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殺:一念之間還是困境所迫?

作為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美麗人物,安娜·卡列尼娜最終以臥軌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也結束了她和沃倫斯基的愛情。在臨死的前一刻,她的內心似乎產生了動搖,她問自己"我這是在哪裡?我這是在做什麼?為了什麼呀?",不過,一切都來不及了。一念之間,愛恨消散,靈魂或許已獲得饒恕,但生命已經遠去。

安娜的自殺僅是一時衝動嗎?我認為其中雖有為愛痴狂的衝動勁兒,但它不足以摧毀安娜富有激情的生命。將她驅入灰色生命地帶的,是窘迫複雜的生活困局。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曾說:"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命運給予她在八年之久的婚姻生活中未曾體會過的愛情,也將她一步步推向窘迫煎熬的困境,直至毀滅。

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殺:一念之間還是困境所迫?


困境一:安娜與丈夫卡列寧的離婚糾纏

安娜與丈夫卡列寧截然不同的性格脾氣,為他們的婚姻破裂埋下了炸彈。安娜聰敏、開朗、富有孩子氣,雖然育有一子,但仍是一個對美好愛情抱有期望的"小女人",只不過這種期待被他的丈夫冷冰冰地擱置、埋葬了。卡列寧比安娜大二十歲,在官場上十分用心、頗有成就,但他並沒有對妻子付出同樣的用心。安娜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不過問,也懶得溝通,甚至在聽到社交界議論他的妻子和沃倫斯基有曖昧行為時,他也不曾正面面對、與妻子溝通解決,而是選擇了逃避。如果說安娜的出軌背叛了婚姻與卡列寧,那麼卡列寧自己就是縱容事態發展的背後推手。卡列寧對安娜講話客客氣氣,這種打官腔的講話方式惹得安娜內心十分厭惡;發現妻子的不忠行為後,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決他們婚姻中的矛盾,而是想法設法保住自己在社交中的面子。

托爾斯泰在書中總結了生活中那些沒有愛情的婚姻:"許多家庭長年累月毫無變化,夫婦雙方對生活都感到厭倦,就因為他們的感情既沒有破裂,也談不上美滿和諧。"原本在上層社會中,像安娜和卡列寧這樣的婚姻並不少見,貴族有情人的現象也是不說破的"公開秘密",但是安娜卻不願意像其他伯爵夫人那樣,一邊維持著名存實亡的婚姻,一邊與情人往來,因為安娜是位正直的人,對待感情認真,所以才想將感情置於專一的境地,不願在不清不楚的三角關係中苟活。所以,她一定要與原來的丈夫決裂,與沃倫斯基獨享二人世界。

但是安娜的主要悲劇就在於,她並未能與原來的家庭徹底決裂。她始終猶豫是否與卡列寧離婚。她不辦離婚手續,她和沃倫斯基的女兒就不能隨親生父親的姓氏,也不能在法律上繼承沃倫斯基的財產,這將永遠成為沃倫斯基心頭上的"疙瘩"。她和沃倫斯基的關係也不能從戀人轉為夫妻,不能變成是合法的、道德的,甚至安娜在社會上還要頂著"通姦"的帽子,這直接引出接下來的困境:社交圈對安娜的惡意排斥和安娜與沃倫斯基的愛情博弈。那麼安娜為什麼總是不願離婚呢?雖然也有面子等方面的考慮,但主要因為她害怕離婚後將徹底失去兒子。她對兒子的深愛,反而成為她追求愛情路上最大的羈絆;殊不知,進退維谷的中間處境,同樣使她失去了兒子——在與沃倫斯基結合後她不能自由地見兒子。即使最後她為了去除沃倫斯基心中的疙瘩,乞求卡列寧同他離婚,但為時已晚,困境促成。況且虛偽冷漠的卡列寧在受到他人的蠱惑後,已經不再同意辦理離婚。兒子已經失去,新婚姻的結合又受到卡列寧的阻攔,安娜可以抓得到的希望火苗已經漸漸十分微弱了。

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殺:一念之間還是困境所迫?


困境二:社交界的惡意排斥與愛情的博弈

安娜幾乎是以"淨身出戶"的方式離開原來的家庭,她失去的不僅是兒子,還失去了在社交界的名聲與人脈關係,背上"拋妻棄子"的惡名,社交界永遠對她關上了大門,但是沃倫斯基卻沒有受到影響,對男女的差別待遇可見出當時的俄國社會對女人極為苛刻。貴婦名媛們以接近安娜為恥,以批判安娜的行為為榮,上層社會的道貌岸然、人情淺薄可見一斑,倒不如安娜主動離開家庭、與情人光明正大地結合表現出的誠實與勇敢。

安娜也嚐盡了誠實與勇敢背後代價的滋味。不論在聖彼得堡還是在莫斯科,她都無法再融入原來的社交圈,孤立無援。聲名狼藉後,除了兄嫂陶麗和老姑媽,她失去了自己的女性友人們。所以安娜為愛情犧牲了原來的家庭關係和社交關係,她將自己置於只有沃倫斯基一人一友的險境,這種境地"險"在她的親密關係變得單一、脆弱、十分被動,一旦沃倫斯基對她稍有變心或照顧疏忽,她將立即墜入孤獨與毀滅的深淵。

托爾斯泰將安娜描寫成多情、富有孩子氣的女人,孩子氣的那種蓬勃與純真為她吸引來愛情,但同時孩子身上的那種不成熟,也體現為安娜處理三角關係和愛情關係上面,因此可以說,安娜短暫而轟轟烈烈的一生,成也"孩子氣",敗也"孩子氣"。

在丈夫家中公然生下她與情人的女兒,吃穿用度也都花卡列寧的錢,甚至在生育後悄悄拋下丈夫與兒子,與沃倫斯基和女兒在歐洲旅行三個月之久。安娜既然要與世俗的婚姻相決裂,必然要先與世俗帶給她的物質與舒適相決裂,可是生產時她沒有做到這點,這在無形中也加強了她的道德羞恥感。她的猶豫不決和"鴕鳥"心態,錯過了解決三角關係的最佳時機,戀愛與婚姻紛紛陷入沼澤區。

安娜與沃倫斯基二人之間也存在著愛情博弈,主要體現為對各自"獨立性"的爭奪,這成為他們後期愛情的主要矛盾點。在前面已經提到,雖然沃倫斯基與安娜的結合都是非法的,但兩人在社交界的處境卻有天壤之別。沃倫斯基像往常一樣正常出入社交場所,再加上他本人愛玩的性子,頗有單身時的自由度,甚至他還反覆強調作為男人的優越感:"我什麼都可以為她犧牲,就是不能犧牲我男子漢的獨立性。"安娜被禁足在社交界以外,實際處境的孤立令她越來越依賴沃倫斯基,畢竟拋棄一切的安娜,選擇與沃倫斯基私逃的行為就是孤注一擲,所以當沃倫斯基保持獨立的行為時,安娜便感到被他冷淡對待了,她說:"我在愛情上越來越熱烈,越來越自私,他卻越來越冷淡,這就是我們分手的原因。"誠實而又要強的安娜並不想在情人面前表現得心意都在他身上,所以她在閒暇讀英國小說和各種專業書籍,但其目的卻是"怎樣博得沃倫斯基的歡心,怎樣補償沃倫斯基為她犧牲的一切。"沃倫斯基享受愛情但又不想喪失自由與獨立性,安娜為愛情失去社交的自由,便想爭奪沃倫斯基的"獨立性"——希望他可以多陪陪她。但是兩個人為此屢次爭吵,但每一次都沒有徹底解決矛盾,以致最後安娜受盡了困境的折磨,選擇以自殺的方式來懲罰沃倫斯基。

全面觀視安娜的一生,她的出場驚豔,婚姻外的愛情也美好動人,但是她沒能成熟地處理好情人與家庭之間的關係,在處理離婚事宜時再三採取鴕鳥政策,使自己逐漸陷入兩難的處境。虛偽勢利的上層社會也不接納她誠實面對愛情的行為,將其視為淫婦而冷漠斥之。在安娜人際關係網幾乎崩盤的情況下,她與沃倫斯基對"獨立性"問題又產生了矛盾,且兩人缺少真誠、深刻、有效的溝通。最終,將愛情視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的安娜,徹底失去了希望,這促使她選擇在火車輪下結束生命,結束日夜折磨她的困境。

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殺:一念之間還是困境所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