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01

小說VS電影

美國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大部分小說都被改編成了影視劇, 有很多人沒有拜讀過斯蒂芬·金的小說, 卻被他的電影深深吸引,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影片 《肖申克的救贖》。

儘管小說 《肖申克的救贖》是中篇小說, 但是內容卻跌宕起伏, 故事情節環環相扣, 為改編電影提供了豐富而又精彩的元素。

影片以 “尋找自由”貫穿始終, 衝破改編的阻力, 圍繞小說中的故事主幹, 剔除細枝末節, 甘暢淋漓地展現了小說中對人性的深層解讀和嚴謹思考。

由於小說內容和形式上的很多元素能夠應用於電影, 因此, 電影業對小說產生了很大的依賴性。

小說與電影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講故事:

  • 小說注重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
  • 電影強調影像的外部情境

同時, 電影不同於小說, 其需要團隊合作來共同完成。因此, 在改編時難免會遇到一定的阻力, 這就需要進行敘事重構, 以便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原小說的基調和主題。《肖申克的救贖》在這部影片的改編中, 導演便通過敘事交流和敘事結構的重構, 使作品得到了完美的昇華。

本文將分析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敘事重構, 探討影片對小說故事情節的增減和改動、人物的增減和命運的改變以及影片對小說主題的繼承, 以期能夠更加透徹地掌握這部小說的敘事策略, 從而感受到作品在故事創作上的哲學思考。


《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02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敘事交流的重構

小說文本中的獨白在電影文本中得到具體化、可視化的重構, 這些是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基礎。

  • 小說的敘事交流模式是作者向讀者發出信息, 讀者通過作者給出的時間維度來自己創造空間維度。
  • 而電影的敘事模式具有鮮明的可視性, 其將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完美地結合, 觀眾可以毫無壓力地徜徉在電影提供的這個空間維度中。

小說與電影的敘事文本交流模式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但兩者起到的作用與實現的方式卻截然不同。

在小說 《肖申克的救贖》 中, 作為敘述交流的承擔者在文本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小說中以第一人稱為敘述者, 這個在肖申克監獄服刑的 “我” (瑞德) 由於背景、身份等個人因素而導致敘述者不具備權威性, 在小說 “尋找自由” 主題的照耀下, 體現了小說敘事交流的委婉性。根據小說敘事交流的多種特徵的影響, 《肖申克的救贖》 的電影改編轉變得十分明顯。


《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在小說文本中, 瑞德以第一人稱在開頭就介紹了自己為何入獄, 並且成了高牆內的 “商販”, 在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後, 便直接交代出安迪是被冤入獄的。

而在電影文本中, 安迪以醉酒的形象出現, 當時還沒有瑞德的畫外音, 因此, 觀眾無法得知安迪入獄是確有其事, 還是被冤枉的。

影片一開始就由具有權威性的隱含作者進行敘事, 增加了故事的可靠性。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主人公安迪把手槍裝上了子彈, 已經微醉的安迪在車內一邊喝酒一邊看著妻子與情人親熱。這組鏡頭是安迪在法庭上接受審訊時的情景, 影片將多組鏡頭剪輯交叉切換, 整個事件沒有一點拖泥帶水, 體現了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結合的共時性魅力。

當主人公安迪入獄後, 瑞德以第一人稱開始出現, 與小說文本不同的是:

  • 小說中的瑞德是回憶性地倒敘。
  • 而電影是根據時間順序一步一步進行敘述。

如此一來, 就可以將作者意志的推動作用發揮得更加明確清晰。


《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在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 中, 瑞德假釋聽證會成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一個主要的線索。在前幾次的假釋聽證會中, 瑞德總是說一些死記硬背的空話, 在他看來, 參加假釋聽證會只是走一個過場, 對他而言不抱有任何希望。

電影改編後增加的幾場假釋聽證會將小說中的獨白形象予以展示, 同時也是體現電影 “尋找自由” 主題的主要因素。瑞德最後一次參加假釋聽證會時, 表現出了他深切的感悟, 對曾經懵懂年少時的輕狂追悔不已。

影片的整個故事跌宕起伏, 在導演精心的調度下收放自如。


《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在小說文本中, 作者對監獄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在監獄內有醫院、洗衣廠、圖書館、操場等, 作者對這些場景的描述十分清晰, 一個個場景躍然紙上, 這些都要由讀者自己去想象。而在電影中, 監獄是必不可少的實景, 導演僅用了兩個長鏡頭就表現了高牆的冷漠與壓迫, 鏡頭下的肖申克監獄堅固而不可逾越。在電影中人物動作所起到的作用要遠遠大於情緒, 更多的是注重外化的表現形式。

小說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人物對話也十分精練, 並且沒有過多的心理描寫, 這就為電影改編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主人公安迪在小說中的話語很少, 但是卻句句都能體現出安迪的人物性格, 在電影中, 安迪的話語幾乎與小說中的內容相同, 沒有冗長的陳述, 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03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敘事結構的重構

從小說到電影, 涉及元素的多少決定了敘事結構的複雜程度。在 《肖申克的救贖》 的小說文本中, 斯蒂芬·金大量運用了敘事結構中的各元素, 而電影的改編之所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因為編導弗蘭克·達拉邦特對情節的調整, 從而突出了電影中的人物形象, 使主題更加明確。

A.情節的重構

影片根據需要對小說文本中的故事情節進行改編重構。

  • 在小說中, 監獄圖書館管理員布魯克走後由安迪接替他的工作, 在這之前兩人沒有任何交集;
  • 而在影片中, 安迪在入獄的第一天就在食堂與老布發生了對話, 之後安迪向瑞德買的錘子也是通過老布傳送的, 並且與老布有一段共事的時間,。

這些故事情節在小說中並沒有, 而是在電影改編時加入的。


《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就修屋頂的片斷而言, 無論是小說文本還是電影文本都是安迪入獄後命運的轉機:

  • 在小說中派去修屋頂是以抽籤的方式進行。
  • 而在電影中修屋頂的人是瑞德向獄警行賄所安排的, 增加了人物的主動性。

在這一環節中, 小說以很大的篇幅向讀者介紹了典獄長和警衛, 電影對這部分予以省略, 直接描寫了安迪聽到獄警繳稅倒黴事後向他們走去, 海利惱怒地將安迪推到屋頂邊, 幾乎要把他推下去, 可是早有準備的安迪不僅安然無恙, 還請他的 “同事” 們喝了啤酒, 這種事情前所未有。安迪對海利的幫忙, 為日後海利為安迪被博格斯 “姐妹” 暴打而報仇埋下了種子。

在安迪恢復階段, 獄友幫忙撿了很多石頭, 在小說文本中這些沒有出現。在影片中還添加了一個非常精彩的片斷, 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就是安迪在收到州議會寄給他的200元的支票和舊書後, 他在其中看到了一張莫扎特 《費加羅的婚禮》的唱片, 突然心血來潮把它在廣播中播放, 使這首美妙的音樂瀰漫在整個肖申克, 也正是這首音樂, 使整個肖申克充滿了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從電影角度來分析, 《肖申克的救贖》分為四幕:

  • 第一幕講述的是安迪入獄後從開始的不適應到尋找愛好適應生活;
  • 第二幕是安迪在修屋頂時命運發生了轉折並且從湯米處得知了妻子被殺的真相;
  • 第三幕也是影片的高潮部分, 安迪在一天早晨點名時消失了, 成功越獄, 完成了自我救贖; 第四幕主要講述的是瑞德獲得假釋並與安迪重逢。
  • 四幕之間結構縝密, 環環相扣, 為觀眾創造了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空間。

B.人物的重構

從小說到電影, 改編的第一步就是對小說中的人物予以增減。在小說 《肖申克的救贖》 中人物繁多, 一些人物與男主人公沒有緊密的聯繫, 因而在電影中對小說人物進行了取捨。

最為明顯的就是小說中的科德利克斯, 由於他無力償還欠下瑞德的錢, 所以為瑞德收集情報、提供各種信息, 才能夠使瑞德的不法行為不被監獄察覺。不過在電影中, 這個人物被刪除了。

小說中的人物羅伯特愛好收藏錢幣, 他在監獄死後都沒有人知道他將錢幣藏在了哪裡, 這個人物在電影中也被刪除了。電影不僅需要根據情節刪除一些小說中的人物, 還可以增加或替換人物。安迪等新囚犯在入獄的第一天夜晚, 赫伍與瑞德打賭第一個哭的是一個胖子, 結果胖子當晚就被海利打死了, 這個胖子在小說裡是沒有的。


《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小說中先後有多任典獄長和警衛隊長, 而電影中均由一任代替。小說中安迪曾經有一個室友與他同住了幾個月, 在高牆外還有一個好友吉米幫他造假, 這兩個人在影片中全部省略。此外, 影片中還大量地刪除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人物。

在小說中, 安迪是一個矮個子, 長相俊秀, 而電影中的安迪卻是由個子高大、英俊利落的蒂姆·羅賓斯飾演, 儘管身材與小說中所描述的不同, 但是蒂姆的英俊和神情與安迪的氣質相同, 因此瑞德打賭英俊的安迪將是新入獄後第一個哭的人, 並且安迪還成為博格斯 “姐妹” 強暴的對象。

小說中的瑞德曾經是一頭紅髮, 可以推斷出瑞德是白人, 不過影片 中的瑞德是由黑人摩根·弗里曼飾演的。摩根將瑞德這個人物演得惟妙惟肖, 演繹出了瑞德獨有的魅力。對於白人掌權的國家來說, 黑人飾演這一重要角色也是影片的革新。這部影片除了 “尋找自由”的主題之外, 還明顯地讚揚了友誼, 打破了傳統的種族歧視、 階級歧視。


《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在影片中也發生了變化, 人物的重構是因為電影與小說的藝術形式不同, 電影相對於小說而言, 給觀眾帶來的是情感的體驗, 通過誇張的手法來渲染情感。

主人公安迪在小說中以瑞德的期盼而結束, 影片中則直接安排安迪實現了瑞德的想法, 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太平洋。小說中, 典獄長諾頓在安迪越獄三年後由於自責而辭職, 而在影片中諾頓被安迪揭發, 在被抓前選擇了自殺, 大快人心。小說中湯米在安迪的幫助下通過了考試, 一心想為安迪作證, 卻被諾頓轉獄, 之後瑞德有提過湯米可能被害, 而影片中湯米被冠以越獄之罪被開槍射死, 讓觀眾直接看到湯米被殺人滅口。

C.敘事主題的繼承

小說 《肖申克的救贖》的主題是 “尋找自由”, 無論是在何種境遇都要給自己希望, 電影繼承了小說的這一主題。

斯蒂芬·金將很多人生感悟蘊含在小說文本中, 通過瑞德講述了被制度化之後的生活, 在日益形成了習慣之後,即便是假釋出獄了, 也很難再改回到從前的生活習慣, 進入監獄的人無論是身體還是靈魂都被羈繫了。

就像影片中的老布一樣, 有很多人是在晚年才獲得假釋, 這些人已經習慣了在高牆內的生活, 跟不上外面的生活節奏, 雖然他們的身體獲得了自由, 但是靈魂卻逃不出去。


《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主人公安迪為了能夠重獲自由, 暗自開始了漫長的 越獄行動。影片除了 “尋找自由”主題之外, 還頌揚了友誼, 在獄中瑞德幫助安迪得到想要的東西, 安迪不僅計劃自己越獄後的生活, 還不忘安排好瑞德的去向, 提醒瑞德假釋後要去哪裡, 對瑞德給予幫助。如果不是安迪的出現, 瑞德可能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永遠無法獲得假釋, 影片的最後一幕, 安迪與瑞德在高牆外的異國他鄉重逢, 擁抱著對方, 也擁抱著屬於自己的未來。肖申克的救贖不僅幫助了安迪和瑞德, 也給所有的觀眾帶來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敘事重構視角下,看小說與電影故事策略的不同


總結一下:《肖申克的救贖》 的改編是羽化成蝶的蛻變。 小說本身主題突出、情節跌宕起伏, 在昇華為電影之後更加寓意深刻、令人拍案叫絕。小說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具有較強的主觀性, 而電影則憑藉鏡頭的轉換散發著可視性的魅力, 將視角傾向於客觀性。小說的風格取決於文字的排列, 而電影的風格則涉及多方面因素, 如攝影、音樂、 美工等。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 在內外節奏的配合上無懈可擊, 劇情簡潔、對話精練、音樂的配合完美、空間轉換遊刃有餘, 這些都成功地助推這部影片走向經典。

所有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大部分都具備較高的人氣, 這就使一些觀看影片的觀眾在之前是小說文本的讀者, 而電影作為一種商品會在改編過程中融入大量的商業元素, 當與小說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