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用你們老家話叫什麼?

用戶5366737525910


座標江蘇宿遷,宿遷位於江蘇北部,方言屬於中原官話蘇北片區。自行車在宿遷叫做:jue da che漢語一一覺達車,讀輕聲。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自行車是一件很大的家產,是著名的三轉一響中的一轉,城裡都少,農村就更少了,那時我們生產隊也就幾家有自行車的,是大架自行車,可以騎行,也可以駝個幾百斤糧食,但是大部分人走路靠腳,運輸靠平板車,牛車。那時我就想:我什麼時候能有一輛自己的自行車呢?永久或者鳳凰都行!


後來結婚時興自行車帶新娘子了,自行車的更紅火了,娶新娘的要提前很長時間去預定借車。結婚那天自行車被擦的鋥亮鋥亮,車龍頭上系車紅花,新娘穿著一身喜慶的紅色衣服,戴著墨鏡,打著紅傘坐在自行車後座上,新郎官騎車在前,後面跟著幾輛自行車,再後面就是拉嫁妝的平板車了,一字排開很是讓人羨慕!

九十年代開始,自行車就很普及了,每個家庭都有幾輛自行車的,整個九十年代也是自行車大軍最盛時期了,我們的小城裡到處都是自行車,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期,一眼望去全是騎車的。



九十年代末期城裡已經有了少量的電動自行車,自從電動自行車的出現也就註定了自行車的歸宿,時至今日大街上已經很少看到騎自行車的了,那種老式的自行車更是成古董了。現在的自行車基本上都是公共自行車和共享單車了,再就是少數年輕人鍛鍊身體所騎的自行車了。



寒寒品人生


洋車子 小時候就這麼叫,後來有一位同學說,叫自行車,叫洋車子太土了,但沒辦法,吵習慣了,還有洋火(火柴)、洋釘(鐵釘)也是。






地球約拍


提到自行車,一下把人帶到了七,八十年代的陳年往事中,記憶裡,許多深刻,美好的畫面,都有自行車的影子。那個年代,物質匱乏,供應簡單,生活樸素,節儉。無論上學讀書,還是走親戚或者報報信,基本都是步行,有時,看到別人騎著自行車從身旁一閃而過,真是羨慕的不可開交。多少個日子,夢寐以求,渴望擁有一輛自行車。


那個時候,我們這裡一般把自行車叫線車和單車。叫線車是本土稱呼,大約騎著是保持一條直線的緣故,為何叫單車具體原因不明,說法多種多樣。從牌子上區分,最牛的莫過於永久和鳳凰兩塊王牌了,擁有任何一輛,足矣引以為傲。


我清楚地記得,讀高一那年,終於有了一輛屬於自已的單車,永久牌輕便車。每次推出單車,把邊撐一抬,左腳踩上踏板,右腳朝地上猛劃幾下,輪子啟動了,順勢一騎,晃了兩下,隨後穩穩當當向前行駛。騎著愛車,真的好神氣,好得意,勁頭足,速度快,只聽呼呼風響,兩邊景物影影綽綽飛速閃過。放了假,相邀去遠處同學家,都騎著單車,天氣宣人,風兒涼爽,一路歡聲笑語,朝氣勃勃,真舒服,真愜意。


歲月流水,時光匆匆,記憶中的自行車,永遠溫暖,親切,因為他承載過青春歲月,美好年華。不知大家有何感想,歡迎留言評論,點擊關注。


湘土日記vlog


洋車子↙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thumb_url": "244ee000045037d5e63bf\

泰山7353992905848


自行車喺(在)我家鄉叫單車 。有人講踩單車時實際上踩個就係自行車 。


M一一31


洋馬車、車子等。


9465735661818春風


老年人還是延用以前的叫法,也是習慣的叫法,年輕一代慢慢就改了。自行車叫洋車子,香菸叫洋菸,洋火,洋油,洋釘,肥皂叫洋鹼,布叫洋布,洋襪子。


手機用戶6741444770


我在山西運城萬榮縣三文公社柳林嶺大隊插隊時,全村只有一輛自行車,是個在太原工作的服刑人員刑滿釋放後帶到村裡的,他們村的老鄉管自行車叫(洋馬)!


社稷山河在北平


自行車我們這兒叫洋車,在農村上一世紀,七十年代初才零零散散一個村有那麼幾輛,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才漸漸增多,這是那時候最先進的代步工具。


竹葉三君1


1958年前很少見甚至從未見過,聽說都是從外國傳過來的,因此,稱自行車為洋車,和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細布叫洋布等等,是一樣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