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台山:深山藏古寺,丹霞耀赤城,距離兩三裡,遙相傳美名


1、浙江天台赤城山。在浙江天台西北,為天台山南門。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名。山有石洞十二以紫雲洞和玉京洞最著。山頂有赤城塔,為南朝梁岳陽王妃所建。今“赤城棲霞起而建標。”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2、赤城山又稱燒山,距天台縣城和國清寺均為2公里,為丹霞地貌,仙佛雙修的聖地,濟公活佛故里,名人逸事集粹。赤城山,是水成岩剝蝕殘餘的一座孤山,“不與眾山同一色,敢於平地拔千仞”。是天台山中惟一的丹霞地貌景觀。每當旭日東昇或夕陽西下,雲霧繚繞山腰,霞光籠罩,光彩奪目。赤城棲霞亦為天台八景之一。 赤城山正處於南北天台縣城和國清寺中間。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3、國清寺位於浙江天台城北3公里的地方,和濟南靈巖寺、南京棲霞寺、江陵玉泉寺並稱“天下四絕”,是佛教“天台宗”發祥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祖庭。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4、國清寺是我國創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國清寺南宋列為“江南十剎”之一,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奉敕重修。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5、國清寺現存建築總面積7.3萬平方米、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還有放生池、鐘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聖殿、妙法堂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等。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6、大雄寶殿正中設明代銅鑄釋迦牟尼坐像。像背壁後,有以觀音像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兩側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羅漢坐像。構成一個擁有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3萬平方米、8000餘間房屋的古建築群。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7、國清寺寺宇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既有佛教建築嚴整對稱的特點,又給人以靈活自如之感,殿東側小院中一隋梅,傳說為隋代天台宗五祖灌頂章安大師手栽,主幹枯而復生,逢春繁花滿樹。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8、寺內外古樹名木廣佈,現存主要建築是南宋時重建的隋塔、雍正年間重修的山門、彌勒殿、雨華殿和大雄寶殿等,以及建於清代中後期的西路三聖殿、羅漢堂和東二路的禪堂。西路的妙法堂和東一路的方丈樓、迎塔樓建於民國時期,均保存完好。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9、與其他名剎相比,國清寺的自然景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寺中每一殿堂樓舍的建築都十分精美,是祖國古代建築的珍品。建於清早期的建築為官式建築,彌勒殿和雨華殿為單簷歇山頂,大雄寶殿為重簷歇山頂,三聖殿、羅漢堂和禪堂是典型的南方廳堂建築,妙法堂、方丈樓和迎塔樓為中西合璧。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0、國清寺的選址和麵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寫詩讚道:“穿松渡雙澗,宮殿五峰圍,小院分寒水,虛樓半落暉。”國清寺北倚八桂峰,東靠靈禽、祥雲兩峰,西依映霞、靈芝兩峰,五峰環繞,只在南面有個豁口,為通向天台縣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見寺址的選擇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1、國清寺的山門也很有特色。國清寺象其他寺廟一樣面南而坐,具有正規的建築軸線,嚴格的佈局;但在山門處理上,卻陡然轉過九十度,朝東而開。這種處理方法完全出於匠心獨運。因為這樣一變化,便給古寺增添了無限生趣。遊人過寒拾亭,越豐幹橋,見到的不是一般常見的寺廟建築前方方正正的大廣場,而是完全自然的緩衝地──長12米、寬25米的空地。由此給人悠然自得情趣,產生絕妙建築效果。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2、國清寺在佛教發展史和中外關係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書、佛像和法器等珍貴文物。國清寺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剎。孟浩然、李白、賈島、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洪适、郭沫若、鄧拓、趙樸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3、更主要的是陳隋之際,智者大師在天台山創立了中國漢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國清寺學習天台宗義理,回國後在京都比睿山創立了佛教天台宗。該宗教徒尊國清寺為祖庭,時時來華參謁,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11世紀,高麗僧人義天至國清寺求法,又將天台宗傳入朝鮮半島。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4、縱觀山門外各建築物,莫不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隋塔、寒拾亭、“教觀總持”照壁,豐幹橋、“隋代古剎”照壁和國清寺山門。它們順地勢安排,沒有一個相互平行,也沒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處,卻顯得非常和諧協調。加上青山綠水,古松曲徑,給人們高雅的美的享受。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15、從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或毀於兵火,或摧於風暴,但都是屢毀屢建。每次重修,寺宇規模都有所發展,位置也越來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曠地帶。國清寺究竟何時移到現在的位置,並形成現在的佈局已很難查考。 博圖角攝影師 週一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