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屬於文化麼,該怎麼理解?

愛直播益起來


公益其實是由慈善延伸出來的,是公共利益事業的簡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倡行和發展慈善事業的國家之一。雖然從現有文獻看,“慈善”一詞的使用開始於南北朝時期,但行善積德、救人濟世等慈善思想的出現卻要早很多。自先秦時期以來,儒家、道家、佛家、墨家等文化流派分別從自身的學術體系出發,提出了許多精湛的慈善思想。

慈善文化在中國世代相承、深入人心,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歷經滄桑卻始終巍然屹立,屢遭劫難卻愈發堅韌不拔,這得益於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智慧、善良的優秀品格,也得益於中華民族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當前,經濟水平和生活條件已經大大提高,但慈善文化的價值沒有削弱反而更加凸顯。

公益不僅是文化,梳理中國歷史上的慈善思想和慈善實踐,可以給當前公益文化建設諸多啟示。


愛直播益起來


公益性文化事業可以定義為:國家為了社會公益

目的,由國家機關或社會興辦的面向全體公民的非營利性的文化事業組織及其場所和所

開展的各項活動。就我國文化發展情況來看,公益性文化事業具體可分為以下四種

【]l:一是如新華社、人民日報、《求是》雜誌、省級黨報與黨刊等承擔黨和國家喉舌

功能的政治性文化事業:二是如作為國粹的京劇、崑劇等民族文化遺產的文化事業單

位;三是如公共圖書館、文物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四是如面向社

區群眾的文藝演出、文化展覽活動等文化事業。


雅蘭星空2


公益當然屬於文化!

—、首先從字面來理解:於公眾、於社會有益的活動。公益活動的核心是傳遞,是眾人來做。這就需要文化在裡面起決定性作用。標誌性的口號,團隊管理理念這一切都離不開文化與傳播。

例如我們烏魯木齊老兵志願者服務隊就是屬於這樣一個服務於社會和軍隊之間的公益團隊。我們不是慈善組織,但我們是公益團隊,受市團委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監督管理。我們有團隊的核心理念:弘揚雷鋒精神,永葆軍人本色。

雷鋒精神的傳遞,用實際行動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是我們老兵公益的社會責任。而我們所做的所有活動,都需要文化的參與。宣傳部、組織部等各個部門的運行都需要文化媒介在裡面起主導作用。老兵公益發展至今,已有團隊成員3千餘人,這一切都離不開文化傳媒及老兵公益雷鋒精神的宣傳。所以公益文化是公益活動發展和運行時重中之重。簡單說,告訴每一個公益活動是什麼?為什麼要做公益?如何做公益?這都是公益文化的成果。離開公益文化,公益活動根本進行不下去。

二、很多人把慈善與公益當作一件事情來說,其實我覺得二者有很大的區別。也與宗教的佈施與給予有很大的不同。公益組織是由於在人類創造了偉大的文明的同時,我們的未來也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所 追求公共利益,推動社會發展。每一個微笑都是一次公益,真誠不會因為它的渺小而被忽略。公益的核心理念是社會性的,服務於社會,有益於社會發展是公益的本質。

"人人做公益,愛心進萬家”,公益開社區,進校園,為需要幫助的人和這些愛心人士之間架起一座愛的橋樑,志願者為孤寡老人料理家務,與老人聊天談心。活動為進一步弘揚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營造了關愛、關心、 關注老年人的和諧社會氛圍。以義工搭建的平臺去召喚更多的愛心。我們與其說義工在奉獻愛心,不如說是義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挖掘召喚更多人的愛心。志願活動實際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公益活動的重點在於挖掘人們內心那些最善良的情感,讓這種情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義工在做各種各樣的活動時,一定要以我們的行動感召更多的人加入。用我們的愛心溫暖他們的心靈。 一些真誠、熱情而又充滿愛心的人們在認真思考的同時,我們有了真心做公益的共同需求,所以我們採取了行動!不為名,不為利,我們只是活動的一個義工!!!

公益團隊、公益活動發展至今也早已成為一種社會文化。受到全社會的關注與更多人所喜愛,公益文化的傳播、傳遞、傳承顯得更加重要。

今天很激動,能夠看到關於公益的問答。感謝提問者!在公益之路上,我們是夥伴,我們是戰友。我們就是那鋪路石。鋪路石很平凡,但缺了就沒有路。千萬顆普通的鋪路石連在一起,就是實現公益、文明、富強的中國夢之路!


詩人洪洪


你好,公益應該是屬於文化範疇,社會有公益文化這樣的說法。

平時我們經常會把公益和慈善聯繫在一起講,叫公益慈善。雖然我們習慣上把公益、慈善放在一起,但實際上公益和慈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公益與公益文化

公益的意思是指公共利益。公益是社會成員,基於一種社會責任感,或者說使命感,而主動去維護整個社會團體的公共利益。

由此而衍生的公益文化,就是指以維護、實現和宣傳公共利益為主旨,以文化的形式而存在的社會意識形態。

2-慈善與慈善文化

慈善是基於憐愛、同情和惻隱之心,主動幫助那些因各種因素,而陷於困境的個人,使其獲得正常的生存與發展。

慈善文化的核心所強調的就是“利他”的價值觀。弘揚“愛人如己”的精神,遵循“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理。

3-兩者的異同

.相異點:

公益是強調從整體到部分,從大處的公共利益著手,然後惠及到社會中個體。

慈善也是更傾向於從部分到整體的,從對個體利益的關懷貼入,逐漸實現公共利益。

.相同點:

兩者都體現了偉大的博愛,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

兩者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整個社會的安靜和諧。

4-總結:

公益文化和慈善文化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轉化。兩者的事業可以並行開展,黨和政府也大力的支持和提倡社會人士積極的開展公益慈善文化事業。

公益和慈善,其實早已植根於中國“仁者愛人”之精神文化的土壤之中。


五餅二魚Shaun


咋說呢,公益也屬於一種文化,應該歸類為中國文化裡,雖然是上世紀才出現的這個詞,但是個人認為他應該歸納在中華傳統文化裡,因為他所宣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宣傳的是愛心、勵志、環保、感恩、孝順、行善和助人為樂的社會正能量,因此他應該歸納在中華文化裡。

其實公益活動早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只不過有的是純純的做好事,有的就是為了達成政治目的。

比如說春秋時期,齊國齊太公田和的曾祖父田常,從他還是相國的時候,就開始實行大斗進小鬥出的公益行動,百姓當時非常受益,也解決了很多窮人的問題,因為當時田氏家族非常受到百姓歡迎,就這樣,經過田常父子三代的經營,直至孫子田和繼任相國之後,三晉伐齊的有利時機,田和帶領齊軍擊退三晉,而後放逐齊宣公於海上,自立為齊王,受到百姓擁戴,這就是當時政治型公益活動產生的結果。

在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某地因為大旱,百姓沒有糧食,而當地的官員和富商們紛紛開倉放糧救濟百姓,這個也是公益行動的一部分。他所起到的社會效益就是,幫助百姓度過難關。

其實公益行動在古代更多的被稱之為慈善行動,最早的慈善行動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

當時,周王在官吏中設立“司徒”一職,就是掌管這些慈善活動的。據《周禮·地官》記載,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職中,設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國民,安定天下。那時的司徒,對照現代來說,包含了民政部在內的一些工作,他需要“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賑)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愛護兒童”、“照顧老人”“賑濟窮人”“撫卹貧困”“優待疾苦之人”“安撫富貴之人”,這些就是咱們現在所羅列的慈善機構的一些具體內容。那個時候的慈善活動,主要就是由政府組織進行的。

比如《左傳·哀公元年》記載,每次發生天災瘟疫,他都會親臨災區,看望民眾,安撫孤寡,資助貧困。《後漢書·獻帝紀》記載,當時的皇帝劉協(獻帝),便安排身邊大臣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飢人作糜粥”。

總的來說,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公益行動的雛形,而現如今,民間公益行動的參與則將公益行動的形式越來越豐富,也讓更多的人收益。


大胖子爸爸


公益是個人或組織自願通過做好事、行善舉而提供給社會公眾的公共產品。在這裡,做好事、行善舉是對個人或組織行為的價值判斷;行動的結果是向非特定的社會成員提供公益產品。

公益活動是現代社會條件下的產物,是公民參與精神的表徵。公益活動要生產出有利於提升公共安全、有利於增加社會福利的公共產品。在組織公益活動時,要遵循公德、符合公意,努力形成參與者多贏共益的良好氛圍。因而,公益活動至少應包含公民、公共、公德、公意和共益等五個要素。

與流行說法不同,“公益”一詞並非是五四運動(1919年)才在中國出現的。“公益”一詞至遲在1887年已經在中國出現並被使用,且被寫入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2月27日頒佈的《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中。而且,在五四運動之前的20世紀初已經有很多以“公益”為名的社團,如禁菸公益會。

西方的教科書裡常常提及:公益是一門實踐的學問


風葉一世


公益屬於文化答案是肯定的。站在佛家來講就是佈施,都說佈施功德無量啊!佈施自己的時間,佈施自己的愛心,奉獻他人奉獻社會奉獻國家,這是大文化。

當我們看到公益者在倡導文明環保,在撿垃圾時,我們雖然不是公益者,那我們自己就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啊!當我們看到公益者在為敬老院老人梳洗時,我們也要聯想到自己,自己的父母,為什麼說要聯想到自己呢?現在大齡青年沒有成家的太多了,我們要好好面對自己的人生,好好成家生子,教育好下一代。不然的話多少年後我們就成了那個現在被公益者照顧的角色了,無形之中給他人添加了麻煩,給社會帶來了麻煩,那為什麼要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呢?父母生我養我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為我操心。如果我不能孝養好父母,讓順心安心的話,就是人生的一大過失了!這世界誰對我的恩最大?當然是父母了。當我們還沒有能力掙到錢的時候,不要拿著父母的錢去唱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了!

公益是社會的正能量,我們雖說每個人都不能去做公益,但我們能做到把自己做好!對此您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謝謝!





廣益舍


個人看法,所有和人有關的行為動 機,衣食住行都和文化相關聯。服裝有服裝文化,吃有食文化,酒有酒文化,茶有茶文化……公益活動屬於一種自我奉獻精神的文化,也屬於社會精神面貌提高的象徵,是更高一些層次面的追求。不以追逐利益為訴求,來達到救助公共或個人的行為。

公益文化的體現面有環保、助殘、感恩、行善、濟貧、扶弱……細分很多方面。區域有全球性,國家面,城市社區性的。

也有政府組織大部分由社會、民間自願發起的一種愛心主旋律。喚醒公眾內心深處善良與純真的愛心幫助需要幫助的群體。

公益活動是一種奉獻愛心的展現。有更多義工志願者參與進來,而拒絕作秀不摻雜商業宣傳的公益活動,是一個社會形態奉獻精神成熟的標誌。也能增加人們的快樂幸福感。


一城一詩


公益活動不是文化。何以故,文化是以文而化之,公益是以行解之,文化元素一旦形成就不再改變,沒有對錯善惡之分別,公益活動卻是因地制宜地發揮和作為,充斥著褒獎和美化,其屬性不同,效果不同,根本不是一回事。文化是民族的性格,公益是慈善者的舞臺。公益其實是個人行為,文化則是實實在在的普世教育。公益活動宣傳不妥,不宣傳也不妥,很尷尬;文化從來都是風行天下,不卑不亢。它們能是一回事嗎!


彙聊


個人認為,公益是否屬於文化的提法可能不太合適。

公益,公益文化,文化。(您可能是想說公益生態)

1.我們平常提到做公益,做慈善,做好事等等,多指具體的一些行為活動。

2.公益文化是一種理念,有點像道德,素養。(類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通常說的有佛文化,世俗文化,道文化等等,卻不會說“佛是文化”這樣的提法

3.文化。如果提到文化就比較廣泛了。公益和文化屬於兩個概念範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