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編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

關於這部經典的解讀很多,但大多隻是基於故事情節抒發情感。今天我就從電影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來解讀它獨一無二的魅力所在,及談談電影主題對我的啟發。


《海邊的曼徹斯特》曾獲得金球獎、金像獎等諸多獎項,在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摘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兩項桂冠,在豆瓣電影中得分8.6分。

這並非一個發生在歐洲的故事,“海邊的曼徹斯特”是美國真實的地名。影片的基調,自始至終都像這個海邊小鎮一樣,充斥著冰冷的海面,厚厚的積雪、散不去的霧,導演將一種令人壓抑沉重的陰冷環境深深種植在觀影者的觀影體驗中。

主角不是蓋世英雄,不是逆天梟雄,也不是性感鮮肉,而是現實中卑微的你我他,他甚至得不到一個happy ending。但就是這樣一部影片,讓觀影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故事。

如果我們說一部電影拍得真好,通常是喜歡影片講述的故事、片中的角色、精妙的對白,或者是被影片傳遞的情感所打動。如果一部電影在這些方面都做到位,要歸功於編劇,他們花費數月或數年的時間,默默無聞地辛苦創作,最終成就了一個好的劇本。

那麼,作為普通的觀影者,我們如何超越純粹的主觀好惡、點贊點踩,從電影劇本的角度出發,判斷一部電影何以成為“佳片”呢?

《海邊的曼徹斯特》連續四年獲得最佳編劇獎,我們能從中看到,一個金牌編劇如何在劇本中通過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將一個並不討好的悲情話題拍成吸引觀眾的高分電影。同時也將在第三部分談一談編劇如何通過建構電影主題,讓一部電影意義深遠,引發觀影者的思考。

深度解讀《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編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

一、獨特的敘事手法:像摺紙一樣架構故事,賦予電影具有可信度的世界觀,讓故事更真實,也加深了觀眾與角色的共情

一部佳片帶給我們的爽快感,和一部爛片帶給我們的不痛快,通常都取決於故事結構。這就十分考驗編劇的敘事能力。

在《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編劇高明的敘事能力主要通過兩點體現:

1、打破傳統的線性敘事,讓觀眾保持好奇,又不會毫無頭緒

影評界有一個名詞叫“第二幕疲軟”,指的是編劇掌握不好節奏,一場又一場戲會生硬地疊加在一起,沒有任何情節驅動力,觀眾無法理解角色究竟在做什麼,失去了對角色的同情。

而《海邊的曼徹斯特》則打破了傳統電影結構線性敘事的節奏。

電影一開場是男主角錢德勒看似平靜的忙碌,他幫別人剷雪、修燈、通下水道……在酒吧豔遇,被人投訴,不管面對什麼,他都麻木不仁。他只是一個工人,專注的幹著自己的工作,不與任何人多說一句話。這樣反常的舉止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

隨後,觀眾從閃回的回憶中逐漸瞭解錢德勒的過往,他因酒後疏忽引發大火,三個孩子葬身火海,妻子從此離開了他。人們從這個角色身上更能感受到一種如影隨形的絕望,他因自己的錯誤得到了漫長直至餘生的懲罰。

導演兼編劇肯尼思像摺紙一樣架構故事,隨著摺紙一點點展開,這並非標新立異,而是編劇刻意地讓人物性格來牽引故事結構。

他讓每一個回憶片段都與主角的心理狀態相呼應——錢德勒一直想封閉這段記憶,無法面對過去的悔恨。從而喚起觀眾與角色的共情。

深度解讀《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編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

2、賦予電影具有可信度的世界觀設定,讓故事更真實

影評人安.霍納迪在書中曾寫道:一部電影要想成功,無論故事如何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都一定要讓觀眾覺得可信。可信度反映編劇對人性的理解程度,對人類的缺點、瑕疵以及合理和不合理的行為的瞭解。

劇中錢德勒的哥哥心臟病猝死,時值寒冬,土層凍得梆硬,難以開掘埋葬。 侄子帕特里克跟錢德勒提過幾次想找個挖掘機挖墓坑,但被告知錢不夠,計劃等開春暖和了再下葬。

儘管父親的遺體一直冰凍在殯儀館,帕特里克卻該吃吃該喝喝,泡妞一點也沒耽誤,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某天晚上 ,帕特里克打開冰箱,掉出很多冷凍肉食,他忽然慌亂著把肉塞回冰箱,撿拾過程還被冰箱門磕到頭,幾次試著把冰箱門閉嚴都閉不上。他開始慌張、噁心,直至崩潰痛哭。

編劇為了講好這個故事,沒有用尋常的手法來演繹,而是洞察了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可能會用怎樣的方式逃避父親死亡的悲痛。

所謂真實的世界觀設定,就是不但有劇情,還要有內心故事;不但有角色,還要有人物的個性;不但有情緒刺激,還要有複雜的人性。

深度解讀《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編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

二、精巧的對白設計:運用生活場景,對白設計與視覺元素相輔相成,讓觀影者體會細節之外的潛臺詞,跟隨人物的矛盾進入劇情

看電影最大的樂趣之一,莫過於聽到一句經典臺詞。於是很多的觀影者認為劇本就應該由大量行雲流水的“金句”構成,這是一種誤會。

許多經典電影都有令人難忘的臺詞,但是優秀的臺詞絕不只是豐富的內容。

編劇肯尼思認為,對白是為了訴說潛臺詞而存在,最終要為角色的可信度服務。

《海邊的曼徹斯特》則突出體現了他的這兩點堅持。

1、對白為了訴說潛臺詞而存在,讓影片的各個方面配合對白呈現

比如,《海邊的曼徹斯特》開場後不久,卡西飾演的錢德勒在醫院走廊和醫護人員對話,錢德勒提問、傾聽、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在場三個人的對白很少,可是從人物猶疑慌亂的眼神、僵硬的肢體動作、甚至泛紅的皮膚,我們能感受到氣氛越來越緊張,觀眾幾乎可以察覺錢德勒思維的齒輪在艱難地轉動。

再比如,錢德勒無法從痛苦的經歷中走出而選擇搬家,哥哥去看他,一個幾平米的地下室,只有一張床和桌子。哥哥說:“走吧,我們去買點傢俱。”錢德勒只說了一句:“不用了,已經有傢俱了。”看似平淡,卻又疊加出一種壓抑,地下室分明是監獄,錢德勒不想活著,他只是沒辦法死去。

在編劇的設計中,對白是和視覺元素,也就是演員的肢體動作、服裝、環境共同敘事的,正是這些平凡的細節,讓觀眾逐漸意識到主角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是什麼樣的事情讓他消沉、遲鈍、麻木呢?這讓我們對他油然而生一種好奇和同情,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潛臺詞來完成的。

深度解讀《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編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

2、對白為了角色的可信度服務,讓電影場景高度還原現實生活

在《海邊的曼徹斯特》中,很多場景都有大量的矛盾衝突,有些衝突和影片看似毫無關係。

比如,爭吵的主題永遠是“你有沒有把菜放進冰箱”,或者“車鑰匙丟在哪裡了”這類話題,以至於主演卡西.阿弗萊克曾說:“感覺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但是,真實的生活不就應該是這樣嗎?即使揹負著隱秘而沉痛的過去,沉甸甸的情感依然會隱入龐雜而平庸的生活瑣事之中。

而我們會看到在某些同類題材中,編劇做出這樣的處理:

  • 要麼,將平凡的細節全部刪除,讓人物說大量煽情的對白,顯得極其戲劇性;
  • 要麼,對白充斥大量信息,恨不得把前世今生都交代個遍,生怕觀眾看不懂。

然而觀影者毫無反應,就是因為這些對白已經脫離了生活的場景。對白不只是角色說的話,它本身也應該是一種動作,包含多重含義。

深度解讀《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編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

三、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以及被這部影片深深打動的人,我想談談編劇如何通過建構電影主題,讓一部電影意義深遠,引發觀影者的思考

劇本是每一部電影的基石,是導演和全體創作人員的主要參考點,劇本寫得越好,越能幫助製作人員打造一個引人入勝、真實可信的世界。

喬治.布魯尼曾經因飾演《蝙蝠俠與羅賓》遭遇演藝生涯最大差評,從那時起才真正意識到劇本的重要性。

克魯尼這樣總結:“拿著一個好劇本拍出一部爛片,這種事情我見得多了,但是反過來你是做不到的。”

好的劇本有很多關鍵要素,其中最關鍵的莫過於構建深刻的電影主題,引發觀眾思考。

影片通過暗含的兩組對比關係,來呈現電影的主題:我們到底會如何選擇面對生活中的痛苦?又該怎樣去自我救贖?

一是錢德勒與妻子面對苦難時的不同態度。

前妻蘭迪儘量放下痛苦,重組家庭,再次生兒育女。但錢德勒卻選擇孤獨終老。他無法原諒自己的過往,一場大火毀滅了他美好的一切,痛苦反而成為他唯一的補償。

這是一種微妙的心理感受,當他緊緊抱著痛苦不放時,失去的孩子就彷彿永遠和他生活在一起。

世間人人懼怕痛苦,卻很少有人真的願意埋葬痛苦,因為與痛苦相比,生命的虛空感是更可怕的折磨。

二是錢德勒與侄子帕特里克對生活的不同態度。

同樣出生於海邊的曼徹斯特,錢德勒因為過去太沉重,所以總想著逃離,但卻因為哥哥的意外離世而成為帕特里克的監護人;帕特里克卻一刻也不想離開這裡,因為這裡有他的樂隊、女朋友、港口和船。

一個人想的是結束自己的生活,另一個人想的是開始自己的生活,一個拒絕生活的人照料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影片的尾聲,錢德勒把哥哥遺留下來的槍支全部賣掉,給帕特里克心心念唸的輪船買了發動機,看著小帕和女朋友在一旁開心地嬉鬧,錢德勒終於露出了全片第一個笑容。

角色身上出現態度的轉變,哪怕只是因為內心矛盾導致的微小變化,不僅能賦予故事活力和動力,還能讓觀眾安心面對自己的恐懼、掙扎和失敗,甚至從中獲得希望。

兩組對比讓影片形成某種張力,讓觀眾為情節所打動,更為主題而思考。

《海邊的曼徹斯特》,結局並不如大部人想要的完美。錢德勒雖然對侄兒充滿憐愛和親情,但他最終仍然選擇離開曼徹斯特,把他的監護權交給了一個朋友。帕特里克看到叔叔房間的三個相框,也懂得了他為什麼不願意呆在這個小鎮。他們最終達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和解,彼此理解和尊重。

正如作家熊培雲所言:人有時候是需要在人間煙火中生活的。那裡有一種叫責任心的東西。在關鍵的時候,它會想纜繩一樣將你從絕望之海中引渡上岸。

這也是生活教會我們的道理。

總結一下:

我們無法確認一部電影中有多少內容出自編劇的本意,但如果一部電影成功了,主要是因為他有一個好的劇本。

如果你看過《海邊的曼徹斯特》,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衝擊,忍不住為角色嘆息,甚至對平靜的生活感到更加珍愛,恰恰是因為它突出展現了優秀編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更因為它具備了一個意義深遠的主題。


作者介紹:認證職業生涯規劃師,11年500強企業管理經驗,6年教育領域實踐。關注 ,讀一些給生涯注入能量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