個社會才能推進。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體制內的只在後邊,讓別人在前,社會如何前進?

第二,招聘就業。如果翻開招聘啟事,體制內招聘估計絕大多數都是35歲以下。或將知識年輕人收編入體制內。35歲以上就業或再就業人員只能體制外收編了。就業的難度就在35歲以上。因此,強調就業,實際上就是體制外收編。

第三,延遲退役,補缺社保。提出延遲退休,在於補缺社保。這個道理似乎還是有邏輯的。但原定於2017年出臺相關文件的,但現在至今未出臺。一方面出爾反爾公信力降低,另一方面是否確有困難?就業難?又同時人才缺。或者每年大量人才湧出,而又缺人才。可謂比較滑稽。

因此,別說35歲的人才,就是包括35歲以上在內的所有人才,在缺乏人才的面前,好像也沒啥好辦法。


劉俊利


雞湯專家又有話說了,是你不夠努力,沒在35歲前積累好人脈和技能,沒能爬到管理層……都是扯蛋,體制外什麼管理層都是扯蛋,除了老闆都是打工的,能出人頭地的畢竟少數,況且很多老闆也朝不保夕。普通人上年紀進企業打工沒人要了,要不創業搏一把富貴險中求,要不放下所謂的面子去送外賣快遞擺地攤,做保安門衛。活著就好,別奢望爬到社會中上層,現實就那麼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