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帝王用人哲學--漢武帝劉徹

央視前一段熱播的《漢武大帝》,向我們展現了一代雄主的風采。漢武帝成就了泱泱大漢,但晚年的時候也出現了很多失誤。後世的歷史學家認為他晚年窮奢極欲,對百姓橫徵暴斂以修建宮室,對外窮兵黷武,並且他相信鬼神,巡遊無度,和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即便如此,卻沒有出現秦朝的悲劇,原因何在?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認為,漢武帝成功的秘訣在於善於使用進諫的人,賞罰分明,而晚年又勇於改過,臨終顧託得人。

納諫削藩的原因

明主一定要善於用人,用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善於納諫,這樣才能兼聽則明,決策正確。漢武帝就是善於納諫的典型代表。漢初分封導致的諸侯國問題,一直困擾著幾朝皇帝。漢文帝沒有敢觸動這個問題。漢景帝一削藩,就導致了七國之亂,雖然在周亞夫的努力之下,很快平定了叛亂,打擊了諸侯國的勢力,但是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完全解決。漢武帝繼位之後,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當時一個大臣主父偃上書說:“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於是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推行了著名的推恩令,取消諸侯爵位繼承中的長子繼承製,允許諸侯把土地分封給所有的子弟,皇帝為他們各自訂立爵位。這樣諸侯也樂得更多的子孫獲得爵位,於是願意分封子弟,而實際上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分封,也就逐步把諸侯國瓜分殆盡了,這樣就通過和平的方式徹底解決了諸侯國問題。

英明的人才儲備戰略

漢武帝一生注意網羅各類人才,任用賢能,因此成就了大漢偉業。漢武帝手下可以說是英才濟濟,文有名臣董仲舒、主父偃、東方朔、公孫弘、田千秋、霍光、金日等;武有大將衛青、霍去病、楊僕、李廣等;外交方面有張騫、蘇武等。不誇張地說,漢武帝手下的文武名臣數以百計,並且他非常注意後備人才的儲備,每當一代名臣開始凋零的時候,他就注意蒐羅新的人才,以防止人才的青黃不接。漢武帝曾經在公元前106年,也就是他在位的中期,專門頒佈詔書蒐羅人才。詔書大意是說,凡是建立非常的功業,必須等待異乎尋常的人才。所以有的馬雖然狂暴不馴,卻能夠日行千里,有的人放蕩不羈,卻是建立功業的人才,關鍵就看你如何駕馭了。因此要求地方官員考察民情,將出類拔萃的,能夠勝任大將、丞相,能出使遙遠的國家的人才,舉薦給國家。從詔書裡面可以看出,漢武帝是高度重視、渴望人才的,對自己控制使用人才的能力也是有信心的,並且可以看出漢武帝重視組織班底的完整性,徵求文、武、外交各類人才,而不侷限於一個方面。

漢武帝的人才儲備戰略非常成功。起初,衛青是漢武帝征討匈奴的主要將領,並且戰功卓著,但漢武帝依然注意培養後備人才。霍去病自幼熟讀兵書,極具軍事天賦,漢武帝非常賞識他,不遺餘力加以培養。後來大將趙信背叛漢朝,投奔匈奴。趙信跟隨衛青多年,非常熟悉衛青的作戰方式,因此不久,在攻打匈奴的戰爭中,衛青就不太適宜出征了。於是漢武帝對衛青說:“趙信深知你的作戰方法,我這次就不派你出征了。我另外留有一個棋子,是該用的時候了。”於是改派年輕的霍去病出徵,果然大破匈奴。漢武帝的深謀遠慮可見一斑。漢武帝同時善於掌控人才,大將楊僕攻滅南越之後,漢武帝還想用他討伐東越,但又怕他居功自傲,於是在任命他出徵之前,頒佈詔書列出了他在攻打南越時的六大罪狀加以批評,要求他將功補過。結果弄得楊僕誠惶誠恐,拼死效命來贖罪,順利地打下了東越。

李廣為何難封

漢武帝用人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賞罰分明,該賞的毫不吝惜,該罰的也絕不手軟。他賞賜有功大臣的時候,動輒賞賜幾十萬金,出手大方;而執起法來,也是鐵面無情,不徇私枉法。當時的昭平君是隆慮公主的兒子,又娶了漢武帝的女兒夷安公主,可以說既是漢武帝的外甥又是漢武帝的女婿,身份十分特殊。隆慮公主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在病危的時候,懇請預先為兒子昭平君贖一次死罪,漢武帝當時顧及親情,就答應了。後來,昭平君果然醉酒後殺了人,犯了死罪。此事如何處理,主辦法官不敢定奪,於是請示漢武帝。武帝身邊的人也都提起當初對隆慮公主的承諾,為昭平君求情。漢武帝沉痛地說,我妹妹老年得子,臨終託付給我。可是國家法令由先祖所創,我若為了妹妹破壞了先祖的法令,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又如何對得起天下百姓。於是雖然痛哭不已,但還是批准主辦法官的要求,對昭平君處以極刑。

說到賞罰分明,也許有些人會為大將李廣抱不平,王勃就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慨嘆。實際上,漢武帝不封李廣是有自己的理由的。雖然李廣屢有戰功,匈奴稱之為“飛將軍”,對漢武帝忠心不二,但實際上李廣確實沒有太大的勝績。有人問他為何不給李廣封侯時,漢武帝明確地說:“我只按斬敵數封賞,如果按資歷封賞必將造成軍士的不服,使軍心渙散。”一語點破了李廣難封的原由,這正好說明漢武帝確實是賞罰分明的。

顧託得人

漢武帝晚年的統治出現了很多失誤。他迷信神怪,窮兵黷武,導致國庫虧空,出現了一些社會暴動,甚至發生了太子政變的事件。司馬光稱這些為“亡秦之失”,也就是說他把當年秦始皇幹過的壞事又重新幹了一遍。大漢之所以沒有像秦二世而亡,在於漢武帝晚年幡然醒悟、顧託得人,以及找了個合適的接班人。

漢武帝執政後期,頒佈了輪臺罪己詔。之後,他主要考慮的就是繼承問題了。當時太子在政變中身死,剩下的幾個兒子中,他非常疼愛年幼的皇子劉弗陵,只是他年紀太小,母親也太年輕,所以猶豫不決。之後,他觀察眾臣,覺得霍光為人忠厚,可以擔當輔佐重任。這一點上,漢武帝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霍光跟隨漢武帝二十多年,平日為人忠厚可靠,端正嚴謹,辦事一貫小心謹慎,從來沒有什麼閃失。在他擔任侍中時,謹記自己的職責就是侍衛皇帝,所以他每次出宮、下殿時,起止步都有固定的點,有人曾暗中跟隨作出記號,事後發現絲毫不差,可見他辦事的周密審慎。有這樣的大臣,漢武帝便堅定了立劉弗陵的念頭。他贈送了一幅周公揹負成王接受諸侯朝見的圖畫給霍光,暗示霍光將來要像周公輔成王一樣來輔佐幼主劉弗陵。霍光為人深沉鎮靜,對此,未做任何的猜測。一年之後,漢武帝病危,霍光流著淚詢問漢武帝身後的繼承問題,漢武帝這時明確地表示要立劉弗陵為太子,並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為車騎將軍,上官桀任左將軍,桑弘羊任御史大夫,讓他們在霍光的領導下,共同輔佐幼小的太子。這幾個人都是經過漢武帝長期多方觀察瞭解任命的,事實證明他們也確實堪當重任,維持了劉漢天下的穩定發展,成就了昭宣之治。

泱泱大漢,漢武雄風,武帝能夠成就一生功業,善於用人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其成功的經驗是值得今人學習借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