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上的千年書院,百年名校:青州一中

專注齊魯歷史,在這裡更好讀懂山東,歡迎關注 。


上篇我們講了宋朝青州超級學霸王曾的故事,他連中三元,高中狀元,今天我們再來一起看看他小時候讀書的地方。


齊魯大地上的千年書院,百年名校:青州一中


1029年,剛正不阿的王曾被劉太后免了,他回到青州任職,故地重遊,寫下了《矮松園賦並序》。

“齊城西南隅矮松園,自昔之閒館,此邦之勝概。二松對直,卑枝四出。高不倍尋,周且百尺。輪囷(qun)偃壓,觀者駭目。”

那時候的矮松園是青州美景,一對松樹,樹枝低矮,四面伸展,高不過兩尋,樹冠卻將近百尺,覆壓低垂,看了的人無不驚歎。


齊魯大地上的千年書院,百年名校:青州一中

松林書院裡的古柏


王曾看了說道:“信矣夫,卑以自牧,終然允臧,效先哲之俯僂,法幽經之伏藏。”這就是松樹的風範,讓人不得不信服,謙恭的自我修養,終將會獲得一個完美的結局。王曾託物言志,表達了對官場的厭倦和對清靜生活的嚮往。

時間推到1000多年以後的今天,王曾讀書時的那一對松樹已經湮沒在歷史中,取而代之的是清朝康熙年間植下的四棵古柏,“矮松園”也演化為“松林書院”,掩藏於青州一中校內。

齊魯大地上的千年書院,百年名校:青州一中

松林書院院門

1466年,青州知州李昂造訪矮松園,見它“面山為屏,清致可愛”,把“名宦祠”移建於此。

名宦祠供奉有宋朝十三位有惠政的青州知州,故又稱“十三賢祠”,建“思齊”“仰止”二齋和“藏修”“遊息”二軒,並請名師傳道授業解惑於此。1469年,松林書院正式創立。(夏永軍、王巖《青州松林書院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

到了明萬曆年間,“首輔張先生”獨斷專行,實施文化專制,“張居正在最後幾年裡,對他的批評者非常敏感,而對有名的文士尤甚”(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他“毀書院,禁講學”,禁錮思想解放,查封全國64所書院。正是在這一時期,1580年松林書院被毀。

在中國古代的人治社會里,“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禮記·中庸》),張居正死後,作為文化載體的書院,春風吹又生。


1691年,清康熙年間重建松林書院,辦學逐漸興盛。

1902年,松林書院改為青州府官立中學堂,後改稱山東省立第十中學。

1952年,改稱山東省益都第一中學,為省屬重點中學。後來,1986年又改稱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

齊魯大地上的千年書院,百年名校:青州一中

青州一中校門


至此,矮松園、松林書院歷經千年迭代升級,成為了今天的青州一中。

千年書院,薪火相傳。

“敬道崇德,勤奮嚴謹,知行合一”,是松林書院文化精神的價值追求。(左景任《松林書院嚴格及書院文化》)因她厚植於青州沃土,深受王曾、富弼、范仲淹、歐陽修等先賢影響,更加強調誠信謙讓、剛正廉潔的品格和“皭(jiao)然不滓(zi)之節,挺然不撓之氣”的操守。

“勤樸公勇”“敬業樂群”是現今青州一中校訓,由1932年教育總長蔡元培、1937年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思源又分別題寫,它與書院精神一起鞭策從這裡走出的莘莘學子,奮發有為,不忘母校希冀,“教誨之於茲書院,皆能有所成就”。

10年前,恰同學少年,我在青州一中學習。

松林書院有幸是我們班(文科拾陸班)的衛生區,早上扛著掃把,推開那扇黑漆木門,踩著石階的青苔,徜徉於書院之中,高聳的古柏架起綠蓋,枝椏之間透過清晨的陽光,放佛是篩碎了的金箔撒在院中,光影之間幻化著年少的夢。

那時,我們住在松林書院西側一牆之隔的小平房,縱論秦始皇的功與過,討論社會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談談妹子,踢踢足球,高考前一天球開大了,還踢進了松林書院,那真是無所畏懼的少年風華。


齊魯大地上的千年書院,百年名校:青州一中


宿舍院子出門就是並排的古柏,筆直的樹幹直插雲天,記憶中一棵古柏早已乾枯,但仍是卓然傲立,攀爬的凌霄花尋枝而上,在風中搖曳著點點火紅,枯枝、綠葉、紅花的古柏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10年過去,依然不捨青春,再吟青州一中校歌:

雲門蔚秀,松林蔥鬱;

聖賢桑梓,海岱雄風;

齊魯青峩,薈萃益中;

文化之府,邦教之英;

譽馳遐爾,績著西東;

噫歟聖哉,泱泱大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