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轎車都是前面低後面高,看著一點也不協調?

九霄大陸


相對來說,現代的汽車基本上都是前低後高的設計,特別是對於突出強調年輕運動型的車型來說,尤為明顯。之所以採用這種設計,主要是基於如下幾方面:

造型美觀、靈巧

為了突出年輕運動,小型車一般會採用這種設計,特別是韓系車型,這種設計更加明顯,前低後高的風格給人一種靈巧的感覺。

前低後高是為了降低風阻

轎車是用來高速行駛的,實驗證明,當汽車時速高於100KM/h以後,發動機的60%的動力都會消耗在抵抗風阻上面,因此,現代的汽車為了降低油耗,普遍採用風洞實驗,以降低阻力,汽車前低後高的設計有助於降低迎風面,減少阻力。

汽車的氣動外形必須考慮空氣動力學

當汽車高速行駛時,空氣會同時流過底盤和汽車頂部,空氣流速會產生下壓力,因此,汽車的外形設計時要考慮前槓、葉子板,引擎蓋,側裙、後尾、擾流板、反光鏡等部位的阻力,汽車前部和後部的外形必須經過精確的計算,確保車輛前後部的空氣下壓力比,前部下壓力太大容易導致輪胎磨損增大、油耗增高,但是如果太小,高速行駛就容易抬頭起飛,同理,汽車的後部也不能太低,否則抓地力不夠就會產生側飄。汽車的氣動外形設計就是要在風阻與各方面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F1賽車和轎跑通常必須進行精確的氣動外形設計。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車型都採用這種前低後高的設計,很多豪華大型車的確也有一些車型特別是一些豪華車型,有勞斯萊斯跑、賓利這類的車型,突出強調豪華感,穩重感,通常會採取前後高度差不多的方式,這類車型往往自重較大,發動機動力強勁,怎麼任性怎麼漂亮怎麼設計,並不一定太講究所謂的氣動外形。


眾口說車


我最不喜歡奇瑞艾瑞澤系列的車,車身本來就不夠長,還做的後面特別翹,對我這種喜歡流線型的人來說,一點好感都沒有,下面這兩車的線條你們更喜歡那個?




幽神之國


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很多轎車確實是車頭矮,而車尾高。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呢?主要有這幾個原因,咱們一步步來分析。

其實車頭低車尾高並不是簡單地把車尾抬高了,而是通過很多細節的差異體現出來的。從上圖可以看出來,車輛底盤其實還是在一個平面上。真正導致“前低後高”的主要視覺要素有:車尾高度比車頭高(白線)、車身腰線斜向後上方(綠線)、車尾離地間隙比前段車身底盤離地間隙大(紅線)。下面就來詳細說說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

1、車尾比車頭高

這個很好解釋,車頭矮一方面是為了讓車頭更加流線型改善風阻係數,降低行駛中空氣阻力。而且車頭後面就是駕駛員,太高的話會影響駕駛員視線。而車尾比車頭高那是因為你要給用戶留夠足夠的後備箱空間啊。

2、車身腰線

車身腰線為什麼要向後越走越高呢?為了美觀!看上圖紅圈圈出的部位,如果把車頂遮住你會發現車身腰線和這兩個點的連線是平行的。因為車尾比車頭高,所以腰線和車窗玻璃下沿也要順著這個趨勢向後延伸,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讓車頭和車尾搭配呼應,顯得自然。如果車身腰線和車窗下沿都做成水平的話會顯得車尾非常臃腫,車就變醜沒有美感了。

3、車尾離地間隙突然變大

這是為了保證車身空氣動力學性能。因為汽車行駛時底盤下方也有氣流快速流過,如果底盤的氣流速度太慢會導致底盤下方空氣壓力增加,車輛會有被抬升的趨勢,不利於高速行駛的穩定性。因此車尾部要做成傾斜向上,這叫做“增大底盤氣流擴散區”。氣流從底盤流過到達車尾處時空間突然變大,氣流快速擴散使得底盤氣流速度增加,這樣底盤下方空氣壓力降低,車身被下壓,高速行駛更加穩定。

一般來說軸距越短的三廂車車尾高於車頭的趨勢越明顯。因為車頭上方到車尾上方這兩點的連線就像一段上坡路。兩點距離越近坡度越陡,造成的視覺效果就是頭尾高度差距越明顯。而軸距長的車車頭到車尾兩點之間距離更長,坡度也就越緩,頭尾高度差距就越不明顯。

當然還有一些豪車的設計卻是截然相反,比如紅旗L5,它就是車頭高而車尾偏小。我覺得這是為了營造出一種屬於豪車的氣質。高大的車頭霸氣十足,有種昂揚向上的感覺。如果車尾再比車頭還高的話就顯得臃腫了。


愛車大家說


您好!其實轎車也不是全部都採用前低後高的設計,只是說這樣的設計車型相對比較多。畢竟轎車還有一部分的家用成分,也就是說,轎車的後備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採用前後高度相同的設計,那麼在後排有人乘坐、或者後備箱放置比較重的物品後,反而會形成前高後低的行駛狀況,這樣的話,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行車安全,都將無法得到保證。

前低後高有利於高速行駛的安全

我們在初中的幾何課上就學到過這樣的圖形常識:三角形是最為穩定的結構形式。當然也是最為安全的結構形式。當我們觀察轎車時,就會發現,其實轎車的設計也是遵循了這個原理:車輛車身的前後和地面之間會形成一個三角關係,而車輛的底盤和地面也存在著三角關係。

先看車輛前後和地面的三角關係。前低後高大致相當於一個銳角三角形。這樣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降低風阻,並且利用風阻。前低的設計讓車輛行駛中重心更接近地面,有利於車輛的穩定性。而後高則利用空氣流動產生的向下壓力,使車身尾部不會上下顛簸。

再來看車輛底盤離地間隙的前低後高形成的三角關係。同樣相當於一個銳角三角形。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前低”使車輛底部通過的氣流降低,而尾部的“後高”則可以讓車輛底部的氣流快速流通,有利於車身重心的保持。試想一下,如果這樣的設計反其道而行之,是不是感覺有一種起飛的樣子?這樣對轎車來說,安全豈能保證!


前低後高注重的是轎車的實用性

所謂的轎車實用性,除了對轎車的空間有所要求外,後備箱的空間同樣必不可少,家用轎車更需如此。大致的理解就是,家用轎車的後備箱一定要有較大、合理的空間設計,所以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越是後備箱空間大的車型,車尾的高度也就越高。也即是說,車尾越高,其後備箱的尺寸也就會越大。

所謂習慣成自然。家用轎車的設計基本不會脫離這個原則。但是性能轎車則會不同,一般從車身線條來看,前後會在一個水平位置上。當然這也是性能使然。比如一些轎跑,就不會考慮這個實用因素。

因此,轎車的“後高”雖然一時的會覺得不協調,但是在後部空間投入使用的時候,就會發現,沒有這樣的設計,轎車還不如一輛電動三輪車。

前後高度一致的設計理念

除了轎跑,其實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些越野車雖然含有大量的家用實用成分,但是車身設計則沒有采用前低後高的原則,而是大致水平。

其實,真正的越野車,在車身的佈局中,考慮最多的就是平衡性。這樣來看,如果把一輛越野車分為兩個空間部分的話,前排駕駛人員和發動機艙,後排座位和後行李箱基本各佔一半的位置。這樣設計的合理性,以愚人之見,理由為:前排和發動機的重量,後排和後懸掛、差速器以及油箱的重量大致應該是相同的,或者區別不大。

這樣,越野車在進行越野時,車身會保持的比較平衡,重心也不會隨意轉移,有利於行駛的安全和穩定。

總之,轎車採用前低後高的設計,不僅考慮的是實用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行車的安全。而其它車型一改這樣的設計,同樣是考慮車輛的安全。畢竟在安全目前,一切華麗的設計都應該理所當然的讓步!


汽車力力力


轎車這樣的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車身風阻係數,提高車輛高速穩定性,大大降低車輛油耗,可以說是非常符合空氣動力學以及外觀提高車輛的性能。

可以看到很多追求性能的車型基本上都是採用了這種設計,相比於SUV來說,這樣的設計更加有利於車身空氣動力學,氣流前前往後以至於增加更多的車頭下壓力,以至於車尾不會出現亂流,而前低後高的設計從物理來看,使車身與地面儘量形成一個銳三角形狀,而三角形的穩定性是最高的。



除此之外前低後高的設計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車輛的實用性,車尾比車頭高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後排頭部空間更好,後備箱空間更加寬敞,對於日常家用實用性大大提升。


總得來說雖然看起來不是很協調,但不可否認這樣的設計無疑是最優解,而外觀方面是否協調還是要取決於設計師的水平,如馬自達等車型就是很好的例子,通過簡潔的線條使得車身更加動感,營造出一種向前俯衝的狀態,還是非常的具有美感。


孔夫子說車


汽車前低後高原因:\r

1、為了更符合空氣動力學,減少風阻。\r

2、從美的角度,使整車有一種俯衝感。\r

當汽車高速行駛時,空氣從汽車上方通過的路線要比從汽車底部經過的路線長,汽車上方空氣流速快,壓力低,車底流速慢,壓力高。 現在汽車都是前低後高的楔形, 氣流通過斜面給汽車一個向下的壓力。使汽車更好的接觸地面。



名車專欄


汽車前低後高呈流線形主要有以下兩個好處:一、汽車高速運行時,車身越流線風阻係數越小。風阻係數越小導致噪音和油耗也越低。二、前低後高的設計使汽車運行時,氣流對車身產生一個向下的壓力,從而使車身更加穩定。


克龍183


汽車車頭低車尾高,如此設計的原因有三點

  • 車身結構特點

  • 操控穩定需求

  • 保證滿載車身姿態合理

本篇將基於這三點分析汽車總是會有些趴頭的原因,首先從【空氣動力學】這個最不靠譜的說法進行分析。

分析基礎:很多人認為汽車設計為車頭低車尾高是出於降低風阻的考量,然而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不過去的;因為很多真正有高性能的超跑車並沒有這種特點,離地間隙非常均衡且車身後部幾乎貼在地面上。以這類車作為參考標準則這種說法站不住腳,那麼為什麼這些超跑車不需要如此設計呢?原因在於驅動形式的不同,比如下圖這臺車。

毫無疑問這臺車不會是前置前驅,因為車輛在起步加速時會出現重心整體後移,車身重量更會多的為後輪增加垂直下壓力;輪胎得到的壓力大則能夠獲得更大的抓地力,起步時則能有效防止打滑。所以高端跑車不是後驅就是四驅,發動機不是中置就是後置,目前則是為了提升後輪的垂直下壓力;那麼這類車也自然不會出現車頭低車位高的設計特點,否則也就是本末倒置了,而已同樣的角度分析可解釋普通乘用車的結構特點,下面開始分析第一節。


第一節:車身結構特點與實際用戶需求-車頭篇

絕大多數量產汽車(家用車)為前置前驅FF的驅動形成,發動機與變速箱橫擺則車頭,與前橋垂直驅動前輪運轉。這種驅動結構的優點是結構很簡單,同時不需要後驅車碩大的變速箱、傳動軸與分動結構;簡而言之是能夠降低製造成本,同時降低車身重量(整備質量)實現油耗的下降。前者是車企的需求、後者是用戶的需求,兩者需求都指向了FF的驅動形式,那麼車輛的姿態則必然會是前低後高,參考下圖前驅車的結構特點。

碩大的發動機變速箱轉向機等核心總成均安裝在車頭,重量集中在車頭位置則會增加前彈簧的垂直壓力;同時大部分車輛在日常使用時,利用率最高的又是前排兩座,身體的重量同時要為前彈性元件增加壓力。為了承載這些重壓則前彈簧需要更高的剛度,也就說前彈簧會比較硬;且為了保證車輛行駛的(車頭)穩定性也要減小前懸架的壓縮行程,否則笨重的車頭大幅度顛簸必然會造成行駛的不穩定與用戶體驗的降低,所以前彈簧往往比較“短”車頭也自然有些低矮。


第二節:操控穩定需求-車尾篇

綜上所述,FF前驅車的車頭總不會很高,那麼車尾需要升高呢?原因在於提升前輪的抓地力,車身質心與重心偏向哪一側,車身重量就會集中偏向這一側施加壓力。前驅車的驅動輪是前輪,車輛行駛是依靠前輪拉這車身跑,所以如何方式前輪打滑則是設計的重中之重。那麼把車尾抬起來一些,讓車身的重心靠前則能提升前輪抓地力嘍,在這種狀態即使是大扭矩急加速也不會輕易的出現前輪打滑。

其次如車輛在爬坡時也需要這種設計,因爬坡時的車身重心會往後偏移,後車輪壓力提升但沒有動力輸出毫無意義,前車輪壓力必然降低則容易出現打滑。所以在設計之初則要考慮到這類輕客,車輛前低後高則能一定程度的緩解。此時會有人疑惑,FF前驅車的車頭本就重,再把重心往前移動難道不會導致後輪抓地力下滑,造成車輛容易甩尾失控嗎?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在瞭解這一缺點之後則不要拿FF當做操控流的汽車去用,前驅車是入門級的最普通類型代步車。


第三節:滿載車身姿態的合理與安全需求-總結

前驅車的車頭重車尾輕,前彈性元件的剛度高會一定程度影響舒適體驗,所以後彈性元件則需要適當調低剛度保證車身濾震能力理想一些。也就是說後懸架的彈簧軟一些,滿載三人後會被明顯的以較大行程壓縮,白話的說就是滿載後車尾會下沉;此時車頭與車尾的姿態則達到了平衡的狀態,也是最漂亮的狀態。

但如果把後懸架在空載時設計為前後相對均衡,那麼在滿載後則會出現塌車尾的現象,車身姿態會異常難看且會影響前輪的抓地力;想要不出現這種情況則需要使用剛度很高的螺旋彈簧,某些歐系車還真就是按照這種風格設計,然而底盤的顛簸感不是一般用戶能接受的。所以為保護大部分用戶的用車需求,FF前驅車轎車最合理的姿態正是前低後高,對不對呢?




天和Auto


前面低車速高的時候,空氣流會將車子向下壓,保證車子的抓地力,反之空氣流會將車子往上抬,車子抓地力不足就會抬頭髮生意外



莫名223554318


首先位於汽車前面發動機艙內的發動機、變速箱等物件重量很大,如果設計的太高,會導致車輛重心偏高。

再者是根據空氣動力學,轎車前面低後面高會在行駛過程中降低風阻,減少油料的消耗,噪音會降低,跑起來顯得更穩當。

最後從大眾審美的角度來看,前低後高的設計顯得汽車更協調,避免頭重腳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