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臨時媽媽”,一輩子“廣東媽媽”!

“媽媽!”3月6日16時30分,烏晴(化名)剛到巽寮隔離點酒店,兩個孩子就在9樓的陽臺上喊她。


終於,她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女兒。


從武漢到惠東巽寮度假的烏晴一家六口,有4人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留下兩個幼童由當地基層幹部馬小芬負責照顧。


“因為有小芬,我才能安心治療。”烏晴在治療期間寫下隔離日記。她說,馬小芬將是她一輩子的好朋友。


30天“臨時媽媽”,一輩子“廣東媽媽”!


烏晴(中)隔離結束後見到馬小芬(左一)。


告別武漢一家,馬小芬也“大功告成”,回家跟兩個兒子團聚。

疫情漸散,春暖花開。30天,因疫情短暫分離後,武漢、惠州兩對母子(女),上演人間小團圓。

一波三折的團圓。

14天,28天,30天……


母親思念子女,孩子想念媽媽。因疫情而分離的兩家人,團聚的期限卻不斷被拉長。


在治療期間,“回去接可愛的孩子”是烏晴最大的動力。她第一次徹底崩潰,也是因為這個希望落空。


2月14日,烏晴核酸檢測結果沒有轉陰,她的心願泡湯了。原本,她以為自己可以很快出院,還計劃當面表揚兩個聽話的孩子。“我瘋了一樣,開始失控,大喊大叫。”烏晴徹底崩潰了。


30天“臨時媽媽”,一輩子“廣東媽媽”!


烏晴與兩個女兒團聚。


同樣希望落空的,還有馬小芬。


“只要14天,媽媽就可以回去了。”馬小芬曾和兒子約定。她本以為等到作為密切接觸者的兩個女孩隔離期滿,她就能回家和孩子團聚。


2月19日,烏晴治癒出院;2月21日,女孩們解除隔離。但由於當地對出院患者的管理政策,烏晴必須再集中隔離觀察14天。


14天變成28天,馬小芬只好對兩個兒子爽約。“當時有些失落,但我的孩子可以理解。”她說。


直到真正團聚前一天,兩個家庭又經歷了一次“失望”。由於當地對出院患者隔離解除政策變動,流程更加複雜,只好再等兩天。


30天“臨時媽媽”,一輩子“廣東媽媽”!


馬小芬與烏晴家人合影。


“媽媽回來了!”


真實的生活和電視劇不同,兩個媽媽和孩子們的團聚並未如想象般相擁而泣。


3月6日,烏晴走進酒店房間,女兒微張著手臂迎過來。“不要碰媽媽,媽媽現在身上不乾淨。”孩子們撲了個空。


母女三人嘻嘻鬧鬧,講著生活瑣事。“你們想不想媽媽?”烏晴問道。兩個孩子沒有正面回答,只是哧哧地笑著點頭,或者躲到窗簾後面。


只是後來,大女兒小聲問烏晴:“媽媽,你會跟我們一起住吧?”“對。”


告別武漢一家,馬小芬也出發去接她兩個兒子,路上還特意去買了一盒草莓。


30天“臨時媽媽”,一輩子“廣東媽媽”!


馬小芬回家見到兩個兒子。


“媽媽回來了!”馬小芬端著一箱零食,一邊進門一邊喊。


一米多高的院牆上放著一把黃色水槍,水槍裝滿了水。那是8歲的小兒子早早就準備好的,他要跟媽媽玩打水槍遊戲。馬小芬說,這是他們之前通話時半開玩笑的約定。


11歲的大兒子看到她,喊了一聲“媽媽”,便把馬小芬緊緊抱住。小兒子也順勢鑽進她懷裡。


30天“臨時媽媽”,一輩子“廣東媽媽”!


兒子的咳嗽有沒有好?有沒有多喝水?上網課會不會使用手機軟件?這一個月,馬小芬牽掛孩子的心終於落下。


終於,武漢、惠州兩對母子(女)團圓。“我最感謝的是小芬,沒有她我無法安心治療。”烏晴說,等到疫情結束,要招待馬小芬去武漢玩。

“應該的。”外界的關注沒有改變馬小芬的初心,“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只是剛好在這個工作崗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