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並非迷信,是老祖先的思想結晶

尊老愛幼一直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我們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下,將尊重長輩,融入到我們的血液當中。更有甚者還提出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學說,其目的也是為了晚輩能夠做好,照顧老人的義務和責任。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並非迷信,是老祖先的思想結晶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人們隨著年齡的增大,其見識和學識不斷增大,也讓他們能夠通過經驗去更好地瞭解自己和世界。40歲時就不感到困惑,50歲即可知天命,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都會為晚輩留下許多思想結晶。無論是中醫妙方、機關暗器、治國之道等,都能夠為晚輩帶來無上榮光。

然而,老人也並不是都完全的正確,在歷史上也經常發生長輩做了錯誤的事情,或者錯誤的決定,導致晚輩的生活受到影響。這樣導致這樣一句話,在民間流傳開來:“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並非迷信,是老祖先的思想結晶

鄭莊公的故事

在《鄭伯克段於鄢》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鄭莊公的母親姜氏,一共育有兩個孩子。其中,大兒子出生時,姜氏因為難產差點九死一生,好在最後誕下了這個孩子。不過,因為生孩子所遭受的痛苦,令姜氏十分不滿,於是給名寤生,就是逆生的意思。

3年後,姜氏又再次生產,這一次十分順利,很輕鬆的就生下了鄭莊公的弟弟叔段。在這樣兩次對比下,姜氏對於弟弟叔段就更偏愛,甚至不怎麼給鄭莊公好臉色看。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並非迷信,是老祖先的思想結晶

就這樣日子過了很多年,弟弟叔段在母親姜氏的寵愛下,變得懶惰且胸無大志,是個十足的敗家子。反觀,沒有得到母親關愛的鄭莊公,卻獨立自強,成為一個有學識、有頭腦的合格繼承人。

直到鄭武公即將離世前,他準備將自己的皇位傳給鄭莊公。然而,卻遭到了姜氏的阻止,她義正言辭的要求鄭武公將皇位傳給叔段。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並非迷信,是老祖先的思想結晶

《春秋左傳》: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

然而,在這個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基礎的社會下,姜氏的這種冒天下大不為而為之的舉動,徹底讓鄭莊公心寒。不過,鄭武公畢竟不是老眼昏花,最終還是將自己的皇位交給了最合適的鄭莊公。

在失去了皇位後,姜氏又出新花樣,要求鄭莊公給予叔段最大的封地。這件事情也被鄭莊公應允下來,讓他到京邑。沒想到叔段到了京邑後,開始不斷向北擴大自己的地盤,甚至開始築城練兵,儼然一副要奪位的架勢。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並非迷信,是老祖先的思想結晶

好心的鄭莊公依然念舊親情,對叔段的舉動給予最大的寬容。然而,直到有一天,鄭莊公接到密保:“叔段準備攻城,到時候姜氏將會是內應,負責打開城門。”這件事情讓鄭莊公坐不住了,他怒後領兵剷除了自己的弟弟,而將母親姜氏發配到遠方的城市,不再往來。

《春秋左傳》:將襲鄭,夫人將啟之。

小結

正是由於長輩的偏愛,使得原本應該融洽的家庭,最終陷入兩難的結局。這種情況,在如今也是頻頻發生在許多人的家裡,使得父母兄弟間反目成仇。如果你沒有做好將一碗水端平的準備,就不要這麼著急生二胎了。

【參考文獻:《春秋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