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权威机构调查95%的招聘要求35岁以下,那么35岁以上的体制外人群该咋办?

紫泷闯天下


先问是不是,再问怎么办

权威机构调查来自于什么样的“权威机构”?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最近”是指年初至今对于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招聘,有“95%”的招聘要求限制年龄在35岁以上——这样没毛病,应届毕业生99%的都在35岁以下,招聘的时候这么限制完全不影响!

如果不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呢?看到这个题目以后,我顺手注册了智联招聘这个网站,对于各个职位需求关注了一下,几乎都没有见到对年龄有歧视性要求。也许是这个网站不够权威,我们可以去其他招聘网站关注一下。随便找几个招聘网站就可以看清楚,除非是基层职位,95%的招聘要求35岁以下这个数据并非真实。


为什么35岁

注意到提问者加了一个限定词“体制外”,那么,体制内是不是也有35岁限制呢?果然有!《公务员录用规定》上要求:

报考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龄为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


看来,体制内对年龄也有限制。这是不是意味着体制内没有35岁以上的公务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为,这个年龄限制都是对于基础性职位进行要求。

录用公务员,限制在35岁以下的,往往是二级主任科员以下职位。体制外限制在35岁以下的,往往要么是快进快出的青春饭职位,或者是主管以下的文员或一线职位。这样的职位,很难想象你招聘一个比老板和上司年龄还大的“老人”,到时候是他服务你还是你服务他?

不说公务员这样的职位,就说说学校吧,有体制内也有民营的,如果是招聘讲师、教师这样的职位,往往是35岁以下,学历高的,对年龄要求适当放宽,一般也会小于40岁。但,招聘校长呢?信手从百度上输入“招聘”、“校长”之类的关键词,某重点大学公开招聘副校长,年龄要求是:

年龄要求:男士62周岁以下,女士57周岁以下。

注:对于条件特别优秀者,以上要求可适当放宽。


该怎么办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告别低端职位招聘范畴。

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过去有句老话叫做“铁饭碗不是一辈子吃一碗饭,而是到哪儿去都有饭吃”,当自己身在体制外,依然手持“铁饭碗”,到什么地方都不担心失业,尝试着不关注招聘低端职位,而是让猎头和下家主动约你,这需要自己:

  • 一开始建立品牌意识,关注自己价值提升。

  • 工作中注重能力培养,尽快成为行家里手。

  • 强化人脉和价值链接,嵌入行业社交网络。


甚至,能力足够强的时候,自己当老板招聘别人去!


药山在进化


以本人为例,因为我刚好35!不过我并没有失业的焦虑,反而觉得正进入职业生涯的辉煌期!

我目前供职于一家外企,每个月都会接到各种猎头打来的电话,当然我也在看机会。但是我对目前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不仅收入在不断增长,而且越来越轻松自如。而且就我目前供职的这家外企,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上的。而且我们这个行业的外企据我所知年轻大学生很少,基本都是职场老手。这说明什么?说明老外才是精明,让国内企业锻炼新人,等你有了一定能力经验,立马把你挖来,即插即用,而且福利待遇上台阶。那些只要35以下的企业要么没远见,要么就是等着小年轻去加班奉献自己!


冥穿未来


这种问题很好处理!坚持不带新人,技术私有化。不教、不带、不传!说一个真事:本人互联网技术岗多年,某年北京一做万年历的公司想进入游戏行业,苦于招不到资深人才,我一看这公司就是想找个资深的人带起来一波刚毕业的,再把那收入高的踹掉!这招数太恶心。后来想招我过去,要人的时候嘴甜的要命。一副跪舔姿势。但是我明说了,我用的技术和引擎是属于自己的版权,劳动合同之外需要另外购买版权费。


阿拉丁的承诺


这个问题我在别的帖子简要回答过,这里重新整理一下,给楼主提供个思路!

楼主提到的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今年本人即将年满四十岁,几年前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也曾经折腾过,写出个人经历供楼主参考。

12年时我32岁,在一家私人的房地产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薪水还算可以。有一天突然想到一直在私人企业工作,岁数大了是不是工作就不保?想到这一身冷汗。因为那个时候公司除了高层领导过了40岁,其余的同事岁数都相差不大。想到这里打算考个监理工程师,这样岁数大了可以去监理单位做总监(一般监理单位的总监岁数都较大)。

13年通过监理工程师的考试,想想还是心有不甘,习惯了有一定的薪水,到时即使做总监薪水不满足想来也不爽。

此时以前的同事聊天,得知几个同事去了国有企业,而且把企业福利描述的很美好,这时动了心思:趁着还没超龄去国企混混?后应聘国企成功,13年进入国企。谁知道国企的福利迅速下降,工资特么也低,不过想想算了继续在国企老实的干工作吧。

就这样干到17年,可总是稍稍有稍稍不甘,薪水没上去,职位也不升。偏偏这个时候想体会一下做小老板的滋味,从国企离职去搞电动牙刷的开发与销售。市场竞争是残酷的,被磨具厂耽误,即使赶上风口出了成品却没有推广起来。

18年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只能老老实实上班,后又加入打工行列至今。

看似上面一堆流水账,但总结下来也挺有意思:

(1)13年从私人企业去国企后,原单位很多同事至今仍在原单位工作,也早就过了三十五。

(2)不在原单位的同事大多升到了更高的职位,囊括了:管理类、技术类。

(3)没那金刚钻不要胡乱折腾,尤其是创业,不要前半生挣钱,后半生还账。

(4)一般技术类工作还是需要积累,一个大的公司很多都会职级并行,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


地产杂货铺


一旦成为那5%,收入可能是别人的10倍


MichaelWhatever


一个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事都需要专家去调查。这是不相信谁啊?


撑伞落地


靠自己呗


追逐梦想25941371


人口,人口,人口。


Burberry28


这个问题的确提到了核心问题。

早前就提出延迟退休,并不断强化就业,但招聘却要35岁以前的,矛盾。

第一,经济社会的火车头。有句话: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顶层设计准确到位。另一方面,也得有带头的。这个起模范作用的就是体制内单位。只有如此,整个社会才能推进。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体制内的只在后边,让别人在前,社会如何前进?

第二,招聘就业。如果翻开招聘启事,体制内招聘估计绝大多数都是35岁以下。或将知识年轻人收编入体制内。35岁以上就业或再就业人员只能体制外收编了。就业的难度就在35岁以上。因此,强调就业,实际上就是体制外收编。

第三,延迟退役,补缺社保。提出延迟退休,在于补缺社保。这个道理似乎还是有逻辑的。但原定于2017年出台相关文件的,但现在至今未出台。一方面出尔反尔公信力降低,另一方面是否确有困难?就业难?又同时人才缺。或者每年大量人才涌出,而又缺人才。可谓比较滑稽。

因此,别说35岁的人才,就是包括35岁以上在内的所有人才,在缺乏人才的面前,好像也没啥好办法。


刘俊利


鸡汤专家又有话说了,是你不够努力,没在35岁前积累好人脉和技能,没能爬到管理层……都是扯蛋,体制外什么管理层都是扯蛋,除了老板都是打工的,能出人头地的毕竟少数,况且很多老板也朝不保夕。普通人上年纪进企业打工没人要了,要不创业搏一把富贵险中求,要不放下所谓的面子去送外卖快递摆地摊,做保安门卫。活着就好,别奢望爬到社会中上层,现实就那么残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