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背後的故事

老建築背後的故事 | 兆麟小學

值班大話君:秋深月影

在哈爾濱道里區地段街上,有一棟非常華麗典雅的文藝復興式建築。這就是地段街194號的兆麟小學。它有著盔形穹頂和雙摺坡簷,拱柱線條流暢的入口門廊,充滿著美輪美奐的歐洲風情。它是哈爾濱一類保護建築,堪稱老建築中的精品。

關於這棟建築的建設年代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說法。以下的闡述經過反覆整理,應該能更符合歷史的時間線。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這棟樓房最初是一棟私邸,建於1908年,由著名的設計師日丹諾夫設計。它的主人是時任中東鐵路局副局長的沙俄貴族希爾科夫。他是沙俄最早派駐哈爾濱修建中東鐵路的官員之一,曾任中東鐵路工程局第九段段長,負責哈爾濱城市的建設。而該段的指揮部就在地段街上。

1915年5月因為在哈爾濱建設中的功績,希爾科夫被沙皇政府提拔為俄國黑海鐵路公司總辦。在他離開哈爾濱回國赴任前,哈爾濱市董事會授予希爾科夫哈爾濱榮譽公民的稱號,並將地段街改名為希爾科夫公爵街,也稱公爵街或王爺街。直到1925年中國收回哈爾濱市政權後,這條街才又改回了地段街的稱謂。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地段街舊影

在希爾科夫離去後的1922年,這處曾經的私宅被進行了改、擴建。次年2月,日本居留民會附屬小學搬到了這裡。這所小學是日本人於1909年在哈爾濱開辦的第一所小學校,原名日本東本願寺附屬小學校。1936年改稱桃山尋常高等小學。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桃山尋常高等小學除了招收日本學生外,也收中國學生。偽滿時期的小學校裡對學生進行的是馴服教育,灌輸著軍國主義思想——對話一律是日語,日式禮節,統一日本軍服式校服,面對東方的天皇畫像要三拜九躬,表示效忠天皇。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日本戰敗投降後,日裔老師和學生紛紛回國,學校變得門可羅雀。當時哈爾濱維持治安的管理人員和地方士紳商量後,決定將學校改稱公園小學,來接收當地的失學兒童。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1946年,為紀念犧牲的民族英雄李兆麟將軍,公園小學改稱哈爾濱市兆麟小學。校名是1953年由郭沫若先生題寫。單是擁有這樣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漂亮校舍,就足以讓孩子們自豪了,更何況這裡還是市教育局的直屬小學呢。幾十年來,兆麟小學為社會培養出了大批傑出人才。現在作為哈爾濱的一所名校,每到上學、放學之際,校門口的地段街、森林街都會被接送孩子的車輛堵得水洩不通,司機們都選擇謹慎繞行。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這棟歷史悠久的建築,經歷了沙俄治下、中華民國、日偽統治和新中國等多個歷史時期,見證了時事變遷的每一個節點。雖經歲月滄桑,有些裝飾已經丟失改變,但仍不失精美,光彩照人。很多影視劇也在此取景。當年那部曾榮膺8項金馬獎,由三毛編劇,林青霞、秦漢、張曼玉主演的電影《滾滾紅塵》中,韶華(林青霞)緬懷月鳳(張曼玉)的場景,就是在這棟建築轉角的大門前拍攝的。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電影《滾滾紅塵》在兆麟小學取景

現在兆麟小學的管理很嚴格,外來人員是不能隨便進到校園和教學樓裡的。所以大樓裡華麗的樓梯和灑滿陽光的美麗花廳只能在照片上見到了。這裡緊鄰著名的兆麟公園,錯開高峰時間,不妨來這裡尋找下散落在滾滾紅塵裡的那些傳說吧。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華麗的樓梯,圖片來自哈爾濱新聞網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灑滿陽光的美麗花廳,圖片來自哈爾濱新聞網

公交路線:

乘8路 201路 206路 兆麟公園站下車,步行20米

乘53路 113路 114路兆麟公園站下車,步行250米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 兆麟小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