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廉頗為何堅守不出?

Cc_Rock柴超_柴偉


《自由體詩》

——(論守)

守本是無功,戰又妙無窮。

沒有奇良策,守乃理當從。

——(廉頗)

廉頗無高策,守字當秘訣。

只有捱打份,年年不停歇。

——(趙括)

君王欲建功,趙括稱英雄。

兵書嫻又熟,實戰一場空。

——(廉頗與趙括)

老如敗絮橫秋中,多年已無尺寸功。

君王怨氣尋英豪,壯年習兵論必宏。

論必宏,稱奇雄,廉頗無言所對窮。

敗雖傾國滅其址,不怨不悔與天同。

——):自由體詩。它不是順口溜,打油詩,口水詩,現代詩,古詩,近體詩……。



如若天風


秦國為了統一天下,打通東進的道路,秦,趙因爭奪韓的上黨郡,發生了影響歷史走向的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國主將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經過交手,廉頗發現雙方雖然各有勝負,但是秦軍總體戰鬥力更勝一籌,趙軍的損失更大一些,於是廉頗命趙國的軍隊築起圍牆,依託有利地形,令士兵固守營壘,以逸待勞,疲憊秦軍。任憑秦軍屢次挑戰,趙兵都堅守不出去應戰,因此,趙孝成王認為廉頗堅壁不出是膽怯的表現,幾次派人責備廉頗。



實際上廉頗這樣做是想用以逸待勞的方法挫殺秦軍的銳氣,然後等待時機再出擊,而且秦軍是勞師遠征,離大後方較遠,如果兩軍長期對持,對於遠征千里的秦軍來說,實際上意味著走向失敗。秦軍歷來善於突進急擊,只有速戰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勢一旦受挫,往往就會導致士氣的凋敗和進攻實力的減弱。而秦軍主將王齕長期求戰不得,秦軍所面臨的高山夜寒,糧草不繼,士卒病傷等不利條件,都使秦軍陷入人困馬乏的境地。

可惜打仗打的不是一時的得失,而是打的綜合實力,自秦孝公繼位後,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國迅速富強起來。之後幾世經營,兵強國富。長平之戰將發生時,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獎勵耕戰,故戰爭經濟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且水利發達,常以水道運送軍需。秦軍有“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地近西北,民風兇悍尚武,秦馬優良,秦車迅猛,稱得上是超級軍事大國。且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在戰場上的秦軍士兵所向披靡。



趙國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歷來又農商並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機而食”、“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因此農業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雖然戰國中期經趙武靈王改革,一度國力大盛,然而比之秦國商鞅變法,趙國改革侷限於軍事領域,政治經濟改革則相對薄弱,於是趙國在戰國後期“農業發展相對滯後,不適應連年大規模爭雄戰爭的需要”,戰爭儲備並不充足,無力支持大規模的長期戰爭。軍隊上趙國有“帶甲之士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以弩弓騎兵見長,趙組建騎兵部隊較早,故趙騎兵訓練有素,軍事素養較高,經驗豐富。如此看來,趙國軍事實力略弱於秦,至多與秦持平。



綜上所述,趙國之綜合國力要劣於秦國。所以廉頗的堅守不出雖然是正確的,但是趙國首先支撐不起,以至於趙王不得換了廉頗改為激進的趙括。


藺MG


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是正確的。大家都說廉頗擅守,這個說法不太靠譜。廉頗是趙國的騎兵將領,有靠騎兵去守城的嗎。戰國四大將各有所長,最擅長防守的是李牧。廉頗廉姓贏氏,出身貴族,廉將軍堅持的是西周以來的貴族打仗之法,不滅國,不設伏,不打殲滅戰,網開一面。現在看來,這不像殘酷的戰爭,鬧著玩似的,但這就是西周時期的戰爭打法。好似大比武性質,友誼第一似的。廉頗相比較其他三位大將(堪稱長勝將軍)的戰績,的確稍遜一籌,但廉將軍的磊落照亮對手。



長平之戰之前,秦國先制服的是韓國。韓國掌握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弩箭製造技術。別國製造的弩箭能射五百步強,而韓國製造能射八百步,在長平之戰中秦軍配置的就是這種先進武器,秦軍還控制著南方的銅礦,是造箭頭必備原材料。


秦國作為軍事強國,還研究出專門對付趙軍的一隊隊萬人方陣。有先進武器,有配套的戰略戰術,還有秦軍的驍勇善戰,秦國一一流國家對趙國一二流國家。趙軍吃敗仗幾乎是必然的。廉頗作為大將,長平之戰前期也損兵折將十幾萬。廉頗收縮戰線,不與敵人硬碰硬,嚴防死守是多年經驗總結。畢竟長平離趙國本土近而離秦國遠。持久戰秦國物資運到前線,就要損失十之二三,誰勝誰負,也未可知。

可惜新上任的趙孝成王突擊冒進(手無餘糧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換上了無甚經驗的趙括。當然趙括剛開始也很勇猛,秦王被迫悄悄換將.換上了最不願意用的戰神白起,這白起是秦王舅舅提拔的人,秦王與舅舅不對付。

趙括這個人個人能力還是很強的,眼光也很好,名將李牧就是他推薦給趙王的。可惜他運氣不好,初戰就遇到了戰神白起,白起超強的個人能力,以及身後強大的秦國,使趙括全軍覆沒,並被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也使趙國由盛轉衰,幾代趙王的勵精圖治化為烏有。其實換了誰又是白起和秦國的對手呢?


丁丁媽


秦國不宣而戰,秦軍千里迢迢來攻打趙國,廉頗作為主將選擇主動出兵有可能勝利,畢竟幾年前的閼與之戰就證明趙軍的單兵素質不錯。


那處於這麼好的狀態下,廉頗為什麼選擇堅守不出呢?


一、秦軍士氣足


秦軍前來,正處於旺盛的士氣,不出擊可以避其鋒芒,畢竟出擊沒有必勝的把握。


二、地勢限制


上黨地區所在都是山區,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軍以簡裝的騎兵為主,如果在崎嶇不平的山區裡作戰,不利於展開趙軍的騎兵優勢而進行大規模作戰,否則就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了。



三、秦軍戰鬥力強


秦軍勞師遠征,速戰是上上策。趙軍堅守不出可以取其短補己長,等待合適時機以一招殺敵。


公元前260年,主將王齕率領秦軍接連斬殺趙軍的裨將茄、都尉六名,二樟城、光狼城等重要軍事據點都被攻佔,這說明秦軍的軍事戰鬥力確實高於趙軍。



所以,最後趙軍退守至丹河東岸,並在這裡築起了壁壘,廉頗下令堅守不戰。


四、加大秦軍後勤壓力


秦軍遠征而來,連續作戰已經有半年多的時間,後勤物資消耗巨大,秦國家底在慢慢見底,而且戰鬥銳氣也在慢慢地減少,選擇堅守不出更容易拖垮秦軍。


但有一個問題,在這場戰役之前,秦軍已經佔領了上黨郡,這也意味著打通了其後勤補給的路,所以想加重秦軍後勤壓力的效果是有的,但不能把希望全放在這裡。


反觀趙軍,他們的所在離交通要道很遠,和隔著多重山脈的邯鄲更遠,其後勤補給的效率遠遠比不上對方的。



所以廉頗的處境確實有點尷尬了,打吧打不過,守吧還不一定撐到最後。


選哪個都是死,但主動出擊比堅固死守死得快,當然選死的慢的了。


還好,長平之戰的失敗讓趙括給背鍋了。


千史千尋


長平之戰可以說決定了戰國最終的命運。這一戰中,秦趙兩國都是起傾國之兵力,能人志士也先後登上了舞臺,也是秦趙兩國間綜合實力的大比拼。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國力日盛,成了秦國周邊唯一可以與強秦抗衡的國家。秦國想要一統天下就必須擊敗趙國,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大決戰,竟然由秦國和韓國兩國點燃。

為求自保 舍城獻趙

前268年起,秦國出兵先後攻佔了魏國的邢丘、高平、少曲等地,並於前261年攻克野王,將韓國攔腰截斷。韓國朝野振動,一片恐慌。忙遣使入秦,以獻上黨郡向秦國求和。

其實,野王的失陷,上黨已然孤懸在外,早晚被秦國呑並,獻上黨給秦國不過是一個順水人情罷了。

這時,改變歷史走向的人出現了,上黨太守馮亭認為,如果降秦,秦國轉而還會繼續攻擊韓國。因此馮亭決定將上黨地區十七座城池全部獻給趙國,由此挑起秦趙兩國的爭端,這樣韓國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趙王得知馮亭前來主動獻城,自然歡喜。就派老將廉頗率四十萬大軍前去接收上黨,扺御秦軍。

但是秦軍行動更加迅速,等廉頗大軍到達上黨附近時,秦軍已經攻陷了上黨全部十七座城池,只有馮亭率領殘兵敗將迎接廉頗。


蓄勢長平 堅守不出

上黨已經失手,幾十萬秦軍駐紮在上黨,廉頗選擇了長平來扺御秦軍,防止秦軍乘勢攻擊趙國。

從戰略上講,長平扼守上黨與趙都邯鄲之間的咽喉,是不得不守的要地。從戰役層面上講,長平東、西、北三面環山,丹河與地勢平行縱貫全境。

整個長平丘陵眾多,便於軍隊隱蔽調動,丹河及其支流一方面可以作為防守的天然屏障,一方面可以用來調動部隊。因此,廉頗在長平金門山下,以丹河為依託,全力加固丹河防線。

廉頗在丹河東西分別建立了營壘屯兵,並分兵一萬給馮亭寧光狼城;分兵一萬給蓋負守東鄣城;分兵一萬給蓋同守西鄣城。以這三處作為前哨陣地,擺出了一副堅守的態勢。

秦將王齕也非等閒之輩,他率秦軍先後攻擊東鄣城、西鄣城和光狼城。駐守的趙軍不敵,先後敗走。

秦軍大軍繼續進攻,廉頗指揮趙軍略作抵抗後就撤至丹河以東的西壘,以丹河為屏障,抵禦秦軍。



三年僵持 秦趙換將

前期作戰,趙軍先後折損了近五萬人,但成功的將秦軍牽制在長平的預設陣地前,開始了長期堅守。

廉頗下令各營嚴禁出戰,他的戰略意圖很清楚,長平地區遠離秦國的都城咸陽,但是靠近趙國的邯鄲,因此秦軍的後勤補給線要長於趙軍。廉頗決心在長平拖垮秦軍。

就這樣,秦趙兩國近百萬大軍在長平地區相持了近三年,而在第三年上,形勢終於出現了變化。那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即位。

三年的相持,使得秦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強大的秦國也不堪重負,必須速戰。

但是前線的主將王齕面對廉頗的防守戰術無計可施,秦國換下了王齕,換上了“殺神”白起。

趙孝成王即位後,急於建立功業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廉頗的消耗戰術就遭到了孝成王的不滿。急於求成的他換下了老將廉頗,換上了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


最終,紙上談兵的趙括大敗。長平一戰,秦國以巨大的代價摧毀了頭號軍事強國——趙國。秦人一統天下的時刻也即將到來。


白玉湯1975


這個問題跟學生們探討過多遍了,之所以堅守不戰,簡單說說我個人的想法。

1、首先是理虧,因為當時秦國打了那麼久的韓國,費了很大力氣,上黨郡已經是肉在嘴邊了,結果上黨郡守搖身一變,竟然成了趙國領土。趙國偷牛,秦國給拔的橛子,他能不氣麼。本來就是為了嫁禍,漁翁之利可不是那麼容易就來的。

2、秦軍士氣高漲,自商鞅變法後,秦軍整體的戰鬥力陡增,所以有“虎狼之秦”一說。廉頗跟這個虎狼之秦開打,也沒有什麼勝算。

3、開戰成本,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雖然趙軍的戰鬥力應該是戰國時期頂級的了,可以說跟秦軍不相上下,雙方都是名將,一個白起,一個廉頗。所以交起手來,即使勝了也是慘勝。

4、不打的成本低、風險低,再怎麼挑釁,堅守不戰,可能會有畏縮不敢出戰之名,但是本錢保住了,上黨郡也到手了,兵力沒什麼損失,這樣一來,趙國沒什麼損失,且獲利最大,就沒有打的意思了。

純手動答題。

認證期,感謝朋友們點贊評論,不勝感激!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知憶史話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時秦趙之間的一場大決戰,這場戰爭的勝敗,對於此後戰國的走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而長平之戰的起因,是因為韓國的上黨地區。這一地區本來是韓國獻給秦國的,不過上黨的地方官不願意上黨入秦人之手,便把這個地區獻給了趙國。

因此,長平之戰時,上黨其實已在趙國手中。對秦國來說,他們要奪回幾乎已經到手的上黨,自然要主動進攻。而對趙國而言,上黨現在已經在自己手中,上黨是山區,易守難攻,只要防守得當,秦國會很吃力,此其一。其二,秦國軍力強,趙國不到萬不得已,肯定不會主動出擊。其三,廉頗本來就是尚餘防守的將領,堅守不出正是自己的強項。

因此,廉頗一直堅守不出,長平之戰前期就這樣一打兩年多。期間,秦國雖然攻下了幾個堡壘,但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趙軍實力尚存。不過,趙國受綜合國力的影響,肯定不能像秦國那樣耗這麼久,只能考慮速戰速決,這也就是後來趙王為何用趙括替換廉頗的原因。

說句實在話,在長平之戰中,其他五國,哪怕有一國願意借糧食給趙國,趙國能耗下去,就不會主動進攻,遺憾的是,當時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幫助趙國,由此,趙國除了助攻出擊、速戰速決,已經沒有別的辦法了,這才導致此後的慘敗。


孤舟釣江雪


說到長平之戰,您第一個想起是什麼?

是白起的人屠之名,還是被坑殺的40萬趙軍;或者說您想起的是老將廉頗(如果由廉頗堅守就不會死這麼多人)。或許您會想到趙奢之子趙括,那個傳說中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

公元前262年,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進攻韓國的時有了很大的進步;切斷了韓國上黨與都城的直接聯繫,使上黨孤懸於外。

在無力迴天的情況下,韓國最高領導層決定將上黨一帶割讓給秦國以換取暫時的和平。而上黨的實際控制人馮亭(上黨郡守)不願意投資秦國,於是把上黨郡獻給趙國(意圖拉趙國下水)。趙國在平原君趙勝的建議下接受了上黨。

就這樣,秦國到嘴的肉被趙國搶去;於是乎爆發了一場空前大戰。


趙國接收上黨郡,秦國報復性進攻趙國。在長平之戰爆發前的小規模戰爭中,趙國已經失去了大約5萬人的部隊。秦軍在商鞅變法之後,戰爭成為了很多奴隸和農民翻身的唯一途徑;所以秦軍的戰鬥力是相當可怕的。

秦軍威武成為廉頗防守的一大要數。秦軍勇於共鬥而怯於私鬥,這是秦軍當時一種現象,國際社會上秦軍基本上是無法戰勝的;似乎沒有誰能打敗秦軍。

二,秦軍做為侵略方,補給困難;趙軍作為防守方補給及人民基礎都比較好。廉頗利用了人和與地理的優勢抗擊秦軍,希望秦軍在長期的消耗下撤軍回國。

三,古代攻城難度太大,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想要攻破城池簡直就是自殺。

廉頗防守不出,在長平一首就是兩年;秦軍雖然威武卻拿趙軍沒有辦法。逼迫秦軍只能與趙軍打消耗戰,這樣一來就看誰能堅持到最後;堅持就是勝利。

最後趙國沒有堅持住,所以趙國失敗了。趙國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攻城的難度。趙括出兵後發現秦軍也修建了壁壘,趙括領軍數次進攻都沒有打開缺口以至於最後被全殲。

廉頗防守不出原因有三;一,廉頗看到了失敗的後果,所以不敢輕易出擊。二,廉頗看到了秦軍的強大,沒有必勝的把握。三,防守萬無一失,可以拖死秦軍;在秦軍撤軍時再全力出擊擊敗秦軍。


蟻史為諫


古代留下來的史料,都是寫史人認為重要的因素。而用現代觀點評判,就會缺少很多條件。我們只能根據現有的條件來分析。

長平之戰的雙方統帥,是秦國的名將白起,與趙國的名將廉頗。雖然都是名將,但秦趙兩軍的實力,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的。如果以硬碰硬,趙軍恐怕不是“虎狼之師”秦軍的對手。

並且,趙國在戰國後期,已經是比較弱小的國家了(雖然它從來不曾強大過,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只是單純的軍事改革。並且隨著趙武靈王死後的政治內鬥,國力進一步削弱)。廉頗率領的四十多萬士兵,很可能就是趙國的全部軍事力量。如果一戰而敗,趙國再也不可能組織有效的抵抗,勢同亡國。

所以廉頗這富有經驗的老將,用堅守不出的辦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從戰術上來說,是正確的。


棲鴻看紅樓


韓讓上黨給趙就是禍水東引,但是趙還是接受了,為了是上黨幾十城的實惠。趙只要守住上黨就是勝利,待秦軍後勤跟不上自然不戰而退,而趙王開始也是支持廉頗的戰略的,但是沒想到秦軍變法後強大的超乎想象,而且也是舉全國之力,這樣耗下去,趙國自己的後勤也跟不上了,只能冒險出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