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覺得“雲閃付“推廣很難,將來會與“微信”,“支付寶”抗衡嗎?

百花爭春我為先


在二維碼支付時代,雲閃付想與“微信”、“支付寶”抗衡,基本是沒有可能了。

但如果是“刷臉支付”到來,雲閃付還是有“三分天下”的可能性。

雲閃付是銀聯手機閃付敗給“二維碼支付”的替代品

移動支付正常的發展路徑應該是將刷卡的功能集成到手機上,由手機硬件如NFC等代替銀行卡進行支付。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基本都是這種移動支付模式,如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Pay、paypal等。

但是,中國移動支付走出了不一樣的發展路徑,就是二維碼支付。

有時候真的懷疑馬雲是穿越者,怎麼就想到用“二維碼”替代“閃付”的呢?

試想,如果沒有“二維碼”支付,今天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也和全球一樣,可能是由銀聯和各大手機品牌來主導了。

2011年,阿里就推出了二維碼支付。

2012年,銀聯開始推廣銀聯手機閃付,但銀聯顯然沒有認識到移動支付的前景,心存猶疑,也不夠開放。

即使如此,二維碼推廣還是面臨諸多阻力,並未得到政策的明確批准,還一度被叫停,直到2016年才被承認。

在阿里推廣兩年之後,2013年,騰訊的微信支付跟進。

真正讓“二維碼”逆轉“閃付”的經典戰役是阿里為小賣家和小商販免費製作二維碼,於是,彷彿一夜之間,二維碼支付遍佈大街小巷。

二維碼的勝利完美詮釋了大眾的力量,是“小商販”戰勝了“大商場”。

到了2015年底,二維碼支付已是徹底佔領了移動支付市場。

銀聯直到2016年,才無奈敞開懷抱,與各大手機廠商展開合作,如蘋果、小米、華為等。

但消費者二維碼的使用習慣已經養成,且二維碼擺脫了收銀硬件的限制,更加便利,只要有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完成支付。

因此,即使後來銀聯與各大手機品牌抱團依然沒能撼動騰訊和阿里,兩者聯手把持了90%以上的移動支付份額。

既然基於app的二維碼是用戶主要的支付習慣,那就只能推出二維碼了,於是2017年12月11日,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由中國銀聯攜手各商業銀行推出雲閃付。

二維碼支付是建立在手機APP應用的基礎上

覆盤二維碼支付的戰役,為什麼是阿里和騰訊兩家獨霸市場?

因為二維碼支付是建立手機APP應用和已有支付場景的基礎上,當時的APP應用,微信和支付寶都坐擁幾億用戶,同時微信有社交支付的場景、阿里則是有網購的場景,再加上線下不遺餘力的推廣,因此,兩者才獨霸市場。

在三大成功要素中,用戶數和已有的支付場景才是最主要的。

到了今天,阿里和微信又多了移動支付的場景,更關鍵的是兩者都形成了生態,即集成了各種小程序和服務,堪稱是用戶使用最頻繁、粘性最高的應用之一。

雲閃付即使有了用戶數,但是缺場景、缺生態,註定是無法與阿里、騰訊相抗衡的。

三家生態對比如下:

何況,阿里和騰訊已經有先發優勢,俗話說,再一再二不再三,用戶再裝一個雲閃付或使用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所以,在二維碼支付時代,銀聯同樣難以憑雲閃付翻盤。

銀聯應大力發展刷臉支付,以實現彎道超車

二維碼支付並非移動支付的終局,因為下一代移動支付就要來了,不出意外,應該是“刷臉支付”。

刷臉支付的安全性更高,且在部分場景的便利性也更高,消費者連手機都不用帶了。

如果說移動閃付是建立在手機NFC基礎之上,二維碼支付是建立在手機APP應用的基礎之上,而刷臉支付則擺脫了手機的限制,是建立在“刷臉設備”的基礎之上。

如果刷臉支付盛行,用戶根本就不用再拿出手機、打開app,這將極大弱化微信和支付寶生態應用的優勢。

而刷臉的終端設備則發揮和以前銀聯POS機一樣的功能,且商家不可能擺幾臺設備,因此,贏得刷臉支付的關鍵除了有一定的支付基礎外,線下設備的佔領就變得至關重要。

這次,明面上,銀聯總算上車不算太晚。

2018年12月10日,銀聯正式推出刷臉支付。

2018年12月13日,阿里推出全新刷臉支付硬件,“蜻蜓”。

2019年3月,騰訊再次跟進,推出了對標“蜻蜓”的刷臉支付產品“青蛙”。

但是實際上,銀聯再次落後了。支付寶早在2014年就研發,到2015年實現應用,2016年開始多場景鋪開,2017年試點商用,2018年已經讓百萬用戶體驗刷臉支付,“蜻蜓”則是支付寶替代“pos”機的戰略性產品,是全面推廣刷臉支付的開始。

而銀聯在2018年底,才剛剛推出刷臉支付,刷臉技術研發和終端設備都才剛起步,而阿里已經致力於刷臉設備的成本降低。

不管怎樣,在刷臉時代,銀聯面臨的競爭難度要遠小於二維碼支付時代,還是有一定可能“三分天下”的?

也再次佩服阿里,一家戰略驅動的企業,在二維碼支付還在頂峰之時,又再次站出來革自己的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