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雪中的鄉親們 走街串巷賣豆腐 帶著紅籃子走親戚


筆者出生於50年代,那時的雪不知為什麼感覺特別多,剛剛懂事我就時常被飄飄灑灑的雪所感染,感覺此時世界是多麼美好!每當此時,我和小夥伴瘋狂地滾雪球,打雪仗,雖然小手凍得通紅仍不善罷甘休,這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之一。1981年我拿起相機後,每當下雪的時候,總不由自主地跑到外面,記錄著百姓們在雪中的情景。圖為1984年在山西永濟莊子村小學拍的師生們堆雪人的場景,圖中有個孩子帽子上有風鏡,當時很流行。

每當下雪時,總有些勞動者為了生計還要堅持工作,筆者懷著崇敬的心情常把鏡頭對準他們。當時的拖拉機是農村的主要運輸工具,這些拖拉機手為了多掙點錢,下雪仍堅持出車。他們常常是夫妻倆坐在車頭,無遮無掩任由北風呼嘯,雪花撲面。妻子陪著去通常是充當裝卸工的角色,能為丈夫分憂她們雖苦雖累無怨無悔。當時百姓們的經濟剛剛起步,鄉親們掙了一點錢都忙著蓋房子,而且要蓋預製板作頂的新式房子。圖為1984年的李店村外面。

在寂靜的大雪中,高亢的“豆腐”吆喝聲格外響亮。 賣豆腐的鄉親推著一盤豆腐,深一腳淺一腳地奔波在街頭巷尾。他們為常年辛勞的鄉親們帶來了好消息,饞嘴的孩子往往要雀躍一下。鄉親們平時忙得不亦樂乎,很難改善一次生活,大都吃著粗茶淡飯;下雪的時候不便幹活,正好買點豆腐調調口味。由於鄉親們缺現錢,通常用糧食換。我兒時吃豆腐和過年一樣,清晰地記著當時豆腐是2.2角一斤。圖為1984年永濟城郊的鄉親們買豆腐。


當時運城拖拉機廠生產一種小四輪拖拉機在當地非常流行,村民們用它耕地、跑運輸甚至走親戚也坐在車頭上,雖然顛得很厲害,但當時就是這樣的條件,能坐上這樣的機動車就和現在坐小臥車一樣相提並論。拖拉機當時 需要幾千元才能買一臺,那時誰家有可不是容易的事。後來臨猗縣卓裡產的農用車統治了當地市場,運城的拖拉機廠破產改成了超市,現在當地再也見不到這種拖拉機了。圖為1984年永濟郊區的鄉親們們準備冒雪出車。

在改革開放初期,鄉親們種糧的積極性很高,家家戶戶都用大缸封了許多糧食,一般還還捨不得賣。為了取得高產,大家都很捨得下力氣和投資。圖為1984年永濟城郊的鄉親正在雪後往地裡撒化肥。現在由於糧食買不上價,許多鄉親們種糧不太下力氣,甚至個別地方有土地撂荒,非常令人擔憂。圖中這些地方早已蓋成了樓房,背景的太風公路已至少擴展了一倍。城市化的進程使這裡鄉親們只有很少的土地了,他們大部分都做小買賣和靠打工維生。

當時的學校大都很簡陋,像這所學校門口有這麼多臺階非常不方便,往學校運東西必須人挑肩扛。每當下雪的時候,打滑的臺階很容易讓孩子們摔著。鄉村的孩子們大都很純樸,雷鋒的精神也激勵著他們,下雪後他們主動從家裡拿上笤帚,默默地把路上的的雪掃掉,使師生們行走更便捷些。圖中這所學校拍攝後不久,就整體搬遷到了平地上,不知道2001年“撤點並校”後學校還存在嗎?圖為1989年永濟郊區某小學同學們在掃雪。


瑞雪兆豐年。春節期間能趕上一場雪,那時很美好的事,對鄉親們來說是當年吃白饃饃不發愁了。雪後道路泥濘,但擋不住鄉親們走親戚的熱情,初一之後,鄉親們就開始了來回走動。 大家一年四季忙到頭,就這會兒有功夫探望一下自己的親朋好友,聯絡一下感情。當時送禮比較簡單,大多是自己炸的麻花和蒸的花饃;現在光這樣的禮物怕是不行了。圖為1989年永濟的鄉親們走親戚,背景的山是中條山,小學五年級課文裡曾有《中條山的風》。

大雪過後,賣牛奶的師傅要等訂戶來取。這種葡萄糖的瓶子當時可是個寶貝,不光可以盛奶,還可以做西紅柿醬。那時反季菜很金貴,多少人家夏天趁西紅柿便宜時,要用這種瓶子做大量的西紅柿醬,冬天時拌點麵條那可是美味佳餚了。現在當地打奶用的是塑料袋,方便是方便就是白色汙染太嚴重了;現在西紅柿常年都有,就是許多是用藥催熟的。圖為1990年永濟郊區送奶的師傅。現在這些圖中下雪的場景有的都消失了,我們只能從圖片中慢慢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