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臘陣容並不弱,為什麼會敗給宋江?

神筆李通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方臘陣容確實實力不弱,但是宋江的實力也不弱阿,宋江背後有大宋朝廷作為依靠,軍糧輜重得倒了保證,而且是宋江是官軍,是正義之師,師出有名,佔盡天下的輿論,因此方臘敗給了宋江。但是宋江在這場與方臘的廝殺下,宋江的人馬,也是掉了一層皮,梁山人馬也是損失慘重。

現在,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匪首方臘(見此圖)


第一,宋江沒有歸降宋庭的時候,在梁山自立為王,打的口號是替天行道,深得天下人心。而方臘即使立國,但在外人看來還是匪首一名。

首先,宋江佔山為王,依據梁山,招攬天下好漢,宋江對外的口號是替天行道,深的天下窮困人士的歡迎,在加上宋江平日的仗義疏財,扶危濟困,使的梁山好漢被人們認為是正義之士。得到了天下的認可。

方臘作為勞苦大眾的一員,和以往起義的黃巢,吳廣等農民一起一樣,都是深受苛政的壓榨,實在無法忍受以後,便揭竿起義,佔據地盤,自立為帝,為帝以後,方臘也很快走的黃巢他們的老路,開始享樂,腐敗起來了,方臘的所作所為因此沒有得到治下的老百姓的支持與認可。

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九十三 時吳中困於朱勔花石之擾,比屋致怨。臘因民不忍,陰聚貧乏遊手之徒,以朱勔為名,遂作亂。

因此從人心上來說,方臘是不得人心的,他從反對腐敗,享樂主義,通過起義,搖身一變又成為了享樂主義的擁護者,而宋江則是與他相反,德行一致,行的是替天行道。所以在人心的比拼下,方臘已然落了下風。


宋江打著替天行道的口號,深得天下人的認同(上圖),方臘從匪首成為皇帝,也過著奢靡享樂的生活。


第二,宋江師出有名,屬於國家平定叛亂的舉措,宋江因此贏得了先機。

宋江被宋庭招安,帶領梁山好漢去平定方臘之亂,於情於理,都是屬於忠君愛國的表現。畢竟作為君為重,民為次的封建社會,能夠得到朝廷和皇帝的號令,梁山好漢就相當於王者之師。


其次,宋江是官,方臘是匪,在名節上,宋江和方臘不可同日而語,原先,宋江佔山為王的時候,和方臘可以說是一路貨色,但現在此一時,彼一時,位置不同,身份也不同了,兩個人原先是“同行”,現在是敵人。

所以說,宋江從匪的身份過度到了官員身份,屬於吃皇家飯的,而方臘還是一個土匪,一個草寇。宋江因此贏得了先機,在這場名聲與名節的較量中,方臘又是處於下風。

宋江接受宋庭的招安,成為宋庭的官員(上圖),方臘即使成為皇帝,也是難改一身的匪氣。(下圖)


第三,宋江“背靠”宋庭,錢糧輜重軍需有保障,而方臘則偏角一隅,內無糧援,外無救兵,沒有底牌在手。

宋江因為有宋朝政府在後作為靠山,不怕打持久戰,而方臘則不行,因為方臘是自給自足,國力有限,一個偏角一隅怎麼可能敵得過舉國之力。


宋朝政府對於宋江的支持,就相當於是宋江手裡的底牌,也可以說是宋江的殺手鐧,宋江在與方臘的角鬥中,雙方兵士,糧食淄重,兵器等物品是極大消耗的,而宋江可以依靠宋朝的舉國之力來補充所需的兵士,物資,而方臘則是因為地少,資源有限,打到最後是越打越少,沒有外界給予他支持,方臘相對於宋江是孤立無援的。不管是相持戰,還是面對面白刃戰,方臘基本沒有勝算。

因此,在糧食貯備等物資的比拼中,方臘對宋江又是敗下一陣,畢竟方臘以偏角一隅對舉國之力,和螞蟻撼大象一樣,是自不量力的表現。

宋江的軍糧、輜重、兵員、源源不斷的從水路和陸路運來,見(上圖)和(下圖)


第四,宋江手下軍士皆是能征善戰之輩,而方臘手下皆是強盜,乃烏合之眾,戰鬥力不如宋江的人馬。

宋江通過平定遼國,和剿滅國內其他造反的匪首,如河北田虎、淮西王慶等人的戰鬥中,使自己的人馬得到了很大的歷練,作戰經驗不斷攀升,在當時的宋朝軍隊中獨居一檔。

而宋江手下的將領中有不少原先宋朝的將領,而且還是嫡系將領,有豹子頭林沖,金槍手徐寧,青面獸楊志,秦明等人,他們因為是正規軍出身,所以早在梁山的時候,就開始調教梁山的人馬,使的宋朝正規軍有的精氣神,即戰力,梁山人馬也有,所以梁山人馬為什麼在打遼國和其他土匪勢力的時候,不落下風,這就是主要原因。

在看看方臘的人馬,皆是勞苦大眾和土匪的組成,軍隊沒有配置,也沒有打過硬戰,沒有實戰經驗,先前面對的都是宋朝的地方軍隊,我們都知道,宋朝的國立政策是苟且偷安,宋朝皇帝手下的禁軍很厲害,但是地方軍全是草包,所以方臘帶領他的土匪能夠輕鬆擊敗地方軍,割據自立稱王,也是得益於這個原因。而方臘手下的大將石寶,龐萬春,鄧元覺,不是土匪出身,就是平民出身,沒有經歷過如此的硬戰,他們確實重創了梁山的本部人馬。但是,戰爭從來只看結局,不看死傷,方臘確實敗給了宋江,也死在了宋江的手上。

所以說,在將領的比拼下,宋江手下的將領皆是正規軍出身,實戰經驗豐富,能打仗,能打硬仗,而方臘的手下將領皆是土匪出身,雖然梟雄,但是缺乏實戰經驗,不能打攻堅戰,所以,在將領的對比上,方臘已然落下風。


宋江手下的將領皆是宋朝嫡系將領出身,如林沖,徐寧等人(上圖),方臘的手下皆為土匪出身,(下圖)


綜上所述:方臘軍面對宋江的人馬,缺乏人心所向,缺乏糧食軍需供給,缺乏良將,使的在戰爭中,這些缺點一個一個被暴露出來,被宋江拿穩時機,一擊必中,方臘也在與宋江的大戰中,身死人手。


向日葵愛歷史


歷史上方臘起義比宋江勢大,但是二人沒交過手。但是今天只談水滸傳裡的宋江和方臘集團對抗。從各個方面對比,就知道小說中,方臘輸的一點不冤,必輸無疑。

將領

宋江集團比方臘集團將領層面要強很多。宋江徵方臘雖然戰死59人,但是大多死的冤枉。

宋江點本部將佐,折了三個偏將,都是亂軍中被箭射死,馬踏身亡。那三個:一個是"雲裡金剛"宋萬,一個是"沒面目"焦挺,一個是"九尾龜"陶宗旺,宋江見折了三將,心中煩惱,怏怏不樂。

磨扇打死了"白麵郎君"鄭天壽;兩個中藥箭的是"操刀鬼"曹正,"活閃婆"王定六。

各位請看,有亂軍中被流箭射死的,有被城防守軍磨扇砸死的。


施恩、孔亮不識水性,一時落水,俱被淹死。

侯健、段景住不識水性,落下去死海中,眾多水手各自逃生四散去了。

這是不識水性,掉水裡被淹死的。


盧先鋒已先到中軍坐下,隨即下令,點本部將佐時,丁得孫在山路草中,被毒蛇咬了腳,毒氣入腹而死

這個是被毒蛇咬死的,中了蛇毒,太背了。


宋江會合盧俊義軍馬,屯駐在清溪縣內,聚集眾將,都來請功受賞。整點兩處將佐時,長漢鬱保四、女將孫二孃,都被杜微飛刀傷死;鄒淵、杜遷馬軍中踏殺;李立、湯隆、蔡福,各帶重傷,醫治不痊,身死;阮小五先在清溪縣,已被婁丞相殺死。

這幾個有馬踩死的,阮小五詐降深陷重圍,被圍毆死的,還有被暗器害死的,還有地勢不利,被石頭砸死的,掉山下摔死的等等。總之沒幾個是兩軍陣前,技不如人被打死的。所以將領方面梁山要強於方臘很多。


民心

那時百姓都被方臘殘害不過,怨氣沖天,聽得宋軍入城,盡出來助戰。

可見方臘不得民心,宋江打到哪處幾乎百姓都非常歡迎,問啥說啥,找不到路還給帶路,破城的時候百姓還幫忙助戰。

方臘將領投降

其妻道:"你只密密地,寅夜修一封書緘,拴在箭上,射出城去,和宋先鋒達知裡應外合取城。你來日出戰,詐敗佯輸,引誘入城,便是你的功勞。"金節道:"賢妻此言極當,依汝行之。

原本攻城非常困難,但是金節投降,還用計裡應外合把城拿下,主動投降的,還有段愷,袁城守等主動投降,之前他們都是朝廷官員,被迫投了方臘,宋軍一來,直接棄暗投明。

計謀

一開始智取潤州,後來派水軍詐降,柴進燕青喬裝打扮混入敵人內部當起了探子,並且柴進還當了駙馬,小說寫的方臘集團這麼天真好騙,怎麼可能不輸。

指揮和後勤保障

指揮宋江凝聚人心,眾弟兄願效死力,並且此戰不贏得乾淨漂亮,看朝天之前的嘴臉,以後沒好果子吃。一有戰功勢必封賞,後勤保障充足,士兵用力。方臘缺糧,總從各個地方徵糧,軍心怎麼可能穩。

所以綜合以上個個對比,可以看出,宋江必勝,方臘必敗。但是梁山實力強那麼多,最後打方臘戰死59,病死11人呢?我認為這是在暗示最後梁山好漢們的命運,他們失敗的解決是必然的,悲劇命運必不可免。


盛京楊員外


歷史上方臘和宋江是北宋末年著名的兩隻農民起義,宋江佔據的梁山泊勢力小,只有36 員大將,而方臘自封為皇帝,佔據江南富庶的八州二十五縣,猛將百員、擁兵幾十萬,方臘是被童貫的十五萬大軍包圍,最後退守在幫源洞被韓世忠抓俘的。

宋江和方臘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交過手。但如果從歷史小說《水滸傳》中宋江征討方臘看,其實是宋朝官軍與農民軍之間的較量。

首先看方臘領導的農民軍,都是一些窮苦百姓為了生活投奔方臘的,起義的開始拿著竹槍、鋤頭、木棍與官兵開兵見仗。當時宋徽宗是個玩家皇帝,重用奸臣,朝庭腐敗,民不聊生,加上這年南方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老百姓餓死無數,所以方臘假借官府開倉放糧的名義,打開糧倉分發糧米,自然得到老百姓的擁護。

等到宣佈起義的短短几天就聚集了幾千人,一路聲勢浩大,百姓越聚越多,不斷攻城拔寨,這樣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攻佔了江南很多城市。

但是農民軍沒有受過軍事訓練和鬆散的管理方式等很多頑證這時也表現出來。

農民軍沒有較強的紀律性,方臘派往各地駐守關塞的農民軍如一盤散沙,喝酒打仗鬥毆在軍營常見。

其次,農民不會使用武器,武器雜亂,有繳獲官軍的刀槍,也有原始的竹槍。在與官軍對抗中使用蠻力不說,看情況不好,都爭相逃跑了。

當宋軍集結訓練有素的官軍進攻方臘時,採取分兵瓦解,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式,讓方臘分佈在各地的農民軍無法相互支援。就這樣最後方臘帶著七萬多人躲到山洞中,此時的農民軍鬥志早己渙散,根本沒有戰鬥力,每天都有大批人逃離,而方臘也受了重傷,因此讓宋兵抓住當了俘虜。





文鸞竹


首先,歷史史實是宋江方臘一南一北沒有碰過頭,交過手,差不多在同一年為朝廷所滅,但滅了不久幾年,宋皇的兩個皇帝就被擄到金國,宋高宗趙構從北方逃到南方,北宋成了南宋了。

其次,沒有這個史實的話,那麼誰勝誰敗的根本原因,就掌握在作者的手裡,作者讓誰誰就勝,讓誰敗誰就敗,這裡面就沒有很多事實上的依據和道理可講了。

再次,作者安排情節和人物依據最多的是全書整體的需要,在於水滸來講,他全書的要求有兩大點:其一,他要反映水泊梁山這個英雄群體的總體的光輝形象;其二,他要反襯北宋朝廷的無能。因為本書成書於元末明初,當初評書比較流行於民間,所以這本書的市場是老百姓。而老百姓是喜歡和懷念宋朝的,並不認同蒙元不重文化壓抑漢人的政策,但同時對北宋朝廷的無能也非常痛恨,所以本書作者要將水滸英雄塑造得很光輝,將北宋塑造得很昏暗,藉以滿足大部分聽書人即普通百姓的心聲,替他們出這口惡氣。

最後,突出水泊梁山,那就讓他所向披靡,什麼田虎、王慶、大遼、方臘,全不是他的對手,他不是死在對敵戰場上,而是被昏庸的朝廷所害,就象是岳飛被害一樣,這樣就暗合了元末明初老百姓對前朝的複雜的普遍心態,不是我們漢人沒人才,而是皇上和朝廷太昏庸,才導致的被蒙元統治一百多年的屈辱,這樣大家心裡都很自信,都很舒服,否則這段歷史讓普通老百姓真的無法理解和接受。

因為以上原因,所以做為配角的方臘就敗給做為主角的宋江了。

事實上: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宋江在河朔起事。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二月,宋江率軍轉戰至海州。張叔夜探知宋江帶著十餘船金銀珠寶,準備攻打海州城,便招募了近千名死忠之士,在城郊設下埋伏,又派兵輕裝前去海邊,引誘宋江軍出來交戰。同時,張叔夜又吩咐士兵潛匿在海邊,等到宋江軍上岸與誘兵對戰時,突然放火焚燒宋江的船隊。宋江軍隊的士兵看到船隻被燒,立刻沒了鬥志,這時張叔夜的伏兵殺出,宋江軍大敗,副帥被擒,宋江只好投降。

而方臘於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以討伐朱勔為號召,見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殺掉。百姓正苦於官吏掠奪勒索,果然到處響應。不旬日,聚眾數萬,從者如雲,攻城奪池,自號聖公,建元“永樂”。很快接連攻陷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






茶知事


眾所周知,從實力上來講,梁山軍無論是從賬面上還是實際實力,比起方臘軍來說差距都不小。何況這兩支隊伍一個是長途跋涉、遠征江南,而方臘是坐鎮本土、以逸待勞,此消彼長,梁山軍更是處於被動。加上後勤保障、對地形地理的熟悉程度等,都昭示著梁山軍要打贏方臘實在是太難。

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當時朝廷就根本不在乎梁山軍輸贏,他們就是把梁山軍當炮灰,派他們去和梁山軍死磕,打贏了方臘,梁山軍隊伍也打垮了,朝廷得利。而如果打輸了,方臘實力大傷,朝廷也得利,這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對於朝廷來說。

但是結果卻是梁山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以付出七十名大將代價取得慘勝,這是讓人想不到的。最大的想不到是方臘在實力、地利都佔優的情況下,怎麼就打了敗仗呢?

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方臘的陣營看似實力強大,但是內部並不團結,在作戰過程中有人變節叛變,這不但動搖了軍心,而且實實在在傷害了方臘軍的實力,變相幫助梁山軍獲勝。

最典型的就是常州的副將金節。

從地圖上看,常州對於方臘來說十分重要,而對於梁山軍來說也十分重要,所以這是必爭之地。而當時常州的守將是錢振鵬,這哥們手下有兩個副將,一個是許定,另一個就是金節。十分不幸的是,這兩個副將彼此看對方都不順眼,甚至如同仇人,水火不容。



歪老溼


宋江率水泊梁山人馬征討方臘,方臘人馬眾多,看似兵強馬壯,鳴炮立馬布好陣,吳用與宋江並轡上前觀看。見方臘軍馬眾多,列陣卻是無章法,稀稀拉拉不是齊整。吳用以馬鞭指向方臘軍隊,對宋江道:"方臘軍隊看似眾多,卻號令不齊,軍容不整,實是烏合之眾。此軍隊不經陣戰。只要遣兩員猛將,從左右兩翼突襲,敵軍必敗退。兩翼敗兵攪亂陣營,連累中軍,到時我軍全線出擊,不怕敵軍不敗。"宋江依吳用計調兵遣將,果大破方臘軍陣。


夏天有雨894


真實的歷史暫且不說,就只從小說來看,方臘佔據八州五十二縣,其綜合實力比梁山強很多。梁山是遠道而來,方臘則是以免代勞。

梁山雖然有108條好漢,但是,屈指算來,真正能打仗的除了五虎將,八驃騎,其它人,除了武藝平平就是根本上不了戰場。

如果單憑藉梁山的力量,打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是根本不可能的,就說這麼多人,吃飯怎麼解決?以前梁山生存主要靠打家劫舍,打起仗來,怎麼辦?還有戰馬吃的草料,士兵穿的衣服,醫療救助。其實什麼時候都一樣,打仗打的就是綜合實力。

整個徵方臘戰役,梁山頭領死傷過半,士兵的減員會更多,這時候就需要補充兵源。那梁山的補充兵源從哪來呢。

之所以梁山能打敗方臘,除了宋江手下的人能拼命,離不開朝廷強有力的支持。

小說雖然沒有正面敘述,但是,可以想象,沒有後勤保障,梁山怎麼可能擊敗實力強大的方臘?


柳生飄雪


小說《水滸傳》中,儘管方臘陣容並不弱,但卻最終敗給了宋江,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書中宋江是主角,方臘是配角,所以北方的梁山起義軍最後打敗江南的方臘起義軍是故事發展的必然。

🛡其次,宋江能打敗方臘,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方臘的陣營內部不團結。方臘陣營貌似強大,但內部混亂一盤散沙,沒有堅定的政治目標和作戰動力,這就導致在兩軍對壘時方臘手下不斷有人變節,這既動搖了軍心,又慢慢削弱了方臘軍隊的戰鬥力,還無形中增強了梁山兵馬的勝算。

🛡再次,梁山兵馬在接受朝廷的招安後,經歷了徵遼、平王慶、滅田虎一系列真刀實槍的戰鬥洗禮,不僅提高了軍隊的整體作戰實力,而且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而方臘兵馬沒有過浴血奮戰的戰鬥經驗,相比之下,梁山兵馬宛如餓紅了眼的下山猛虎,方臘兵馬彷彿被動防守的群狼,虎當然能戰勝狼。

🛡最後,宋江兵馬已經不再是梁山草寇了,征討方臘是奉了朝廷的聖旨,代表大宋朝廷去平定叛,在一定意義上,宋江兵馬是代表正義一方,而方臘起義軍反而是非正義一方,所以宋江戰勝方臘是歷史的必然。



正史上方臘並非是被宋江打敗

正史上以宋江為首的三十六人梁山起義軍,是被宋朝太守張叔夜帶兵擊敗;而江南方臘起義則是被名將韓世忠帶領朝廷禁軍鎮壓的。實際上,方臘起義失敗後,宋江等人才在梁山起義。

此外,真正的方臘起義軍人馬眾多,實力強大,宋江起義軍的力量與之無法比擬。

綜上所述,在小說《水滸傳》中,正因為以上四個原因,所以方臘起義軍最終敗給了宋江起義軍。但在正史上,方臘起義軍是敗給了韓世忠。


本文參考文獻:《水滸傳》、《宋史》


墨雪問心


作者很吊,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能寫大小說的人,這一點很多人到今天也沒有意識到。水滸傳也是漢語世界第一個真正的口語長篇小說。

以小說來講,悲劇都是主角光環鬧的。

方臘是二號配角,其實是第二個宋江。

首先,宋江一夥套著主角光環,他們的結局,作者設定為悲劇,符合歷史上的真宋江結局。

招安以後宋江方開始扮演官軍,剿殺方臘,這個時候方臘就是宋江,宋江就是高球,這是作者的雙重反諷手法,在全球來說這個寫作手法都是最高級的,現代小說運用這個手法大多是二戰以後,個別大作家,能力削微差點就運用不了,可見作者是真的牛掰。

其次,以小說鞭撻歷史和社會,以宋江慘勝,方臘被滅,官家詭計得逞,突出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讓所有人物更真實更鮮活,也為結局鋪路。同時一下子拉進讀者和小說人物的距離。

最後,宋江後悔了,特別是打方臘,不同於打其他仗,正是打方臘讓宋江提前看到了自己的結局,宋江最後是明知結局,硬走下去,這和所有朝代的讀者,完全打通,因為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和命運。這也是小說超越時代的部分。

讀水滸傳,會讓讀者有極高的代入感。

同樣程度的這種代入感,要在近代電影出現以後才再次出現,可見水滸傳這本書有多超前。


王涉


因為宋江是主角,有主角光環加持。

按歷史記載: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宋史·張叔夜傳》

宋江所部最多幾百人。

而方臘起義:

(方臘)遂部署其眾千餘人,以誅朱勔為名,見官吏、公使人皆殺之。民方苦於侵漁,果所在響應。數日有眾十萬,遂連陷郡縣數十,眾殆百萬,四方大震。《宋史·童貫傳附方臘傳》

二者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宋江怎麼可能打敗方臘,小說家言不可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