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家子弟到二品大員,曾國藩成功晉階、平步青雲的治學之道

二百多年裡,清朝科舉共取進士26846人,只有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被後世稱為半個聖人。

曾國藩(1811/11/26~1872/3/12),22歲中秀才,28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十年內連升十級,官至二品,而古代讀書人孜孜以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也被他一一實現。毛主席稱,“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的一生,有很多重要的轉折,而奠定一切的基礎是他的治學之路。

從農家子弟到二品大員,曾國藩成功晉階、平步青雲的治學之道

家庭教育--聰明人下笨功夫

相比於其他進士,曾國藩的起點實在算不上好。曾氏雖宗四大聖人之一的曾子作為始祖,但幾千年來枝開葉散,後人早就出現雲泥之別。曾國藩這支湖南湘鄉曾氏世代務農,他父親是幾百年來家族中的第一位秀才,還是43歲才中的。

他的祖父曾星岡(1774~1849)繼承了他的曾祖父竟希公(1743~1817)積攢下的殷實家產,帶著僱工經營著一百多畝水田和多處山林、屋宇,讓十幾口之家實現倉廩實、衣食足,於是有了改換門庭的條件和意願。作為長子的曾父曾竹亭被給予厚望,可連考連敗。年紀漸長還僅是個童生,於是在家中開辦私塾“利望齋”,教十幾位小朋友補貼家用,兼顧自己讀書再戰。6歲的曾國藩入塾,從童年到少年時期,跟隨父親潛心攻讀。


從農家子弟到二品大員,曾國藩成功晉階、平步青雲的治學之道

書院時光--得遇名師,苦學加巧學

看著曾國藩展露頭角,曾家上下又高興又有些憂愁,高興的是曾國藩的才華讓全家人看到改換門庭的希望,憂愁的是長子要離家遠行,進行深造才能有光明之路。

於是曾國藩來到湘鄉縣城的漣濱書院讀書,師從山長劉元堂先生。劉先生不僅重視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同時身體力行地把王夫之、顧炎武提出的,學習要“經世致用”的思想傳播給每位學子,這對年輕的曾國藩產生重要影響。

刻苦,執著,堅韌不拔,在漣濱書院的求學時光,曾國藩用苦讀、思索、領悟重複踐行著這些品質。22歲時再次下場,考中秀才,而他父親在應考17次後,先他一年考中,終於跨入秀才行列。


從農家子弟到二品大員,曾國藩成功晉階、平步青雲的治學之道

1834年,曾國藩告別家人前往長沙,進入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學習,開啟另一番嶄新時光。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嶽麓書院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朱熹在長沙任職時曾來此講學。曾國藩入仕後宗程朱理學,與嶽麓書院推崇理學的影響無不關係。

他在嶽麓書院期間,恰逢執掌書院27年之久的歐陽厚均(1766~1846)任山長。這位嘉慶四年的第7名進士,從小絕頂聰明,曾是嶽麓書院的優秀學生,入仕後任戶部主事和浙江道監察御史等職,做京官十年後厭惡官場,隱歸還鄉。52歲起任嶽麓書院山長,27年間弟子三千餘人,多次受到清廷嘉獎。

在這樣一位道德、學問皆為楷模的師長身邊,曾國藩的眼界、見識、心胸前所未有地提升拓寬。歐陽厚均也極為賞識他的制藝文章和詩詞作品所顯露的才華抱負,不僅嚴格督導學業,同時言傳身教學習方法。

從農家子弟到二品大員,曾國藩成功晉階、平步青雲的治學之道

一要珍惜時光;二要專心致志;三要循序漸進;四要持之以恆。”這些好似老生常談的治學方法和態度,不僅一直被曾國藩嚴格遵守,還以此督促自己的四位弟弟學習。

在科舉考試之外,歐陽厚均希望眾位學子能留心“有體有用之學,不徒在區區文藝之末也。”希望大家能“出為良臣,處為良士”。他諄諄教導對曾國藩產生深遠影響,為他日後形成自己哲學體系打下良好基礎。

孜孜不倦的學習習慣讓曾國藩在嶽麓書院如魚得水,“好讀書”為他在學子間揚名,而嶽麓書院豐富的藏書,又成為他汲取養分豐富源泉。曾國藩的學業突飛猛進,同時他不結交紈絝子弟,而與郭嵩濤、劉蓉、胡林翼等一干學子成為好友,這些人在他日後從政路上發揮出巨大作用。

在嶽麓書院學習不到一年,曾國藩鄉試中舉。京城已在向他發出召喚。


從農家子弟到二品大員,曾國藩成功晉階、平步青雲的治學之道

翰林院的清貴--耐住清貧寂寞,將治學貫穿始終

1835年,曾國藩在京城第一參加會試,不中,第二年的恩科再次落榜。25歲的曾國藩舉債歸家,經過金陵,在書肆中看到一部二十三史,實在是愛不釋手,但要價百餘兩銀子,若要購買,手邊所餘銀錢僅夠支撐到家。

一套書,相當於一個七品知縣的月俸,曾國藩還是咬牙買了下來,回家後,曾父並沒有責怪他的衝動購買,反而寬慰他,“只要你能把書都圈點一遍,也不枉我為你操持還錢了。”從此以後,曾國藩給自己規定,每日點讀史書十頁,一部二十三史爛熟於胸,並把閱讀史書的習慣保留一生。

而購買此書的直接後果是,在下一次會試到來之際,曾國藩需要借債進京趕考了。背水一戰的他以第三十八名中進士,又被引薦以弟子禮拜見穆彰阿,在接下來的複試、殿試、朝考中成績優異,授翰林院庶吉士。從此開始京城的清貴生涯。


從農家子弟到二品大員,曾國藩成功晉階、平步青雲的治學之道

說“貴”,因為入翰林才有入閣拜相的可能,說“清”,因為微薄的俸祿,養家餬口頗為勉強,

《曾國藩家書》中字裡行間,經常看到他度日不易。

“孫等在京,別無生計,大約冬初即須結賬,不能備仰事之資寄回,不勝愧悚!”

“孫此刻在京,光景漸窘。然當京官者,大半皆東扯西支,從無充裕之時,亦從無凍餓之時,家中不必繫懷。”

“兒子除了此項收入外,每月只花十一二兩銀子,再稍加節儉的話,明年就不用借錢了。”

即便生活如此的不輕鬆,在翰林院、詹事府擔任閒散文職的十年裡,曾國藩也沒有貿然尋求外放,而是默默積累,在進德和修業兩方面不斷提升。


從農家子弟到二品大員,曾國藩成功晉階、平步青雲的治學之道

擺脫了必學八股文的桎梏,曾國藩不僅涉獵更加廣泛,也結交了眾多文友,向倭仁請教程朱理學,仿效他的日課冊進行記錄,和吳子序、邵蕙西討論經學,與何子貞談詩詞書法,後來他們的政見未必相同,但此時都是他不斷精進的良師益友。

不怕沒機會,就怕業不精”,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憑著被軍機大臣穆彰阿看中、賞識的師生關係,1849年,曾國藩七遷為禮部右侍郎,38歲的他獲得第一個有實職實權的官職,正式踏入官場。

歡迎閱讀後續文章,看曾國藩如何在官場叱詫風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