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土地不當神仙”,人們喜愛的土地爺有何來歷?


道教是一個發源於我國本土的傳統宗教,黃帝問道廣成子標誌著道家文化的正式形成,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東漢中葉張道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正式創立了道教。

道教是在道家的黃老思想基礎上,結合原始的鬼神崇拜而形成,道教以“道”作為最高信仰。神仙信仰是它的核心信仰,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從道教的齋醮儀式上就能看出,道教舉行的羅天大醮儀式中,會供奉1200個神位。

據《雲笈七籤》卷一百三:“其下曰祈谷福時壇,凡星位一千二百,為羅天大醮,法物儀範,降中壇一等。”而周天大醮會供奉2400個神位,普天大醮應供奉3600個神位,由此可見道教的神仙之多。

道教神仙 | “別拿土地不當神仙”,人們喜愛的土地爺有何來歷?


道教經過歷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三清天尊、玉皇大帝、四御尊神為主神的神仙體系,而且內部根據神職的不同分為多個神部,如包含紫微大帝、北斗星君的星宿神部;以雷祖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主神的雷部神系;

以酆都大帝為主神的冥部神系等等。我們平時所說的“神仙”其實是分為“神”和“仙”兩種不同的體系,他們最簡單的區別就是“神”一般都是有神職在神,各自有不同的司職,而“仙”則是沒有神職,逍遙自在。

道教神仙 | “別拿土地不當神仙”,人們喜愛的土地爺有何來歷?


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三清天尊的地位最高,地位最低的當屬土地神了,有句俗語叫“別拿土地不當神仙”,意思是雖然土地神官職很小,但是也是一位神仙,不能小瞧。

土地神基本上是眾多神仙之中官職最低的一位,但是也是與百姓最親近的一位,他護佑著一方百姓,幾乎是每個村莊都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廟。

道教神仙 | “別拿土地不當神仙”,人們喜愛的土地爺有何來歷?


土地神源於古代的土地信仰,土地可以生育萬物,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人們在形容一個國家時,常常用“江山社稷”來表示,“社稷”本是指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土地神和穀神,其中“稷”指的是五穀之神,而“社”則是指土地神。

《公羊傳》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孝經援神契》中也有寫道:“社者,五土之總神。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

古代祭祀土地神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大典,上至帝王,下到百姓都會祭祀土地神。雖然土地神的官職相對較小,但是人們為他所建的廟宇卻是所有神仙中最多的,古代社會幾乎每個村落都會有一座土地廟。

道教神仙 | “別拿土地不當神仙”,人們喜愛的土地爺有何來歷?


土地神,俗稱為“土地爺”,道教尊稱“福德正神”,民間塑造的土地爺形象一般是一位身高六尺,腰間繫著寶帶,腳踏寶履,手裡拿著執曲木杖,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形象。

關於土地爺的來歷,民間有許多不同的版本,隨著歷史的發展,土地爺的來歷也在變化著。據傳說土地爺的原型是一位叫張福德的人,他出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就天資聰穎,時年三十六歲就官至朝廷的總稅官,為官期間公正廉明,張福德一直活到了周穆王三年才去世。

張福德死後幾天容貌不變,非常令人驚奇,有戶貧苦人家決定用大石塊築成一間石屋來祭祀他,過了一段時間,這戶人家變得富裕了起來,周圍百姓都認為是張福德化作神明在保佑他,於是紛紛效仿,併為之塑造金身來供奉。

道教神仙 | “別拿土地不當神仙”,人們喜愛的土地爺有何來歷?


與那些高居三十六重天之上的先天尊神相比,居於人間小小土地廟中的土地爺顯得非常親民,他執掌一方土地的大小事務,不但掌管著人類的生老病死,還監管著此地的飛禽走獸。

每月的初二、十六,土地公公下界到人間監查世人的善惡,並於庚申日上奏天曹。人們遇到難事都會到土地廟去上香祈求土地爺的幫助,如《集說詮真》中寫道:“今之土地祠,幾遍城鄉鎮市,其中塑像,或如鶴髮雞皮之老叟。

或如蒼髯赤面之武夫……但俱稱土地公公。或祈年豐,或禱時雨,供香炷,焚楮帛,紛紛膜拜,必敬必誠。”土地爺保佑著一方土地的平安,也深深受到人們的尊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