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屋和掃天下有沒有根本性聯繫?

鵬友程


你好,我是朝著遠方前進,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認為掃屋和掃天下有根本性聯繫。

在當今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如果不把握你的原則,那麼從小的方面其實就能看出你在外面的成就怎麼樣。

小屋子裡面的大智慧——積少成多

其實天下事無非就是由一些小事排列組合成的。

如果你看不起小事,怎麼能夠成就大事呢?

認真做好“掃屋”這件小事,然後積少成多,大事就不在話下了,那麼大事在哪呢?在你一次一次的認真做“掃屋”這件小事的行動中。

掃屋是為了使自己自律,從而使你更能掃天下。

掃屋,即整理你的屋子,書桌上物品擺放整齊劃一,說明你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能夠不用外力去約束自己,你的自律是發自內心的,這樣生活中的小事你都能安排的井井有條,那麼你出門後在社會上就能夠如魚得水。

從健康學上來看,掃屋使你擁有了一個好身體,更能掃天下

掃除你的病毒吧!這樣之後你就是健康形象大使,去哪都會受歡迎。

如果你的住所衛生條件達不到基本要求,那麼可以這樣說,你的人生和你說拜拜了;

如果你隔斷時間,比如三五天打掃一下衛生,那麼看得出來你是一個下面說的這種人;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如果你每天定時打掃衛生,那你保證了屋子的基本衛生,你很好,徹底和過去的那個懶散你說拜拜了。

所以,無論是為了你自己本身的健康也好,還是厚積薄發,增強自己的自律也好,這些使你增加了你的人生價值,加寬了生命的寬度。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


朝著遠方前進


你好,我作為一個運動員,站在在我的觀點上看這句話我覺得就是自律,掃一屋是對於小事的自律,只有養成每一天的自律,才可能做成大事,我第一次跑馬拉松是經過了兩個月的鍛鍊,每天都按量訓練,累,但是更多的是堅持


河洛之神


“一屋”與“天下”表面上看去毫不相干,其實他們存在微妙的聯繫。夢想的實現要靠實現身邊的每一件事,也只有做好每一件事,才有可能實現夢想。否則,你將一事無成。一個人要有所追求,有所上進,要想幹一番事業,要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更要戰勝自我,就從自己的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有奮鬥的過程,他有打好的基礎,所以他成功了。沒有人是不經過努力就能成功的。就如一個人連自己的屋子都不去掃,那他又有什麼本事去掃除天下呢?

做繁瑣的小事,為創大業培養嚴謹的作風和良好的習慣。有“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當她還是個小姑娘時,她父親沒告訴過她“你將來一定要改變這個國家或世界”之類的話。只是告誡她“事事爭第一”。小撒切爾做到了“事事爭第一”。日後她也做到了讓她所治理的國家在世界格局中佔據制高點。而漢武帝則通過“推恩令”一步步削弱藩王的權勢,終於解決了王國問題,鞏固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許多人則認為“一屋不掃能掃天下”,認為做大事者不拘小節。但是一個人連小事都懶得去做,他能做好大事嗎?就如小孩子一樣,不先學會走,他怎麼能學會跑呢?凡事要一步步的來,並不是一口就能吃個大胖子,這樣子你會消化不良的。

做艱苦的小事,為創大業磨練兼任的意志品質。李白不怕辛苦,終於把鐵杵磨成針。美國卡耐基說:“一個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遠不會成就大事業。”他們的事例無不告訴我們“欲掃天下必先掃一屋”。

現在的人們都在夢想著有一天成功,卻並不去付出努力。整天做著白日夢。試問一下,不付出何以有收穫。如果你從小事做起,那麼你離做大事也不遠的,也就是離實現夢想的時候不遠了。所以同學們要為了收穫去耕耘,不要等到日後後悔。要做好每一件事,那樣,你會成功。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陳沐椿風水命理


個人愚見,權當笑談——我認為一屋不掃,也能掃天下。

一屋是指小事和生活瑣事,屬於次要矛盾,並不是指基礎性的東西。

掃天下是指事業上獲得公眾認可的成功,是主要矛盾。

當然,我並不排斥先掃一屋,在掃天下。我的意思是,掃一屋並不是掃天下必然經歷。

首先,在生活壓力日益增大的當今社會,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既然選擇了掃天下,何必拘泥於掃一屋呢?  

其次,掃一屋和掃天下肯定是有一定聯繫的,但是兩者的聯繫並不是必然聯繫。

當然,關注細枝末節本身沒有錯,但是為了掃天下的目標,過度強調掃一屋是掃天下的必要條件就顯得十分牽強,難道一個人掃一千個屋子就能去掃天下了嗎?

然後,“一屋不掃,也能掃天下。”符合時代發展潮流。

隨著社會發展,現代社會分工更加明確,分工合作也就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現在社會,沒有必要事必躬親,管理者就該有管理者的氣概,能力及指揮他人的霸氣。

所以,我認為可以一個掃天下的人,完全可以把掃一屋的任務分配給專業部門,從而個人專注於掃天下的重任,由此適應時代發展。




耕根


一、先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它的本意是:一間屋不能打掃乾淨,又怎麼能夠打掃乾淨更大範圍的天下呢?引申若小事都做不好,是不能做好大事的。

二、掃屋和掃天下有有沒有根本性聯繫?

這個問題也許見仁見智,沒有標準答案。但我認為有根本性的聯繫。其原因:

掃屋和掃天下本是一個類型的工種,不同的是範圍大小而已。假設一個人連走路都不能走穩,又怎麼能跑呢?比如:明朝的崇楨皇帝以為殺了奸宦魏忠賢,便能振興天下。結果,自己身死國滅。為什麼?能力不足的原因。

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我們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小戰做起,積小勝為大勝。”

綜上,萬事須從小事做起,逐漸積累經驗,取得成功。然後,繼續做大做強,才能進一步取得更大的成功。古往今來,凡成功者,無不如此。



大才21


這是一種類比說法,類比就是打比方,用來解釋一些道理。但是這種方法不具有邏輯性,不是科學的方法論。東漢有個少年陳蕃,獨居一室,屋內齷齪不堪,當他父親的老朋友薛勤勸告他時,他慨然道:“大丈夫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兩個事物相似或相近,也只能是相似相近,不可能完全一樣。把甲說成乙不科學。即使是雙胞胎,老大考上了北大,也推不出老二一定考上北大。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把“一屋”和“天下”理解為從小到大,做大事要從做小事入手,當大官要從做小官開始,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道理似乎也說得通。

可是,掃一屋和掃天下完全不一樣,掃一屋你自己幹就行了,掃天下自己幹不了;掃一屋用的是力,掃天下用的是腦;掃一屋用的是行動力,掃天下用的是領導力。顯然,你把一屋掃的很乾淨,全國第一,也不見得就會掃天下。你能掃天下,不見得需要你把一屋掃成天下第一干淨。掃一屋和掃天下是兩個不同的領域,術業需要有專攻。

韓信是個逃兵,逃兵不能算好兵吧,但他卻是一個出色的將軍,為大漢打下半壁江山。

類比如果是幫助解釋道理,沒問題;如果是論證道理,此路不同;如果是定下結論,大錯特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顯然是個結論。


偶然回眸


《你的家,決定著你的遠方和未來》

家,是我們忙碌一天後讓身心放鬆休息生活的幸福所在,也是治癒心靈、承載情感的港灣。

你的家是垃圾滿地,雜亂無章,還是窗明几淨,整潔優雅呢?

還記得那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麼?你的家,不僅決定著你的心情,也決定著你的生活層次。

東漢有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並且以天下為己任。 一天,他父親的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 陳蕃回答:“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禍患這件大事為己任。為什麼要在意一間房子呢?回答讓薛勤暗自吃驚,知道此人雖年少卻胸懷大志。感悟之餘,勸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以激勵他從小事、從身邊事做起。

《弟子規》中說:“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意思是說:書房要整理清潔,牆壁要保持乾淨,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放置整齊,不得凌亂,觸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可見,乾淨整潔的環境是有利於人進步和成長的。

生活中很多時候就像破窗效應一樣,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比如:你分別到兩個朋友家做客。在乾淨整潔,地板上一塵不染的朋友家,如果他忘了給你準備菸灰缸,你一定會在點菸之前請他幫你找一個菸灰缸,而決不忍心讓菸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在果皮紙屑隨處可見的朋友家,估計你也懶得要朋友給你找菸灰缸了,而是任由菸灰飛散,或是直接把菸蒂扔到地上。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說:“清潔是信仰的一部分”。不要讓一個髒亂差的家,來粉碎你對生活的所有想象。你有沒有發現,在雜亂無章的環境,要想找一件東西是非常困難。當你凌亂的環境變得整潔,會讓人積鬱的心情也一下子豁然開朗了。除了環境的清潔以外,身心清潔同樣有助於去雜除塵,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從而變得更加陽光與積極。

其實你的家,不但體現了你的生活狀態,更決定著你的遠方和未來。這與家的大小、貧富無關,只與你想要的生活有關。一個乾淨整潔的家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勤於打掃、講究生活質感的人。一個家能長期保持一塵不染、井井有條的面貌,那裡必定也住著用心對待自家的生活空間,認真對待生活,極度自律的人。把你的家打掃乾淨,用心維持乾淨整潔。

沒有經過整理的家庭環境,其實也就是沒有規劃的人生。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像一無人駕駛的小舟,漫無目標的地隨風漂盪。 你必須首先確定自己想幹什麼,然後才能達到自己確定的目標。談到人生規劃,是關乎到一個人的興衰成敗、生存發展的重要課題。有"掃天下"的胸懷固然不錯,但是"掃天下"正是從"掃一屋"開始的,"掃天下"包含了"掃一屋",而不"掃一屋"是斷然不能實現"掃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荀況《勸學篇》裡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前蘇聯革命導師列寧也說過"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從小事做起。"

《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畢生的理想信念;也充分體現了"掃天下"與"掃一屋"的哲學關係,說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積累而成的道理。

你對待生活的樣子,就是你對待人生的樣子。

你潦草對待生活,生活必定精緻不到哪裡去,人生也只是渾渾噩噩和將就湊合。

你用心對待生活,讓家裡時刻保持舒適與溫馨,人生也會處處充滿驚喜,給予你更多意外的回饋。

所以,今天就立即把你的家打掃乾淨吧,你想要的遠方和未來就藏在你的生活狀態裡。


雲寄錦書來


我是易生君子,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這句話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出處為清代劉蓉的《習慣說》。

掃屋於掃天下本質上是沒有什麼聯繫的,這句話是告訴人們,做事情就要從一點一滴積累,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這就跟老子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和荀子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沒有錯的。

但是我們也不要亂下定義,並不是說勤於打掃屋子的人就可以贏得天下,而不打掃屋子的人就不可以贏得天下。

東晉的王羲之,被人家招女婿的時候,袒胸腆肚的坐在東床上吃餅;東晉末年的王猛,跟苻堅一邊聊國家大事,一邊抓身上的蝨子,結果還能輔佐苻堅統一北方。

所以我們在看待一個問題上,都要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千萬不要被一些心靈雞湯誤導,結果走進了巷子裡就出不來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謝謝!


易生君子


列寧說:不要拒絕做任何小事,共產主義的宏廈,高樓是由每一件小事做起的,離不開齒輪,也離不開螺絲釘。我覺得這句話可以解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根本聯繫!

如果把“天下”比喻成高樓,那“小屋”就是螺絲釘,把每一根螺絲釘擰緊,是高樓屹立不倒的前提。如果連螺絲釘都擰不牢固,又如何去建設高樓?

如果把“天下”比喻成社會,那“小屋”就是每一個小家庭。小家庭的都管理不好,那千千萬萬個家庭構建成的社會,又如何管理的好呢?

再者,如果把“打掃”比喻成管理,“屋子”比喻成家庭,“天下”比喻成企業,那就是說如果連自己的小家都管理不好,得不到安穩,那你又如何管理企業這個擁有幾百號,甚至幾千號的企業呢?

不知道我這樣解釋,您是否能明白呢?



阿敏說不說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其實與“勿以善小而不為”表達的是同樣的理念,即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這方面,先賢們早有精彩的論述。

比如:荀子的《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比如:“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上所述,不論是“積跬步”還是“苦心志”,都是強調從小處著手,試想連自己的起居環境都懶得整理,那還能做好其他的事情嗎?

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不正是通過全民的不懈抗爭,堅持八年,積小勝為大勝,最後才能取得勝利嗎?由此可見,滴水穿石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從小做起,於細微處見精神!

閩南有俗語:鋤頭勤掘,狗屎勤拾。在農耕時代,鋤頭就是生產力,狗屎可做肥料。意思就是人勤春來早,收成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