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被一分為四,1928年,龐大的甘肅為何會大分家?

羅日新


今天的甘肅省似乎是中國版圖上省界劃分最奇怪的一個省份,它的形狀好似啞鈴,兩頭粗而中間狹長,別的省份都已山脈作為各省間的分界,偏偏甘肅省穩穩當當的將祁連山脈包裹在了省域中間。 這樣奇怪的話,紛來自於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的甘肅省界劃分計劃。

一、甘肅省的由來和歷史沿革變化

甘肅建省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從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後,中原王朝就沒有放棄對於甘肅的爭奪,在這個時候的甘肅並不直接由中央政府控制,而是流落在諸多少數民族手中,例如蒙古西夏等。直到元朝才設置甘肅行中書省此時的甘肅,不僅包括當今甘肅省的全部轄區,並且包括當今新疆整個南部,內蒙古,四川和陝西的局地等地,面積十分龐大。

明清時期所設置的甘肅布政使司管轄範圍和元朝時的設置大致沒有大的變化。直到乾隆年間結束了對準噶爾的戰爭之後,西北地區逐漸平定。於是,朝廷為了防止甘肅省過於龐大危及中央統治單獨在四川設立了四川總督,將四川分離出來。在這個時候的陝甘總督,真正名副其實變成了陝甘總督實際管轄範圍,只有甘肅和陝西兩省加上新疆局地而已。

直到一八七六年,左宗棠帶領清朝軍隊收復了新疆,此時將新疆單獨建省,從陝甘總督的管轄範圍中剔除出去。新疆省的設立就是為了防止因俄等外部勢力入侵中原。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一次的小插曲,將新疆南部分離甘肅省,甘肅省的面積還會更大。

二、一九二八年南京國民政府的甘肅省界劃分計劃

說起這一次甘肅劃分計劃,不得不提到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的歷程。

左宗棠在收復新疆時,收編了大量馬姓家族的起義軍,並且由於其瞭解當地實際情況,剿賊有功,受到了來自於清政府的封賞,由此奠定了馬家軍在甘肅省內乃至於整個西北的政治地位。清朝被推翻後,諸馬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盤踞西北地區的軍閥。北洋政府也無法插手西北地區的任何事物。

但是歷史往往就是有著這樣空前的巧合,這地方出來一位大佬叫馮玉祥,他在北京事變後脫離北洋政府控制,自然而然的向自己的老家——西北甘肅一帶發展自己的勢力。

一九二六年,老馮在綏遠誓師北伐,將自己的部屬軍隊改編為國民黨新軍,趁此時機開始了對於西北諸馬的收編工作。直到一九二八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老馮已然成為了國民政府內的大佬和西北地區的霸主,為了更好的加強自己對於西北地區的掌控力度,限制諸馬勢力的膨脹,大致根據各位馬姓軍閥所處地點,將原有的甘肅省一分為四的計劃上報給了國民政府。隨即,國民政府正式宣佈將原有的甘肅省一分為四,但是同時西北地區也成為了老馮和老蔣角力的戰場,外部勢力開始逐漸進入,打破了之前四馬分肥的局面。

這就是為什麼1928年要將甘肅省一分為四,這不僅是政治上的考慮,並且直接導致了四馬之間不和,為全民族抗戰提供了一個穩定的腹地。


實說歷史


因為甘肅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從新疆開始分出去之前就算起的話,那麼看看甘肅到底有多大?當時的甘肅包括了今天的新疆,內蒙古西部地區,寧夏,青海東部大部分地區,甘肅。如此龐大的一個地區能不被分嗎?

甘肅一詞最開始出現還是在北宋時期,當時西夏統治了河套地區,設置了甘肅軍司,這個也是最出現甘肅這個名字。元朝的時候就設置了甘肅中書省。明朝設置甘肅布政司,明朝的司和元朝的省是一樣的,清朝的時候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制度,設置甘肅布政司,這個時候的甘肅就包括了今天的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部分地區。

到了光緒十年也就是1884年就分出了新疆,清朝設置新疆省的目的就是加強西部管理,當時中亞各國都對新疆虎視眈眈,特別是沙俄。所以建立新疆省也是迫在眉睫,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後,清廷也就開始籌建新疆省了。

中華民國二年的時候,當時就把甘肅境內又劃分了七個道,寧夏,西寧,蘭山,涇原,渭川,甘涼,安肅。也就包括了今天的甘肅,內蒙古西部,外蒙古西南部,青海北部東部地區,寧夏。到了民國十六年,撤道為省,民國十八年也就是1929年,就從甘肅分出了青海,寧夏兩省。

就這樣從甘肅就分出來了四個省,新疆,甘肅,寧夏,青海。西北地區本來就比較偏遠,而且比較落後,加上又處在中亞,北邊又是強大的沙俄,後來的蘇聯,現在的俄羅斯哪個都不是好對付的,對中國西北都是虎視眈眈的,所以把甘肅分開,也是為了加強對西北的管理,中央對西北更加有力的統治。也是為了提升當地的經濟。各省分開發展更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但是甘肅和寧夏分分合合關係扯不斷,1950年的時候甘肅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轄今甘肅、內蒙古西部。1954年寧夏省又併入甘肅。但是沒過幾年,1957年寧夏又分出去設置了寧夏回族自治區。1就這樣甘肅基本上就形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了,不過後來內蒙古的兩個旗劃給了甘肅,又把甘肅的兩旗劃給內蒙古,甘肅就此定型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清朝時期的甘肅省比現在要大很多,諸如寧夏、青海省會西寧,新疆東部的一部分,都屬於當時的甘肅省。

而說到寧夏和青海,很多人都知道,在清末民初時,那是馬家軍閥的地盤,分別由馬海晏的兒子馬麒,馬千齡的兒子馬福祿實際統治。這兩派相互敵視,相互不服,所以甘肅分家,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當然,北洋政府成立後,也沒有第一時間就給他們分家。由於北洋軍閥懶得管,奉行只拉攏,不干預的政策。清朝當年是怎麼處理的,北洋系也一樣。所以甘肅分家這件事一直到1926年,馮玉祥主持西北軍政事務之後才得到落實。


當時的馮玉祥,遠不止是西北的大咖,他在稱霸西北的同時,還是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部長,在南京相當有面子和話語權。所以1928年,他為了拉攏加控制西北諸馬軍閥提議將甘肅拆分時,南京國民政府直接就批准通過了——將西寧劃入青海,由馬麒的弟弟馬麟統領;將寧夏劃出甘肅,由馬福祿的兒子馬鴻逵統領。

當然,馮玉祥拆分甘肅,也不完全是為了拉攏馬家軍,他當時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1928年底,軍事委員會討論裁軍。按照蔣介石的意思,每個省最多隻能保有三個師的兵力,超出這個限額的,都得裁撤。馮玉祥當時的地盤雖然大,但省份太少,西北合共就三個省,一個綏遠省,一個陝西省,一個甘肅省,若按照三個省的限額裁軍,馮玉祥的軍隊那得裁撤多少人?

所以馮玉祥從一開始就盤算好了,儘量把甘肅拆散,這樣一來,他手頭上就多出了六個師的番號。



不過蔣介石也不是吃素的,他早看穿了馮玉祥在盤算這個事,所以他在1929年1月正式召開軍事編遣會議後,就把南京政府的裁軍方案改了。按照新方案:全國300個師,淘汰250個,留下50個,每個集團軍留8-10個,中央另建10個憲兵師。

這個方案一出,在場各路大佬的臉色都綠了,紛紛大罵老蔣,裁軍不裁自己。

所以不久後,馮、桂、閻三派就跟蔣介石翻臉了。尤其是馮玉祥,直接辭職不幹了。

蔣介石一看,你辭職不幹,那正好,直接下令通緝,免了馮玉祥的一切職務。並派人到西北拉攏諸馬為自賣命。

當時的馬鴻逵、馬步青、馬麟等人,本來就是牆頭草,見馮玉祥被免職了,也就暗中投靠了蔣介石。而西北也就這麼被蔣介石略施小計控制了。


Mer86


說起現在的甘肅省,我們在地圖上看就是從東到西一個面積呈狹長狀的省份。


雖然看上去細細長長的,不過在我國各省面積排名中,甘肅依然以45.44萬平方千米排名第七,妥妥的一個大省。

除了面積大,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甘肅省一直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拱衛中原王朝的西部門戶,在這裡各種關隘遺址隨處可見,比如嘉峪關、陽關;

又是中國向西交流的重要通道,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比如敦煌莫高窟,而且甘肅也並非我們想象中只有大漠孤煙和荒涼隔壁,這裡有水草豐美的牧場,還有沃野千里的良田,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



在行政建制上,早在上古時期,當時甘肅和陝西就是當時的天下九州之一,被稱為雍州。到了西漢時期,天下劃分為十三州,甘肅的轄區面積進一步擴大,不僅包括了今天陝西大部、還有整個甘肅、寧夏等地。

但是過大的面積也讓行政掌管可以擁兵自重,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例如東漢末年,董卓便是這一地區的軍閥,後來他帶兵進入洛陽,廢掉弘農王,立了漢獻帝。

鑑於此,到了曹魏時期,曹操將這裡一分為二,大致以黃河的“幾”字為界,靠近中原腹地的地區劃為雍州,而西部地區則劃分為涼州。之後經歷了隋唐、宋元。



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擊敗了元朝之後將雍州、涼州合二為一,伴隨著國力的強大,甘肅的統轄面積也進一步擴大,包括了陝西大部、整個甘肅、寧夏、青海大部和新疆大部,都歸屬甘肅布政司統管。

不過到了清朝,陝西和甘肅正式分離,甘肅省會也在此時第一次確定在了蘭州,軍政上主要歸陝甘總督管轄。


在清朝後期,沙俄勢力在中國西北地區蠢蠢欲動,1862年,受到太平天國運動影響,西北地區爆發回民起義,沙俄乘機扶持阿古柏和西北土匪白彥虎佔據新疆,企圖分裂我國,關鍵時機,清政府命令左宗棠掛帥西征,在經歷了一系列軍事鬥爭和外交談判後,終於趕走了叛亂者。

但是鑑於此次危機,清政府又將新疆從甘肅分離出,成立了新疆省以鞏固邊防。

甘肅省正是劃分成今天這個樣子還要到了民國時期,1928年,馮玉祥將軍開始統領西北軍政,也對甘肅開始了新一輪的政區重建,甘肅省的西南大部地區被劃分出來成立了青海省,同年,寧夏省也正式劃出,從此之後,這樣的版圖基本沒有變過。


除了建國初期,寧夏和甘肅經歷了短暫的合併,不過終究還是再度分開,寧夏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了甘肅,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經歷了多次的分分合合,特別是和陝西,可謂同出一脈,如今又共同引領西北地區發展,可謂是好兄弟、好夥伴。

單就甘肅今天的發展來看,也是蒸蒸日上,而融合了多民族多種文化的甘肅,也在張開雙臂,笑迎八方來客。


策神歷史


導語:1928年甘肅被一分為四之後,也不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甘肅政區輪廓。

如今的甘肅政區輪廓是1985年才最終形成的。

當然甘肅之所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最重要的一次區域整合就在1928年。

之前的甘肅省管轄區域非常的遼闊,

如果以現在的政區來說,原來的甘肅省包括了甘肅,寧夏,新疆東部,青海東部和內蒙古西部。

有人形象地說,1928年的那次整合就像一塊兒骨頭被剔掉了肉。

一、甘肅省原來的區域為什麼這麼大?

甘肅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取自甘州(張掖)和肅州(酒泉)的合稱。

而張掖這個名字的由來則反映了中原王朝為開拓西域經貿之路所作的努力。

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

是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音:票)騎將軍霍去病,戰敗匈奴,置河西四郡其中就有張掖郡,武威郡,敦煌郡,還有,酒泉郡。

酒泉郡名字雖然也是此次漢武帝發動的第二次河西戰役征伐所置,但其取名卻十分的浪漫。

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至三國時代,大部分為曹魏所有,小部分為蜀漢所駐。

西涼馬超既是出身於此。

被唐朝宗室認定的先祖西涼初代國君西漢飛將軍李廣的後代李暠(音:號),也是定都於酒泉。

隋唐時期,甘肅一地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更迭佔領,時反叛,時歸降,時佔領,分分合合,

真真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直到宋朝西夏國統治該地區時,才設置了甘肅軍司,甘肅,始得名。

但同時,也截斷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商路。

元朝時,設甘肅行中書省,此時的甘肅省主要轄區是黃河以西的廣大地區。

到了明朝,甘肅省又改名了,改成了陝西省。

當然了,這時候不叫省了,改名叫承宣佈政司,其實際權力跟元朝的行省差不多。

當然了,陝西行都指揮使司這樣的邊境軍事機構也是少不了的。

到了清朝,名字又改回甘肅布政司,而且連省會也挪地方了,就在今天的甘肅省省會,蘭州。

當然中間過渡了一下,設置了陝西右布政司,等於把甘肅從陝西又分出去了。

在古代,“右”指的是地理上的西方,陝西右布政司,也就是陝西以西的地方,也就是當時的甘肅,

所以之後才把陝西右布政司改為甘肅布政司。

本來清朝是擔心當地的民風彪悍,區域又太大才把陝西布政司一分為二,

結果,隨著西部一系列征伐的勝利,新徵服平定的地區又陸續歸甘肅布政司統管。

當時的甘肅布政司下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等地區。

當然因為區域太大,又遠離統治中心,甘肅等邊疆地區管理是比較鬆散的。

存在著諸多問題,清朝的有關官員就曾經上摺子提議將甘肅分省而治。

二、甘肅的從清末開始逐漸開始被分解。

比較大的兩次動作,一次發生在清末光緒年間,

光緒十一年,設新疆行省,甘肅第一次被分解。

至民國17年,也就是1928年,西北軍閥馮玉祥將軍主政西北。

當時是北伐戰爭結束,

奉系軍閥張作霖被從北京趕跑,於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刺殺身亡。

而張學良改旗易幟,標誌著北伐的勝利。

全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主政西北的馮玉祥將軍,從1927年開始就已經在當時的陝甘地區頒佈各種治理條例,

改革各種機構。

1928年,其實更準確地說是1929年,寧夏,青海省被從甘肅省分離出去。

1928年是甘肅由民國初年的七個道改為省,次年才把寧夏和青海分出去。

甚至青海省的由於缺乏人口比較多的大城市,又把西寧劃給了青海,成為青海省的行政中心。

甘肅省的行政區劃輪廓就有了今天大致的樣子。

總結:

自秦朝設立郡縣制作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一部分措施以來。

到漢朝時又設立類似於今天省這一級的州治。

良好的解決了大一統時的行政管理問題。

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明能夠一以貫之的流傳到今天的有力保障。

甘肅省在歷史上的變遷,

既反映了中原歷代王朝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及治理的需要。

也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對行政區劃的影響。

雖然有所變更,

但總體而言,是反映了中原歷代王朝對當地的統治的歷史延續性。


歷史紅塵


甘肅被一分為四之後,依然是如今中國的面積大省,很難想象,在分家之前的甘肅該是多麼的龐大,那麼,甘肅為什麼會在1928年分家呢?


甘肅,簡稱甘或隴,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市)和肅州(今酒泉市)兩地的首字而成。元朝時期,設甘肅行中書省,轄黃河以西七路十二州,黃河以東地區則屬陝西興元路,這個時候 的甘肅,面積已經非常大了,七路十二州,在元朝全國設置的行省當中,已屬大省。


明朝時期,撤省設司,省境屬陝西布政司、陝西都司、陝西都指揮司,轄境與元朝大致相同。到清朝時期,甘肅的面積大到了極致,清朝在這裡設甘肅布政司,蘭州第一次被定為甘肅行政中心,管轄地區包括今天的甘肅、新疆、青海、寧夏諸省區部分範圍,面積接近300萬平方公里,是不折不扣的的巨無霸級行政區,左宗棠消滅傾佔新疆的阿古柏勢力,收復新疆後,光緒十年(1884年),從甘肅析出新疆單獨建省,但此時的甘肅依然擁有三省之地。


民國初期,甘肅又改省為道,省境被劃分為寧夏、西寧、蘭山、涇原、渭川、甘涼、安肅七道。轄今甘肅、內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東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邊、寧夏。民國十六年(1927年),甘肅改道為省。

經歷了清朝時期的第一次分家,把面積最大的新疆單獨設省,甘肅的面積少了至少一半,但仍然屬於大型省級行政區,如此龐大的面積,僅僅設立一個省級行政區肯定是不夠的。民國成立後,不少有識之士就意識到甘肅必須要再一次分家。但當時民國初立,各地軍閥各自為政,民國政府致力於全國統一,甘肅分家之事也就一拖再拖了。


1928年,西北軍統帥,國民政府副委員長馮玉祥將軍主政大西北後,終於可以騰出時間來重新劃分甘肅行政區域。當時,青海是甘肅下轄面積最大的一個地區,有必要單獨建省,但青海面積雖然達到70多萬平方公里,但畢竟是高原地區,地廣人稀沒有一座像樣的大型城市,於是馮玉祥就把錄屬於甘肅的西寧劃分給青海,作為青海省的首府,青海至此第一個從甘肅分家。

同年,寧夏省成立,成為塞外四省之一。不久,又以今內蒙古西部河套地區成立熱河省。寧夏與甘肅分家後,兩省的行政區域都大致保留到了今天。甘肅省也形成了如今兩端粗,中間細,中國面積最狹長的省。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甘肅和寧夏在上一世紀五十年代還曾短暫合併,沒幾年又再一次分家,此後甘肅和寧夏便一直保持單獨的省份建制。


1885年,清政府把臺灣府從福建省析出成立臺灣省,原福建巡撫劉銘傳出任首任臺灣巡撫。臺灣成為當時中國面積最小的省。而同時期的甘肅省,面積卻幾乎佔到了西北地區的一半,如此巨大的面積,根本不利於管理。因此,甘肅分家,重新劃分省級行政區域是非常有必要的,分家後的甘肅、青海、寧夏、熱河四省,在各自的行政區域內都進行了行之有效的地方管理,分家也大大減輕了甘肅自身的壓力。


大國布衣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甘肅那些事兒。(約500字,閱讀需2分)


甘肅在元代實行省制之時,就是一個規模比較大的省。

這樣一直到清代,甘肅都是面積不小的一個西北省份。

包括現在的甘肅、寧夏、青海一部分、新疆一部分、內蒙古一部分。

為什麼甘肅省面積這麼大呢?

其實這和地方政區的設置目標有關,歷史地理學講政區三原則——邊界、層級、治所。其實都是一個目標——便於管理人民。胡煥庸線以西的省份,人口少,因此就把省界劃的比較大,就算是這麼大的面積,人口也不一定有中原地區半個省的多。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新疆、西藏面積大,下面的縣面積也大的原因。

民國初期的寧夏省

而甘肅近代政區最大的變動就是1928年,這一年馮玉祥主政西北,開始統籌考慮西北幾省的治理。特設青海省,但是青海沒有像樣的大城市啊,於是就從甘肅借了西寧作為首府。而後又從甘肅省分出了寧夏省,周邊的內蒙、新疆,同樣從甘肅借人口較多點的地。

借來借去,就把甘肅剝削成了現在這個狹長的樣子,中間的一條狹長地帶,正如其名字——河西走廊一樣,連接著甘肅的西北部和東南部。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眾所周知,甘肅省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重要省份,雖然受制於地廣人稀等區位劣勢,不過這些年在“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影響之下,甘肅省已經一步步朝著繁榮富強的方向發展。

當然甘肅省同樣有著某些地理優勢,就拿土地面積來說,甘肅省的土地總面積達到了4544.02萬公頃,位列全國七位,除此之外它還有許多獨特的旅遊景點,每年都會吸引無數遊客前來觀賞。可你知道嗎,其實在很多年前甘肅省的土地面積可遠遠不止這些尤其是它和陝西省,更是有著許多不解之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事要從很久之前說起。早在大禹時期甘肅省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它和陝西等地被稱為雍州;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又將領土劃分為十三州,而包含陝西、甘肅寧夏、青海以及新疆的雍州也是其中一個,而後他又將雍州改為涼州;東漢沿用了西漢的制度,不過曾經的巡查制度逐漸演變成行政制度,這導致每一個州的州牧都能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如此一來嚴重危害了中央的安全,所以在東漢末年出現了各諸侯割據一方的局面,此時的漢廷已經名存實亡。

再到後來曹操從這些諸侯中脫穎而出並且統一了北方,此時涼州也是屬於他的地盤,他又將涼州改名成原來的雍州;不過這個雍州幅員遼闊實在難以管理,可它偏偏又是抗擊蜀漢政權的關鍵點,所以曹丕在即位以後又將將雍州一分為二,左馮翊、右扶風、京兆、新平、隴西、南安、天水、安定、北地、廣魏十郡為雍州;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八郡為涼州。

再把時間軸推到1368年,此時朱元璋徹底擊敗元朝建立了明朝,上位後他又將涼州、雍州合二為一,所以在明朝時期甘肅省的面積十分遼闊,幾乎相當於現在西北四省的總面積。但是由於資源匱乏,土地貧瘠,當地人的日子過得十分艱苦,所以西北地區動不動就爆發農民起義。

到了清朝康熙時期,甘肅、陝西再度分家,而後甘肅省的省會被確立為蘭州。其實在此時甘肅省的土地面積還是很大的,它包括了當今的甘肅、寧夏的全境青海東部、新疆東部以及內蒙古的西部等地區,不過或許是嫌棄它落後的原因,中央對於這個地方一直沒有怎麼管,直到清朝統治的後期,新疆等地才被建立行省。

到了1928年,馮玉祥成為西北地區的領袖,對於西北地區新的區域劃分開始展開,青海省由此建立。可是由於當時青海境內並沒有拿的出手的大城市,所以無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將甘肅省的西寧地區劃分給了青海省。

同一年,寧夏省建立,並且成為塞外四省之一,從此以後甘肅省就基本保持著現在的模樣,雖然在建國初期寧夏與甘肅又重新合併,但是沒過幾年這一對歡喜冤家又再度被分開。如此一來一回寧夏省變成了寧夏自治區,它的省會也變成了銀川,這也是從甘肅劃分出來的。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甘肅省的命運多舛,經歷了數次的分分合合,尤其是和它的老相好陝西省,兩人可謂是基情滿滿。但是不管怎麼說,現在的甘肅省也挺好的,至少是不用依附他人的獨立存在,並且有望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超過西北其他省份,這也不失為一種幸運,諸位看客,你們說呢?


執筆灬寫史


甘肅省在1928年以前,不管是在滿清治下,還是民國時代,都是中國內陸首屈一指的大省。

舊甘肅省幅員遼闊,民族關係複雜,管理難度很大。自從晚清開始,廟堂之上就有針對甘肅省分省而治的聲音,例如廣東官員岑春煊就在光緒年間提過建議,最後被決策層以時機不成熟而擱置。

1928年舊甘肅省能夠被順利劃分為甘肅,青海和寧夏三省,主要推動力來自兩個方面,或者說來自兩個大人物:第一,是馮玉祥的積極鼓吹和運作;第二,是蔣介石順水推舟的綠燈;而這二位梟雄推動舊甘肅分省而治,各自都打著自己的鐵算盤。

接下來,鐵錘將分三個板塊介紹舊甘肅分省而治的前因後果:

第一部分:拆分甘肅,是馮玉祥鞏固地盤,積蓄實力的重要步驟;

第二部分:拆分甘肅,符合蔣介石“縮小省區論”的政治訴求;

第三部分:拆分甘肅,馮玉祥用了這幾招。

第一部分 拆分甘肅,是馮玉祥鞏固地盤,積蓄實力的重要步驟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了北洋政府,北京臨時執政府任命這位“倒戈將軍”為西北邊防督辦,兼甘肅省督辦。與此同時,馮玉祥的勢力受到直系和奉系兩大陣營的排擠,在京津地區根本無法立足,這個時候,把自己的西北軍兵馬調往西北自己的行政轄區,保存實力,伺機東山再起,是馮玉祥最符合邏輯的選項。

第二部分 拆分甘肅,符合蔣介石“縮小省區論”的政治訴求

蔣介石為什麼願意看見大甘肅被分化為三個省的局面呢?因為這個局面符合他的政治利益。在掌握南京國民政府大權之後,1928年蔣介石已經獲得了形式上的一統中國的成果,但是實際上不管是馮玉祥,閻錫山還是桂系,奉系,乃至於各地大大小小的軍閥,都處於事實上的割據狀態。這些地方軍閥,把持地方軍政大權,無論是地方人事的任免還是財政稅負的徵繳,全部由他們自己說了算。

這對於蔣中正來說肯定是不能容忍的!

他要做的,除了軍事征討剷除異己之外,還需要相應的政治手段配合。縮小省區論,就是他拋出的妙計。縮小了省區,就可以削弱地方軍政的實力,使得一個省無法對抗蔣家王朝的大軍碾壓。而蔣介石則可以利用不同省區之間的新舊矛盾,從容挑撥捭闔,戲弄與股掌之中。矛盾緩和的時候可以分而治之,如果有人想要硬扛中央軍,那也可以各個擊破。

果然是好算計!

所以,當馮玉祥提出甘肅分治,增加青海,寧夏兩省的時候,對老蔣來說,想睡覺有人遞枕頭,正合寡人心意。焉有不批准之理?

第三部分 拆分甘肅,馮玉祥用了這幾招

馮玉祥的西北軍勢力,要想在甘肅地區扎穩腳跟,必須首先對當地的軍政力量進行必要的整合和清理,不拉出空椅子,屁股往哪裡坐呢?

當時的甘肅,漢族和回族的軍事力量勢均力敵,剛好是五五開。甘肅當時分成八鎮,分別有八大鎮守使各霸一方。回族鎮守使分別是:

寧夏鎮守使馬鴻賓,西寧鎮守使馬麒;甘州鎮守使馬麟;涼州鎮守使馬廷驤;

漢族鎮守使分別是:

隴南鎮守使孔繁錦; 隴東鎮守使張兆鉀, 肅州鎮守使吳桐仁, 河州鎮守使裴建準;

為了取得回族軍閥的勢力,馮玉祥提前佈局,他先拉攏西北迴族軍閥馬福祥,讓他做自己的助手,並且把馬福祥的長子馬鴻逵從旅長提拔為師長。有了馬福祥父子兩人的人脈鋪墊,甘肅回族軍事勢力紛紛給馮玉祥拍電報表示歡迎。馮玉祥一看時機成熟了,馬上派遣自己的干將劉鬱棻以西北軍甘肅總指揮的身份進入蘭州。劉鬱棻這個人下手極為狠毒,在安撫好甘肅的回族軍閥勢力之後,他開始逐個對漢族軍閥勢力下手,首先是謀殺了甘肅第一師師長李長清和旅長包玉祥。隨後又以武力驅逐了隴南鎮守使孔繁錦、隴東鎮守使張兆鉀等地方實力派軍人。在對付回族勢力的時候,考慮到他們在甘肅根深蒂固,不能強攻只有智取,於是想到分而治之的策略。把甘肅分化成三個省份之後,每一個區域的勢力就會減弱,有利於西北軍逐個擊破。再者,每建立一個新的省份,就要配置大批的行政官員,馮玉祥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大批封賞自己的派系部下。

最後,拆分甘肅,化整為零,馮玉祥還有一個保護自己軍事實力不受侵蝕的打算。1928年9月,蔣介石召開了戰後編遣會議,名義上是要精兵簡政,發展經濟,實際上是想要藉此削弱馮玉祥,閻錫山,桂系軍閥的地方軍事存在。這個方案提出來要在全國保留50個師的國防軍。按照這個方案,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只能保留12個師,而當時馮玉祥的實際軍力有34個師20多個旅,分別駐守在河南甘肅,山東,陝西四省。儘管表面上馮玉祥會支持蔣介石的精兵簡政路線,但是大家都知道槍桿子就是軍閥的命根子,誰也不願意自斷命根,削減部隊。

所以馮玉祥以寧夏青海距離甘肅省城太遠,交通不便,不易發展為理由,安排自己的派系干將,國民政府內政部部長蔣篤弼提建議,實現甘肅分治理。馮玉祥的算盤很清楚,老子當初四個省你讓我保留12個師,平均下來一個省需要保留3個師,現在我憑空多出兩個省的行政轄區,我就可以多保留6個師的軍事力量,再加上多出來的兩個省城,需要配置大量的警察等準軍事部隊,可以保留絕大部分原先西北局的軍事實力。怎麼算都是一個不虧本的買賣。

那麼蔣介石呢,也樂意一個縮小省區論的真實樣板出現在眼前。

1928年9月5日,甘肅省分治案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3次會議上通過提案。10月19日正式公佈成立青海和寧夏兩省,10月24日馮玉祥提出兩省政府組成名單並且獲得通過。1929年1月1日,青海省和寧夏省宣佈成立,全體省委宣誓就職。

總結:1928年,內陸最大省份甘肅省被一裁三截,既有馮玉祥的野心驅動,也有蔣介石的私心成就,總而言之,是國民黨新老軍閥,為了各自利益,妥協勾兌的結果。


本文參考文獻:

《青海建省記略》 魏明章 青海民族學院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一期

《寧夏建省溯源》 吳忠禮 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4年第二期


鐵錘文史


民國十七年(西曆1928年),民國政府針對甘肅的行政轄區進行了一番重新規劃,在規劃中,甘肅省的主幹部分得以保持,但是,其中很多轄區,被劃分出去了。

那麼,為什麼這一年,龐大的甘肅省會遭到較為嚴重的行政劃分?

這一切要從清朝說起

龐大甘肅

在歷史上,陝西和甘肅曾是一個整體,因此有“陝甘”這個說法。清朝入關後,唯恐陝甘地方勢力裹挾民眾勢力做大,於是將陝西和甘肅劃分開。

清朝的開疆闢土,在中國古代史上很罕見:和宋明這種對關外土地無力控制也興趣不足不同,清朝統治者總結前朝經驗,認為邊患不徹底解決,遲早是朝廷的巨大危害,因此康熙之後的歷代朝廷,頻繁對西北用兵,今天的青藏地區、新疆地區,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被清朝所征服,並建立較為有效的統治。

對於新徵服的土地,清朝統治者起初委任甘肅布政使代管青海、新疆地區。而到了晚清,英俄兩大帝國覬覦新疆地區,並且此前,新疆一度脫離大清朝廷的掌控。因此,左宗棠光復新疆以後,清朝統治者考慮在新疆建省,就這樣,甘肅失去了對新疆的管轄權。

清朝滅亡後,北洋軍閥政府對西北的局面處於置之不理的態度,而西北各軍閥的實力,稱雄一方倒是足夠,指望和北洋系軍閥爭個高下,也不現實。

民國十六年,國民黨取得政權,北洋軍閥政府隨後不久成為歷史,由此,國民黨政權考慮對全國建立有效的統治。

西北規劃

民國十六年南京國民政府建政,到民國二十六年全面抗戰爆發,這十年在中國歷史上被稱之為“黃金十年”。雖然這十年來南京國民政府的成就不能和新中國相提並論,但比照晚清以來的中國局勢,“黃金十年”為中國,多少攢下了一點家底。

國民黨政權考慮到:西北地區的經濟較為落後,並且甘肅轄區太大,不利於行政上做出有效管理,於是,在馮玉祥的建議下,西北地區的行政做出了這樣的規劃:

寧夏從甘肅脫離出來,建立專門的寧夏省;

青海也從甘肅管轄的區域中脫離出來,建立青海省——與此同時,將自古以來屬於甘肅的西寧,劃分出來作為青海的省城——這一劃分,延續至今。

由此,甘肅省從晚清以來,被劃分為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四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