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差序格局”理論出發,淺析清朝八旗軍事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差序格局”:是發生在親屬關係、地緣關係中的,以自己為中心像水波紋一樣推及開,愈推愈遠,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格局,且它隨自己所處時空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圈子。

通俗點說,一個人的社會關係都是以自己為中心,通過血緣、地域關係一步步向外“擴張”,增加私人聯繫的數量從而達到“由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的康莊大道上。仔細研究發現,清朝的八旗軍事制度就是這樣建立和發展的。

縱觀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八旗軍事制度始終牢牢佔據著整個大清王朝核心軍事制度的位置。從努爾哈赤建立該制度起,一直到清王朝覆滅才終止。為何八旗軍事制度可以長久不衰,被歷代清朝皇帝當作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呢?

以“差序格局”理論出發,淺析清朝八旗軍事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八旗軍事制度的起源和建立。

八旗制度不僅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重要手段,也是大清入關逐鹿中原的強大武器。

八旗制度的產生來自於女真部落狩獵組織。因為遊獵民族的習俗使然,通常會結伴一起進行狩獵活動。人多了便形成了一個狩獵組織,稱之為牛錄。而牛錄自然需要一個領頭人統一指揮,也就是牛錄額真,通常這個牛錄額真都是由有名望之人擔任。一個有組織有指揮的狩獵團體是女真部落的生產方式,也是抵禦外敵和對外作戰的基礎單位。

以“差序格局”理論出發,淺析清朝八旗軍事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這個牛錄的並不是憑空產生的,主要是通過親人、近鄰等形式、因素組織起來,互相熟悉和了解彼此,戰鬥力和凝聚力都十分強悍。

努爾哈赤就是看重牛錄組織的這一個巨大優點,通過對這種狩獵組織的改編和重建,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改編後的牛錄被分別隸屬於黃、白、紅、藍四旗,以純色為辨。後來隨著不斷的對外統一女真各部以及蒙古部落的歸附,兵力的迅速大幅度成倍增長,由四旗擴編成八旗。

這些八旗兵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出征時自帶武器、乾糧、馬匹,八旗制度將整個女真部落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軍事整體。而旗主作為核心人物,對於各旗成員擁有高度的集權,是軍事和政治首腦,也是分配、控制戰利品的話事者。

再來看一下建立之初八旗旗主: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

以“差序格局”理論出發,淺析清朝八旗軍事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其中拋去努爾哈赤親領的兩黃旗外,其餘六旗旗主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杜度是努爾哈赤的長孫,阿敏則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從八旗旗主的身份來看:努爾哈赤為中心,通過血緣關係將八旗緊緊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組織嚴密、戰鬥力、凝聚力強大的軍事組織,也就是八旗制度。

八旗軍事制度的發展和壯大。

八旗最早幾乎都是滿洲人,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八旗滿洲。而隨著後金政權的建立和不斷壯大,到了皇太極時期,八旗蒙古以及八旗漢軍也相繼出現。

1、八旗蒙古。

蒙古各部和女真同屬遊牧漁獵的部落,其文化、習俗、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形態極為相似。建立在這樣的基礎條件下,後金政權先是將蒙古降兵編入滿洲八旗中,由八旗親貴直接統轄。隨著大清三次征討蒙古察哈爾,皇太極在降服漠南蒙古各部後,將收服、歸降的蒙古族人全部編入八旗之中,正式建立了八旗蒙古。而這個八旗蒙古與原先的八旗滿洲,在旗色官制上都是相同的,一樣是劃分為八個旗,並且直接聽命於皇帝。

以“差序格局”理論出發,淺析清朝八旗軍事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2、八旗漢軍。

如果說八旗蒙古的建立是基於相似的社會發展形態之上,那麼八旗漢軍的建立則基於的是為了有效的控制、統治地方政權以及緩和民族矛盾。在八旗建立之初的努爾哈赤時期,遼地的漢族軍民因為族群親疏的關係沒有被編入八旗之中,沒有入旗籍的資格,通常被髮配給滿洲將士為奴隸(包衣奴才)。而到了皇太極時期,隨著從大明奪取的城池、土地和漢族人口的激增,也為了可以有效的控制地方區域以及緩和民族矛盾,八旗漢軍應運而生,出現在歷史舞臺。雖然八旗漢軍的旗色官制依然不變,但還是按照族群親疏關係,其地位在八旗蒙古之下,接受滿蒙八旗的節制,由皇室貝勒直接統領。

以“差序格局”理論出發,淺析清朝八旗軍事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不管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還是八旗漢軍,他們的最高統轄者是大清皇帝及皇室。八旗制度的建立是基於大清統治者為中心,通過各種“社會關係”不斷延伸、演變、發展而出現的產物。正是這種以皇權為核心的軍事制度,才使得八旗制度貫穿於整個大清近三百年的歷史長河中。

我是月關略萌,原創文章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一下,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