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歲女性,有自己工作有社保,推薦買什麼保險?

樊溢明


1.不要買返回保費的保險

2.不要買捆綁類保險

3.不要買有病治病保險沒病返錢的保險

4.不要只聽保險業務員忽悠,學會讀合同

5.區分基礎保障和理財類保險,先保障後理財。

6.家庭保險配置順序是先經濟主力,後小孩老人。

7.普通人建議買四類保險: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壽險。當然了,這取決於你的年收入。如果有充足預算,還可以考慮年金保險。

(1)意外險和醫療險在整個市場上都是消費型的。意外險建議買消費型產品,可以一年一買。

(2)醫療險買消費型,可以配置一個百萬醫療險,一年一買。醫療險都是報銷型的,先買了上述的重疾險,再單獨配一個醫療險即可。

(3)重疾險有消費型和終身型。建議買個消費型重疾險,保終身。

(4)壽險建議買消費型產品,這樣支付壓力小,可以達成用保險來轉嫁可能面對的意外傷害,疾病治療造成的資金損失。

(5)如果還有閒置錢財,想存錢,保障老年生活,可以考慮買一個年金保障。

由此引申出另外一個問題,買保險佔用家庭年收入的多少比較適宜呢?

通常在合理理財基礎上來說,參考標準普爾家庭資產相線圖來制定預算:收入的40%用於保本升值,可以銀行存款,以安全穩定為主;30%用於生錢,投資股票房產,重在收益;20%用於保命,可以活期儲蓄,以備不時之需;10%用於生活費,留取3-6個月生活費,維持生存。

當然此法則針對每個家庭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靈活運用。


飄搖的小草


您好,很高興針對您的問題我們一起溝通交流。

首先,我非常認同您的想法,也覺得您應該是一位很有責任心的人,購買保險是愛與責任的體現,為的是一旦風險來臨,能夠有一份保險保障,不會影響家庭的經濟基礎,更不會拖累家人。

因為您有醫保,建議您先購買保障型產品,按照風險發生的概率,先建立意外醫療,住院醫療以及高端醫療產品,幾百元就能帶來高額的醫療保障,而且是醫保非常好的補充!如果條件允許,繼續建立重大疾病的保險保障,保額的設定要根據您五年的累計年收入來計算。當然,保險並不是一次性就買完的,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可以多次購買!畢竟保障並不是一次性搭建的。

醫療險解決的是在醫院花費的醫療費用;

重疾險解決的是因重大疾病而導致的收入損失;

二者並不衝突!



230的點滴生活


您好,由於您給的信息比較有限,我根據不同的情況做一個大概的分析:

32歲的你正處於人生上升期。如果成家有小孩有工作,那麼壓力是不會小的,在兼顧家庭的同時還需考慮工作,如果成家有小孩在家帶小孩,壓力同樣不會小,這個壓力同時指心裡壓力,針對這兩種情況建議最好還是以家庭為單位來整體考慮保險的配置。個人的支出對於家庭的收支影響還是不小的,而且家裡每個成員都很重要,誰發生風險都會面臨經濟損失。如果是單身還未成家,其實壓力也不小,這個時候要側重考慮到自己是父母家庭中的“中堅力量”,保障的配置按定位來說可以分為:

1.無論是第一種已成家還是第二種單身的情況,配置保險的前提都應建立在實際收支上,讓錢合理消費保障要配全,因為不同的險種解決的問題並不一樣,在樓主問題下有不少回答,像那些直接甩產品的銷售人員所拋出的產品就能解決實際問題嗎?並不能!一個重疾是解決不了意外傷害的門診及住院花銷,解決不了未達到重疾理賠條件前的治療花銷的保額要足夠,不同產品的功能不一樣,在我們家庭/個人中側重點也不一樣,保額過少,在風險來臨之時,保險公司給到的理賠金不足以覆蓋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保額過多,保費也會跟著上漲,如果已經影響到正常的生活開支了也是不科學的。

2.第一種,已成家的情況,以現有家庭為單位來配置,重點權衡整個家庭的保費年支出。

3.第二種,單身的情況,也應考慮到有無房貸/負債,父母贍養等問題,首先考慮“身價”問題,用定壽將身故保額合理配置,緊接著考慮重疾/醫療和意外的搭配。

當然以上都是要建立在目前身體狀況良好的基礎上,要先滿足各產品的“健康告知”,而該告知並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麼簡單,也不是醫生說沒問題就真沒問題的,保險中的核保醫學和日常中的臨床醫學存在區別,投保健康告知建立在我們的體檢資料/過往病史/住院史/就診記錄/醫保卡使用記錄等各方面,具體情況都應該具體分析如上,任何人也只能給您一個方向性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絕對零度好冷


疫情過後,我們更加註重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的健康免疫力,注重安全的家庭財產保障,注重腳踏實地的消費規劃。

所以,在有了一般社保和穩定工作的情況下,建議可以根據國際最新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象限圖來配置。此圖調研全球十萬個資產穩健增長的家庭,分析總結後被公認為最合理穩健的家庭資產分配方式。

標準普洱爾會把家庭資產分成四個賬戶,這四個賬戶作用不同,所以資金的投資渠道也各不相同。只有擁有這四個賬戶,並且按照固定合理的比例進行分配,才能保證家庭資產保持長期、持續、穩健的增長……

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解析:

1.日常開銷賬戶,佔家庭資產的10%,就是要花的錢,一般是放在活期儲蓄銀行卡、貨幣基金中,是家庭3-6個月的生活費,保障日常生活開支:如買衣服、美容、旅遊。最容易出現問題佔比過高,花銷過多而沒有其它的存款。

2.槓桿賬戶:也就是保命的錢,一般佔家庭資產的20%,為的是以小博大,專門解決突發的大額開支。主要是保障家庭成員意外傷害和重疾保險時有足夠的錢保命,解決家庭突發的大開支。因為只有保險以小博大,兩百元換十萬,一定要專款專用。

這個賬戶平時看不到什麼作用,到了關鍵的時刻,只有它才能保障您不會為了急用錢賣車賣房,股票低價套現到處借錢。如果沒有這個就會給你的家庭資產隨時帶來風險,你有這個賬戶嗎?

3.投資收益賬戶:一般佔家庭資產的30%,是生錢的錢,通過你的智慧用最擅長的方式為家庭創造高收益,主要投資股票、房產、基金,企業等。有一個誤區投資不等於理財,看得見收益就看得見風險,很多家庭買股票第一年買30%,第二年賺了錢就用90%的錢買股票了。關鍵在於重在收益,合理的佔比,要賺的起,也要虧得起,無論盈虧對家庭不能有致命性的打擊。

4.長期收益賬戶:保本升值,抵禦通貨膨脹的錢,一般佔家庭資產的40%,重要的是專屬、穩定,保證本金不被吞噬。主要是以債券、信託分紅險的養老金,子女教育金,留給子女的錢等。這個賬戶不能隨意取出,養老金說是要存,但是經常被買車或者裝修用掉了,每年或每月有固定的錢進入這個賬戶,才能積少成多,不然就隨手花掉了。需要注意這些投資要收法律保護,要和企業資產相隔離,不用於抵債。常聽到很多人年輕時如何如何風光,老了卻身無分文窮困潦倒,就是因為沒有這個賬戶。

這四個賬戶就像桌子的四條腿,缺一不可。

保險其實是平時不用錢,急時急用錢,小錢變大錢,保費變保額,清水變雞湯,黃土變黃金。為平時的意外做準備。



S65066666


國家社保是基本保障,商業保障是國家社保的補充。根據該女士的個人收入狀況,建議購買保險的年費用約佔其個人收入的20%-25%,購買順序依次如下:意外險,重疾險,醫療險,年金險。華夏人壽的以上險種性價比都不錯,都是市場中排名靠全的產品,值得參考對比購買!


張偉青


首先,請看清保險,保險,顧名思義也就是提供保障,理論上來說,都需要保障包括身價,重疾,醫療,意外,甚至家庭財產等。對於32歲女性,大多已經結婚,那麼看重的保險一,丈夫的重疾意外以及醫療保險,這是重中之重,因為丈夫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丈夫的意外即可導致整個家庭的崩潰,所以丈夫的重疾意外是第一要務,二,就是自己的重疾意外以及醫療保險,夫妻結婚所有財產即是共同財產,但有一樣不可分割,即自己的保險,那麼已自己為受益人的保險,是無論如何不會被男方分割,所有受益都是受益人的,當然這只是附帶的功能,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保障,萬一離婚,自己在失去丈夫的同時還能面對潛在的風險,三,孩子的保險,孩子作為下一代當然也應該給予一定的保險。至於重疾意外和醫療,三者之間孰輕孰重,個人認為,首先考慮重疾和意外,其次考慮醫療。原因一,如今環境汙染食品安全情況堪憂,重疾發生率很高,而重疾發生,往往經濟損失是相當之大的,不僅治療資金大,治療過後的保養期花費更是巨大,原因二,意外無處不在,但又不可預測,意外的發生伴隨的是身體的損傷以及一大筆醫療費,原因三,目前,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工作單位大多都提供繳納社保,其中,社保又包含醫療保險,而日常門診住院醫療費用在重疾與意外花費面前,其實相對不高,有社保的話,商業保險僅做補充。故而個人認為,重疾,意外,醫療。當然,這在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所以,還要再加上最基本的身價,即身故保險金,總的來說,身故,重疾,意外,醫療。而在這幾方面都有保障之後,考慮分紅類收益類保險。


酒城勇哥


有社保最好也買一份商業保險作為補充,兩者不衝突,而且互補,這個年齡正是事業上升階段,我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我的建議先期還是以大病保險為主,這個保險呢,住院可以報銷社保報過的餘額看病基本不花錢。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買理財產品。各個這是我的建議具體買哪種還得找專業保險代理瞭解,也不可盲目回頭交的多報的少還要考慮誰先買誰後買的問題,先家庭支柱後考慮孩子。


思憶萍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efcd616abc654b95b8c71e6e93258f40\

晗晗聊保險


個人建議,首先,不要買,不要買理財性保險。

然後呢,人身、意外、重疾險視個人情況而言隨意。[害羞]


多多7794


個人觀點,重大疾病險是一定要買的,人吃五穀雜糧誰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會生病,其次就是意外險,誰又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會出個什麼意外啥的,當然這些問題誰都不想發生在自己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