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到1933年的美國大蕭條期間,銀行的錢和老百姓的錢,到底去哪兒了?

方方面面的方便麵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金融危機是怎麼一回事。

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隔一定時期就會發生的經濟當年的問題大爆發。因為資本主義的本性,資本家只願意追求利而不願意對社會負責,致使國家內部上層和底層之間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最後演變出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危機。

金融危機就是其中之一

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一旦金融危機爆發,不但股票市場崩潰,實體經濟很快也會波及,大批工人下崗的同時,物價卻會飛漲,百姓本就沒有了收入,手中辛辛苦苦攢下來的現金又不值錢,於是很多人直接破產,不得不去接受國家救濟,生不如死。

至於老百姓的錢財去了哪裡?其實財富的總值是一定的,但是貨幣貶值了,造成的結果就是城裡人沒錢買米,而農民的米卻賣不出去,這是一種金融體系的崩潰罷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簡單的說,在大蕭條中,銀行的錢和老百姓的錢都被消滅了。但要說清楚的是:被消滅的錢主要是泡沫、債務、利潤和利息,並不包括銀行和老百姓的現金。手裡有“錢”的人仍然是有錢人,消失的只是水分。



從1927年開始,美國股票狂漲,美國人全民炒股。當時不僅僅是紐約、洛杉磯、舊金山這樣的大都市,就連一些鄉村小鎮也是股民遍地。

至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在十年之內上漲了400%,而當時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才上漲了50%。

金融業將實體經濟遠遠的甩在了後頭。

這樣的結果就是實體經濟疲軟,資本家把大量現金投到金融市場賺錢。老百姓看到有錢人這麼賺錢,也是有樣學樣。有些人沒錢炒股,就貸款炒股,反正股市在漲,收回貸款加利息只是時間問題。

經歷過股市雪崩的朋友這時候應該就猜到下面會發生什麼事情了。


當股市泡沫一旦破滅後,平時那些搞高槓杆操作的投機者(也就是借錢炒股的人),必然會損失掉所有本金。

由於這些人在股市賠錢了,無力償還銀行的借款的利息,於是借給這些人錢的銀行損失了貸款的利息和本金。

由於銀行應該收回的賬款收不回,而銀行自己的欠債又要支付,於是銀行資不抵債,小金庫裡面沒有現金了。

當老百姓聽說銀行沒錢了,就會趕緊去銀行取回自己的錢,這又會發生擠兌。由於銀行確實是沒錢了,於是銀行只能申請破產。

當銀行申請破產後,企業主和老百姓存在銀行的存款自然就“蒸發”了。


由於企業主和老百姓損失了存款,企業主沒錢搞再擴生產,老百姓也沒錢再消費。於是企業主只能通過裁員保命,而被裁員的老百姓則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當被裁員的老百姓在同時失去收入來源和存款後,就變成了無產者,再也無力消費。由於消費者減少,導致市場需求減少,企業主只能進一步的縮減產能,產量,並解僱更多的員工。

於是,這樣就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老百姓越來越窮,經濟大蕭條由此產生。



如果把上面說的邏輯再通俗的說,就好比張三向李四買了一輛價值10萬塊錢的車,李四把賺到的10萬塊錢存到銀行,於是李四的銀行賬上就有了10萬塊錢。

銀行把張三存的10萬塊錢貸款給王五,於是王五的口袋裡也有了10萬塊錢。

這個時候,李四和王五都有10萬塊錢,一個是存在銀行的“數字”,一個是從銀行貸出來的“債務”;一個是銀行的債主,一個是銀行的債務人。

如果王五拿著10萬貸款再找趙六買東西,趙六把賺到錢存在銀行,而銀行再把趙六存的錢再貸給孫七。

這個時候,市場上就有40萬的數字了。分別是李四、趙六存在銀行的10萬存款,以及王五和孫七分別從銀行貸出的10萬存款。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此時李四、趙六、孫七手上都有10萬錢,大家都是有錢人。

這個賺錢→存錢→貸款→賺錢的邏輯可以無限制的循環下去,市場上的貨幣數字也可以無限制的成倍增加。

但實際上我們知道,銀行手裡真正的存款只有10萬塊錢,就是李四最早存到銀行的10萬塊錢。其餘的貨幣數字都是在這10萬塊錢的基礎上滾出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假如有一個環節掉鏈子,而銀行又撐不住倒閉了,就會發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後大家一起排隊破產,銀行和老百姓手裡的財富就這麼集體“蒸發”了。

甚至於,連李四最初存在銀行的10塊錢也會跟著一起蒸發。美國當年的經濟大蕭條,就是這麼回事。

當然了,真實情況比這個要複雜的多,這裡只是簡單的舉個例子。


Mer86


美國大蕭條,指的是1929~1933年美國經濟的萎縮時期。在那個時候,神秘蒸發了很多錢,那錢究竟去哪裡了?

股票市場蒸發了90%

1929年,道瓊斯股票指數最高上漲至398點。經歷了1929年的黑色10月多次股指暴跌,最終收於298點。11月跌意未盡,跌至198點。

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又先後出現6次暴跌到瓊斯工業股票,指數降至41點。

在這三年裡,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跌92%。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跌92.4%。


錢去了哪裡?

20世紀的20年代,1920~1929年,美國經濟快速發展,進入工業化生產時代以後,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不到10年時間平均勞動生產率提升了50%。也就是說,原先工人一天生產10件產品,10年內提升到15件。

如此來看,企業的產出和銷售不斷增加,在股票市場上它的價值就應該不停的提升。這也是股票市場繁榮的原因。但是我們也該知道,股票是可以拿來抵押貸款的,就像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東流行將股票來抵押貸款一樣。

股票市值越高,可以貸款出來的金額就越大。

但是這些通過銀行信貸釋放出去的抵押貸款,並不一定會全部用於消費,很有可能會再用於金融投資或者實體投資。

這種情況下實體生產力就會越來越大。

但是,工人的數量沒有明顯增加,工人的十年間工資只增長了2%。

相對而言,農場工人收入更低。原先農場功能收入是非農場工人收入的40%,1930年降低為30%。

工資沒有多大增長,那麼不斷擴大的商品是怎麼消費的?主要源自於賒銷,也就相當於我們的信用卡消費,分期付款。人們一直認為經濟會不斷繁榮下去,人們對未來一直看好。房子、車子,人們不斷透支著消費能力。人們似乎不考慮失業的問題。

生產力提高,消費能力增加也有上限,必然會導致產品生產大量過剩,影響工廠經營,導致企業倒閉。倒閉之前會造成股票拋拋售,倒閉之後又會造成工人大量失業。

當人們突然醒悟,還是真金白銀的錢拿到手裡實在和安全的時候,就會把手裡的各種股票兌現,這就發生了股票大跌的現象。

當我們把銀行的貸款還上,那麼創造出來的這一部分泡沫就消失了。當我們還不上貸款宣佈破產,實際上這一部分錢也是消失了。

因此,錢並不是憑空消失了,而是回到他們來的地方去了。

現實的表述

如果一個人擁有100萬現金,但是銀行貸款有80萬,那麼這個人究竟有多少錢?

在經濟繁榮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他手裡有100萬元。但是當銀行要求他還款的時候,他實際上只剩下20萬元,而且還要支付一定的銀行利息。

這就是錢去哪裡了的真實表述。

這是給大家的一個提醒

都說中國是一個儲蓄社會。但現在我們正在努力向高槓杆的提前消費社會轉型。

現在沒有錢,消費不起。那麼就透支未來的掙錢能力,一下子貸款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六個錢包湊首付買房,還要貸款30年,不知道大家為什麼對未來的收入這麼有信心。

最有意思的是,曾擔任過住房制度改革課題組組長孟曉蘇表示,是一名叫顧雲昌教授編了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的故事。

根據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住戶部門存款餘額81.53萬億元,貸款餘額49.67萬億元,真實財富也就32萬億左右。

所以,希望大家通過美國1929~1933年的大蕭條時代的經驗教訓,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犯同樣的錯誤呢?


暖心人社


我是愛吃炸醬麵的獨愛炸醬麵,我來回答

首先不論是大蕭條還是金融危機,銀行和老百姓手裡的錢都是沒變的,變得只是從活錢變成了死錢,每個人,每個銀行,單位都把錢牢牢攥在手裡所以看起來好像是錢變少了。


1927年開始美國股市瘋漲,美國人全民炒股,不論大城市還是鄉村小鎮,人們不事生產,全心全意的扎進股市。資本家們把大量資金投入股市,甚至貸款,使用槓桿方式賺錢,普通民眾也是有樣學樣,這樣的結果就是實體經濟疲軟。

當股市泡沫破裂後,貸款的人們和資本家無力償還銀行利息,銀行收不回貸款就會緊縮銀根不再給需要資金的實體企業貸款,實體企業沒有資金就無法僱傭工人開工生產,工人們沒有工作就沒錢生活,同時物價又飛漲,導致人們在銀行的存款大量減少。如此惡性循環,老百姓越來越窮,經濟大蕭條由此產生。發展到後期銀行也堅持不住而倒閉破產,在銀行存錢的百姓和企業主們的錢就自然而然的“蒸發”了。


獨愛炸醬麵


工業化時代的經濟蕭條,不是農業時代的經濟蕭條。

工業時大蕭條是產品過多賣不出去造成的,農業時是災害無產品可買造成的。

總體是錢升值與貶值促成的,因此錢還是那張錢沒變,但可買可賣的貨不一樣了,升值可買得多,貶值可買的貨少。

由是,生產者資金斷裂,信用喪失,合同不能履行,造成連鎖反應,生產停頓,工人失業,民無錢貨更無人買,其它企業也停產,大經濟蕭條現。

現代詞泡沫破裂。

這就是蝴蝶效應,即一家企事業陷困其關聯合同方也隨之陷困,如此擴延開來,越擴越多,連鎖性可擴至跨行業程度,從而國家整體經濟體系崩潰。

這種自業內向行業及跨行業擴延的連鎖反應都發生在經濟繁盛期,即物價高峰時期,所以稱為泡沫。

促成泡沫的是貸款信貸的信用空白支付,即先訂金一部分款項,而拿全部貨品,貸品售完再支付全部貨款,各廠商全部如此後,有一家受滯,連鎖效應出現。

但本質是價值迴歸,即一元一斤的米,炒到十元一斤後,返回一元一斤的表現。

實質是虛旺的漲價,使經營成本過高,返回原本成本處的體現。

這就是一元一斤的米,向二元三元漲時,其它行業不漲自產品價格就買不起米而受餓,都漲價,一旦出滯阻,各合同不能如期履行,信貨失信,連鎖發生,相互欠債,白條出現,員工工資發不出,貨賣不出,蕭條開始。

只不過用樓價更明確些,但農民不明白,只有用米為例。即無論什麼漲價過高,達人眾買不起時,虛高的價必返回應該的價位上,這一返回期就是產品過剩,人們買不起,而降價期,直到一般人都買得起時,蕭條結束。

贊議一下,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1929到1933年的美國大蕭條期間,銀行的錢和老百姓的錢到底去哪兒了?很大一部分是在股市暴跌和通貨緊縮中蒸發了,因為大蕭條主要是由股市暴跌引發的,而當時美國股市參與度極高,跌幅又特別重,所以財富蒸發非常嚴重。同時股市暴跌還蔓延到實體經濟,引發大範圍的通貨緊縮,更多加重了財富的蒸發。


咆哮的二十年代

美國大蕭條的直接起因就是股市暴跌。在這裡桃花石雜談沒有用崩盤一詞,因為其實那次美國股市暴跌並不是一天之內發生的,而且有個逐漸下跌的過程。在1929年美國股市開始暴跌之前,美國剛剛經歷了所謂“咆哮的二十年代”。在這十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實現了經濟持續增長,新一波工業化浪潮席捲全美,新的工業產品開始大規模普及,家用電力、廣播、電話和汽車開始進入千家萬戶,為支持新技術而進行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推進,並進而推向整個西方世界。當時民眾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慾望極度高漲,新的文化與藝術不斷湧現,同時還有大量人口進入城市尋找工作並定居,整個社會都瀰漫著一種逐漸喪失理性的樂觀情緒。

1920年代的新潮娛樂,“浮華年代”的典型形象

而在這種經濟持續增長的助推下,許多人手中都有了大量的閒錢,這些閒錢再輔以當時社會上的樂觀情緒,導致投資股市和在銀行存錢的人大量增長,股市和銀行業積累的資金也急劇增加。在當時,美國的銀行業出現爆炸式發展,平均每天都會有4-5家銀行開業。高峰時期很多城鎮甚至每1000人就有一家銀行。而這些銀行每天的工作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大量吸儲,再將其貸給各個商家和農場主。當時看似良好的經濟形勢也推動股市節節高升,股市的賺錢效應反過來又吸引到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其中,而這些人投入股市的錢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來自於銀行貸款。據估計,當時銀行每貸出10美元,其中有4美元都流入了股市之中。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銀行自己也可以直接投資於股市之中,並進行投機買賣。大量湧入的熱錢又進一步助推股市繼續上漲,到1929年9月3日,美國股市達到了其歷史高點,道瓊斯指數上漲到381.17點。

股市暴跌為何影響如此之大?

但僅憑熱錢推動起來的行情總有撐不住的時候。9月3日以後,美國股市由牛轉熊,到9月底已經下跌了差不多10%,以343點報收。而進入10月之後,股市繼續出現下跌,特別是在10月29日,一天之內道瓊斯指數下跌了11.5%,以230.17點報收,比一個多月之前的高峰點位已經下跌了40%。而因為當時美國股市的參與度極高,所以股市的暴跌很快在其它領域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首先是銀行需要進一步拋售股票,以滿足其流動性和保證金的需求。而銀行陷入危機之後,大量普通老百姓害怕銀行倒閉自己的存款血本無歸,紛紛前往銀行去取存款。但當時美國銀行的準備金率普遍只有10%左右,根本無力應對大量擠兌,很多銀行只能關門甚至倒閉。

1931年在紐約一家銀行門前擠兌不成抗示威的人群

在股市暴跌開始之前,美國雖然銀行數量眾多,但平均每年只有70家左右會倒閉。而在股市暴跌之後,僅僅在1930年的前10個月,就有744家銀行倒閉。而大量銀行的倒閉更進一步加深了民間的恐慌情緒,導致更多人去銀行擠兌,然後導致更多銀行無法承受而破產。這種多米諾現象到1933年發展到了高峰,一年之內就有4000家銀行倒閉。

大蕭條期間的一戶美國貧民家庭

而銀行業的崩潰很快傳導到其它行業,導致失業率急劇上升,美國的失業率很快從1929年的3%上升到25%,到1932年就已經有1300萬人失去工業。大量人口失業導致國民收入也急劇下降,1932年,美國人的平均收入比1929年下降了40%。同時因為收入水平劇降,美國還出現了嚴重的通貨緊縮,連續幾年平均每年物價降低10%。而這又帶來了一個嚴重後果,即很多人的住房貸款因為失業和房屋大幅降價而斷供。僅在1932年,就有27.3萬個家庭因為無力償還貸款而被逐出自己的住宅。另外幾年之內還有100萬個農場破產。

大蕭條期間在芝加哥一家施粥場門前等待領取食物的人群

到1933年,美國的GDP萎縮了33%,全美無家可歸的人達到200萬,而當時美國的總人口才只有1.2億。到1932年,引發了大蕭條的股市跌到了谷底,最低達到41.22點,比兩年多前的最高點跌了89.2%。所以美國的大蕭條其實是伴隨著一個急速的財富蒸發過程,股市暴跌導致大量財富在無形中消失,而且又傳導給一個又一個實體行業,最終又導致通貨緊縮,實體財富也大量縮水。因為涉及面及廣,所以大蕭條的持續時間才如此之長,恢復才如此之慢。

大蕭條如何傳遍世界?

而美國經濟陷入困境之後,美國政府所採取的一項重要應對措施是提高關稅和設置進口商品限額,想通過阻止外國商品進口來改善本國的經濟環境。而美國提高關稅其它國家自然也會相應提高關稅作為報復,這就導致了當時國際貿易總額出現顯著下降,其它一些國家也很快受到了巨大影響。

而在其中受到打擊最大的是剛剛從一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中恢復的德國。德國剛剛恢復的一些工業領域很快遇到麻煩,失業率上升,德國因為大蕭條有560萬人失業,大量人口失業導致社會秩序開始動盪。而同時此前進入德國的短期國際投資見熱不妙也開始大量撤離,這又導致德國的銀行體系陷入危機,德國也開始出現銀行破產。然後實體企業破產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情況變得無法收拾。在這種混亂局勢中,以納粹黨為代表的極端勢力聲勢大漲。1931年9月,納粹黨在德國大選中獲得的議會席位從兩年前的12票暴漲到107票,一躍從邊緣政黨變成了德國主要政黨,也為其最終奪取德國政權打下了堅實基礎。

德國軍隊大蕭條期間在柏林街頭施粥的場面

日本在此期間也出現了嚴重經濟衰退,1929年到1931年日本經濟衰退了8%。而日本對此的應對措施一是大幅增加財政赤字,通過政府支出緩解經濟困境,二是使日元大幅貶值。這兩項舉措在當時收到了一定效果,日本的紡織業取得蓬勃發展,同時紡織品出口也大幅增加。但日本政府在當時卻把大量通過赤字增加的政府支出用來購買武器,直接導致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抬頭。1933年日本結束經濟衰退之後,政府開始削減軍備支出,但很快引發軍隊強烈不滿,導致日本發生了未遂政變二二六事件,此後日本軍隊對政府的控制力顯著增強,高額軍備支出得到保持。


日德兩國此後也都先後成為了二戰的元兇,因此國際上也一直有觀點認為二戰的爆發和大蕭條是有一定因果關係的。而最終大蕭條的結束也可以說得益於二戰。雖然羅斯福在1933年成為美國總統之後推出的一系列新政極大的改善了美國的經濟形勢,同時歐洲政局惡化也導致大量避險黃金流入美國,使美國的經濟於1938年重拾增長。但大蕭條真正結束卻是在二戰爆發之後,當時各國政府戰爭支出大幅增加,美英兩國失業率也迅速下降。1941年美國正式參戰之後,其國內的失業率降到10%以下,大蕭條才正式宣告結束。


桃花石雜談


經常會看到股市因為大跌蒸發了多少財富,其實股市中的財富並不是蒸發掉,只是資金逃離了,但是在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中,貨幣卻是蒸發掉了,憑空消失了,

先了解一下貨幣創造原理,貨幣是通過負債創造的,比如一個企業到銀行貸款一百萬,銀行實際上不需要非要保險庫裡必須有一百萬現金,這個企業所謂貸款一百萬其實也不是從銀行拿出一百萬現金,而只是拿走一張支票,但是這張支票卻是實打實的價值一百萬,可以用這張支票支付一百萬的購買行為,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貨幣的本質就是信用,只要全社會有信用,可以源源不斷的創造出貨幣,

我們所使用的紙幣只是貨幣總量非常少的一部分,比如中國廣義貨幣m2規模有幾百萬億,但是流通中的人民幣紙幣只有十幾萬億,

而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讓貨幣創造過程戛然而止,因為經濟危機的情景是企業大面積破產,工人失業,銀行倒閉,比如大蕭條期間,美國銀行倒閉幾千家,在這個環境下,信用極度崩潰,企業不願意貸款,銀行不願意借錢,不僅不創造新的貨幣供應,而且因為出現大量壞賬,造成貨幣規模縮水,

美國大蕭條時期就是信用崩潰愈演愈烈的過程,其實如果一開始美聯儲就放鬆銀根,提供流動性,大蕭條不至於失去控制,正是大蕭條的教訓讓後人知道流動性不能斷,因此在08年次貸危機的時候,美聯儲大量注入流動性,美國經濟迅速企穩,而且美股不斷創新高,美國經濟規模突破二十萬億美元,


萬事皆空70


大家得明白經濟蕭條的得表現是什麼。經濟蕭條就是經濟沒法正常運轉了,比如開發商沒有動力建房子,工廠沒有動力去生產。那麼為什麼沒有動力呢,主要原因是是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沒錢去購買(這裡不說富人,因為富豪雖然有錢,但是購買力實際是非常有限的)。普通老百姓沒錢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物價一直上漲,服務價格一直上漲,或者是房價上漲。但是工資卻一直不漲。或者說,公司生產的東西跟不上時代,沒人買,工人工資只能減少。或者說,市場上同類產品過剩,導致滯銷,工人工資也只能減少。同時,商品滯銷還會導致銀行對工廠的貸款難以收回。那如果你是老闆,你怎麼做,只能降低資產價格,比如饅頭原來賣一塊,現在只能賣五毛。房子原來100萬現在只能五十萬,新房子降了,舊房子也只能跟著降。整個房地產行業資產價格暴跌。同時,公司經營困難,公司股票價格下跌,買房子和買股票的人身價驟降。銀行方面也一樣,為了收回貸款資金只能低價處理抵押資產,比如工廠用10畝地貸款100萬,為了收回錢,只能將這塊地按10萬甚至1萬賣掉。這將導致銀行資產縮水,甚至破產。因為老百姓收入不增加,只能把儲蓄的錢提出來,正常情況可能只有10個人提,現在可能都去提款,發生擠兌潮,金融系統全面崩潰。整個社會陷入蕭條。不知道這樣解釋你是否懂了


老衲只用海飛絲768


這場危機的原因幾乎所有的行業都過熱,最終市場全面崩潰,資產價格暴跌,企業破產,老百姓失業(沒工資,固定資產價格也暴跌不值錢了),而銀行吸收存款是要賺錢的,自己投項目要麼貸出去,當然都變成壞賬了,所以錢都沒了。記住:錢只是個數字,並不是確切擁有的物質。同樣100塊錢能變得更值錢,也能變的分文不值。當然,物質也能變貴變賤。都是相對的

舉個簡單的模型:

  1. 假設這是個穩定的狀態(能持續多年不增不減這麼過)。有個送報紙的工人每天賺100塊。每天再幫炒股票的土豪鄰居整理草坪之類活拿10塊小費,正好能買瓶牛奶。
  2. 市場升溫:現在國家大力發展基建,市場都很看好,基建公司股票市值蹭蹭蹭往上漲,土豪鄰居賺大了連忙增加槓桿,給小費都大方起來了,甚至報紙都多定了份,送包工自己每天不僅買奶還買果汁,還有閒錢存銀行。銀行錢多了也加大對基建項目的貸款。每個人都很開心吶
  3. 市場轉折:某天有人突然發現有個基建項目預計太過樂觀,實際可能達不到逾期收益,於是該股票暴跌(理性修正),炒股票的土豪哥們先破產了,送包工失去一部分收入,只好把牛奶斷了,於是這家牛奶廠為了不過期浪費,降價去爭搶別家牛奶廠的客戶。
  4. 市場崩盤:沒多久,大家發現全行業都太樂觀了,牛奶價格越來越低,沒用啊,因為客戶越來越少了,於是也裁員減少產量,結果發現還是供大於求,因為失業人數增長的速度更快,這個多米諾骨牌速度之快遠超所有人想象了。貸款投資的項目爛尾了,不爛的收益遠遠低於預期,只有破產。結果銀行也破產了。只有家底厚的還撐著
  • 資本家倒掉市場所能承受的多餘牛奶,達到供求平衡,穩住價格。如果不倒掉,那供大於求,價格持續不斷下跌,只能繼續裁員減產,最終惡性循環,跌入深淵。資本家不停的倒掉牛奶,是在找到這個市場供求平衡點。
  • 經濟也是一樣,這個時代應該有多少經濟體量是有個數值的,只是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計算,但絕對和生產力最有關,我們只有用政府有型的手撥正一點點試試看先,不行再加點力度。

ps:以前一直對巴西的人均gdp感到困惑,憑啥子這麼高呀,完全沒科技實力支撐啊。嗯,去年心裡終於舒服了


包小峰


不要說1929年至1933年的美國,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經濟大蕭條,銀行存款都不保險,只有黃金最安全。大家要知道,銀行也是企業,只要企業就存在破產的風險。普通的危機可以救市來化解,但當真正的經濟大蕭條來臨時,任何人都不能保證銀行存款的安全。

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是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最恐怖的經濟大蕭條,甚至可以說是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根源,這次經濟大蕭條是全面徹底的經濟大蕭條,沒有任何企業能獨善其身,銀行也不例外。

作者無意全面分析這次經濟大蕭條的來龍去脈,簡單地說,這次最嚴重的經濟蕭條是“盛極必衰”的產物,是美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柯立芝繁榮”盛極必衰導致的。

在大蕭條爆發前,被譽為“美國經濟溫度計”的股票市場行情一路飆升,所有人都對美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甚至連財政部長都公開宣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然而,這句話剛說出去,就被打臉了,首先是紐約華爾街股市暴跌,爆發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二”,然後股市一路暴跌到底,最後徹底崩潰,美國的經濟大蕭條隨之來臨。

從股市波及到經濟的各個層面,銀行業、工業、建築業、農業……投資和消費急劇收縮,失業人數急劇增加,人們收入急劇減少,社會陷入動盪……

在金融市場中,銀行通常被認為是最穩固的,但美國眾多的獨立銀行實際上十分脆弱,它們並不具備抵禦金融風暴的能力。當風暴來臨時,一家銀行倒閉了,人們的存款遭到損失,這種銀行倒閉、存款消失的消息總是傳播極其迅速,很快形成銀行倒閉恐慌。

人們害怕其他銀行也會陸續倒閉,於是紛紛趕到其他銀行去提取存款,而這些銀行已經把大批存款放出去貸款給房地產、建築、工業等企業,他們沒有足夠現金儲備,根本無力兌付蜂擁而至的提款需求,又有一些小銀行倒閉,更促進了銀行倒閉恐慌的浪潮……

就這樣,一個“擠兌提現——銀行倒閉——形成恐慌——繼續擠兌提現”的惡性循環形成了,這是一個威力巨大,足以破壞整個金融結構的連鎖反應,而整個金融行業的恐慌一旦形成,無論誰站出來都無能為力,政府也無力救市,任何社會制度下都是如此。

美國經濟大蕭條中,第一家支撐不下去的大銀行是美國銀行,它在全國擁有40萬儲戶,是當時美國最大的銀行,當時有人向美聯儲主席提出注資3000萬美元資金拯救美國銀行,但更多人認為這是一家獨立銀行,政府不宜干預,就讓它自生自滅吧,於是美國銀行倒閉了,它的倒閉更助長了銀行業倒閉的速度,成為影響大蕭條的一塊多米諾骨牌。

當很多成功的商人、銀行家都被迫淪為小販在街頭賣水果時,還能指望人們可以隨時從銀行中提取自己的存款嗎?不,這些存款都像“柯立芝繁榮”一樣的泡沫消失了。

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發生的諸多因素中,刺激消費的信貸政策是其中之一。

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們都處於“虛假繁榮”的虛幻中,銀行業為了增加貸款,提高利潤,刺激消費,大力推行分期付款、信貸消費(也就是信用卡消費,先消費後還款),使得人們陷入了“透支消費”的盲目熱潮,別管有錢沒錢,先消費再說,極大膨脹了消費品市場,看起來全國人民都很富裕,都可以大手大腳花錢,購置高檔耐用消費品,人手一輛小汽車,就連總統胡佛都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這種很時髦的“炫耀性消費”孕育著一種極大的風險,一旦削減“信貸消費”規模,消費市場就會大幅度萎縮,由此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經濟大蕭條實際上就是這樣引發的。

時至如今,人們似乎忘記了那場可怕的經濟大蕭條。

當今的美國仍然是一個“信貸消費”的國家,調查顯示69%的美國人存款不足1000美元,34%的美國人沒有存款,這種現象是否又是一次經濟蕭條的前兆呢?相信有過之前的教訓,美國應該不會允許這種事情再發生。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汲取美國經濟大蕭條的經驗教訓,避免類似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