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書院~狀元的搖籃

翰逸神飛,謙慎誠樸。春風楊柳讀書聲,學海無涯動三迤。這裡便是:墨香流水處,翰影學子家,名動臨安府的“名校”~玉屏書院。江山若有詩,風雨更無私。

玉屏書院~狀元的搖籃

走進石屏,石屏以山為脈,以水為絡,以文人修竹茂林點綴。異龍湖畔,七十二灣灣灣出芙蓉;煥文塔上,凌煙閣閣閣出俊彥。走進古鎮,陳舊的門垣,尋覓失落的蹤跡,青磚黛瓦,恬靜的詩意,凝鍊著人文的厚重。狀元、翰林、進士、舉人的府第,承載著儒道至聖的光芒,走進古鎮處處凌空蹈逸,步步古蹟雜陳,舊陳之中透著昔日的“芳華”。

異龍湖十里荷豔,百里稻香,不是江南,也似江南,水映山色,山中有水,山水一色。日落春光醉,夜夜少年頭。長安可居否?讀書事可為。來鶴飛欲夕,日暮塔身隱。

走過州衙便是“學宗沫油”的“玉屏書院”,書院坐落於北正街4號,以縣城南面的玉屏山命名,故此“玉屏書院”。始建於咸豐元年,坐北朝南,老州衙府東邊,僅一街之隔,現佔地3303平方米,原來更甚於此。若從1851年建院算起到1904年止,53年間共出舉人53名;從第二年算共有51人,這53年間出進士10人。翰林3名,分別是朱景拭、張瀛、袁嘉穀,個個揮翰成風,不可謂不牛也。書院為地方培養了大批志士仁人,千古佳話,一字難盡!

玉屏書院~狀元的搖籃

提到玉屏書院,自然就離不開當地人朱雘(字丹木)的貢獻。此書院由朱丹木於咸豐初年捐資創建,朱氏石屏朱家寨人也,嘉慶十八年(1813)癸酉科舉人,道光九年(1829)中己丑科三甲第53名進士。道光十一年出任江南鄉試同考官,歷任安徽阜陽縣知縣、無為州知州、貴州興義府知府、江西督糧道、陝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等職。咸豐元年(1851)建成此院,時朱氏捐資出銀七千兩、紳士丁樹椿出銀一千兩等當地士紳創建玉屏書院及修重文廟。

道光三十年(1850)秋,邑人朱丹木回到久別的故鄉,回籍養痾,聯合當地士紳,為振興石屏文化再次起航,共同購買了州衙東邊閒置房地建蓋玉屏書院。書院有大門、二門、講堂、上房、中堂、碑亭等建築。兩側為教習居室,中堂為山長辦公和起居之所,書院大門左側為碑亭,當時有四通高丈餘石碑,錄刻捐資之名,及等因何而建之賦詞,講堂北有花圃種植梅、杏、桂樹等富有寓意之木。

玉屏書院~狀元的搖籃

雲貴總督吳文熔

手書“講堂”二字。“堂房”的楹柱上有其一聯“人物獨鍾靈,鷲嶺龍湖勝地,瑰才常輩出;制科先博學,夏弦春誦前賢,芳躅許肩齊”。

雲南巡撫張亮基有對聯

“規仿考亭,喜鹿洞重開,蓮峰啟秀;廈成工部,看鴻詞繼起,藝苑蜚聲”。

  • 書院很受巡撫大人張亮基喜愛,視同如白鹿洞書院,預示了後來的特科,在張大人心裡就是鴻詞科。

講堂後有楹聯:

“何事關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誰催我,黃昏燈火五更雞”。

  • 這勤學勉勵之聯時時提省學子們用“黃昏燈火五更雞”的精神,去摘取那八月的桂冠,金榜題名是每個學子的神仙夢。

督學楊式轂有一聯

“寶秀環開如此地素稱材藪;菁莪再造願諸生共衍新傳”

在書院特地建了啟發激勵學子勤奮苦學的“學海”和“龍門”。龍門為書院二門,龍門牌坊氣努恢宏,雕刻精美,具有傳統建築形式。院內遍植松柏花卉、古樹蔥蘢、境致幽雅。堂房之後,建有“興文土地祠”以求上蒼的恩祐,科舉的噴薄。還設有“思過房”禁閉懲戒那些懶惰的學子,希望學子們如同寶秀張漢老前輩一樣兩次榮登“翰林”。告別“四書四書、打得屁股鮮紅;五經五經、打得屁股落爛。”便是“丈夫擁有萬卷書,何假南面勝百城”的自信。

玉屏書院~狀元的搖籃

書院東北角為尊經閣,座北朝南,面闊19米,進深13米,高約12米,由知州蕭廷對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創建。此處樓上曾是石屏六中圖書室,樓下為教師住處。可見書院當時規模完善。

玉屏書院~狀元的搖籃

書院以童子試錄取新生,教授“四書”“五經”及詩賦文章,以誦習為主,兼訓詁考據、重在培養學子查找資料的能力。書院每月考試一次時稱“月課”即現在的月考,優者給予“膏火”即生活補助,先時、一等發銀二兩,次等一兩,後來就流於形式。書院經費由捐資購置的田產租收為主,田產分佈於該縣白花龍河、木果河及縣城一帶,年收入穀物二百餘石。

玉屏書院~狀元的搖籃

書院的建成,取代了原來“龍泉書院”登龍書院”秀山書院“,成了該縣規模最大教育中心。學子以參加省城“鄉試”中舉為畢業,凡沒中舉者,只要願意都可以回來繼續復讀,直到考中為止。書院歷任山長有:龍駒、宋印東(字樾軒)、朱芬(字竹虛)、李梧仙、許印芳、張桂輪(字喻文),共六人。

玉屏書院~狀元的搖籃


玉屏書院~狀元的搖籃


玉屏書院~狀元的搖籃
  • 此三者,乃石屏“未科三進士”是也。

書院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載體,可療去人們入世的傷痛和俗氣,有了它便了“早小實恆嚴”的教導,雖無包治百病,但開卷總是有益。經此學習,方有人性之美,“學無常師,惟德所在。”雲淡風輕,月涼如夜,漫漫四時,書院聲聲,月光蠟光瀉在格子窗上泛起淡淡梨色,桃花、梨花、竹子青青,清風徐來、花香花落、春濃秋涼、四季苦讀,振興文化還是書聲。

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州魏朝瑞奉旨將書院改為“玉屏小學堂”,實施新式教學,書院歷時54年辦學史,在石屏文化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歷史不滅、常留心間;緬懷過往,便有了憑弔的藉口。一九四九年後又改名為“玉屏小學”工農小學”,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升格為石屏縣第六中學,因此書院建築得亦保存,至今猶在。二0一八年五月成了“石屏博物館”。

玉屏書院~狀元的搖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