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名將,擊斃湘軍悍將羅澤南,無奈降清,卻被後世罵了百餘年

韋俊,韋志俊(1827-1884) 太平天國名將,北王韋昌輝之弟,天京事變後因不容於太平天國而投靠清廷。

早年隨哥哥韋昌輝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定都後,韋志俊先後曾經跟隨秦日綱,石達開西征。參加過武昌 、 嶽州、田家鎮等戰役,戰功顯著。天京變亂後,被封為右軍主將轉戰於安徽、江西一帶。因韋昌輝被洪秀全誅殺之後不容於太平天國。後在池州反叛投清,參加過圍困安慶、天京等戰役。

廣西桂平人,壯族。或作韋十二,曾參加金田起義。1852年底—1853年初,參加第一次攻克武漢之戰。1855年隨太平軍西征軍復入湖北;4月,第三次攻克武昌後,任武昌守將年餘。胡林翼、羅澤南率清軍水陸師發起進攻,他嚴加守備,頻頻出擊,曾在漢陽奓山大敗胡林翼部。1856年3月在武昌大東門外擊斃清將羅澤南後,清軍遂對武昌實行長圍久困之策,扼堵糧道。雙方戰鬥頻繁,傷亡嚴重。同年秋,北王韋昌輝在天京(今南京)被誅後,他因其兄被殺,武昌城內又糧盡,於12月開城門率部出走。1858年,投降清軍,被封為參將,駐守安徽池州。成為太平天國少有投降未死的降將。

雖然投降了朝廷苟活了下來。但韋志俊沒有想到,“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同治四年秋,即天京失陷後一年(1865年),韋志俊以為大局已定,天下太平鄉民健忘,挑了個錯誤的時間回金田省親,並起昌輝祠。他討好鄉里,要出錢修建螞蝗橋蔡江義渡,為鄉民所拒。到了1914年,鄉民重修螞蝗石橋碑還不放過他:“金田韋某降清歸裡,頗以金錢施舟梁悅人,購運徑尺餘柳杉,將易梁,里人拒弗受。”韋志俊在家排行十二,直到1942年羅爾綱先生訪查,還聽到人們唾罵他為“反骨韋十二”。要作氣節教育,歷史給他出了道難題,只有一死才能完全體面,他偏不願死,於是老死後繼續受罰-落葉不能歸根。1884年5月8日韋志俊卒於安徽宣城縣孫家埠鄉汪村,其孫光照、師洛等於民國十二年十月立碑,1980年7月韋志俊的墳和墓碑被發現。(《太平天國大辭典》367頁)

天國名將,擊斃湘軍悍將羅澤南,無奈降清,卻被後世罵了百餘年


韋俊投靠清是好事嗎 清朝為啥不殺韋俊

對於韋俊投靠清是好事嗎這個問題,還應該綜合多方面因素來回答,第一韋俊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主動投降的,因為韋俊投降的時候,他的哥哥韋昌輝已經在太平天國內訌中身亡了,韋俊為了自己的安全,也為了哥哥報仇,所以迫不得已投降了清政府,投降之後的韋俊並沒有受到太平天國軍隊的誅殺,他的身家安全得到了保證,從這一點上來說韋俊投靠清政府是一件好事。

其實從他的權力來說,韋俊投靠清政府也是一件好事,因為韋俊投靠清政府之後清政府格外優待他,不僅給他賞賜了很多金銀珠寶和美女,並且還任命他為參將,駐守安徽蕪湖地區,韋俊在清政府的地位可謂是很崇高的,所以韋俊投靠清政府之後獲得了榮華富貴,從個人方面來講也是一件好事。

不過同時也有歷史學家認為,韋俊雖然得到了一時的榮華富貴,他的性命也暫時得以保全,但是韋俊投降之後後代歷史學家對他的評價普遍不高,所以從長遠角度來看,韋俊投靠清政府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為對他的身後名聲造成了很大影響。韋俊是太平天國時期的代表將領,也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投降清朝庭的第一人,韋俊曾經率領部隊跟朝廷作對,也曾經數次大敗清朝廷的官方部隊,所以後來韋俊投降之後,清朝為啥不殺韋俊也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其實對於清朝為啥不殺韋俊這個問題,後來的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其中最令人相信的一個答案就是為清政府為了招攬人心,因為韋俊是在公元1858年投降清軍的,他當時駐守武昌城,可惜武昌城內彈盡糧絕,又加上韋俊的哥哥在太平天國內訌中被殺身亡,所以便投降了清政府,清政府為了吸引其他更多的人前來投降,也為了顯示自己寬廣博大的胸懷,所以不得不暫時忍讓韋俊。

後代有歷史學家證實說,韋俊是老死的,他在投降了清政府之後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也陸續開始有高級將領秘密跟朝廷接觸,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清朝為啥不殺韋俊這個問題也有了明確的解釋,那就是清政府想拿韋俊當做例子,讓其他更多的太平天國將領放下屠刀。

韋俊的投降給太平天國帶來很大的打擊,而且政府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也為了讓韋俊給其他人做一個表率,他們只能對韋俊很好,不能殺他,從而吸引更多的太平天國將領不和清政府作對,也是為了鞏固社會秩序,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清政府最後沒有對韋俊下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