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演變與中國宗法傳統(上)

中國的姓氏發展源遠流長,姓氏一種有著文化傳統底蘊的特殊社會現象。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它的演變尤其家族的血緣關係,精神紐帶和文化傳承為標誌。尤其是與中國的宗法傳統密切相關。中國宗法制度對姓氏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中國姓氏不僅僅是家族血緣傳承的見證,更是中國宗法傳統的一種有力的映射。

姓氏在中華古代燦爛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對於人類文化來說,它是代表人群血緣系統"遺傳性"的符號,姓氏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擁有的,並且這也是不能選擇的。特別是姓氏的演變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一種特殊標識。探索姓氏的起源和演變,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氏族、宗法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特別可以從中認識到姓氏文化與中國宗法傳統的關係。


姓氏演變與中國宗法傳統(上)

姓氏


一、姓氏與周代宗法制度

(一)姓氏的起源

"姓氏"最初是分開的,它是姓與氏的合稱。姓與氏是不一樣的含義,"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的概念與含義產生於原始社會的母系社會,"姓"原本是母系氏族的族稱。

《說文解字》釋為:"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

其本源含義就是說,"姓"是標誌著一個人由具體哪個氏族生出的。因為在遠古母系社會的人只知道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就從母系來確定出生的血緣世襲關係,這是母系氏族原始社會的基本特點。在原始社會的基本單位是氏族,所謂的母系社會就是主要已同一位女性始祖後代為紐帶所組成的血緣親屬集團。

"姓"在古代有著獨特的作用,它具有"明血緣"、"別婚姻"不可替代的作用。"氏",在中國古代與"支"同音。氏者,支也,姓之支也。可以得知,氏原本是代表某一氏族的圖騰崇拜、部族徽號或居住地等。而"氏"的本源含義是古代"姓"的分支,在原始社會的母系社會子女是隨母姓的。隨著歷史的車輪駛進了父系社會,子女則是隨父親姓。同一祖先的子孫隨著時間而慢慢增多,同時這個家族也會逐漸因為各種原因被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分支的子孫要保有家族原有的姓,但也必須要取另外的稱號作為分支的標誌,這樣就產生了"氏"。換言之,姓的本意是指一個稱號,這個稱號是對於一個家族所有的後代而言的,而"氏"是從"姓"中衍生出的分支。

對此,《國語·周語》有著明確的解說:"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


姓氏演變與中國宗法傳統(上)

母系氏族


(二)姓氏的發展與宗法制

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姓氏的發展開始複雜化。並被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才能享受有姓氏的權利,而奴隸根本沒有享受姓氏的權利。南宋鄭樵概括說: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姓氏在西周得到了重大發展,影響和促進宗法制度的形成發展。由於姓氏制度從周代就具有了明顯的宗法特徵,所以它也表明著由古老氏族制向家族或宗族制的變遷的歷史過程。西周宗法制度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並且這種宗法制是表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氏族社會的血緣關係的繼續存在和演化。在原始社會姓氏是用來區別血緣關係的,而西周的"宗法傳制",其核心定義就是"嫡長子繼承製"。這就是說,其天子之位只有長子才有資格繼承,以此來保證江山永遠控制在自己氏族的手中。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一種典型的"血緣傳制",西周的宗法制不是偶然出現的歷史產物,它是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因為太昊和伏羲"正姓氏""制嫁娶"7以後,經過漫長的時間進入了父系社會,到周朝父權家長制已經成了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夫多妻"已經普遍實行,於是產生了繼承王位的問題,這樣催生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的產生。


姓氏演變與中國宗法傳統(上)

宗法制


西周的宗法之制規定:把母親作為區分的根本,就是以子女母親的身份加上出生的先後這兩點因素,所有的兒子被分為嫡庶兩個等級。"嫡"就表示"大宗",反之,"庶"為"小宗"。宗法制明確規定諸侯的嫡長子可以當國君,既是一姓之祖,又是一國之君。當然也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姓",即使經過百代而也不會改變,這就是宗法制中所謂的大宗。西周又因"別子為宗"的規定,"別子"是不能繼承王位,但是"別子"是國君的兄弟,儘管在他們名分上沒有嫡長子尊貴,可一般都會被分封到采邑,成為卿大夫。卿大夫另立一氏,於是他們成為新氏的始祖。而其他的庶子也一樣再立別的氏,再分封。於是這樣,在政治上,他們組成了一張巨大的統治的"天網",它是以姓氏的宗法分佈開來。這樣宗法制度促進了許多新的姓氏產生髮展,使姓氏多樣化。使宗法制度以血緣關係與姓氏緊緊聯繫在一起。

姓氏的演變也表明了宗法制度的發展。西周的宗法制的具體內容就如《禮記·喪服小記》說:

"別子為祖,繼別為宗。"

這就表明宗法是以什麼為最根本依據的。別子之所以被稱為"別",是有原因的。這就表示了別子們要與君統相互區別,所以他們要自立宗統。就如同一個國君有幾個兒子,但是隻有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其餘諸子,不論嫡庶與這個君王由雙重關係:其一是兄弟關係;其二是君臣關係。依據宗法不行於諸侯的原則,為了保證君權的不可侵犯性,諸子與君主只能論君臣關係,淡化兄弟關係。也可以說就是,血緣關係要屈於政治關係之下,宗統要被統於君統之下。國君可以作為君統,但不能同時是宗統。除了君統外,其餘諸子要與之相區別,另立宗統。新建立的宗,是從別子開始的,所以稱為"別子為祖"。

這樣的宗法制就促使更多的姓氏產生。西周的天子分封一個諸侯國,這個諸侯國就用分封的國名作為氏。主要有兩種命名方式:其一,與周王室同姓封國者。比如周武王之弟被封於衛國,周武王的次子姬虞被封於晉國,周公旦之子被封於魯國。以國名為氏,所以姬姓成了衛氏、魯氏和晉氏的始祖。當然除了衛、魯和晉三個大諸侯國,天子又分封許多的同姓效果,以周王室同姓即姬姓之國國名為氏的共有四十九氏。這四十九氏有因為種種原因,有的氏又一分為二,更加壯大了氏的隊伍。其二,就是與王室不同姓的臣屬封國。一種情況是對於周朝有功的異姓臣屬,比如輔佐周武王滅商朝的姜姓太師呂尚被封於齊。第二種情況是前朝的後裔。比如夏王朝的後裔被封於杞國,它的後代就以杞為氏;商王朝的後裔被封於宋國,後代就以宋為氏。這樣的以國名得氏者一共六十四氏。

氏除了以國名之外,還有根據自己的封地為氏的。在西周與宗法制相對應的分封制把貴族分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同時,還有"五等之封"8:國侯、邑侯、關內侯、鄉侯、亭侯。這樣就產生了許多以邑、關、鄉、亭之地名為氏的新氏。邑除了周天子在王畿內分給貴族的田邑之外,還有就是各諸侯國賜給其後裔作為貴族的田邑。如齊桓公時封大夫鮑叔牙於鮑城。

西周在三百餘年的時間裡,把全國的土地分封成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諸侯國又繼續分封為眾多卿大夫采邑,采邑又分封成無數祿田。這樣表現看來五彩繽紛,實際上是血緣統治,天下一家,天下一姓。周朝的"氏"可以理解為一把獨特的鑰匙。"別子"的嫡長子繼承新氏家支,又成為新氏宗統的大宗,這就是"繼別為宗",又叫"大宗"。只要這個新的氏宗統存在,大宗作為同氏宗統的首領的地位就永遠不變。這就"百世不遷其宗"。

"別子"的庶子繼續成為小宗,小宗如果超過了五世,喪服的規定對於他們就沒有意義了,這就是所謂的"五世則遷"。於是小宗只奉繼高祖、曾祖、祖、父四世傳宗的小宗。每增加一位後裔,那麼他們所尊稱的小宗,就會相應發生了一變化,這也就是

"祖遷於上,宗易於下"。


姓氏演變與中國宗法傳統(上)


周朝的"嫡長子繼承製"規定,同氏宗的大宗不能絕戶,而小宗可以絕戶。例如周公旦被封魯國的國君,當他回到中央任職後,那麼由他的嫡長子伯禽繼承魯國國君的位子。魯國君的弟弟就必須分出自成一家,建立自己的新氏。又稱成為另一新氏的始祖。他們各自的嫡長子又繼續新氏,如此循環,將氏傳承下去。這就是周朝統一天下的宗法制,同時,宗法制也是各式各樣的新氏產生的根本原因。

無論是以國名為氏,還是以邑、鄉、亭等為氏,中華民族都相互連通,於是產生了宗法。中國古代就有"有分土,無分民"的傳統,其中"有分土"。則是胙土命氏產生新氏的分封;無分民,因為同根同組,都是受治於大宗的宗子。並且氏的作用的在周朝的作用不容忽視,"氏"的分化和演變,已經成為區分周朝宗法大宗和小宗的標誌。同時也是天子對權力的再分配,是統一治理天下的方法。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在周朝的"姓氏"概念與遠古的相比已經發生了演變。呂思勉在《中國製度史·宗族》中曾說道:

"人類既知的統系,必有所以表示之。時曰姓、氏。姓所以表示女系,氏所以表示男系也。然及後來,男子之權既增,言統系者專以男為主,姓亦改從男。特始祖之姓,則從母耳。周制,始祖之姓曰正姓,百世不改。始祖為正姓,高祖為庶姓。疏曰:'正姓,若周姓姬,齊姓姜,宋姓子。庶姓,若魯之三恆,鄭之七穆。'蓋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

這樣之宗法,每一人即是自己祖先的後裔,同時又是自己後裔的祖先。就是周朝任何一個被分封出去的同姓諸侯,既與國君同姓,又是姬姓的後裔,屬於同一宗。同時,這些被分封的同姓後裔以各自的封地作為國名,於是他們就是作為被封的小宗及其後裔,並且以國為氏。可以這麼理解,同姓後裔既是大宗的分支,又是各分支的氏的始祖。宗法制在周代就是起著紐帶的作用,把周朝從宗法上變為一個大氏族、大家庭。

縱觀周朝姬姓的發展,關於周朝的姓與氏。我們不難發現:所謂"姓"是表示統一血緣、同一女性始祖,是具有共同氏族的稱號與標誌;"氏"則是源於同一父姓被分封出去的若干支氏的始祖的稱謂標誌。

因為在周朝姓氏之制是具有明顯的宗法特點,所以更能表明原始社會的氏族制向家族制的演變過程。姓氏是華夏古代父系社會的標誌,族群關係是以父族為主的,其後是母族和妻族。從周朝發展而來的這種宗法關係的氛圍中,同姓之間存在著很深的親近關係。比如同姓遇到經常會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們容易形成對血緣關係的依戀,把同姓宗親視為手足。

中國的姓氏在周代是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周代這特殊的歷史時期,慢慢演變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許多沒有存在過的姓氏,同時也形成與決定了中國姓氏制度發展的基礎與趨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