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為何要把姜子牙的後人齊哀公活活煮了?

岩石龍


談到君主,一般人想到的應該都是朝堂之上處理國家大事的領袖。

既然身為領袖,是身處權力最頂層的人,其行為和言語對下面臣子和百姓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通常來說,一個能治國,有擔當,得民心的君主,在許多方面都會做出表率。如唐太宗曾經隨兵士親征外敵,還為受箭傷的兵士吸出毒血。漢文帝為提倡節儉,自己平日穿布衣,吃素菜,還親自勞動。歷史經驗證明,執政期間國家發展勢頭盛的君主,一定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並且善作表率。

這次的問題就涉及到兩個君主,並且按照上面這個標準來說,他們都不合格,所以最終自食苦果。一個沒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將本就不可控的事態弄得更加失控。另一位更可悲,甚至因此而丟了性命。


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 這兩位君主分別是誰?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

這兩位中一位是周夷王。他是西周的第九位君主,在位時期分封制弊端開始顯現。有些勢力過大的諸侯已經不來朝貢,周王室的權威開始受到挑戰。

另一位君主是齊哀公,是當時周王室分封下的一個諸侯。這二人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周夷王身在中央,號令諸侯。齊哀公則聽其號令,定時交納貢品和朝見天子,但是後來周王卻在沒有什麼特殊理由的情況下把齊哀公殺了。

本來這一切應該正常運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是他頂撞了周王嗎?還是說兩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事實上,矛盾的確是有,不過周王針對的並不僅僅是他一個人,而是眾多和他身份相同的諸侯。

他只不過是在一個不恰當的時間做了不恰當的事,最後被不恰當的處理掉了而已。 周夷王是怎麼殺的他?用的什麼理由?

說到他被殺的方式,現在讓人想想真的是會起雞皮疙瘩。他是被扔到一口燒滿開水的大鼎內活活煮熟的。而他被殺的理由,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他自身的原因和外界原因。

他自身方面的原因就是他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封地,每天沉醉在酒色享受之中。使得下面的百姓包括他的親弟弟都對他十分不滿,甚至在他被殺前還和相鄰的紀國密謀反叛之事。

外界原因就是紀國君主在周王面前多了幾句嘴。因當時齊國看紀國勢力小,所以多次騷擾,使得紀國境內很不安定。紀候怕有一天齊國會攻打過來,就向周王說了許多哀公的罪狀。

周王此時正發愁怎樣挽救一下王室的權威,聽到這不禁有了一個主意。就是在諸侯面前處死哀公,以震懾他們,樹立君威。因此,就有了後來的事情。


殺掉哀公之後,周王達到他的目的了嗎?王室是否重振聲威?

事實證明,簡單粗暴的方法永遠無法解決長期積累形成的問題。在他殺掉哀公之後,諸侯們的確有所觸動,但並沒有對他產生畏懼,更多的是不滿。因為他如此隨意的處置一個諸侯,事前沒有商量,事後也不解釋。在諸侯心中,這種做法既不合乎規矩,也不合乎律法。殺人完全成為了他天子一個人的掌控的事情,在這些諸侯眼中,他這樣做,不僅沒有提高自己的聲望,反而還損害了它。


因此在這之後,此前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如果百年之後再回頭看的話,估計周夷王自己也沒料到這樣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最後會加速周王室瓦解的進程。


歷來現實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周天子把齊哀公煮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史記》上並沒有具體說是什麼原因,只說紀國的紀煬侯向周天子嚼耳根說壞話,然後齊哀公就被煮了。到底紀侯說了什麼,沒人知道。但我認為,周天子要殺齊哀公絕對不會是因為紀國的挑撥,而是周天子心中早就有了殺機,然後借紀煬侯的這陣耳風順勢殺了齊哀公。

周天子與齊哀公有仇

西周到了周昭王的時候已經是“王道微缺”,周穆王即位後“王道衰微”,而到了周夷王時期則是“諸侯或不朝,相伐”。由此可見,周夷王時期不來朝拜的諸侯相當多,並非只有齊哀公一人,為什麼周夷王要拿他開刀呢?有人說齊國威脅到周朝天下,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先來看下方的地圖。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齊國的封地相當偏僻,離鎬京也很遠,雖然齊國一直在擴充地盤,但是齊國的征伐之權其實是有限制的,“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這就是周成王賜給齊國征伐之權時的要求,從地圖上看,齊國也沒有越權。所以周夷王時期,如果說齊國會威脅到周王室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周夷王殺齊哀公,並非他不來朝拜,也不是齊哀公要造反,而是周夷王與齊哀公有仇,或者說與齊國有仇!是什麼仇呢?我們不妨看一下週夷王的上一任天子——周孝王!

周孝王是周夷王的叔公,周夷王的父親周懿王死後本應把皇位傳給周夷王的,但是周孝王卻搶了他的天子這位。西周是“嫡長繼承製”,周孝王也是整個西周唯一打破這個制度的人,是什麼原因要搶侄孫的天子之位,《史記》中沒有交待,只是短短几個字“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

雖然史料上沒有說周孝王因為什麼原因要奪位,但我們可以推測出一個事實,那就是周孝王想做天子,必須要得到眾諸侯的支持,否則他就成不了事。在諸侯國中,齊國實力很強,因此齊國說話也很有分量,而從周孝王成為天子的結果來看,齊國在當時肯定是支持周孝王的。

後來周孝王去世,周夷王登基,他心裡憋屈啊!本來父親去世自己就應該是天子,偏偏這時候殺出一位叔公來,所以他要發洩心中的怒火!當年支持周孝王的諸侯中,姬姓諸侯他是不敢碰的,因為是同宗,而齊國是外姓諸侯,自然就把怨氣都撒到齊國身上了。

齊哀公被煮了,扔進大鼎裡煮了。有人說齊哀公是被油炸,不是水煮,在這裡我澄清一下,西周時期食用油非常珍貴,用油炸人不太現實,所以應該是被水煮。大家覺得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齊哀公,名為呂不辰,齊國第五任國王,公元前868年被周夷王以烹殺之刑處死。

齊國乃是周王朝的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封國,且周武王的王妃又是姜子牙之女,可見齊國與周王室間的關係匪淺。



而關於齊哀公的死,《史記·齊太公世家》有記載: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

那麼周夷王又為何要將齊哀公殘忍的烹殺呢?

其實,原因不外呼如下幾點:

其一:權力博弈的犧牲品

周夷王是西周第九位周王,按照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周夷王應當是西周第八位周王才對。

但是在其父周懿王姬囏逝世後,周夷王並沒有如願以償的當上週王,而是被周懿王姬囏的叔父姬闢方將周王之位奪了去,是為周孝王。

而周孝王繼位的背後,齊國就是姬闢方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在周孝王逝世後,眾諸侯擁立周夷王為天子,繼位後的周夷王,自然對齊國心生芥蒂。

其二:挑戰天子權威的後果

周孝王逝世後,眾諸侯擁立周夷王繼位,繼位後的周夷王曾召集天下諸侯會盟,在周夷王在位期間,雖然周天子的威望開始衰弱,但天子的權威還是有的。

所有諸侯都應召前往,只有齊哀公自恃齊國強大而不應召,由此使周夷王十分不滿。

其三:被人嚼舌根

齊國與紀國是鄰國,齊國強大後讓紀王十分的恐懼,於是在會盟上,由於齊哀公拒絕參會,紀國國王紀煬侯趁機向周夷王嚼舌根,說齊哀公的壞話,想通過周王的勢力來懲罰齊國。

於是,齊哀公被周夷王以烹煮之刑殺死,也因為紀煬侯的小人之舉,成為害死齊哀公的罪魁禍首,齊靜公繼位後,隨即發動對紀國的戰爭。


最終,紀國被齊國所滅!


Mr農村大姚


公元前868年,西周第九位天子周夷王(姬燮)將姜子牙玄孫、齊國第五位國君齊哀公(呂不辰)烹殺之,通俗地講,就是活活煮死。

烹殺,在周朝其實是一種禮刑,但更是一種酷刑。這種刑罰主要是為有身份的貴族而定製的,一般人根本無法“享用”。禮在何處呢?根據周禮的規定,有身份的人出死後應保存全屍,不能流血,於是烹殺之刑誕生。

齊哀公被烹殺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在大鍋中盛滿清水,然後將人投入鍋中開始旺火加熱,罪人並不會立刻死亡,而是被溫度逐漸升高的沸水燙死,其慘狀可想而知。齊哀公就是這樣被周夷王殺掉的,項羽當年也差點把劉邦的父親烹殺。

話說回來,這周夷王到底與齊哀公有什麼樣的深仇大恨,以至於齊哀公要被烹殺?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齊國日益壯大,引起其它諸侯國的嫉恨,於是獻讒言給周夷王,周夷王一怒之下的“傑作”,目的是以儆效尤。

周夷王烹殺齊哀公的前因後果

自從渭水河畔相遇之後,姜子牙就成為了周文王的得力助手。周文王死後,姜子牙輔助周武王將商紂王逼入了朝歌鹿臺的大火之中,建立了周王朝。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等人作為開國功臣被分封到各地成為諸侯。

姜子牙在分封地建立了齊國,其女兒邑姜是周武王姬發的王妃,與武王育有二子,長子就是周成王,次子為唐叔虞。因此,姜子牙不但是周朝重臣,而且還是周成王外公,也算是皇親國戚。

與齊國相鄰的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國,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從封地的大小便可看出外臣與宗室的區別,齊國始封地方圓不足百里,而魯國足足有方圓三百里的國土。姜子牙在封地實行霸道武政,齊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周武王去世後,成王年幼,紂王兒子武庚煽動其它東夷部落叛亂,周公授權姜子牙:各諸侯國有不服周朝的,皆可征討。最終周公安心的征討武庚,並獲得勝利。在此征討期間,姜子牙的齊國領土迅速擴大,他還將孫子姜隱封在了鄣國。

公元前1017年,139歲的姜子牙去世,其長子齊丁公繼位。此時的齊國擴張步伐逐漸減緩,因為周圍皆是姬姓宗室的諸侯國,這個雷池是萬萬不能越的。除了魯國外,還有周武王弟弟康叔封的衛國,姜姓的紀國,及後來周厲王之子鄭桓公的鄭國等。

姜子牙的子孫大概用了百年的時間,基本佔領了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的大片領土,幾乎是大半個山東半島。齊國三面環海,只能朝西面擴張。到了姜子牙玄孫齊哀公呂不辰時,齊國兵戎整肅,成為與魯、晉、燕等國平齊的諸侯。

齊國的發展壯大,讓周圍的臨近諸侯如坐針氈。齊國的近鄰魯國、鄭國、衛國紛紛慫恿紀國向周夷王告狀,紀國位於齊國東邊,也不算一個小諸侯。但與魯國、鄭國、衛國相比,顯然身份太低,這三國皆為周室宗親的封地,在周天子跟前說話很有分量。

但紀國為了自身的安全發展,只能處在眾強之間委曲求全,而滅掉紀國是齊國擴張的必由之路。在這種情況下,紀國在魯國、鄭國、魏國的支持下,向周夷王告狀,告齊國不遵周禮,四處向近鄰兵戈相見,威脅到周天子和宗室的統治。

最致命的一擊是說齊哀公根本沒有把周夷王放在眼裡,處處藐視周夷王的威嚴。在眾諸侯的慫恿之下,周夷王決定好好懲治一下齊哀公,給其他的諸侯點顏色看看。於是,周夷王於公元前868年,將齊哀公呂不辰約到周朝都城鎬京,活活煮死。

在周朝長達八百年的歷史中,齊哀公呂不辰是唯一一個被周天子烹殺了的諸侯國君。周夷王為了扭轉周朝的頹勢與遏制齊國的發展,還是下了狠手的。魯、鄭、衛、紀四國由此與齊國結下深仇大恨,齊哀公死後,齊國內鬥了近百年。

公元前691年,紀國分裂。紀侯之弟紀季投降齊國,做齊國的附庸。公元前690年,齊國軍隊攻破紀國都城。紀侯將剩下的國土交給紀季,出國逃亡,紀國滅亡。紀國的紀候為自己的讒言,付出了滅國的代價。


野史也是史


簡單來說,殺雞儆猴,震懾諸侯。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週夷王之時。”

從這裡可以看到,齊哀公被活煮一事有三個主人公,作決定的周夷王、打報告的紀侯和被煮掉的齊哀公,要分析此事的原因,就得從這三個人入手。

西周王朝到了周夷王這一代,已經頗為衰弱,其表現在於王室內部的混亂和諸侯的日漸不朝。

在西周初年,周公等人制定了完備的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度等等制度,目的就是保證王朝的長治久安,但這些制度有一個根本保證,那就是王室自身必須具備足夠實力。

當時間來到周夷王時期,王室的勢力已經大為下滑,王室帶頭破壞嫡長子繼承製,強大起來的諸侯也敢於不來朝見,而王室缺乏強硬措施予以制止。

西周第一次非嫡長子繼位,就發生在周夷王繼位前。

《史記·周本紀》:“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周懿王去世後,繼位的並不是他的兒子太子燮,而是他的叔叔闢方,史稱周孝王。太子燮氣炸了,本來他才是名正言順的王位繼承人,忽然跳出個叔祖就搶了他的王位,太欺負人啦!

按理說,這種搶奪王位之後都應當斬草除根的,但太子燮卻活了下來,直到十五年後熬死叔祖,終於繼位,是為周夷王。

十五年的時間,周夷王顯然沒在閒著,《史記》說他是被諸侯擁立的,說明周夷王爭取了不少諸侯的支持,他一個落魄太子是怎麼在周王壓制下獲得支持的呢?總不可能全憑理想和禮法吧,肯定許了好處,這種場景在後來的東周時期屢屢重現。

《綱鑑易知錄》記載:“周夷王元年,天子始下堂見諸侯,覲禮廢。”

能讓天子廢除覲禮的諸侯,除了擁立他的功臣,恐怕也沒誰了,但此舉直接破壞了森嚴的禮樂制度,使得君臣關係減弱,這些功臣甚至會因此居功自傲、不可一世。另外有可能某些諸侯還是支持周孝王而否定周夷王的,那麼這次王位世系交替,必然在諸侯之間引起動盪,加上王室實力下降,使得上位之初的周夷王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局面。

《史記·楚世家》記載:“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這時候,槍打出頭鳥,找個鬧事的強國揍一頓,顯然可以殺雞儆猴。

沒多久,有人把雞送上門來了,送貨的正是紀侯。

紀國為姜姓諸侯國,國土位於山東,算是山東境內的三號國家,僅次於齊魯,因齊國最強,紀國的主要國策為聯魯抗齊。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諸侯沒有盡到諸侯的義務,周王是有權懲罰諸侯的。此時王室雖已衰落,但仍有底子,出兵攻打戎狄也都還行,諸侯之間鬧了矛盾也有可能會找王室調停,至於王室能不能調停,那就是兩說了。

我們可以想見,齊國跟紀國鬧了矛盾,紀侯找周夷王打報告說齊國如何如何,期待周王給予齊國懲罰,周夷王順手把握機會,把齊哀公當雞煮了。

那齊哀公有沒有犯錯呢?不得而知。

早在周懿王時期,就已經是“王室遂衰”,諸侯不朝天子的數量增多,且大國欺小國情況越來越多。齊國作為東方大國,本身是有徵伐權的,還是周王室自己授予的,畢竟是太公望的封國嘛。但齊侯也要按時朝見天子,齊哀公很可能就是犯了這個錯。

按照周王室自己的規定,諸侯不朝是有累計期限的,最高懲罰是出兵奪其封地,而不是叫來煮了,周夷王採取這種暴烈措施主要還是因為王位不穩,需要威權鞏固。

這種暴烈措施對中原諸侯或許有所威懾,但對於南方的楚國,沒有絲毫用處,楚人已經敢明目張膽地僭越了。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子熊渠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諸侯僭越為王,是對王室天大的挑釁,上一個敢這麼做的還是被周王室滅掉的徐偃王,然而楚國這麼做了,卻並未招致周朝討伐,說明此時周朝的實力無暇南顧。倒是後來“暴君”周厲王在位時,楚國反而開始擔心周朝南征,主動取消了王號。


平沙趣說歷史


周天子是否真的把齊哀公煮了?

真的,而且用的大鼎。還召集了諸侯,一起圍觀“周天子烹飪齊哀公”。

齊哀公犯了啥錯,讓周天子下狠手煮了他?

有人說齊哀公可能遭到了誣陷,這是錯的。

齊哀公支持周天子對手,禍亂朝綱,諸侯對他怨聲載道。當年懿王被放逐,太子夑(即後來烹飪齊哀公的那位)被冷落,孝王及其黨羽專橫跋扈,禍亂朝綱,就是受齊國國君的支持。太子夑在朝中重新即位,打擊罪魁,自然要想辦法連齊哀公也辦了。

齊哀公的罪行是誰舉報的?

是紀國國君。

紀國靠著齊國,因為實力弱,一直被齊國打。齊哀公這人又荒誕淫靡,導致百姓生活困苦,這是公認的事實。所以紀國作為鄰居,舉報齊哀公荒淫無度。周天子正愁沒借口弄死他,於是聚集諸侯,公開煮了齊哀公。

周天子不念舊情麼?

周天子煮齊國國君,距離姜子牙時代都過去了好幾代,況且齊國以前就打著“不臣”的旗號,不聽從周天子號令,周天子曾經派人打過齊國,兩者關係本來就不好了。相反,周天子與紀國關係不差,因為兩者之間通婚。兩個朋友的後代,隔兩代就不太認識了,更何況隔數代,哪能比親家親?

齊國為什麼沒被滅?

周天子烹飪齊哀公,不是為了滅齊國,而是找個聽話的取而代之。他找的是齊哀公的弟弟胡公,因為胡公對哀公也非常不滿,與紀國有秘密聯絡,本來就想推翻哀公。胡公和胡公子,當時在齊國受到的擁戴,要比齊哀公多太多。

齊哀公這人吧,他的死,是比較活該的。他的確是沒站好隊,遭到了算計。但也不能說紀國誣陷他,紀國是想整他,舉報材料寫了一摞,但沒有一句是誣陷。西周最講“禮”和“理”,出師有名,不能誣陷。否則周天子當著諸侯的面煮他,又有誰會服氣呢?


豆子人民藝術家


公元前868年,西周周夷王(姬燮)在西周鎬京,將齊國國君齊哀公(呂不辰)烹殺之。周夷王烹了齊哀公之後,立他的弟弟呂靜為齊國國君,即齊胡公。齊哀公也是周朝歷史上唯一一位被烹殺的國君。《史記·齊太公世家》是這樣記載,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從這段記載看,周夷王是因為紀侯向自己說齊哀公的壞話,周夷王這才把齊哀公召到鎬京,並下令烹死齊哀公。

但是,齊國畢竟是開國功臣呂尚(姜子牙)的封國,僅僅聽從紀國國君的挑唆進言,就以這樣殘酷的手段誅殺諸侯,貌似有點簡單粗暴。實際上,考慮到當時周朝和東方各諸侯國的局勢,才會明白周夷王這樣痛恨齊哀公的原因。



西周建立後,在平定了“三監之亂”後,周王朝步入了上升期,特別是到了周穆王時期,國力達到頂峰,但接下來國勢開始衰微,到了周夷王繼位時朝廷的權威已經大打折扣,不少諸侯都沒有按時來朝覲周天子,這時候的周夷王對蔑視朝廷權威的諸侯十分不滿,正打算找個機會立威,以提升自身威望。另一方面,位於東海之濱的齊國利用周王朝授予的方伯身份,在立國的一百多年時間內,不斷開疆拓土,已經成為東方首屈一指的強國。到了齊哀公時期,齊國開始不太服從朝廷權威,再加上與齊國不斷侵佔周邊姬姓諸侯國和紀國萊國等國的封地,接壤的諸侯國魯國鄭國紀國感受到齊國的現實威脅,於是魯國和鄭國就慫恿弱小的紀國向周天子告狀進言,這正中發愁沒有機會立威的周夷王下懷。於是,周夷王為了維護朝廷的權威,並遏制齊國在東方的壯大,以烹殺的方式齊哀公,並趁機介入齊國的國君繼承問題,擁立齊胡公。

齊哀公被殺後,齊國很快陷入內亂,但是齊國由此對紀國恨之入骨,慢慢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報復。經過將近兩百年的準備,公元前690年,齊國出兵消滅了紀國,紀國國君棄國出逃,齊國大仇得報,這也是“九世之仇”的典故由來。


滄海拾遺錄


周天子為什麼會烹煮齊哀公,史書上的記載是: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史記·齊太公世家》)。也就是說齊哀公被周天子誅殺的直接原因是紀侯在天子面前說了不少齊哀公的壞話,周天了一生氣就將齊哀公給烹殺了。透過歷史的塵埃,我們看到周天了殺齊哀公的原因是齊國越來越強大了,威脅到了周天子的權威。

齊國是周朝建立後成立的第一批諸侯國,第一任國君是赫赫有名的姜子牙姜太公,而齊哀公是齊國的第五任國君了。周公旦制訂了一系列的禮樂制度,就是要各諸侯國各安天命,做好自己拱衛周王室的本分就行了。不過姜太公表明上尊周禮,實際上卻在推行霸道,在其它諸侯國老老實實做臣子時,齊國卻在不斷的擴張。

姜太公做了一件事,可以表明他治齊得力,絕對不是溫文爾雅的說教,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順我者生,逆我者死。滅了商朝後,姜太公並沒有留在中央,而是車不停軸的跑到自己封地搞建設,名為協助王室擊滅商朝餘孽。當時山東有名士華士,他公然說不臣服天子,不結交諸侯,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不樂哉?姜太公三次派人召華士出山效力,華士不允,姜太公安排人將華士殺死。並明告萬民,不服號令者死,從召令者生,由於齊國大治。

周公旦聽聞姜太公要殺名士華士,專門下命不要殺,結果周王室的命令還沒有傳到,華士就死於姜太公的屠刀之下。姬旦質疑姜太公,殺賢人而治國為之奈何?姜太公的解釋是國家需要順民,人人如華士這樣自由自在,不服國家管理,那麼我作為國君統治誰去?殺一個華士,則人民都不會學華士 ,聽我號令,我才能令行禁止,才能國家昌盛。齊國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先後吞併了山東省的許多商朝諸侯國,到第五代齊哀公時,周圍只剩周朝冊封的諸侯國了。

齊哀公就是因為侵佔了姬姓諸侯國以及先賢前聖諸侯的領地,故遭到紀侯的彈劾,最終周天子召他到鎬京,趁機將他烹殺,以示各諸侯務必各安本份,不要想著擴張。其實齊哀公如果不去周王室都城,也不至於被烹殺;楚國國君滅國無數,他就從不去朝拜天子,等周天子昭五來征伐他,戰而可勝,還設計將周天子沉入江中淹死,可謂明智之舉。周昭王的兒子周夷王接受父親的教訓,他就沒有親征齊國,而是把齊哀侯召到都城來,再處死。後來齊國強盛了,紀被滅,魯國也被蠶食,齊恆公代天子行政令,也算是為齊哀公報仇了。


大秦鐵鷹劍士


烹煮齊哀公的兇手是西周第九任天子周夷王,名叫姬燮。其實,周夷王和齊哀公之間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只不過周夷王要殺雞儆猴,在諸侯面前樹立自己天下共主的威嚴,所以齊哀公不幸的成為了那隻悲催倒黴的雞。關於此事的來龍去脈,且聽我慢慢道來。



周夷王在位時,西周逐漸衰弱,而夷王也是靠著諸侯的擁戴才坐上王位的,所以他對擁戴自己的諸侯萬分感激,一改之前周天子坐堂受諸侯朝拜的慣例,變為下堂站著接受諸侯的朝拜,以示對他們的尊敬。

凡事都有利弊,對於周夷王紆尊降貴的舉動,有的諸侯滿心歡喜,受寵若驚,有的諸侯卻覺得這樣有失天子威儀,不合禮法,就有點瞧不起周夷王。這樣一來,周夷王接見諸侯的時候,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常常搞得自己尷尬不已,很沒面子。

久而久之,周夷王心理不平衡了,認為那些諸侯給臉不要臉,存心刁難自己,他決定殺一儆百,給那些諸侯點顏色看看。可到底找誰下手呢,總不能無緣無故的殺人吧?就在周夷王冥思苦想之際,紀國國君紀煬侯向他打小報告,說齊哀公不尊周法,不把天子放在眼裡,意圖謀反。



齊哀公是齊國第五任國君,名叫姜不辰,和紀煬侯向來不對付,當時齊國國力蒸蒸日上,發展勢頭很猛,紀國與齊國毗鄰,因此紀煬侯一直擔心齊國會吞併紀國,就跑到周夷王那裡一通添油加醋,陷害齊哀公。周夷王正愁找不到合適的出氣筒,一聽紀煬侯的話,猶如久旱逢甘霖,決定拿齊哀公開刀。

於是,周夷王將齊哀公召至鎬京,以對天子大不敬的理由治罪。這個齊哀公不僅是個糊塗蛋,還是一個慫包,刀都架在脖子上了還不敢和紀煬侯當面對質,只是一味的向周夷王解釋悔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任憑齊哀公磨破了嘴皮子,周夷王不為所動。

齊哀公已經意識到自己此次在劫難逃,萬般無奈之下,他給他的同母弟弟姜山寫了一封信,交代了後事。大體意思是說,為兄遭奸人陷害,周王昏庸無道,聽信一面之詞,不聽為兄辯解,這次恐怕凶多吉少,有去無回了。齊國立國至今,歷四代苦心經營,繁榮昌盛,為兄本想大展宏圖,如今看來沒這個機會了,以後齊國就交給你了。



不久,齊哀公就被周夷王當著一眾諸侯的面,扔進了滾燙沸騰的大鼎之中,活活的煮死了。接著,周夷王任命齊哀公的異母弟姜靜當了齊國國君,是為齊胡公。哥哥死的如此悲慘,如今齊國王位也落入他人之手,姜山的肺都要氣炸了。於是,姜山帶領他的親信和軍隊,向姜靜發起攻擊。因為姜靜一上臺就遷都、營建宮殿,搞得勞民傷財,很不得人心,所以沒有人願意為他賣命,很快就被姜山打敗了。

姜山殺了姜靜後,根本不理會周夷王,自封齊君,是為齊獻公,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哥哥齊哀公平冤昭雪恢復名譽,把齊胡公的兒子和家人全部驅逐出境。而此時的周夷王正忙著與犬戎交戰,無暇東顧,對齊獻公的所作所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認了他的地位。

我是西嶽頑石,一個放浪形骸的歷史神侃手,一個狡猾多變的腹黑腫裁,一個半打節操的現實教主~~~


西嶽頑石


周天子活烹齊哀公的故事,其實也是揭示了一個管理原則的道理。

所謂禮賢下士,還是得把握分寸,一旦失去了分寸,喪失了原則,就會出現期望與結果成反比的情況。

原本週朝是以禮治國,但是隨著一代一代的傳承,周朝開始出現吏治腐敗、綱紀廢弛。周朝第九代天子姬燮生性懦弱無能,原本他是第七代天子姬囏的長子,應該接第八代天子位,但是他的叔公卻搶了他的位置,所以第八代天子就成了周孝王姬闢。

周孝王的天子之位雖然是搶來的,但是他很敬業,兢兢業業的工作,想重振周朝王權。其在位確實也做的不錯,抵抗西戎,提升王權。可惜的是好人命不長,才幹了十年,周孝王就死了。

那些諸侯大臣們見周孝王死了,就跑出來維護所謂的祖宗成法,又把懦弱無能的姬燮推上了王位。所謂命裡有時終須有。姬燮在跟王位擦肩而過之後,終於還是重新得到了那個位置,當上了第九代周王,來的雖然晚了一些,終究還是來了。

這就是周夷王,周夷王這個人還挺懂得感恩的,他沒有去考慮這個王位原本就是自己該得的,他覺得他能有今天完全是各位諸侯和大臣們幫忙的結果,於是諸侯們來朝拜時他完全不顧周朝禮法,竟然起身走下堂來與諸侯相見寒暄。

在周夷王看來,自己這也算是禮賢下士了,但是他忽略了一件事情,這可不是平素串門走親戚,這是朝堂之上的正式朝拜禮儀,也就是所謂的法度。他的賢良處下就用錯了地方。那些諸侯不但沒有因此對他的禮賢下士感激涕零,反而越來越看不起他,按規矩朝拜的時候都愛來不來了。

姬燮很是苦悶,他覺得老子對你們掏心掏肝的,你們還給老子蹬鼻子上臉了,他便在考慮想個什麼法子改變一下這個局面。正在這時地處偏遠的呂國和蜀國居然還想起了他,派人給他敬獻瓊玉,於是他覺得這面子給的太及時了,他要在這個事情上給天下諸侯做一個表率,尊敬我的人我也尊敬他。

姬燮高高興興的帶領文武大臣親自跑到黃河邊上去迎接,並待兩個諸侯國的來使以上賓之禮。全然不顧“天子不迎諸侯”的禮制法度。姬燮想當然的以為如此就可以讓各個諸侯為了得到他的尊重而爭相效仿,但是其他諸侯國見他處事如此進退失據,不守禮法,更看不起他了。

他一看文的不行,看來得來點武的,仁政沒有效果就得上點霹靂手段,不然還真以為我太老實了好欺負。正好紀國國君紀煬侯跑來向他告狀,說齊國國君名叫不辰,這是有不臣之心,而且最近私自擴張,是有造反之相。

姬燮正愁找不到由頭樹立王威,便召集各諸侯前來議事,齊國和周朝國都相距上千裡,來的就晚了,齊哀公慌慌忙忙的正要入班,卻被周夷王派人綁了,直接扔到已經煮開了的大鼎中,活活把齊哀公給煮熟了。擬定罪名為兩年不朝拜上貢,看著各諸侯臉色大變,姬燮感到非常得意,以為收到了殺雞儆猴的效果。

他不知道的是,各個諸侯更加看不起他了,因為一個紀國國君搬弄是非,就不做廷議也不調查,擅自活烹一個諸侯國的國君,這樣太任性了。自古以來都是一樣,任性的主不好侍候那就不侍候,自此以後,那些諸侯乾脆都不來朝拜了。

從此,西周王朝愈加的禮崩樂壞、綱紀廢弛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為一個上司,改端的時候要端起,該放的時候才放下。改端的時候不端起,只想做個好人,最後就會被下屬輕視,成為不受尊重的濫好人。該放的時候不放下,就會讓人認為你是一個不講道理、不守法度的桀紂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