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1861年暹羅(泰國)大使在楓丹白露宮覲見拿破崙三世


近代以來的泰國,一直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19世紀,在西方列強全球殖民浪潮中,東亞、東南亞的國家,無論大小強弱,紛紛淪陷,變成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但是,泰國是個例外。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始終沒有招呼到泰國這艘古老破舊的釣魚船。

二戰爆發前,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獨立的國家只有日本和泰國。日本是因為明治維新後彎道超車,用強大的實力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命運。泰國呢,實力也就那樣,無法硬剛西方列強,但它卻能從始至終保持獨立(也不是沒出血,丟失了部分領土),這不能不讓人稱奇。

奇怪的事情,也可以用內外因辯證原理來解釋。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國王拉瑪四世(1804.10.18-1868.10.18)


外因是:泰國處於法屬印支(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撾)和英屬緬甸及馬拉西亞之間,是兩大殖民帝國的緩衝地帶,英法為了避免擦槍走火,以及其他利益考量,都不願對方控制泰國。

緩衝的地方很多,但能獨善其身的卻很少,更多的情況是兩頭捱打,像土耳其,阿富汗,朝鮮等等。外因只是條件,能否閃轉騰挪,最終還靠自身的努力。

內因:在西方勢力衝擊下,泰國沒有閉關鎖國,而是積極適應新形勢,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並與西方發展外交關係——列強大老遠跑過來,所求不外乎通商獲利,如果主動向列強開放靠攏,確實沒必要動刀動槍。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泰國避免淪為殖民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風騷”的外交走位,即憑藉高超、靈活、務實的外交技巧,遊走於列強之間,維持一種“均勢”。

泰國這種八面玲瓏的外交手段,以二戰時期的表現最具有典型性。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拉瑪四世和朱拉隆功,二人都比較西化


01

泰國獨裁者披汶(又稱鑾披汶·頌堪)說過這樣一句話:“哪一方在戰爭中潰敗,哪一方就是我們的敵人。”這句話不僅是披汶處理外交關係的原則,也是泰國在複雜國際局勢中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黃金生存法則。

舉兩個例子。

一戰中,泰國為了避開戰禍,防止列強趁火打劫,在海牙發表了中立宣言,與交戰雙方都保持著友好關係。到了1917年,美國參戰,戰爭勝負已分,泰國果斷與同盟國切割,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

參戰後,泰國扣押了12艘德國船隻,派了一支千人小隊到西線參戰,其中包括醫療小組和飛行員,等泰國飛行員完成飛行培訓時,戰爭結束了。

這樣,泰國幾乎沒有花費什麼代價,就獲得了戰勝國身份,成了國際聯盟的創始成員,與列強談笑風生之餘,收回了很多權益。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一戰中在法國的泰國軍隊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際聯盟開會,在作譴責日本的決議時,泰國投了棄權票——這唯一的一張棄權票,令世界輿論震驚。當時,國聯雖然無力阻止日本侵略,但這種表表態的場面話,國聯還是會做的——正義與非正義一目瞭然。

泰國的棄權,意味著偏袒日本。偏袒日本,是為了拉攏日本以抗衡歐美,維護泰國的獨立。至於中國嘛,是日本的手下敗將,自然也就是泰國的敵人,得罪了也沒關係。

這兩個例子,很好的印證“哪一方在戰爭中潰敗,哪一方就是我們的敵人”這句話。

二戰前夕,泰國是軍政府統治。1933年,以披汶為首的少壯派軍官發動政變,這次政變將泰國從君主專制國變成了君主立憲國,少壯派軍官掌握了國家政權,披汶也先後出任陸軍總司令和總理,成為了軍事獨裁者。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披汶


披汶早年間在法國留過學,深受德、意法西斯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的影響,上臺後,他比較欣賞日本軍國主義,另一方面,泰國雖然一直勉強維持著獨立,但其經濟仍受歐美壓迫,而且還被迫割讓了部分領土,這使得泰國社會中存在“大泰族主義”,鼓吹反對歐美,收復失地。披汶為了維護政權的正當性,也支持“大泰族主義”。

欣賞軍國主義,仇視歐美勢力,這不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很有共鳴嗎?泰國希望藉助日本的實力收復失地,日本為了未來的大東亞戰爭,也樂於在泰國燒冷灶,培養親日勢力。

有了共同的利益,二者關係越走越近。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日本在國際上愈發孤立,泰國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橡膠和棉,給了日本很大的溫暖。

不過此時的披汶雖然親日,但並沒有走極端,泰國與歐美也維持著正常的關係。

未來怎麼發展,誰也不知道,輕易下注,很容易底褲都輸掉。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02

1939年9月,二戰正式爆發,披汶宣佈泰國嚴守中立。

然而,隨著1940年6月法國滅亡,泰國就不那麼中立了。在泰國看來,法屬印支孤立無援,泰國不僅可以收回當年被吞併的領土,還可以趁火打劫,肢解法屬印支。

1940年9月,披汶向法國維希政府提出:如果有朝一日法國放棄印支的主權,那麼老撾和柬埔寨必須割讓給泰國。此舉不僅遭到了維希政府的拒絕,也讓西方盟國非常不爽,美國當即扣留了泰國空軍購買的12架飛機,以示懲戒。

此時,日本出現了,收復失地是吧,我幫你呀。

日本的支持,給泰國壯了膽。

1941年1月,泰國向法國宣戰,泰國海陸空三軍向法屬印支發動了進攻(海軍是2艘日製2500噸炮艦,2艘英制1000噸炮艦,12艘魚雷艇,4艘潛艇,空軍10來架飛機)。法國雖然被德國按在地上摩擦,但好歹是列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海陸空戰鬥均取得了勝利。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泰國收回的“失地”


關鍵時刻,是日本出馬向法國維希政府施壓,迫使法國吐出了之前法屬印支吞併的泰國領土。

茨威格說過:“那時我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泰國也還太年輕,不知道日本的出場費是很貴的,大約一年後,日本來“收賬”了。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當天晚上,日本駐泰國大使坪上貞二向泰國政府遞交最後通牒:日本將向英美宣戰,為了大東亞戰爭的需要,日軍必須借道通過泰國,前往馬來西亞和緬甸,限兩小時之內同意。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西北是緬甸,東北是老撾,正東是柬埔寨,南邊與馬來西亞相連。套用一句廢話:泰國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太平洋戰爭示意圖


為什麼說是廢話呢,因為每個地方的戰略地位都很重要。戰略地位的重要與否,因戰爭的時空而異,打到這兒,這兒當然重要。

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的1941年7月,日軍就已開進了法屬印支,抵達了泰國邊境,這也是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的直接原因。現在,日本要經過泰國進攻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控制馬六甲海峽,搞掉英國人,又要經過泰國進入緬甸,切斷中國抗戰的輸血管——滇緬公路,順便威懾印度。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泰國都無法置身之外。但如此重大的決定,兩個小時之內肯定商量不出來。日本人不管這些,由山下奉文指揮的第25軍直接闖入泰國,擊退了零星抵抗,解除了邊境泰軍的武裝,然後迅速向泰國腹地推進。

命運的十字路口,如何抉擇?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山下奉文


03

泰國國會就如何處理日軍入侵舉行了全體會議。以披汶為代表的少壯派軍官認為,抵抗只會滅亡,倒不如與日軍合作,保存實力,這樣既可以避免遭受日軍的蹂躪,還可以跟著日軍撈點好處——你吃肉,我也可以喝點湯啊。

親英美派認為,日本和英美都是大爺,泰國誰都得罪不起,現在泰國可以向日軍低頭,但也不要和歐美翻臉,可以效仿丹麥那樣,只允許外國軍隊通過,而不給與他們任何幫助。

披汶綜合雙方的意見,決定不與日本簽訂軍事同盟條約,也不向英美宣戰,只同意日軍借道。12月9日,泰國和日本簽訂了協議,使日軍進入泰國合法化。

日本人的胃口當然不止於借道,事實上,日軍進入泰國後,接管了泰國的港口、鐵路、機場以及其他所有軍事設施,用來支援馬來西亞和緬甸作戰。

泰國的小算盤,日本人一清二楚。腳踩兩隻船,想都別想。12月21日,日軍強迫泰國簽訂了《日泰同盟條約》,正式把泰國綁上了戰車。1942年1月,日軍逼迫泰國向英美宣戰,標誌著泰國正式加入了軸心國一方。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在泰國的日軍飛行員


此後,泰國為日本侵略提供種種幫助,如物資補給,看管戰俘(著名電影《桂河大橋》的背景就是日軍強迫盟軍戰俘在泰國修橋),保衛交通線,承認汪偽政權等等,而日本也會將一些邊境爭議領土賞給泰國——一個吃肉,一個喝湯,各取所需。

泰國政府雖然加入了軸心國,但國內的親英美派暗中組織了“自由泰國聯合運動”(簡稱“自由泰運動”),秘密抵抗日軍,並和英美情報機構暗通曲款,泰國駐美國大使社尼·巴莫親王,接到對美宣戰書後,將其壓了下來,申明不再聽命於泰國政府。

時間很快到了1944年,日本眼看不行了。

泰國由於長年支持日本戰爭,也變得千瘡百孔:英鎊儲備被凍結,紙幣貶值,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日本無休無止的索取,極大地加重了泰國民眾的負擔,日軍在泰國囂張跋扈,也深深刺痛了泰國的民族自尊心。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日軍在泰國(宣傳照)


於是,民眾反日呼聲越來越高,親日派越來越失勢。7月25日,泰國國會否決了披汶政府的兩項提議,此舉意味著披汶政府不被信任,披汶被迫辭去總理職務,取而代之的是親美派的“自由泰運動”成員紛紛進入內閣,泰國文官政府轉了向。

轉向是個技術活,當時泰國軍隊不受文官政府控制,軍隊中的親日派還有很大影響力,國內也還駐紮著大量日軍,稍不注意,就可能翻盤。所以,親英美都不能明著來,親日也不能停。

於是,“自由泰運動”領袖比裡對泰國政府進行了分工,總理和外長宣佈新政府繼承前政府政策,繼續忽悠日本人,比裡自己則負責秘密與英美中聯繫,並表示在適當的時機公開與盟國展開合作。

兩邊下注,就能穩贏?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1943年日本軍官視察泰國


04

轉向後的泰國,暗流湧動。

民眾自發組織了抗議義勇隊,工人運動高漲,罷工事件層出不窮,“自由泰運動”成員接受了美國的培訓和裝備,回到泰國打游擊,此外,在泰國政府的幫助下,盟軍也不斷向泰國空投特工和軍官。

問題來了:泰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日本的情報機構不知道嗎?

以日本人的精細,對這種事肯定是有所察覺的。但這又能怎麼樣?

推翻泰國政府,由日本人直接統治。別逗了。統治是需要成本的,日本此時人力物力非常緊張,哪會有精力來搞這些事,另外,推翻國政府,會造成嚴重的混亂,這會影響日軍在東南亞的整體戰略,而被推翻的泰國政府,肯定會組織民眾打游擊,給日軍造成更大的麻煩。

所以,日軍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維持雙方表面上的合作,這是對雙方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不僅如此,日本還調整了對泰國的政策,如重申尊重泰國獨立和主權,以最大量鞏固泰國政權,約束日軍在泰國的野蠻行為,幫助泰國民眾提高生活水平,爭取親日力量等等。

總之,窮途末路,日本只會安慰泰國,而不會自剪羽翼。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蒙巴頓


時間進入1945年,日本敗局已定,泰國政府開始考慮戰後問題。當年2月,泰國秘密與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取得聯繫,表示如果英國保證泰國戰後獨立地位,泰國可以歸還從日本人那裡獲得的領土(有部分是英屬馬來西亞的領土),但是蒙巴頓不想和泰國談政治問題。

泰國政府明白,軸心國成員的身份,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洗乾淨的,想要未來的主權和獨立,必須流血。

於是,泰國向美國表示,想發動武裝起義趕走日軍,交投名狀。美國則表示,心意收到了,但你們肯定打不過日本人,到時候還得盟軍提供支援,影響盟軍的既定戰略,現在最好待著別動,聽我命令。這一等,就等到了戰爭結束。

雖然投名狀沒交成,但泰國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向盟軍表忠心的機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第二天,泰國政府發表《和平宣言》,宣佈披汶政府向同盟國宣戰是軍人集團個人行為,是無效的。當天,泰國議宣佈廢除1941年12月8日以後同日本簽訂的一切條約和盟約。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再怎麼宣佈,也抹不掉泰軍和英、法、中軍隊交戰的事實(泰軍曾入侵雲南西雙版納),想要得到諒解,必須挨個公關。

首先是美國,美國沒接到泰國的宣戰書,而且和“自由泰運動”有很多合作,所以泰國很容易就獲得了美國的諒解。美國是盟軍老大,影響力不言而喻,首先突破美國,可以借美國的面子搞定後面的國家。

中國就不說了,顧不過來。難點在於英法。當年日本吊打英法,泰國跟在後面喝湯,湯是什麼做的?是英法的利益熬成的,現在英法當然想要報復,駐軍、割地、賠償、懲兇、各種條約,英國的蒙巴頓甚至搞了“二十一條”,想把泰國變成事實上的殖民地。

泰國大懼,找美國斡旋。美國雖然也是殖民國家,但二戰後開始轉向,反對殖民壓迫,同情民族獨立,所以不贊成英法殖民泰國,也反對過分削弱泰國。

英法在二戰中都元氣大傷,其殖民地也紛紛要求獨立,被搞得焦頭爛額,表面上很兇,其實都是在咋呼。美國出面講情,英法不能不給面子。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克拉運河示意圖


最後,對法國,泰國吐出了之前收回的“失地”,對英國,泰國退還了侵佔了馬來西亞的領土,賠償了英國公民在戰爭中的損失,支援了英國150萬噸大米,保證未經英國同意不得開鑿克拉運河(運河一旦開通,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降低)。

就這樣,泰國過關了。

不僅擺脫了戰敗國的地位,維持了獨立,還加入了聯合國,之後又獲得了美國的援助。

這樣都能全身而退,能不神奇?

05

泰國國王拉瑪四世曾說過:“我們唯一可以拿來保護自己的真正武器就是我們······充滿著健全思想和一顆智慧的心。”這句話可以細細品品。


八面玲瓏的泰國:只要“走位”準,沒有躲不過的戰爭

日軍在泰國


最後插一個故事。1955年泰國要求日本償還二戰期間從泰國借的錢。日本回應,泰國已經廢除了和日本簽訂的一切條約,當然包括借款條約。泰國回覆,借款不在廢除之列,1350億日元,快點給錢。日本回應,借款憑據上只有54億日元。

1955年8月,日本償還了54億日元,另外又無償援助了94億日元。日本和泰國,從此兩清。


周寒麗:《“風中之竹”的生存之道——簡述二戰期間泰國的外交政策》

李魏巍:《二戰結束後日本擺脫戰敗國地位的原因探析》

朱大偉:《二戰期間美國未接受泰國宣戰的原因》

周寒麗:《二戰期間泰國的“自由泰”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