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野味?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是野生動物引起的流行性疾病嗎?

聰明人都知道不是。

但仍有許多人因為恐懼而憎恨,把野生動物視為災害的來源,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說清楚!


說到野生動物保護,我們總是聽到“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說法,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口號。我們不禁要問:如果不保護又能把我們怎麼樣?

地球生命史中數以萬計的物種都消失了,在我們經歷的這些年裡,華南虎、白暨豚、長江鱘它們已經沒法在野外尋到蹤跡了。“滅絕”這個詞出現了很多次,幾乎已經麻木了。

很多人都不在乎,它們的存在是否對我們有影響?

在這裡必須要和大家說一下生態系統,在一定的自然空間中,生物與環境形成統一的整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禍起野味?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在這個系統中,每個物種都有不同的角色。傳粉者和植物至少在3億年前就生活在一起,共同進化,構成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中包括熟悉的蜜蜂和蝙蝠。

禍起野味?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啄木鳥啄洞,為許多穴居鳥提供巢穴;海狸築壩也將成為鱒魚、青蛙、蠑螈、水獺等物種的生活場所;珊瑚蟲堆積的珊瑚礁,佔海洋表面積的0.17%,養活了25%的海洋生物。此外,大象還可以通過啃樹葉和推倒樹木來防止森林和灌木侵佔草原。它們為羚羊、斑馬和其他食草動物開闢了生存空間,從而影響了獅子和獵豹等食肉動物的生存。


這和人類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總是忘記我們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傳粉者,地球上的大多數植物將無法繁殖,野生動物自然會消失。

沒有水果和蔬菜,只有少數人靠種植水稻和小麥生存下來。他們還得應付頻繁的自然災害,勉強生存。

如果沒有珊瑚,人類將失去15%的捕撈資源,海岸線將更容易受到侵蝕,颱風和海嘯將失去屏障。

禍起野味?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這些都是從自然中免費得到的東西,我們卻不知道珍惜他們。

人類知道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但又總覺得它離我們太遠了:鳥類可以控制害蟲,農藥也可以啊;沒有海魚,我們可以養啊;沒有蜜蜂,可以通過技術來建造......

但野生動物的持續減少也構成了我們看到的另一個威脅:疾病的傳播。

禍起野味?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很多人都認為,病毒的傳播是由於人們吃野味,所以會本能的遠離野生動物,甚至還有人希望“生態殺戮”。但事實上,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才會降低病毒向我們傳播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物種多樣性越高,人類感染人畜共患病的風險就越低。因為野生動物可以緩衝和稀釋疾病的傳播。如萊姆病,1975年在康涅狄格州老萊姆病區首次確診後命名,是我國東北林區常見的地方性傳染病。萊姆病主要由蜱類傳播,蜱叮攜帶螺旋體的老鼠,感染後又叮人。細菌侵入人體,引起多器官疾病。

禍起野味?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科學家發現,動物多樣性可以降低萊姆病的發病率。如果一個地區有很多種類的脊椎動物,蜱類有很多食物可供選擇,那麼叮咬患病老鼠的幾率就會降低。該宿主也稱為“稀釋宿主”。松鼠是一種很好的稀釋宿主。它們更容易被蜱類吸引,但它們就不會感染蜱類攜帶病原體。

同時,生物多樣性高的地區不太可能有擴散宿主,也不太可能與人類接觸。同時,隨著生物多樣性的增加,老鼠的天敵和競爭對手也會增加,直接降低老鼠的密度,細菌的傳播自然也會減少。

印度人民認為,牛是神聖的,這可能與他們的祖先從牛身上得到的恩惠有關:睡在牲畜(特別是牛)附近,不太可能被蚊子叮咬,從而降低感染瘧疾或其他病原體的可能性。

禍起野味?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牛自己可能都沒有想到,與人合作,不僅需要吃草餵奶,而且還為人類疾病預防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對禽流感很熟悉。對於禽流感的爆發,我們一直在責怪遷徙的水禽,而吸引野生水禽的湖泊和溼地被認為是疾病的發源地。

不過,2017年的研究發現,禽流感的爆發確實與野生禽類有關,但溼地湖泊將減少禽流感的傳播。因為隨著湖泊或溼地面積的增加,野生鳥類與家禽接觸感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保護候鳥棲息地將給人類健康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禍起野味?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如果殺死所有的野生動物,會更有效嗎?

很遺憾地告訴大家,最有可能傳播疾病的老鼠和蚊子已經處於“越滅越多”的態勢了。

有意或無意的“滅絕”和過度利用土地而造成的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以及物種的同質化,使得病原體變得越來越“雜食”。許多最初不會感染人類的病毒在人類身上頻繁爆發。人畜共患病的種間傳播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中曾介紹過,所有的利他行為最終都是對自己有好處的。

如果我們破壞生態平衡,自然就會保持一種新的平衡。很難說新的平衡是否包括人類。因此,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我們都必須選擇保護,以便後代能夠在地球上生存更長的時間。

通過這場疫情,希望我們能真正理解、愛護我們周圍的動物和荒野。

禍起野味?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