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汉武帝刘彻

央视前一段热播的《汉武大帝》,向我们展现了一代雄主的风采。汉武帝成就了泱泱大汉,但晚年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失误。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他晚年穷奢极欲,对百姓横征暴敛以修建宫室,对外穷兵黩武,并且他相信鬼神,巡游无度,和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即便如此,却没有出现秦朝的悲剧,原因何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认为,汉武帝成功的秘诀在于善于使用进谏的人,赏罚分明,而晚年又勇于改过,临终顾托得人。

纳谏削藩的原因

明主一定要善于用人,用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善于纳谏,这样才能兼听则明,决策正确。汉武帝就是善于纳谏的典型代表。汉初分封导致的诸侯国问题,一直困扰着几朝皇帝。汉文帝没有敢触动这个问题。汉景帝一削藩,就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在周亚夫的努力之下,很快平定了叛乱,打击了诸侯国的势力,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完全解决。汉武帝继位之后,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一个大臣主父偃上书说:“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于是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推行了著名的推恩令,取消诸侯爵位继承中的长子继承制,允许诸侯把土地分封给所有的子弟,皇帝为他们各自订立爵位。这样诸侯也乐得更多的子孙获得爵位,于是愿意分封子弟,而实际上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分封,也就逐步把诸侯国瓜分殆尽了,这样就通过和平的方式彻底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英明的人才储备战略

汉武帝一生注意网罗各类人才,任用贤能,因此成就了大汉伟业。汉武帝手下可以说是英才济济,文有名臣董仲舒、主父偃、东方朔、公孙弘、田千秋、霍光、金日等;武有大将卫青、霍去病、杨仆、李广等;外交方面有张骞、苏武等。不夸张地说,汉武帝手下的文武名臣数以百计,并且他非常注意后备人才的储备,每当一代名臣开始凋零的时候,他就注意搜罗新的人才,以防止人才的青黄不接。汉武帝曾经在公元前106年,也就是他在位的中期,专门颁布诏书搜罗人才。诏书大意是说,凡是建立非常的功业,必须等待异乎寻常的人才。所以有的马虽然狂暴不驯,却能够日行千里,有的人放荡不羁,却是建立功业的人才,关键就看你如何驾驭了。因此要求地方官员考察民情,将出类拔萃的,能够胜任大将、丞相,能出使遥远的国家的人才,举荐给国家。从诏书里面可以看出,汉武帝是高度重视、渴望人才的,对自己控制使用人才的能力也是有信心的,并且可以看出汉武帝重视组织班底的完整性,征求文、武、外交各类人才,而不局限于一个方面。

汉武帝的人才储备战略非常成功。起初,卫青是汉武帝征讨匈奴的主要将领,并且战功卓著,但汉武帝依然注意培养后备人才。霍去病自幼熟读兵书,极具军事天赋,汉武帝非常赏识他,不遗余力加以培养。后来大将赵信背叛汉朝,投奔匈奴。赵信跟随卫青多年,非常熟悉卫青的作战方式,因此不久,在攻打匈奴的战争中,卫青就不太适宜出征了。于是汉武帝对卫青说:“赵信深知你的作战方法,我这次就不派你出征了。我另外留有一个棋子,是该用的时候了。”于是改派年轻的霍去病出征,果然大破匈奴。汉武帝的深谋远虑可见一斑。汉武帝同时善于掌控人才,大将杨仆攻灭南越之后,汉武帝还想用他讨伐东越,但又怕他居功自傲,于是在任命他出征之前,颁布诏书列出了他在攻打南越时的六大罪状加以批评,要求他将功补过。结果弄得杨仆诚惶诚恐,拼死效命来赎罪,顺利地打下了东越。

李广为何难封

汉武帝用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赏罚分明,该赏的毫不吝惜,该罚的也绝不手软。他赏赐有功大臣的时候,动辄赏赐几十万金,出手大方;而执起法来,也是铁面无情,不徇私枉法。当时的昭平君是隆虑公主的儿子,又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可以说既是汉武帝的外甥又是汉武帝的女婿,身份十分特殊。隆虑公主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在病危的时候,恳请预先为儿子昭平君赎一次死罪,汉武帝当时顾及亲情,就答应了。后来,昭平君果然醉酒后杀了人,犯了死罪。此事如何处理,主办法官不敢定夺,于是请示汉武帝。武帝身边的人也都提起当初对隆虑公主的承诺,为昭平君求情。汉武帝沉痛地说,我妹妹老年得子,临终托付给我。可是国家法令由先祖所创,我若为了妹妹破坏了先祖的法令,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又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于是虽然痛哭不已,但还是批准主办法官的要求,对昭平君处以极刑。

说到赏罚分明,也许有些人会为大将李广抱不平,王勃就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实际上,汉武帝不封李广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虽然李广屡有战功,匈奴称之为“飞将军”,对汉武帝忠心不二,但实际上李广确实没有太大的胜绩。有人问他为何不给李广封侯时,汉武帝明确地说:“我只按斩敌数封赏,如果按资历封赏必将造成军士的不服,使军心涣散。”一语点破了李广难封的原由,这正好说明汉武帝确实是赏罚分明的。

顾托得人

汉武帝晚年的统治出现了很多失误。他迷信神怪,穷兵黩武,导致国库亏空,出现了一些社会暴动,甚至发生了太子政变的事件。司马光称这些为“亡秦之失”,也就是说他把当年秦始皇干过的坏事又重新干了一遍。大汉之所以没有像秦二世而亡,在于汉武帝晚年幡然醒悟、顾托得人,以及找了个合适的接班人。

汉武帝执政后期,颁布了轮台罪己诏。之后,他主要考虑的就是继承问题了。当时太子在政变中身死,剩下的几个儿子中,他非常疼爱年幼的皇子刘弗陵,只是他年纪太小,母亲也太年轻,所以犹豫不决。之后,他观察众臣,觉得霍光为人忠厚,可以担当辅佐重任。这一点上,汉武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霍光跟随汉武帝二十多年,平日为人忠厚可靠,端正严谨,办事一贯小心谨慎,从来没有什么闪失。在他担任侍中时,谨记自己的职责就是侍卫皇帝,所以他每次出宫、下殿时,起止步都有固定的点,有人曾暗中跟随作出记号,事后发现丝毫不差,可见他办事的周密审慎。有这样的大臣,汉武帝便坚定了立刘弗陵的念头。他赠送了一幅周公背负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给霍光,暗示霍光将来要像周公辅成王一样来辅佐幼主刘弗陵。霍光为人深沉镇静,对此,未做任何的猜测。一年之后,汉武帝病危,霍光流着泪询问汉武帝身后的继承问题,汉武帝这时明确地表示要立刘弗陵为太子,并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任左将军,桑弘羊任御史大夫,让他们在霍光的领导下,共同辅佐幼小的太子。这几个人都是经过汉武帝长期多方观察了解任命的,事实证明他们也确实堪当重任,维持了刘汉天下的稳定发展,成就了昭宣之治。

泱泱大汉,汉武雄风,武帝能够成就一生功业,善于用人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其成功的经验是值得今人学习借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