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皇上為什麼不殺甄嬛?

123zcd


《甄嬛傳》由於玉嬈口誤說出六阿哥與果郡王府元澈外貌非常相似,頓時激起雍正的大為不快,他懷疑允禮和甄嬛有私情,於是暗中派血滴子夏刈查出果郡王給甄嬛的所有信件。為了除之後快。借甄嬛之手毒死她畢生摯愛的果郡王。但卻未對甄嬛下手。



雍正起初假意讓甄嬛和親,讓果郡王心神意亂,帶兵出關營救,卻不知道這個是陷阱。皇上知道了他們有私情之後,龍顏大怒,便招來甄嬛詢問:“他與你的情意真是不淺,你還有什麼要辯解的嗎”?後宮娘娘私通他人,肯定是欺君之罪,還要株連九族。


甄嬛根本沒有辦法辯駁,只表示自己不知道這件事。皇上左右為難的時候,便問蘇培盛怎麼看?蘇培盛可是甄嬛的人自然幫甄嬛說話。“皇上,恕奴才說句不該說的話,這件事不幹熹貴妃事啊”。便打消皇上的殺意。


皇上聽了蘇培盛的話之後舒坦了很多,心裡也欣慰了許多,便把矛頭指向了果郡王:“是允禮的錯,他覬覦皇妃大逆不道”。但是這件事情也不能正面去降罪果郡王,還要嘉獎果郡王,以體現皇上的大度。



那麼最後皇上決定對果郡王下手,卻沒有殺甄嬛呢?

其實雍正已經想對甄嬛下手了。是朧月公主勸解雍正,希望能夠享受上有父母,下有弟妹的天倫之樂,皇上被感動,所以放過甄嬛。



在果郡王率領親兵出城搶奪熹貴妃後,皇上再次證實甄嬛和果郡王之間的關係非同尋常。下令將果郡王調離京城去駐守邊陲,將熹貴妃軟禁在圓明園之中,對外說病重,也不許人探望。皇上這時已經想對熹貴妃下手,但朧月公主借孟子的一番話讓皇上感動不已,再加上皇上確實捨不得熹貴妃,所以就放過了她。

其實皇上所蒐集到眾多的依據表明,果郡王覬覦皇嫂之心明顯,而甄嬛在皇帝面前並無明顯破綻,這可能就使皇上覺得也許只是果郡王一廂情願,甄嬛對他並無此心。



即使他們是兩情相悅,皇上讓甄嬛毒死果郡王,也可能說明皇上是想讓甄嬛做出選擇,如果毒死果郡王,說明甄嬛選擇皇上,和以往那些人和事說再見,那就既往不咎,還會升遷(這也充分說明了皇上這次用情很深);如果沒有毒死果郡王,那就說明甄嬛沒有選擇皇上,那就全部賜死亦不足惜。

皇上對於甄嬛的愛已經深到了骨髓裡。昏迷之中,只叫了兩個人的名字,“菀菀”和“嬛嬛”,說明皇上已經把甄嬛刻到了腦海裡,再難忘懷。



甄嬛再次回宮後,皇上給予甄嬛的封號已不再是以前的“莞”字了,還直言“這個莞字不好”,改為了“熹“字,取“以後的日子光明燦爛的意思。”

皇上這次的用心不可謂不真誠。這充分說明了,皇上看待這次入宮的甄嬛已經不再是替身,而是一個全新的他所珍愛的人。他要給她一個輝煌的未來。面對這樣愛的人,皇上不會輕易忍心賜死。

筆者總結:



幸好蘇培盛在皇上身邊這麼多年,猜到皇上要殺果郡王,急切的勸道:“皇上,果郡王他不敢悖逆皇上的”。把果郡王支到邊疆去,省的皇上見到了生氣。兩句話就點醒了皇上。救了甄嬛同時也救了果郡王,若不是蘇培盛這個時候的勸諫起到作用,恐怕也不會有日後的甄嬛。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歡迎留言評論。

影視劇小哥


《甄嬛傳》中,皇上從果郡王私藏甄嬛小像開始便對果郡王與甄嬛的關係起了疑心,後聽一下人說到六阿哥弘曕與小世子元澈像親兄弟,驚得差點暈倒,便開始著手調查果郡王與甄嬛之間的曖昧關係。皇上假稱讓甄嬛與摩格和親,終於引得果郡王自投羅網,再加上血滴子夏刈向皇帝告發果郡王每封家書上都寫著“問熹貴妃安”,坐實了二人有私情,那麼《甄嬛傳》中,皇上果斷殺了果郡王,為什麼不殺甄嬛呢?

一、為了皇家顏面,為了自己的尊嚴,不能殺。

自古皇家最注重顏面,任何事情都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以果郡王與皇嫂有私情處死兩人,便坐實了皇上戴綠帽,這是有損皇家顏面的事,皇上絕不會蠢到讓皇家顏面無存。

皇上利用摩格求娶甄嬛,假意同意和親,誘使果郡王自投羅網,已完全探明果郡王對甄嬛的私情,只是以果郡王私自調兵為由讓他戍邊三年,還沒對果郡王痛下殺心,直至血滴子夏刈調查到果郡王封封家書皆問熹貴妃安,這才痛下殺手,命令甄嬛即刻以毒酒親手殺死果郡王。

果郡王在甄嬛轉身之際,調換毒酒,死在甄嬛懷中。皇上這一招誅心,雖沒賜死甄嬛,卻讓甄嬛雖生猶死,生不如死。

皇上為了保全了自己的尊嚴,保全了皇家的顏面,不能讓世人知曉這其中的原委,只能殺了會威脅自己皇位,覬覦皇嫂的果郡王,卻不能因一時痛恨也殺了自己親封的貴妃。

二、無真憑實據,無理由殺。

甄嬛之所以能活到最後,笑到最後,這與她的蕙質蘭心與沉穩持重有關。每到緊急關頭,她總能化險為夷,小像之疑本就是浣碧求嫁果郡王的小陰謀,有寧嬪和浣碧一唱一和,終於有驚無險。

滴血驗親必死局,皇后借祺貴人之口告發甄嬛與溫實初有染,請來甘露寺靜白做人證,又在水中做了手腳,放入明礬,讓溫太醫的血和六阿哥弘曕的血融合,欲置甄嬛於死地,甄嬛洞若觀火,識破皇后等人的伎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皇上看到阿哥的血居然和太監的血融合了,又讓自己設險過關。

甄嬛曾私下見過摩格,皇上派人聽得甄嬛與果郡王私會,甄嬛以聽說玉隱妹妹與果郡王曾救過蛇咬的摩格搪塞,皇上問責,摩格為救甄嬛性命,求娶甄嬛,甄嬛深知皇上起了疑心在試探自己,為了顧全大局保全果郡王,甄嬛表示願意和親,皇上幽禁甄嬛,放出話去,甄嬛同意和親,不日出嫁,果郡王救人心切,不知有詐,自投羅網,但皇上一直沒抓不到甄嬛任何把柄。

後來,皇上調查到果郡王封封家書,皆言熹貴妃安,詔回戍邊三年的果郡王,責問果郡王與熹貴妃是否有苟且之事,斥責他能為熹貴妃戍邊三年,是不是也要為她而奪皇上的皇位,後又命令甄嬛用毒藥賜死果郡王,本欲替果郡王去死的她,被果郡王看穿她的心思,果郡王借要她關窗之際調換酒杯,最終正合皇上心意,甄嬛一人出來,升為皇貴妃,協理六宮。果郡王用自己的死力證甄嬛對果郡王毫無私情。

殺人得有真憑實據,所有一切證據只能說明果郡王一廂情願,甄嬛並沒逾規。皇上並沒有找到任何有關甄嬛用情於果郡王的證據。所以皇上沒理由殺甄嬛。

三、愛在心頭,不忍殺。

皇上初見甄嬛是因為她長得像真愛純元皇后不假,但在與甄嬛的相處中不能說是有感情的,是愛在心口難開的。

那年杏花微雨,鞦韆架上巧笑倩兮的甄嬛迷住過皇上,甄嬛一曲《杏花天影》勾了皇上的魂,皇上為了約會淋過雨受過寒……

那像平常夫妻一樣入洞房的新婚寵溺:準備好的椒房,桂圓大棗鋪床是皇上愛的表示;那為之親手描上的姣梨妝是皇上愛的表示;那引來華妃妒忌的蜀錦鞋是皇上愛的表示……

甄嬛自請去甘露寺皇上大病,心中喃喃細語唸的是嬛嬛,即便臨死之前還心心念念求甄嬛再叫一聲“四郎”。

這一切的一切,都隱藏著皇上對甄嬛的愛,皇上即便心生疑慮,並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有這份真愛在,皇上終是不忍心殺甄嬛的。

四、知真相,病入膏肓,殺不了。

當皇上一病不起,在寧嬪丹藥作用下已經有氣無力,甄嬛又聽之任之,又加上甄嬛殺了血滴子夏刈,皇上身邊已全是甄嬛的心腹,無人可用。

最後皇上病入膏肓,甄嬛告知皇上新寵妃孫答應和侍衛私通之事,皇上怒不可遏。皇上臨死前還是想從甄嬛口中問出六阿哥弘曕是不是自己的兒子,甄嬛回答:當然,天下子民都是皇上的兒子!

當皇上知道這一真相,大罵甄嬛毒婦,用力撕址黃布條,拼出最後的一絲力氣喊:來人,來人!

這分明是要殺了甄嬛,可此時的皇上只剩一口氣,他已經殺不了甄嬛了。

一個不想進入後宮生活的人,卻生生逼成攻於心計,善於武權弄勢的後宮毒婦,而且皇上不但不能殺而且不忍殺沒理由殺她,到最後卻殺不了她!

而甄嬛企盼的“琴瑟在御,歲月靜好”終是一夢浮生,真是命運多舛,造化弄人!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皇帝不是不想殺甄嬛,是因為殺不了,不能殺。

皇帝是什麼時候想到了要殺甄嬛的呢,是甄嬛成為熹貴妃後,多次巧合,多個線索指向熹貴妃和果郡王有私情。皇帝耳目眾多,耳朵裡聽到不少閒話,加上祺嬪告發事件,浣碧小像事件,摩格可汗事件,皇帝心裡是有疑慮的。


摩格可汗事件中,果郡王為了熹貴妃追出京城,皇帝一怒之下把果郡王派去守山海關,這個時候他心裡對甄嬛已經很有意見了。無風不起浪,說果郡王是一廂情願,覬覦皇嫂,未免牽強。

可是這個時候,朧月來了神助攻,她提醒皇帝說熹貴妃有兩個孩子,孩子想念媽媽。皇帝才作準熹貴妃搬回來住,恢復了往常的生活。


後來從浣碧和果郡王的書信裡看到果郡王依然牽掛著熹貴妃,皇帝殺死了親兄弟,卻留下甄嬛,還封為副後。

無非是熹貴妃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算上四阿哥,熹貴妃身份尊貴,皇帝不能輕易殺她,也要為孩子著想。

另外皇后已經暴露出狠毒,宮裡只有甄嬛能壓住他,皇后或者說實際上的管理人員不可或缺,只能甄嬛來。

最最重要的是,皇帝看重自己的顏面,殺了熹貴妃,引發天下人猜想,讓大家知道自己戴了綠帽子,總歸不是好事。

所以後來皇帝對甄嬛不如從前親密,可還是保她尊貴和榮華。


清歡閣主


因為雍正最最忌憚的是自己的皇位。

雍正手下的血滴子成員刈義,從十七王爺府搜到了允禮的家書,封封都有問熹貴妃安的文字,雍正心裡清楚加上蘇培盛在旁邊勸說,所以認為這只是說明允禮喜歡甄嬛,不能因為這個而給自己的寵妃甄嬛定罪。

雍正真正在意的是能文能武,從小到大一直都被康熙喜愛的允禮,雖然允禮在雍正登基之後,每天只是飲酒吟詩,既不過問更不參與朝政,但是,一旦參與便在邊關苦撐數年,並且還與朝庭勁敵達成停戰共識,這個事情對於歷來不信任任何人的雍正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再說一下甄嬛,自從板倒皇后之後,只是一門心思幫助皇帝打理後宮,對於前朝之事很少過問,其父甄遠道也只不過是個四品典儀,每次雍正提出來要立六阿哥為太子之事時,都被甄嬛巧妙回拒了,在雍正的心目中,他的嬛嬛是一個無任何野心的女人,怎麼可能去殺她呢?

等到雍正發現甄嬛是一個出軌又狠心的毒婦時,一切都晚了,他已經沒有能力去殺這個曾經令自己心怡的女人了。



愛咖啡的大媽


皇上為什麼不殺甄嬛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說起,皇上當時還是親王時有兩個福晉其中純元是最受當時親王喜愛的,但是由於宜修也就是純元的姐姐嫉妒用慢性毒藥將純元毒死,親王登基宜修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后,但是皇上始終對死去的純元用情至深念念不忘,恰恰這時一年一度的後宮選妃,甄遠道女兒甄嬛被選中,皇上見到甄嬛後被她的清純的美色所吸引,關鍵是她還有幾分純元皇后的影子,皇上把甄嬛當成了純元的替代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甄嬛得寵受到了後宮嬪妃的妒忌,在封妃的時候皇后讓甄嬛穿了純元的衣服,這是皇上的逆鱗,但是因為朝夕相處又有了感情,皇帝才不認心殺死甄嬛!其二,皇上只是聽說甄嬛與果親王有私情但是隻是懷疑缺並非有什麼證據,皇上派出去調查甄嬛與果親王有姦情的人也被甄嬛殺死,無憑無據,同時甄嬛親手殺死了果親王,消除了皇上疑心。其三就是甄嬛回宮之後徹底黑化,關係盡在手中,皇上年事已高已無力管理後宮瑣事,需要一位有實力的管理者,甄嬛在當時就是這位管理者。



行走的影視剪輯者


大家好,我是老王。

《甄嬛傳》中,甄嬛從寺廟回來,雍正就開始懷疑甄嬛跟允禮有事。


後來,準葛爾可汗摩格覲見,席間認出甄嬛,想起昔日此女子曾在山上搭救自己之事。從而皇帝有了甄嬛與果郡王之間私情的證據。但是,雍正還不能坐實孩子也是允禮的。所以,沒有殺。

當然,甄嬛不死,還要歸功於朧月對雍正說過的話:“女兒昨日讀《孟子》,《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具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祚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樂也。朧月願意做君子,孝順好皇阿瑪和額娘。”

這句話第一層意思是額娘,皇阿瑪以及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沒事,就是一樂。第二層意思:君子做事要光明磊落,皇阿瑪別偷摸的把我額娘給殺了,那不是君子做法。

朧月這句話,打動了皇帝。畢竟,家醜不可外揚。皇帝沒有殺甄嬛,而是逼甄嬛殺允禮。允禮換了甄嬛手中的毒酒,自己死了。



後來,皇帝已經躺床上起不來了。甄嬛惡毒的委婉的說出靜和公主是眉莊和溫實初的孩子!皇帝罵了一句“你這個毒婦,朕要殺了你!”


甄嬛說,自己不如皇帝殘殺手足惡毒。


皇帝連說幾個“放肆”,“你果然對允禮有私情”!甄嬛繼續諷刺雍正,每次和皇上接觸,都讓自己覺得噁心?寧嬪也是如此。



雍正被氣的一邊捶床一邊低吼“來人”!可惜,沒有人來,甄嬛早已把下人譴走了,皇帝就是想殺甄嬛,可惜無奈自己已無能為力!

最後,雍正被甄嬛氣死了。
不過甄嬛到最後,都沒說龍鳳胎是允禮的孩子。


勇戰王聊歷史


甄嬛回宮,皇帝失而復得,異常珍惜甄嬛。假如我是皇帝,在滴血驗親之後我就會無比信任嬛嬛,那些人都是嫉妒嬛嬛,他們都是為了挑撥朕和嬛嬛,老十七對嬛嬛有情義,那是他該死,嬛嬛是朕的熹貴妃!



甄嬛殺了果郡王,贏得皇帝信任

在果郡王死之前,皇帝只是覺得允禮覬覦熹貴妃,再加上皇帝多疑的性子,只覺得這件事透露出來的是允禮覬覦皇位的信號,這讓皇帝無比擔憂,比起來兩個人的私情,皇帝更在乎皇位,這個想法更重要。


因此在允禮死之前,皇帝的確疑心過兩個人有私情,但是甄嬛親手瞭解了果郡王,第一斷了果郡王皇位的可能,第二表面上甄嬛也向皇帝證明了,她和果郡王是清白的。這才以後風平浪靜了很多年。

弘曕身世被懷疑,皇帝被架空,沒有能力殺甄嬛

直到元澈和弘曕長得像被發覺,皇帝病倒,讓夏刈再查弘曕的身世,皇帝哪怕有點懷疑,但心裡還是不願意相信的,皇帝還是跟甄嬛敘舊的,說起來夏天在圓明園的舊時情景,因此第一次喝了甄嬛的參湯。




但是皇帝左等右等都等不來夏刈,就知道夏刈出事了,在這宮裡敢處置夏刈的人,也只有熹貴妃了。因此皇帝更加篤定,弘曕的身份有問題,熹貴妃背叛了自己。他問甄嬛弘曕是不是自己的孩子,甄嬛一句:天下萬民都是您的子民,給他懟回去了。甄嬛再喂參湯,皇帝嘴都不張。


自從皇帝臥床,甄嬛就見了皇帝兩次,第二次就要了他的命,在此之前,甄嬛早就做好了準備,從侍疾的妃嬪到太醫院的安排,都是謀劃好了的,徹底架空了皇帝。

前期相信甄嬛,後期想殺,也沒有能力殺了。


入行娛樂


《甄嬛傳》中,皇上通過準葛爾可汗摩格的言語和血滴子私下裡的調查已經發現果郡王允禮和甄嬛的關係非同尋常,皇上一怒之下殺了果郡王,為什麼不殺甄嬛呢?我認為原因有:

一,皇上對於甄嬛的愛已經深到了骨髓裡。昏迷之中,只叫了兩個人的名字,“菀菀”和“嬛嬛”,說明皇上已經把甄嬛刻到了腦海裡,再難忘懷。甄嬛再次入宮後,皇上給予甄嬛的封號已不再是以前的“莞”字了,還直言“這個莞字不好”,改為了“熹“字,取“以後的日子光明燦爛之意。”皇上這次的用心不可謂不真誠。這充分說明了,皇上看待這次入宮的甄嬛已經不再是替身,而是一個全新的他所珍愛的人。他要給她一個輝煌的未來。能這樣愛的人,皇上不會輕易忍心賜死。

二,朧月公主勸解父親,希望能夠享受上有父母,下有弟妹的天倫之樂,皇上被感動,所以放過甄嬛。果郡王率領親兵出城搶奪熹貴妃後,皇上再次證實甄嬛和果郡王之間的關係非同尋常,下令將果郡王調離京城去駐守邊陲,將熹貴妃軟禁在圓明園之中,對外說病重,也不許人探望。皇上這時已經想對熹貴妃下手,但朧月公主借孟子的一番話讓皇上感動不已,再加上皇上確實捨不得熹貴妃,所以就放過了她。

三,皇上所蒐集到眾多的依據表明,果郡王覬覦皇嫂之心明顯,而甄嬛在皇帝面前並無明顯破綻,這可能就使皇上覺得也許只是果郡王一廂情願,甄嬛對他並無此心。另外,即使他們是兩情相悅,皇上讓甄嬛毒死果郡王,也可能說明皇上是想讓甄嬛做出選擇,如果毒死果郡王,說明甄嬛選擇皇上,和以往那些人和事說再見,那就既往不咎,還會升遷(這也充分說明了皇上這次用情很深);如果沒有毒死果郡王,那就說明甄嬛沒有選擇皇上,那就全部賜死亦不足惜。


凌瀾若微


皇上不殺甄嬛,是因為甄嬛一次又一次證明這樣一個道理:

“你如果不信我,後果會很嚴重,你會孩子自己的的親生骨肉!”

雍正是一個猜忌心很重的人,要獲得他的信任,並不容易,但甄嬛做到了這一點。

雍正第一次懷疑甄嬛,是抓捕劉本為沈眉莊平反之事。在證據面前,雍正依然選擇相信年世蘭。這就是血淋淋的事實——你是我最愛的小花,但我始終會防著你!



雍正第二次懷疑甄嬛,是滴血驗親案。甄嬛用極強的化學知識和對人性的洞察,為自己排雷。雍正意識到,自己對甄嬛的寵愛,讓甄嬛招致了大量傷害,這種傷害,不止針對甄嬛,還真對他的三個孩子!

甄嬛表達出這樣的信息——那麼多人都想害我,皇上你要不信我,就上了壞人的當了!


第三次懷疑甄嬛,是宮宴上浣碧留下的小像。皇上懷疑果郡王和甄嬛有私情,雖然被浣碧遮蓋過去,但多疑的雍正真可能不疑心?上一次的經歷,讓雍正不自覺阻止自己去懷疑甄嬛,因為後果很可怕!

第四次懷疑甄嬛,是摩格求娶甄嬛,雍正假意答應,果郡王中計前去營救。這一次暴露了果郡王與甄嬛的私情。但甄嬛很快用事實證明了,那是果郡王的一廂情願。因為,甄嬛用毒酒毒死了果郡王!



《甄嬛傳》裡的雍正,是真正的權術大師,但也無法擺脫人性。當甄嬛苦心經營自己的完美形象,獲取雍正絕對信任的同時,雍正不知道,他已經徹底失去了甄嬛。

當甄嬛真心愛雍正時,雍正對她完全不信任。當甄嬛背叛雍正時,雍正建立起了對她的信任。當甄嬛像把雍正弄死時,雍正生命垂危把後事託付給了甄嬛。


宮鬥中,愛情並不重要,要掌握人性,利用權謀控制別人想法,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


歷史曉事


單單說電視劇

第一點:君威。



皇上是一個極度大男子主義的人,他的潛意識相信所有妃嬪都是愛自己的,所以一旦妃嬪失寵只要表示一下對皇上的愛意就能復寵(甄嬛引回宮事件和安陵容冰嬉事件)也許現代人覺得扯,但是這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的思想的。



記得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說過:“小女兒(未出閣沒見過幾個男人的)的閨怨詩若不指名道姓一般都是寫給皇上的。”(當然已經嫁人的都是寫給丈夫的)。再加上當時書信事件只能說明允禮愛慕甄嬛,至於甄嬛是否同樣喜歡允禮其實皇上是不清楚的。(最後死前他才說:“你果然和允禮有私情”)所以他更願意相信甄嬛沒有什麼表示,是允禮單相思。並且之前有浣碧的小像事件加上允禮的功績過大已經引起了皇上忌憚,所以皇上更願意相信允禮藐視君威所以覬覦貴妃,實則是藐視他的君威。



第二點:政局需要。


先說後宮:甄嬛手裡的皇子中一定有儲君人選,一個四阿哥一個六阿哥(此時沒有懷疑六阿哥)甄嬛掌握了後宮實權並且管理得很好(皇上此時已經對皇后厭惡至極,不可能再讓皇后掌權);論功績甄嬛孕育子女最多、論手段沒人比甄嬛更適合作後宮之主。

再說前朝:鈕祜祿是大姓,前朝也差不多知道了掌後宮實權的是熹貴妃。所以為了朝局穩固、後宮安寧,貴妃不能輕易殺。

第三點:心裡多少有愛。


其實甄嬛回宮後,皇上很滿意甄嬛。

一則為孩子不多的他生了很多孩子;

二則知書達理,符合他的心意;

三則像純元;

四則離宮前的甄嬛真心愛他的赤誠心意。


皇上其實很矛盾。一方面他很多疑,疑心妃嬪都是為了她們自己的榮寵獻媚於他;另一方面又渴望並相信嬪妃真心愛慕他。諷刺的是,真心愛他的華妃、前期的甄嬛都被他親手害死。

一個從小不受父親喜愛、不受母親關懷的人,一定敏感多疑卻又渴望真情。純元是否有這一點其實不能確定,因為她只是符合皇上對於妻子的全部幻想並且她早逝,所以她是皇上對於真情的全部念想。但是甄嬛是唯一一個跟他表露過真心的女人,並且前期可以說是和他琴瑟和鳴。所以無論如何甄嬛對於皇上而言於後宮其他女人是不同的。


第四點:測試結果合他的心意。

皇上確定允禮心懷不軌,所以一定要殺他。同時基於甄嬛不能輕易處置,所以就一石二鳥,讓甄嬛去殺允禮。結果甄嬛殺死了允禮,符合他的心意,所以他願意留著甄嬛作政治用途(之後一直對甄嬛留有防範並且也不像從前寵愛她,只是給她後宮的權力。)

最後大家都清楚了,皇上真正知道甄嬛背叛他的時候已經遲了,權力已經被架空,最後也只能活活氣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